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歷史書對“五代十國”只是匆匆一提,其它史料也是鮮有記載?

“朱李石劉郭, 梁唐晉漢周。 ”

“吳唐吳越前後蜀, 南北兩漢閩平楚。 ”

在我國歷史當中, 有過幾次長時期的政權割據、天下分裂的階段,

最為著名的, 當屬漢朝之後的三國時期。 而五代十國也是類似這樣的一個混亂時期。

然而, 細心的人們發現, 歷史書上對五代十國的介紹只是匆匆幾筆帶過, 歷史課上老師講的也不多, 翻閱一些文獻資料, 相對來說記載也是甚少。 難道這段歷史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西元907年, 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 建立後樑政權, 五代十國正式拉開序幕。 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最終於西元979年, 由趙匡胤建立的大宋政權統一。 至此戰亂六十多年, 經過五個朝代更迭, 十來個小國先後覆滅。

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 也出過很多英雄人物。 可歷史文獻記載的少之又少, 大概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戰亂結束後當政者對這段歷史的刻意回避

宋太祖趙匡胤的登基, 源于在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 此事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經常提起來必然不那麼光彩。 因此在宋朝趨於穩定後, 當政者刻意回避這段歷史, 來掩飾趙匡胤的“名正言順”。

第二:民族認同感不高

這段歷史, 大多數的著名人物都是由沙陀或契丹組成, 不像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很多都是漢人, 在民族認同度上面大大不如三國。

第三:供後人學習意義不大

五代的君主均為造反起家, 政權稍稍穩固後, 便貪圖享樂。 子孫等即位者, 也都是昏庸無能, 最終丟失江山。

第四:元、清對此事的隱瞞

由於後晉高祖石敬瑭認契丹人為父, 又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造成歷史上中原地區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北方的屏障, 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動的抵抗遊牧民族南下。 而契丹人在燕雲十六州燒殺搶掠,

無惡不做, 對華北地區人們產生了很深的思想陰影。 元朝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掌權, 為穩固地位, 避免觸及當年受契丹族人帶來的傷害, 刻意不提及這段歷史。

第五:歷史貢獻較小

五代時期前前後後六十多年, 出現如此多的政權, 但對歷史的發展卻沒什麼貢獻, 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也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

五代歷史雖短,但也出現過不少英雄人物,諸如槍神王彥章之輩。這樣一段歷史,可說的很多,必說的很少,最應為世人所明白的,也許只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個道理吧!

五代歷史雖短,但也出現過不少英雄人物,諸如槍神王彥章之輩。這樣一段歷史,可說的很多,必說的很少,最應為世人所明白的,也許只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個道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