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很喜歡豐子愷的畫和他簡單的語言

豐子愷10句經典語錄, 句句都是人生, 留給我們的是經典

原創 國館 2017-10-27 10:25

豐子愷說:“正當的遊玩, 是辛苦的安慰”。

人生漫漫, 不必處處為難自己。

——國館君按

這是國館 大師堂 的第22 篇文章

民國有一位和藹可親的老頭。

他長相清秀, 畫的畫童真童趣, 文章也是寫的極其清雅質樸, 句句至理。

他的心地, 如他的漫畫一樣, 善良、溫潤、有趣。

其實他的作品我們都看過, 在兒時課本上, 在老雜誌報刊上……只是我們並不知這些生動的畫, 出自于“國漫之祖”豐子愷之手。

美學大師朱光潛贊他的畫:有詩意, 有諧趣, 有悲天憫人的意味。

在這裡, 國館君甄選了豐老10句經典語錄與畫作, 作為開篇點趣。

不亂於心, 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 不念過往。

如此。 安好。

無愧於天, 無愧於地,

無怍於人, 無懼於鬼。

這樣, 人生。

你若愛, 生活哪裡都可愛。

你若恨, 生活哪裡都可恨。

你若感恩, 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 事事可成長。

既然無處可躲, 不如傻樂。

既然無處可逃, 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淨土, 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願, 不如釋然。

心小了, 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 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滄桑, 內心安然無恙。

可憐一片無暇玉, 誤落風塵花草中。

羨他村落無鹽女, 不寵無驚過一生。

你住幾層樓?——

“人生有三層樓:

第一層是物質生活,

第二層是精神生活,

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

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

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

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豐子愷特別喜歡兒童,他說:“人間最富有靈性的是孩子。”

他的畫處處映著青山綠水、春日斜陽、民國課堂、童稚嬉戲,民國質樸的風土人情,家國情深……

見畫如晤,在那個大師輩出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惡,都阻擋不了豐子愷的眼神,處處是善,是美,是真。

初出茅廬,一本譯著驚魯迅

1924年,日本學者廚川白村寫了本奇書,叫《苦悶的象徵》。兩個月後,魯迅買到日文版原著,即刻開始著手翻譯並在《晨報副刊》上連載,受到了文學界的一致好評。

與此同時,《上海時報》也連載了這本書的另一版本的譯本,同時出版兩本外國著作,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頗為鮮見。

而當時出版這本著作的人,讓魯迅大吃一驚,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他叫豐子愷。

當時,人們很是好奇,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品質上,哪一本更好?

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

讀者季小波(豐子愷的學生,與魯迅也有交往)則認為,豐子愷的譯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魯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筆,但譯文中有些句子長達百來字,佶屈聱牙。

他為此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將廚川白村的原文及魯譯、豐譯的同一節、同一句譯文進行對照,在比較後指出:魯迅在翻譯上的確不如豐子愷。

幾天後,季小波收到魯迅長達3頁的回信,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認為自己的譯本不如豐子愷譯的易讀,還在信中幽默地說:

“時下有用白話文重寫文言文亦謂翻譯,我的一些句子大概類似這種譯法。”

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譯本由兩家出版社同時出版後,魯迅囑北新書局將他的譯本推遲一段時間上市。個中道理很易理解,魯迅當時已是成名的作家,而豐子愷則剛走上文壇,如果自己的譯本先發行,必然影響豐子愷譯本的銷路。

後來,豐子愷到上海景雲裡拜訪魯迅,談到中譯本《苦悶的象徵》同時在中國出現時,他不無歉意地說:

“早知道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

然而魯迅卻說:

“哪裡,早知道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沒什麼關係的,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呢。”

魯迅的態度打消了豐子愷的顧慮,這一段故事,成為了文壇佳話。

從此,中國文壇上多了一個文筆老練的作家。

其實,豐子愷的真正身份,遠遠不止一個作家那麼簡單。

一畫驚人

大運河走到北端的拐角處,有一個四百多戶人家的小鎮,叫石門灣。

這裡人人有米,家家有魚,幾百年來從未見過炮火戰爭,鄰里和睦,處處洋溢著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藝味道。

豐子愷,就出生在這裡,從小便被包圍在媽媽的溫情的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實的文字和純真的畫風。

後來,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原本思鄉心切,毫無進學鬥志的他,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

豐子愷說,李叔同像爸爸,沉默,但卻溫和關愛,教會自己許多有用的技能和為人處事的態度,而夏丏尊像媽媽,事無巨細,都關心著自己。

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東西——繪畫。

當時,他畫了一副江南小荷,畫面稚拙,別有風趣,好友朱自清看了說:

“我們都愛你的漫畫,像一首帶核兒的小詩,像橄欖,老覺著那味兒。”

從此,這樣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畫風橫空出世。

他的事業很順利,他那些畫和美的教育的書很暢銷,但是,他的眼睛卻看見了自家窗外的孩子們,一個時代的悲哀心酸,出現在他的方寸畫幅裡。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像委屈地說出來,是你們自己曉得,可惜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一生童真,一生有趣

豐子愷在臺灣辦畫展時,謝冰瑩勸他定居臺灣。他說:

“臺灣好極了,是個美麗的寶島,四季如春,人情味濃。只是缺少了一個條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

“什麼條件?”

“沒有紹興老酒呀!”

他常開這種玩笑,跟外人如此,更自己的兒女,更是如此。

有不少人以為豐子愷是吃常素的,理由是他畫過6冊《護生畫集》,提倡愛護動物,不殺生。

確實,豐子愷吃過一時期的素,但後來就開葷了。他對葷菜有所選擇,只吃魚蝦蟹蛋雞鴨之類,不吃豬牛羊肉。好像他不吃4條腿似的,其實也是偶然。

豐子愷裝了假牙以後,蟹鉗咬不動了。在家裡還可以用榔頭敲敲,到外面去吃蟹就不行了。

在杭州時,有一次他到王寶和酒店去吃蟹酒,小女兒豐一吟陪在一旁。他要女兒替他咬蟹鉗。女兒天生對這樣的事物感到畏懼,但父命難違,只得勉強屏住氣替他咬了。

以後女兒曾幾次問父親:

“為什麼你那麼喜歡吃蟹?煮蟹的時候不是很殘忍的嗎? ”

豐子愷點點頭,承認是那麼回事,但他無可奈何地說:

“口腹之欲,無可奈何啊!”

豐子愷在《憶兒時》一文中詳細描述過祖父吃蟹的情況,最後說:

“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當時他正茹素,後來開了葷,就恢復了“永遠神往”的吃蟹這件事。

他和祖父一樣吃得很乾淨,蟹殼裡絕不留一點蟹肉。

女兒一旁看了覺得驚奇。這時他便得意地說:

“既然殺了這只蟹,就要吃得乾淨,才對得起它!”

他反復地說這句話,好像是為他的吃蟹作辯護,或者是對內疚的補償。

然後豐子愷每次吃蟹,總是把蟹鉗頭上毛茸茸的兩個東西合起來做成一隻蝴蝶。吃幾隻蟹就做幾隻蝴蝶。

所以一到金秋季節,家裡牆上總是貼滿蝴蝶。

吃蟹,很無可奈何,所以他吃完會接著又補說一句:

“單憑這一點,我就和弘一大師有天壤之別了。所以他能爬上三樓,而我只能待在二樓向三樓望望。”

弘一法師,畢竟是他一生都在仰望的人。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

李叔同出家了,法號弘一法師。他知道,老師的愛國熱忱從未殲滅,為了幫助老師弘揚慈懷,他決定為弘一法師畫一部《護生畫集》,40歲畫40副,50歲畫50副,直到100歲畫100副。

為了篤定意志,他給老師留下一封信,寫了八個字: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即若自己能活到老,便將此畫按約定完成。

師徒兩人發願流布“護生畫集”,商議由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題字。

“護生畫集”,所謂“護生”即是“護心”。

弘一法師說:“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畫集預計在1929年出版,豐子愷想到,那時弘一大師正好50歲,何不畫成50幅出版,以賀恩師50壽辰。豐子愷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弘一大師,弘一大師也極為贊成。

就這樣,由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配文、馬一浮先生作序,在1929年弘一大師50歲時,50幅的“護生畫集”出版。

1938年,日軍侵華、豐子愷攜著一家老小,顛沛流離,過著逃難求生的日子。眼看弘一法師60歲生日在即,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忘了那60副畫作。

某個夜晚,大雨滂沱,一家人躲在一間屋子裡避雨安頓,桌子上正擺著未創作完的畫作,不巧桌上的瓦當處有一漏洞,把整個畫稿浸濕。

豐子愷沒有辦法,只能熬夜趕制,一連下了一周雨,一連熬了一周夜,為此他染上風寒,依舊不忘弘一法師的重托。

後來弘一大師沒能等到“護生畫集”的後幾集,就在1942年、63歲虛齡時,在福建圓寂了。

弘一大師圓寂前,心裡記掛著《護生畫集》的事,他曾經給友人寫信,希望友人能幫助豐子愷完成後幾集的編繪工作,他在信中說:

“務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誠之願力,而盡力輔助,必期其能圓滿成就,感激無量。”

但後來他委託的朋友也相繼過世,這樣“護生畫集”的創作使命就落到了豐子愷一個人的身上。

豐子愷牢記恩師囑咐,決心把“護生畫集”繼續畫下去。

弘一法師

在弘一大師70歲誕辰來臨之際,豐子愷專程來到泉州,拜謁了弘一大師的圓寂之地。

在迎接的人裡,有人給了他一件弘一大師的遺物,一看竟是自己寫給老師的那封“世壽所許,定當遵囑”的信。

豐子愷感念恩師,眼看70誕辰在即,他在當地租房,閉門謝客,三個月埋頭作畫,在此間完成了“護生畫集”第三集的70幅畫稿,此時離弘一大師圓寂已經有七個年頭了。

為了能和之前兩集畫冊的形式相同,豐子愷一時苦於無人能夠替畫稿配寫詩文。

幾經輾轉,才將畫稿送往香港,請精通佛學的葉恭綽先生配寫。

曾有人勸他放棄,豐子愷只是微微一笑,又轉身為畫作奔走而去。

建國後,豐子愷出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在繁忙的公務之餘開始了《護生畫集》第四集的繪製。

但當時國內有一些人把佛教當作封建迷信看待,畫集已經不能在國內出版,就連繪製工作也不便公開;豐子愷只得隨時選材作畫,陸續寄到新加坡,委託廣洽法師出版。

1960年夏天,豐子愷畫好了《護生畫集》第四集的80幅畫稿,但就像上面說的,畫稿的內容被認為是迷信的,已經不能公開出版,他給在新加坡的廣洽法師寫信說:

“近來常感兩事遺憾:其一,弘公八十冥壽,原擬作護生畫第四集八十幅刊。今材料已有,而出版困難。只得從緩實行……”

廣洽法師立即給豐子愷回信,表示可在海外募款出版。

豐子愷在欣慰之餘,全力作畫,並請朱幼蘭居士題字後寄交廣洽法師在新加坡出版。

層層阻撓,依舊擊不跨豐子愷的決心。

到了弘一大師的90歲誕辰,豐子愷已提前完成了90幅的畫作,這一集由虞愚居士配文。恰巧的是,一年之後“文革”爆發,再晚點,早已無機會繪製。

有人說這是天遂人願,只有豐子愷知道,有弘一法師的遺願加持,一切都會是往好的方面發展的。萬萬沒想到,豐子愷成了批鬥對象。

無論遭遇了什麼身心上的折磨,樂觀的豐子愷一直瞞著家人,報喜不報憂。

直到有一年冬天剛下過大雪,女兒豐一吟去給他送禦寒的衣服,看到父親孤獨地站在寒風颼颼的田野裡,胸前掛著一個蛇皮袋,正在一點點地摘棉花,全身凍得直發抖。

之後,在女兒的一再要求下,豐子愷才帶著女兒去了自己的住處,女兒在那個破舊的牛棚草屋裡,清楚地看到父親的枕頭邊還有一堆沒融化的積雪。後來因為環境的惡劣和非人的折磨,患上嚴重肺炎的豐子愷被允許回家養病,此時的他已經是76歲的古稀老人了。

回到家中的豐子愷並沒有按照醫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積極配合治療;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醫生開的藥,因為這樣他的病好不了,就可以繼續留在家裡、繼續作畫了。

他每天淩晨4點就起床,開始著手畫《護生畫集》的第六集,此時與恩師約定的最後一集還有6年時間;但豐子愷似乎隱約感覺到自己將不久於世,所以才拼命畫的吧。

兒女們怕他累壞身體,也擔心造反派隨時來家裡搜查,就把他的筆和紙都藏起來了,豐子愷就向他們哀求道:

“你們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還給我吧。”

1973年,豐子愷終於畫完了“護生畫集”第六集的100幅畫;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秘密委託給朱幼蘭居士保管。

1975年,豐子愷與世長辭,未能見到六集“護生畫集”全部出版。

1978 年,與豐子愷失去聯繫多年的廣洽法師來到上海,本以為“護生畫集”的第六集會遺憾缺失,卻沒想到豐子愷早已將第六卷的稿暗自完成,而豐已去世3年了。

廣洽法師跪在豐子愷靈前,老淚縱橫,為豐超度禱告,深念故人。

隨後,廣洽法師將第六集的畫稿和詩文帶到了新加坡出版。這時豐子愷信守了半個世紀的約定,如願以償。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人生幾經沉浮,世事幾度滄桑;但豐子愷卻始終抱守諾言,踐行了對恩師“世壽所許,定當遵囑”的承諾。

他把一件事,就這麼做了一輩子。

護生畫集節選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這是俞平伯對豐子愷的評價。

在女兒的回憶裡,豐子愷不僅教他們平等待人,還教他們愛世間的一切生命,小至螞蟻。

本來我踩死一隻螞蟻不當一回事,有一回被他看見了,他連忙阻止我,說:

“螞蟻也有家,也有爸爸媽媽在等他。你踩死了他,他爸爸媽媽要哭了。”

此後,孩子們碰到螞蟻搬家,不但不去傷害它們,還用一些小凳子放在螞蟻搬家的路上。孩子們像交通警那樣勸請行人繞道行走。

長大後孩子們才知道這叫做“護生”。

豐子愷是佛教徒。但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點不一樣。

他勸孩子們不要踩死螞蟻,不是為了講什麼“積德”、“報應”,也不是為了要保護世間的螞蟻,而是為了要培養孩子從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

他說,如果喪失了這顆心,今天可以一腳踩死數百隻螞蟻,將來這顆心發展起來,便會變成侵略者,去虐殺無辜的老百姓。

這樣的人情味,在他的畫裡,筆筆皆是,紅綠相映。

作家安·蘭德在《源泉》裡寫過一句話:“像個大人一樣生存,像個孩子一樣生活。”

豐老的畫作便傳達著這樣的理念:

人要像小孩一樣,懷有一顆善良純真之心,看待世間萬物,才會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的美。

你住幾層樓?——

“人生有三層樓:

第一層是物質生活,

第二層是精神生活,

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

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

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

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豐子愷特別喜歡兒童,他說:“人間最富有靈性的是孩子。”

他的畫處處映著青山綠水、春日斜陽、民國課堂、童稚嬉戲,民國質樸的風土人情,家國情深……

見畫如晤,在那個大師輩出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惡,都阻擋不了豐子愷的眼神,處處是善,是美,是真。

初出茅廬,一本譯著驚魯迅

1924年,日本學者廚川白村寫了本奇書,叫《苦悶的象徵》。兩個月後,魯迅買到日文版原著,即刻開始著手翻譯並在《晨報副刊》上連載,受到了文學界的一致好評。

與此同時,《上海時報》也連載了這本書的另一版本的譯本,同時出版兩本外國著作,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頗為鮮見。

而當時出版這本著作的人,讓魯迅大吃一驚,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他叫豐子愷。

當時,人們很是好奇,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品質上,哪一本更好?

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

讀者季小波(豐子愷的學生,與魯迅也有交往)則認為,豐子愷的譯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魯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筆,但譯文中有些句子長達百來字,佶屈聱牙。

他為此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將廚川白村的原文及魯譯、豐譯的同一節、同一句譯文進行對照,在比較後指出:魯迅在翻譯上的確不如豐子愷。

幾天後,季小波收到魯迅長達3頁的回信,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認為自己的譯本不如豐子愷譯的易讀,還在信中幽默地說:

“時下有用白話文重寫文言文亦謂翻譯,我的一些句子大概類似這種譯法。”

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譯本由兩家出版社同時出版後,魯迅囑北新書局將他的譯本推遲一段時間上市。個中道理很易理解,魯迅當時已是成名的作家,而豐子愷則剛走上文壇,如果自己的譯本先發行,必然影響豐子愷譯本的銷路。

後來,豐子愷到上海景雲裡拜訪魯迅,談到中譯本《苦悶的象徵》同時在中國出現時,他不無歉意地說:

“早知道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

然而魯迅卻說:

“哪裡,早知道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沒什麼關係的,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呢。”

魯迅的態度打消了豐子愷的顧慮,這一段故事,成為了文壇佳話。

從此,中國文壇上多了一個文筆老練的作家。

其實,豐子愷的真正身份,遠遠不止一個作家那麼簡單。

一畫驚人

大運河走到北端的拐角處,有一個四百多戶人家的小鎮,叫石門灣。

這裡人人有米,家家有魚,幾百年來從未見過炮火戰爭,鄰里和睦,處處洋溢著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藝味道。

豐子愷,就出生在這裡,從小便被包圍在媽媽的溫情的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實的文字和純真的畫風。

後來,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原本思鄉心切,毫無進學鬥志的他,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

豐子愷說,李叔同像爸爸,沉默,但卻溫和關愛,教會自己許多有用的技能和為人處事的態度,而夏丏尊像媽媽,事無巨細,都關心著自己。

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東西——繪畫。

當時,他畫了一副江南小荷,畫面稚拙,別有風趣,好友朱自清看了說:

“我們都愛你的漫畫,像一首帶核兒的小詩,像橄欖,老覺著那味兒。”

從此,這樣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畫風橫空出世。

他的事業很順利,他那些畫和美的教育的書很暢銷,但是,他的眼睛卻看見了自家窗外的孩子們,一個時代的悲哀心酸,出現在他的方寸畫幅裡。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像委屈地說出來,是你們自己曉得,可惜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一生童真,一生有趣

豐子愷在臺灣辦畫展時,謝冰瑩勸他定居臺灣。他說:

“臺灣好極了,是個美麗的寶島,四季如春,人情味濃。只是缺少了一個條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

“什麼條件?”

“沒有紹興老酒呀!”

他常開這種玩笑,跟外人如此,更自己的兒女,更是如此。

有不少人以為豐子愷是吃常素的,理由是他畫過6冊《護生畫集》,提倡愛護動物,不殺生。

確實,豐子愷吃過一時期的素,但後來就開葷了。他對葷菜有所選擇,只吃魚蝦蟹蛋雞鴨之類,不吃豬牛羊肉。好像他不吃4條腿似的,其實也是偶然。

豐子愷裝了假牙以後,蟹鉗咬不動了。在家裡還可以用榔頭敲敲,到外面去吃蟹就不行了。

在杭州時,有一次他到王寶和酒店去吃蟹酒,小女兒豐一吟陪在一旁。他要女兒替他咬蟹鉗。女兒天生對這樣的事物感到畏懼,但父命難違,只得勉強屏住氣替他咬了。

以後女兒曾幾次問父親:

“為什麼你那麼喜歡吃蟹?煮蟹的時候不是很殘忍的嗎? ”

豐子愷點點頭,承認是那麼回事,但他無可奈何地說:

“口腹之欲,無可奈何啊!”

豐子愷在《憶兒時》一文中詳細描述過祖父吃蟹的情況,最後說:

“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當時他正茹素,後來開了葷,就恢復了“永遠神往”的吃蟹這件事。

他和祖父一樣吃得很乾淨,蟹殼裡絕不留一點蟹肉。

女兒一旁看了覺得驚奇。這時他便得意地說:

“既然殺了這只蟹,就要吃得乾淨,才對得起它!”

他反復地說這句話,好像是為他的吃蟹作辯護,或者是對內疚的補償。

然後豐子愷每次吃蟹,總是把蟹鉗頭上毛茸茸的兩個東西合起來做成一隻蝴蝶。吃幾隻蟹就做幾隻蝴蝶。

所以一到金秋季節,家裡牆上總是貼滿蝴蝶。

吃蟹,很無可奈何,所以他吃完會接著又補說一句:

“單憑這一點,我就和弘一大師有天壤之別了。所以他能爬上三樓,而我只能待在二樓向三樓望望。”

弘一法師,畢竟是他一生都在仰望的人。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

李叔同出家了,法號弘一法師。他知道,老師的愛國熱忱從未殲滅,為了幫助老師弘揚慈懷,他決定為弘一法師畫一部《護生畫集》,40歲畫40副,50歲畫50副,直到100歲畫100副。

為了篤定意志,他給老師留下一封信,寫了八個字: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即若自己能活到老,便將此畫按約定完成。

師徒兩人發願流布“護生畫集”,商議由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題字。

“護生畫集”,所謂“護生”即是“護心”。

弘一法師說:“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畫集預計在1929年出版,豐子愷想到,那時弘一大師正好50歲,何不畫成50幅出版,以賀恩師50壽辰。豐子愷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弘一大師,弘一大師也極為贊成。

就這樣,由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配文、馬一浮先生作序,在1929年弘一大師50歲時,50幅的“護生畫集”出版。

1938年,日軍侵華、豐子愷攜著一家老小,顛沛流離,過著逃難求生的日子。眼看弘一法師60歲生日在即,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忘了那60副畫作。

某個夜晚,大雨滂沱,一家人躲在一間屋子裡避雨安頓,桌子上正擺著未創作完的畫作,不巧桌上的瓦當處有一漏洞,把整個畫稿浸濕。

豐子愷沒有辦法,只能熬夜趕制,一連下了一周雨,一連熬了一周夜,為此他染上風寒,依舊不忘弘一法師的重托。

後來弘一大師沒能等到“護生畫集”的後幾集,就在1942年、63歲虛齡時,在福建圓寂了。

弘一大師圓寂前,心裡記掛著《護生畫集》的事,他曾經給友人寫信,希望友人能幫助豐子愷完成後幾集的編繪工作,他在信中說:

“務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誠之願力,而盡力輔助,必期其能圓滿成就,感激無量。”

但後來他委託的朋友也相繼過世,這樣“護生畫集”的創作使命就落到了豐子愷一個人的身上。

豐子愷牢記恩師囑咐,決心把“護生畫集”繼續畫下去。

弘一法師

在弘一大師70歲誕辰來臨之際,豐子愷專程來到泉州,拜謁了弘一大師的圓寂之地。

在迎接的人裡,有人給了他一件弘一大師的遺物,一看竟是自己寫給老師的那封“世壽所許,定當遵囑”的信。

豐子愷感念恩師,眼看70誕辰在即,他在當地租房,閉門謝客,三個月埋頭作畫,在此間完成了“護生畫集”第三集的70幅畫稿,此時離弘一大師圓寂已經有七個年頭了。

為了能和之前兩集畫冊的形式相同,豐子愷一時苦於無人能夠替畫稿配寫詩文。

幾經輾轉,才將畫稿送往香港,請精通佛學的葉恭綽先生配寫。

曾有人勸他放棄,豐子愷只是微微一笑,又轉身為畫作奔走而去。

建國後,豐子愷出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在繁忙的公務之餘開始了《護生畫集》第四集的繪製。

但當時國內有一些人把佛教當作封建迷信看待,畫集已經不能在國內出版,就連繪製工作也不便公開;豐子愷只得隨時選材作畫,陸續寄到新加坡,委託廣洽法師出版。

1960年夏天,豐子愷畫好了《護生畫集》第四集的80幅畫稿,但就像上面說的,畫稿的內容被認為是迷信的,已經不能公開出版,他給在新加坡的廣洽法師寫信說:

“近來常感兩事遺憾:其一,弘公八十冥壽,原擬作護生畫第四集八十幅刊。今材料已有,而出版困難。只得從緩實行……”

廣洽法師立即給豐子愷回信,表示可在海外募款出版。

豐子愷在欣慰之餘,全力作畫,並請朱幼蘭居士題字後寄交廣洽法師在新加坡出版。

層層阻撓,依舊擊不跨豐子愷的決心。

到了弘一大師的90歲誕辰,豐子愷已提前完成了90幅的畫作,這一集由虞愚居士配文。恰巧的是,一年之後“文革”爆發,再晚點,早已無機會繪製。

有人說這是天遂人願,只有豐子愷知道,有弘一法師的遺願加持,一切都會是往好的方面發展的。萬萬沒想到,豐子愷成了批鬥對象。

無論遭遇了什麼身心上的折磨,樂觀的豐子愷一直瞞著家人,報喜不報憂。

直到有一年冬天剛下過大雪,女兒豐一吟去給他送禦寒的衣服,看到父親孤獨地站在寒風颼颼的田野裡,胸前掛著一個蛇皮袋,正在一點點地摘棉花,全身凍得直發抖。

之後,在女兒的一再要求下,豐子愷才帶著女兒去了自己的住處,女兒在那個破舊的牛棚草屋裡,清楚地看到父親的枕頭邊還有一堆沒融化的積雪。後來因為環境的惡劣和非人的折磨,患上嚴重肺炎的豐子愷被允許回家養病,此時的他已經是76歲的古稀老人了。

回到家中的豐子愷並沒有按照醫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積極配合治療;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醫生開的藥,因為這樣他的病好不了,就可以繼續留在家裡、繼續作畫了。

他每天淩晨4點就起床,開始著手畫《護生畫集》的第六集,此時與恩師約定的最後一集還有6年時間;但豐子愷似乎隱約感覺到自己將不久於世,所以才拼命畫的吧。

兒女們怕他累壞身體,也擔心造反派隨時來家裡搜查,就把他的筆和紙都藏起來了,豐子愷就向他們哀求道:

“你們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還給我吧。”

1973年,豐子愷終於畫完了“護生畫集”第六集的100幅畫;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秘密委託給朱幼蘭居士保管。

1975年,豐子愷與世長辭,未能見到六集“護生畫集”全部出版。

1978 年,與豐子愷失去聯繫多年的廣洽法師來到上海,本以為“護生畫集”的第六集會遺憾缺失,卻沒想到豐子愷早已將第六卷的稿暗自完成,而豐已去世3年了。

廣洽法師跪在豐子愷靈前,老淚縱橫,為豐超度禱告,深念故人。

隨後,廣洽法師將第六集的畫稿和詩文帶到了新加坡出版。這時豐子愷信守了半個世紀的約定,如願以償。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人生幾經沉浮,世事幾度滄桑;但豐子愷卻始終抱守諾言,踐行了對恩師“世壽所許,定當遵囑”的承諾。

他把一件事,就這麼做了一輩子。

護生畫集節選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這是俞平伯對豐子愷的評價。

在女兒的回憶裡,豐子愷不僅教他們平等待人,還教他們愛世間的一切生命,小至螞蟻。

本來我踩死一隻螞蟻不當一回事,有一回被他看見了,他連忙阻止我,說:

“螞蟻也有家,也有爸爸媽媽在等他。你踩死了他,他爸爸媽媽要哭了。”

此後,孩子們碰到螞蟻搬家,不但不去傷害它們,還用一些小凳子放在螞蟻搬家的路上。孩子們像交通警那樣勸請行人繞道行走。

長大後孩子們才知道這叫做“護生”。

豐子愷是佛教徒。但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點不一樣。

他勸孩子們不要踩死螞蟻,不是為了講什麼“積德”、“報應”,也不是為了要保護世間的螞蟻,而是為了要培養孩子從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

他說,如果喪失了這顆心,今天可以一腳踩死數百隻螞蟻,將來這顆心發展起來,便會變成侵略者,去虐殺無辜的老百姓。

這樣的人情味,在他的畫裡,筆筆皆是,紅綠相映。

作家安·蘭德在《源泉》裡寫過一句話:“像個大人一樣生存,像個孩子一樣生活。”

豐老的畫作便傳達著這樣的理念:

人要像小孩一樣,懷有一顆善良純真之心,看待世間萬物,才會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的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