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開明太祖立皇太孫為接班人之謎,你所不知的帝皇真實意圖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字國瑞, 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 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 明朝開國皇帝。

開國初, 定年號洪武, 並在初年1368年, 統一了江南各省, 稱帝后, 並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為號召, 北伐中原, 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 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太祖皇帝嫡長子朱標在此時也被冊立為太子, 正式定為大明朝第二代接班人。 朱標(1355年—1392年5月17日),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 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標天性仁慈, 對兄弟十分友愛, 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晉王朱棡等曾多次有過錯,

朱標從中調護求情, 使他們免受責罰, 在諸王中威信頗高。

朱標的寬厚仁慈, 在當時所有世子當中是出了名的, 雖然他不善征戰, 但是守江山還是綽綽有餘, 但命運也是弄人, 在洪武二十五年時, 37歲的朱標就先走一步了, 死因至今不明, 歷史上有說是因為體肥導致的, 但這只是民間傳說, 具體還需要歷史去證明考究。

朱標死後, 太祖皇帝心裡痛苦又糾結, 自己有26子, 繼承人雖然多, 但是最終一時還是下不了決心皇位究竟傳給誰?

所有皇子當中只有四子朱棣最像老子朱元璋, 同樣具備雄才偉略, 有勇有謀, 假如傳位給四子, 那麼有可能大明江山能平穩交替, 開疆拓土, 必然會創造一番盛世。

歷史上的開國帝皇都是有一定的過人之處的, 他們的想法都不是建立在個人的思想基礎之上。 群策, 方為長遠之計, 最終但他和大臣們商量之後, 決定立皇孫朱允炆為接班人。

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下了這樣的一個決定呢?

其一:防止兄弟相殘。

嫡長子朱標當太子, 按照繼承制, 就算有異議也只能一輩子憋在心裡。 而朱元璋其餘有勢力的兒子, 都被分出去當藩王了, 不在京城, 怎麼使出下三濫的手法拉太子下馬?

朱標死後, 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都蠢蠢欲動, 朱元璋如果跳過其餘兩位立朱棣為太子,

難保不會為了皇位, 兄弟相殘。

那麼立二子秦王朱樉?算了吧, 他差點被貶為庶人, 由此可見不是什麼好東西。

其二, 大開殺戒後, 為了穩固政權。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殺了多少臣子?大明朝的這些官員可還歷歷在目呢!

按朱元璋對自己四子朱棣的評價“英武似朕”這四個字,

就足以讓一眾大臣們誠惶誠恐, 避之不及, 還怎敢附和朱元璋的意思, 迎燕王為太子?萬一以前不小心得罪過他, 不死也得脫層皮。

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就不一樣了, 年僅14歲, 日夜守在父親身邊, 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動中國”的孝子人物。 他是個偏腦袋, 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 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 在知識份子中間長大, 知識淵博, 而且以德服人。 但他性格仁柔, 心太軟, 臉不厚, 心不黑。

用今天歷史的眼光來看, 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 如果選朱棣當皇帝, 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 但歷史不相信道德, 也不相信眼淚, 它只相信實力。 朱棣發動戰爭, 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

為抹殺篡權的形象, 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拼命說謊,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實事上,朱元璋之所以要立皇太孫為接班人,可能還有一些我們想不到的帝皇真實用意,歡迎大家指出你的觀點。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一下小編哦!小編會一如既往的寫一些大家喜歡的歷史乾貨,謝謝!

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拼命說謊,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實事上,朱元璋之所以要立皇太孫為接班人,可能還有一些我們想不到的帝皇真實用意,歡迎大家指出你的觀點。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一下小編哦!小編會一如既往的寫一些大家喜歡的歷史乾貨,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