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外國是怎麼稱呼中國的?為什麼是五花八門?

古代中國習慣以朝代名代替, 比如大漢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 而古代外國對中國稱呼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古代波斯帝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絲國”, 因為中國盛產絲綢, 又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運往中亞歐洲, 所以而得此名。 比如古希臘和羅馬稱中為“Serica”, 就是“絲國”的意思。

也有國家稱為中國為“秦”、“漢人”、“唐人”, 後來因為陶瓷而逐漸演變為“china”。

歷史上與我們交流最多的鄰國, 對中國叫法也各有不同。 除了朝鮮韓國在古代一直以中原王朝尊稱以外, 俄羅斯、印度和日本叫法五法八門。

1.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 為什麼叫“契丹”呢?這主要與我國古代遼國有一定關係。 當時大遼王朝雄踞北方, 那時俄羅斯與遼國很近, 後來西遼又逐步向中亞延伸, 那時遼國與對外交往中堅持中國正統, 所以古代俄羅斯叫中國的發音像“契丹”。

2.印度對中國稱呼緣於佛教。 古代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當時唐朝玄奘去印度取經, 也並沒有到到印度腹地, 而是靠近西藏的一個小國。 後來因為玄奘翻譯佛經, 就把梵文中的“秦”字譯作“支那”。 印度沒有歷史, 所以他們一直習慣於拿來主義, 就把中國翻譯的“支那”拿來使用, 另外他們也把中國叫作“摩訶至那”, 以表示尊崇的意思。 後來梵語“支那”一詞也被歐洲一些國家使用。

3.古代日本對中國稱謂的演變。 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 日本文化源於唐朝。 西元804年, 日本有個僧侶空海曾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佛教, 並把漢譯過來的“支那”作為對中國的虔誠、尊敬的稱呼。 但大多數日本以朝代名稱叫中國, “支那”一詞明治維新後盛行起來。

日本明治維新並學習歐洲以後, 對清朝稱“清國”和大清帝國, 也有人稱呼“支那”。 清朝末年時, 一些致力於中國改革的革命家們也沿用日本對中國的稱謂,

自稱“支那人”。

據史料記載, 章太炎等人, 留學日本時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 宋教仁也在日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 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還在她的詩作寫到:“我是支那第一人”。 可見那時“支那”一詞並不具有污辱性。

但甲午戰爭、日本侵略中國時, “支那”一詞演變為日本污辱中國的詞彙, 特別是侵華日軍在公文中始終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 把中國人叫作“支那人”。 日本戰敗後, 他們曾承認“支那”和“支那人”帶有污辱和蔑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