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讀《桃花庵歌》感真實的唐伯虎|50+美文

中國的古典詩詞浩如煙海, 暢遊詩海是美而不言的。 品著一杯清香龍井茶, 在古典詩詞裡感受詩的靈魂, 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然而在眾多名詩佳作裡, 最讓我感動的是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作的《桃花庵歌》, 全詩如下:

桃花塢裡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 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複日, 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 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 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 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看著這首《桃花庵歌》, 仿佛穿越時空來到桃花塢, 眼前好一幅唯美天成的畫卷, 猶如進入了陶淵明的世外桃園一般, 和諧安然。

看那成片的桃花的葉綠花紅, 在旖旎的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燦爛,

朵朵桃花在微風的吹拂下花香四溢, 撲鼻的香氣迎面襲來, 著實沁人心脾, 美不勝收。 好似見江南大才子唐寅獨自坐在茅屋裡品著香甜的美酒, 畫著絕世的山水畫, 隨口吟唱著動人的詩詞, 好不逍遙自在。

那份悠閒、那份自在, 著實讓人羡慕和嚮往。 他不再為科場舞弊案煩惱, 也不再為永世不得為官的處罰自責, 做詩賣畫的生活也算樂在其中, 無為而舒心, 雖然過得清閒, 然而卻超然灑脫, 也算是安然自得。

其實, 唐伯虎的生活並不是這樣完美的。 唐伯虎是個牽涉“考試舞弊案”的落魄文人, 雖然在桃花庵裡過著平靜安然的日子, 卻因身陷甯王政治陰謀之中, 麻煩纏身, 後幸運逃脫了殺身之禍, 由此變得消沉起來, 再加上他常年多病,

不能經常作畫又不會持家, 生活過得相當艱難, 甚至於向朋友借錢度日, 了此餘生。 真是不幸的人生, 讓人同情的時候又感歎不已。

要知道, 唐伯虎曾有“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之志, 被革黜後, 也曾漫遊名山大川, 平解心中不得志之情,

就算築室于桃花塢, 安心於繪畫, 但功名利祿也沒有徹底放下。 雖然表面上的自得其樂, 可以暫時麻痹自己, 但是滿腹經綸飽讀詩書的他卻無用武之地, 其內心是多麼的痛苦, 是不言而諭的。

《桃花庵歌》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典型的一首消極避世的詩歌, 嬉笑怒駡隨口而出皆成文章, 瘋顛也好, 癡狂也罷, 花間獨坐自斟自飲, 逍遙自在自有風流。

一種看破紅塵世俗的輕狂, 一種近擬瘋癲的高傲, 看似逍遙快活、灑脫不羈, 卻透出了唐伯虎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情懷。 這種消極避世的孤獨情懷使得他不拘一格隨時能出口成詩。 唯有才情的使然, 才使他在草屋裡過得這樣灑脫, 這樣安然自得, 有桃花美酒相伴也算得上詩意人生了啊。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我品著這首絕世佳作與詩人的靈魂同行, 與唐伯虎一起在那凡塵世界中去品嘗那份酸甜苦辣、經歷那份喜怒哀樂、體會那份愛恨情仇、感受那份生離死別, 聽著這首吟唱千古的《桃花庵歌》, 痛著並快樂著。

【附】唐伯虎與科舉舞弊案

在中國民間,明朝文人名氣最響亮的當屬大才子唐伯虎。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後字子畏,號六如。其父唐廣德是做小生意的蘇州市民,母丘氏是小家碧玉。這樣的家庭出身決定了唐伯虎唯有通過科舉一途考取“功名”,方可進入仕途,光宗耀祖。令唐家慶倖的是,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過目成誦,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博覽史籍。16歲時參加秀才考試,獲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9歲的唐伯虎到應天府(今南京)參加鄉試,又中解元(第一名),一時被譽為“天授奇穎,才鋒無前”的“江南奇才”。試想,如果照此一路走過去,唐伯虎“舉”途和仕途的前景必然無限廣闊和通達。然而,不幸意外降臨,30歲那年,唐伯虎躊躇滿志地赴京會試,卻牽涉一樁“科舉舞弊案”,從此一蹶不振,淒涼一生。在清朝大臣張廷玉主編的《明史》中,對此事有明確的記載:“未幾,敏政總裁會試,江陰富人徐經賄其家僮,得試題。事露,言者劾敏政,語連(唐)寅,下詔獄,謫為吏。(唐)寅恥不就,歸家益放浪……晚年頹然自放……”

據明人筆記《共山堂外紀》中記載:“江陰舉人徐經者,其富甲江南,六如(唐寅)舉鄉試第一日,(徐)經奉之甚厚,遂同舟會試。”可見,唐伯虎在進京途中,與江陰巨富徐經結成莫逆之交。他們一起抵達京城後,唐伯虎陪著徐經遍訪京城名流,結識上流社會,巴結當時權貴,包括當屆的主考官程敏政。而大學士程敏政本是明代的飽學之士,他這次出的考題有些怪癖,其中一條典故很多人聞所未聞,所以很多人無法作答。副主考李東陽對程敏政說,這次題目太難,絕大多數考生都難以切題,只有一張卷子不僅切題而且文筆優雅。程敏政一聽,就說:“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

俗話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於是,有人舉報程敏政受了賄,泄了題。明孝宗得知後,龍顏震怒,明令立即查辦:一是複查程敏政批改過的試卷,二是把程敏政、唐伯虎、徐經投入大牢獄,嚴加審訊。就這樣,程敏政的一句“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便成了這次科舉舞弊案的導火線。其實,程敏政之所以這麼說,卻事出有因,原來唐伯虎中解元之時的主考官梁儲非常欣賞唐的文章,他把唐伯虎的文章帶回京城給程敏政看了,程敏政看後十分欣賞唐伯虎的文才。

唐伯虎在獄中飽受了皮肉之苦,他在給好友文征明信中寫道:“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流。”正是由於這樣的酷刑,徐經未能挺住,被屈打成招,承認自己曾經用一塊金子賄賂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考題,然後洩露給了唐伯虎。

經過一年多的審訊後,明孝宗下令釋放3人,但程敏政永世不得為官,唐伯虎、徐經終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又鑒於唐伯虎不是此次舞弊案的主犯,給了他去浙江當小吏的機會。但唐伯虎拒絕前往,而帶著隨身僅剩的幾兩碎銀去遊覽廬山、洞庭。一年之後,他才回歸故里蘇州。

被稱為“躍龍門”的科考是中國封建社會裡文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一旦成功便可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鴻鵠之志。但對唐伯虎來說,一場舞弊案徹底地斷送了他的功名之路,他被迫以賣文賣畫為生。但直到臨死前,這位大才子依然沒有忘記他的功名夢,仍然沒有忘懷那場令他刻骨銘心的科舉舞弊案:“二十年餘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空惹一番忙。鐘聲敲破邯鄲景,仍舊殘燈照半床。”(《夢》)

一場科舉舞弊案,導致唐伯虎一生無緣仕途。由此明朝官場少了一個有才氣的官吏,但明代文壇多了一個“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與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被世人合稱為“吳中四傑”。他還曾和祝枝山、徐夢靈在大雪中學乞丐唱蓮花落,得錢買酒,暢飲野寺中,這種有點像今日“行為藝術”的舉動,一直被人傳誦著。

作者:杜久信

79歲,愛好寫作、攝影,欣賞感悟“大自然、人、社會”。

痛著並快樂著。

【附】唐伯虎與科舉舞弊案

在中國民間,明朝文人名氣最響亮的當屬大才子唐伯虎。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後字子畏,號六如。其父唐廣德是做小生意的蘇州市民,母丘氏是小家碧玉。這樣的家庭出身決定了唐伯虎唯有通過科舉一途考取“功名”,方可進入仕途,光宗耀祖。令唐家慶倖的是,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過目成誦,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博覽史籍。16歲時參加秀才考試,獲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9歲的唐伯虎到應天府(今南京)參加鄉試,又中解元(第一名),一時被譽為“天授奇穎,才鋒無前”的“江南奇才”。試想,如果照此一路走過去,唐伯虎“舉”途和仕途的前景必然無限廣闊和通達。然而,不幸意外降臨,30歲那年,唐伯虎躊躇滿志地赴京會試,卻牽涉一樁“科舉舞弊案”,從此一蹶不振,淒涼一生。在清朝大臣張廷玉主編的《明史》中,對此事有明確的記載:“未幾,敏政總裁會試,江陰富人徐經賄其家僮,得試題。事露,言者劾敏政,語連(唐)寅,下詔獄,謫為吏。(唐)寅恥不就,歸家益放浪……晚年頹然自放……”

據明人筆記《共山堂外紀》中記載:“江陰舉人徐經者,其富甲江南,六如(唐寅)舉鄉試第一日,(徐)經奉之甚厚,遂同舟會試。”可見,唐伯虎在進京途中,與江陰巨富徐經結成莫逆之交。他們一起抵達京城後,唐伯虎陪著徐經遍訪京城名流,結識上流社會,巴結當時權貴,包括當屆的主考官程敏政。而大學士程敏政本是明代的飽學之士,他這次出的考題有些怪癖,其中一條典故很多人聞所未聞,所以很多人無法作答。副主考李東陽對程敏政說,這次題目太難,絕大多數考生都難以切題,只有一張卷子不僅切題而且文筆優雅。程敏政一聽,就說:“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

俗話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於是,有人舉報程敏政受了賄,泄了題。明孝宗得知後,龍顏震怒,明令立即查辦:一是複查程敏政批改過的試卷,二是把程敏政、唐伯虎、徐經投入大牢獄,嚴加審訊。就這樣,程敏政的一句“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便成了這次科舉舞弊案的導火線。其實,程敏政之所以這麼說,卻事出有因,原來唐伯虎中解元之時的主考官梁儲非常欣賞唐的文章,他把唐伯虎的文章帶回京城給程敏政看了,程敏政看後十分欣賞唐伯虎的文才。

唐伯虎在獄中飽受了皮肉之苦,他在給好友文征明信中寫道:“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流。”正是由於這樣的酷刑,徐經未能挺住,被屈打成招,承認自己曾經用一塊金子賄賂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考題,然後洩露給了唐伯虎。

經過一年多的審訊後,明孝宗下令釋放3人,但程敏政永世不得為官,唐伯虎、徐經終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又鑒於唐伯虎不是此次舞弊案的主犯,給了他去浙江當小吏的機會。但唐伯虎拒絕前往,而帶著隨身僅剩的幾兩碎銀去遊覽廬山、洞庭。一年之後,他才回歸故里蘇州。

被稱為“躍龍門”的科考是中國封建社會裡文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一旦成功便可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鴻鵠之志。但對唐伯虎來說,一場舞弊案徹底地斷送了他的功名之路,他被迫以賣文賣畫為生。但直到臨死前,這位大才子依然沒有忘記他的功名夢,仍然沒有忘懷那場令他刻骨銘心的科舉舞弊案:“二十年餘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空惹一番忙。鐘聲敲破邯鄲景,仍舊殘燈照半床。”(《夢》)

一場科舉舞弊案,導致唐伯虎一生無緣仕途。由此明朝官場少了一個有才氣的官吏,但明代文壇多了一個“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與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被世人合稱為“吳中四傑”。他還曾和祝枝山、徐夢靈在大雪中學乞丐唱蓮花落,得錢買酒,暢飲野寺中,這種有點像今日“行為藝術”的舉動,一直被人傳誦著。

作者:杜久信

79歲,愛好寫作、攝影,欣賞感悟“大自然、人、社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