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寶馬為什麼好開?看7系15年來底盤的變化!

15年的時間可長可短, 汽車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慢慢蛻變, 變得越來越懂消費者需求。 不知從何時起, 它不再只是出行交通工具, 從它身上我們可以窺見科技的信念以及群眾消費觀念的進步。 最能說清楚這15年來汽車工業發展變化的, 非底盤莫屬, 集高科技於一身的豪華車想必是最有發言權的, 借著寶馬7系第三代E38與現款第六代G12, 我們一起聊聊7系或者汽車工業發生了哪些變化。

體驗讀圖模式

E38/G12底盤一覽

E38/G12前懸架

六代7系G12與三代7系E38前懸架的區別不用我說, 想必你也能看出來:E38的前懸架仍然是麥弗遜式獨立懸架, 而G12則是用了橫向剛度更為強悍的雙叉臂式獨立懸架。

別看7系的前懸架有這麼多根擺臂, 其實也是由麥弗遜、雙叉臂進一步優化而來的——下擺臂採用雙球節式設計, 關於這種設計筆者在之前的guilia底盤解析中也聊過, 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查看。

這時也許你會問:E38的另一根下擺臂為什麼不採用鋁合金材質?後下控制臂為了避免轉向時與前輪發生干涉, 不得不設計成彎曲的形狀, 原本可以只受軸向壓/拉應力, 現在變成彎曲應力, 可想而知對結構強度的要求之高了吧, 而當時的鋁合金壓鑄工藝滿足不了這種強度要求, 所以鑄鐵依舊逃不掉。

迴圈球式轉向器/電機助力轉向

副車架的進化

再來看看差異同樣很大的副車架,什麼是副車架呢?經常關注我們底盤解析文章的朋友可能比較清楚,副車架可以看作是連接懸架、車橋與車身的一個支架,懸架與車橋可以事先與副車架裝配在一起構成一個車橋總成,車橋總成再與車身進行合裝,這樣一來便降低了裝配成本,經過合理的設計還能提高底盤的整體剛度。

當然,汽車零部件的設計避不開“能不能投入量產”這一敏銳的話題,背後需要現階段所具備的材料成型、加工工藝等技術的支撐,因為對於車企來說能夠穩定持續賺錢的設計才是好設計,才能為消費者輸出性價比較高的產品。

管狀結構的副車架在目前的汽車底盤前懸架上是非常少見的,舊7系的管狀式副車架需要經過管件液壓成形彎曲而成,再將各管件定位焊接至一起。由於空心管件在拉伸方面的力學性能比較優異,在減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並且與衝壓焊接相比半成品零件數量比較少,能夠減少後續機加工以及焊接工作量,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副車架作為結構件,除了要接受懸架傳遞而來的各種力,在碰撞時還需要分擔一部分衝擊力。隨著汽車碰撞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副車架需要進行加強改良,並且還需要建立在輕量化的基礎之上,不能丟失了百萬豪華車應有的操穩和舒適性。

E38/G12後懸架

這台E38後懸架採用的是梯形控制臂式多連杆懸架,因下擺臂採用了四點鉸鏈設計而得名,碩大的下擺臂可以看成是整合了兩根連杆,並且擁有較強的抗扭強度,使得多連杆後懸架變得緊湊又堅固。G12的後懸架則採用了五連杆結構,除了軸承座和位於最上方的擺臂是鋁合金的之外,其餘基本都採用衝壓鋼板。

為後輪轉向而生的五連杆結構

梯形下擺臂的輕量化潛力也十分可觀,或許是因為當時鋁合金材料工藝還未成熟,E38的梯形下擺臂由鋼板衝壓焊接而成,但在之後的更新反覆運算中逐漸被鋁合金材料取代。這麼說來,G12捨棄了鋁合金下擺臂,採用衝壓鋼板的五連杆結構,豈不是減配的節奏?客官別急,接著往下看...

梯形控制臂式後多連杆獨立懸架,這種結構在寶馬7系、5系的歷史長河中占了相當長的生命週期,直至7系後輪轉向系統的出現…當後輪也需要像前輪一樣做出轉向動作,這就意味著原來約束了5個自由度只剩一個上下跳動自由度的車輪,需要再解除一個自由度讓橫拉杆能夠推拉車輪,使車輪繞主銷軸線轉動。但是梯形下擺臂卻限制了這一自由度,所以佈置上更加靈活多變的五連杆結構便迎來了春天。

可惜的是眼前的這台G12並沒有選裝整體主動轉向系統,所以束角控制臂的一端被固定在了副車架上,也看不到後輪轉向機。

G12標配了空氣彈簧減震器,並且在四個車輪的懸架上都佈置了位移感測器,即時監測四個車輪的位置變化,從而調節空氣彈簧(主要在靜止狀態下調節),使得G12可以在不同重量負載下車身高度都能夠保持幾乎一致的車身高度。

E38/G12底盤其他細節

雖然發動機下護板在經歷過不少折磨過後有些破損,但還是穩穩的鋪在發動機下方。排氣管與中央傳動軸之間也有完整的隔熱瓦覆蓋。不過變速箱下方沒有額外的防護措施,萬一托底就很心疼了。

發動機下部有厚實的鋁板保護,一點不失雍容華貴的身份,甚至連後懸架都有軟質護板包裹以減少紊流提升空氣動力學性能。

總結

15年來汽車行業材料工藝以及加工工藝的進步在這兩台隔了兩代的7系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鋁合金的牛刀小試到懸架結構件的大範圍應用,亦或者屈服強度直線飆升的鋼板強度,都在我們所容易忽視的地方慢慢變化著。其次,更多電控系統的加入與整合,也使得7系的底盤變得更加聰明,甚至可以允許我們以更加慵懶的狀態去駕駛它。

副車架的進化

再來看看差異同樣很大的副車架,什麼是副車架呢?經常關注我們底盤解析文章的朋友可能比較清楚,副車架可以看作是連接懸架、車橋與車身的一個支架,懸架與車橋可以事先與副車架裝配在一起構成一個車橋總成,車橋總成再與車身進行合裝,這樣一來便降低了裝配成本,經過合理的設計還能提高底盤的整體剛度。

當然,汽車零部件的設計避不開“能不能投入量產”這一敏銳的話題,背後需要現階段所具備的材料成型、加工工藝等技術的支撐,因為對於車企來說能夠穩定持續賺錢的設計才是好設計,才能為消費者輸出性價比較高的產品。

管狀結構的副車架在目前的汽車底盤前懸架上是非常少見的,舊7系的管狀式副車架需要經過管件液壓成形彎曲而成,再將各管件定位焊接至一起。由於空心管件在拉伸方面的力學性能比較優異,在減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並且與衝壓焊接相比半成品零件數量比較少,能夠減少後續機加工以及焊接工作量,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副車架作為結構件,除了要接受懸架傳遞而來的各種力,在碰撞時還需要分擔一部分衝擊力。隨著汽車碰撞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副車架需要進行加強改良,並且還需要建立在輕量化的基礎之上,不能丟失了百萬豪華車應有的操穩和舒適性。

E38/G12後懸架

這台E38後懸架採用的是梯形控制臂式多連杆懸架,因下擺臂採用了四點鉸鏈設計而得名,碩大的下擺臂可以看成是整合了兩根連杆,並且擁有較強的抗扭強度,使得多連杆後懸架變得緊湊又堅固。G12的後懸架則採用了五連杆結構,除了軸承座和位於最上方的擺臂是鋁合金的之外,其餘基本都採用衝壓鋼板。

為後輪轉向而生的五連杆結構

梯形下擺臂的輕量化潛力也十分可觀,或許是因為當時鋁合金材料工藝還未成熟,E38的梯形下擺臂由鋼板衝壓焊接而成,但在之後的更新反覆運算中逐漸被鋁合金材料取代。這麼說來,G12捨棄了鋁合金下擺臂,採用衝壓鋼板的五連杆結構,豈不是減配的節奏?客官別急,接著往下看...

梯形控制臂式後多連杆獨立懸架,這種結構在寶馬7系、5系的歷史長河中占了相當長的生命週期,直至7系後輪轉向系統的出現…當後輪也需要像前輪一樣做出轉向動作,這就意味著原來約束了5個自由度只剩一個上下跳動自由度的車輪,需要再解除一個自由度讓橫拉杆能夠推拉車輪,使車輪繞主銷軸線轉動。但是梯形下擺臂卻限制了這一自由度,所以佈置上更加靈活多變的五連杆結構便迎來了春天。

可惜的是眼前的這台G12並沒有選裝整體主動轉向系統,所以束角控制臂的一端被固定在了副車架上,也看不到後輪轉向機。

G12標配了空氣彈簧減震器,並且在四個車輪的懸架上都佈置了位移感測器,即時監測四個車輪的位置變化,從而調節空氣彈簧(主要在靜止狀態下調節),使得G12可以在不同重量負載下車身高度都能夠保持幾乎一致的車身高度。

E38/G12底盤其他細節

雖然發動機下護板在經歷過不少折磨過後有些破損,但還是穩穩的鋪在發動機下方。排氣管與中央傳動軸之間也有完整的隔熱瓦覆蓋。不過變速箱下方沒有額外的防護措施,萬一托底就很心疼了。

發動機下部有厚實的鋁板保護,一點不失雍容華貴的身份,甚至連後懸架都有軟質護板包裹以減少紊流提升空氣動力學性能。

總結

15年來汽車行業材料工藝以及加工工藝的進步在這兩台隔了兩代的7系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鋁合金的牛刀小試到懸架結構件的大範圍應用,亦或者屈服強度直線飆升的鋼板強度,都在我們所容易忽視的地方慢慢變化著。其次,更多電控系統的加入與整合,也使得7系的底盤變得更加聰明,甚至可以允許我們以更加慵懶的狀態去駕駛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