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是什麼原因讓行刑時間都得午時三刻?

古裝劇中, 犯了嚴厲法規的人犯, 往往都要被處於斬首之刑, 而這其中無一例外的, 斬首的時間都被定在了午時三刻, 這是為什麼呢?是歷朝歷代的法規裡都這麼規定的嗎?

其實並不是, 首先科普下, 中國古代使用“天干地支”來紀錄時間, 因此根據古代的時間演算法, 午時其實就是中午11點, 而一刻鐘大概相當於15分鐘。 所以歸結起來, 午時三刻其實就是中午11點45分左右。 而由於接近正午, 所以這個時候的太陽光是最強烈的, 古人認為陽光代表著陽氣, 陽光最強烈也就代表著陽氣最盛。 由於古代封建思想比較嚴重, 因此當時人們認為人在死了之後, 都會化成靈魂, 而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能夠防止這些死掉的人的靈魂變成厲鬼去殘害他人。

除此之外, 午時三刻的時候, 人往往會由於天氣炎熱而處於意識較為模糊的狀態, 這時候被行刑, 可以極大地減少他們的痛苦。

當然了, 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聽到審案人員會宣佈人犯在“秋後問斬”, 這裡的“秋”主要指的是“立秋”。 由於古人比較迷信風水和氣候, 因此在處理極刑時, 往往也要求能夠符合風水的學問。 在最早的時候, 西漢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就對天文地理有著很深的瞭解, 他憑藉著自己的認知, 創造了所謂的“天人感應”, 而這其中的“秋後問斬”便是董仲舒在“天人感應”的理論上發明出來的。 巧的是董仲舒在西漢時期極其得寵, 當朝者也對董仲舒的理論深信不疑。 於是從西漢開始, 得益于統治者的推崇,

“秋後問斬”有被推廣開來並得到了後續朝代的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