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一個聰明媽媽和一個懶媽媽,她們是如何回答寶寶很多好奇的問題呢

★有關成長的小問題

1.我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會不會變醜?

懶媽媽回答:“這個可不好說, 我怎麼知道你長成什麼樣子呢!”

事實上, 3—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設想自己的未來了, 在這個方面, 爸爸媽媽不要打擊孩子, 應儘量鼓勵他, 讓他在成長面前充滿信心。

聰明媽媽這樣說:“長大以後, 大家都會改變, 媽媽也是一樣。 如果你能做到好好吃飯, 養成好的習慣, 你就會越來越漂亮。 ”

當孩子發問的時候, 也許是孩子與別人比較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而感到有些自卑;或是孩子看到別人的優點, 而感到有些羡慕。 此時孩子可能會從爸爸媽媽那裡尋找安慰, 而爸爸媽媽就要告訴孩子這樣一個道理:事情是變化發展的, 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機會, 都可能變得更漂亮。

2.如果我越來越小, 還會回到媽媽肚子裡嗎?

懶媽媽回答:“你瞎想什麼啊?哪有孩子出生之後還能回去的事情!”

胎兒時期的事情是小孩子十分關心和好奇的, 他們很想知道那段時期自己是如何生活和成長的, 但平日裡的所見所聞又都無法讓孩子瞭解, 所以他們就會常常追問爸爸媽媽, 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 爸爸媽媽需要很耐心地予以解答, 不應該斥責孩子的想法是瞎想。 如果不好表達, 可以採取講故事或是以小動物作比喻的方法, 這樣既方便孩子理解, 又能加深親子感情。

聰明媽媽這樣說:“隨著年齡的增長, 寶寶的身體也會慢慢長大, 10個月的時候你就已經不能再待在媽媽的肚子裡, 況且你現在都這麼高了, 媽媽的肚子可裝不下你啦!”

媽媽在回答這類問題時, 不用非得一本正經像念書似的, 偶爾的幽默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知道身體成長的道理。

3.為什麼每次做錯事, 爸爸就和媽媽說:“你看你閨女”, 而媽媽卻說:“管管你閨女”。 我到底是誰的女兒呢?

懶媽媽回答:“這還用問嗎?”“只要聽話不犯錯誤, 就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

當孩子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 可一定要引起重視。 爸爸媽媽話語中不經意流露出的“雙重”身份, 是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從而缺乏家庭歸屬感的。 尤其是當孩子有了一些錯誤的時候, 這樣回答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是不是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憂慮。

聰明媽媽這樣說:“好孩子, 你是爸爸的女兒, 也是媽媽的女兒, 我們都很愛你。 即使有了錯誤, 也是我們的孩子, 但如果下次能改正, 那就更好了。 ”

其實孩子在犯錯誤後,

內心是十分敏感的, 這樣回答可以清晰地告訴孩子他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 消除孩子心中的疑問和擔憂。 同時對於所犯錯誤的“寬容”和積極態度, 既能夠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引起重視, 又能夠適當地安撫孩子的情緒。

★有關科學的小問題

1.為什麼晚上太陽公公就會落下去?

懶媽媽回答:“這是地球運轉的規律, 就是這樣。 ”

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上回答, 雖然在道理上是對的, 但對小孩子來說, 太難以理解, 還是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 肯定會繼續追問。 因此, 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 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的年齡特徵, 採用擬人化的方法給予間接回答。

聰明媽媽這樣說:“到了晚上, 大家都要回家睡覺了。 寶貝是, 媽媽也是。 太陽公公工作了一天, 也要回家睡覺、休息了。 ”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 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科學道理, 但前提還是要以孩子感興趣、能夠理解的方式為主。

2.為什麼黑板是黑的呢?

懶媽媽回答:“黑板不是黑的難道是白的?”

這個問題在成人看來似乎無須回答, 黑板就是黑的,這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事,自己從沒注意過,也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可是,孩子注意到了,並且把這個問題擺到你的面前,怎麼回答好呢?

聰明媽媽這樣說:“那我們就用白色的粉筆在白紙上畫個畫吧!”

這個問題實在不太好解釋清楚,怎麼辦?那就按照孩子的思路示範給孩子,一起用白粉筆在白紙上畫畫或寫字,然後讓孩子看,孩子通過親手實踐得出的答案是最讓他信服的。

3.為什麼下過雨天上會出現美麗的彩虹?

懶媽媽回答:“這是自然規律,說了你也不會懂的。”

三歲左右是孩子學習、認知能力最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觀察和發現上,一些平時不常見的新鮮事物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因此可以說孩子是在提問中成長的。

聰明媽媽這樣說:“彩虹是雨後天氣轉晴的標誌。下過雨空氣被洗刷乾淨,所以我們看到的彩虹也就格外美麗。”

雖然這是個科學常識性問題,但畢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做出一些“科學型”回答,孩子是很難理解的。恰當運用一些比喻、擬人,將問題回答得可愛一些,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4.彩虹上面有什麼呢?

懶媽媽回答:“那上面能有什麼?!”

這種回答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求知欲,對於正處在求知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十分可怕的。

聰明媽媽這樣說:“彩虹這麼美麗,你猜它上面會有些什麼呢?”

對於此類問題,反問的方法會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間,激發孩子的想像力。也許他會回答那上面有飛馬和公主,也許是仙女的國度,芭比的夢幻仙境……總之,你此時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盡情地發揮。

★有關家庭生活的小問題

1.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姓,而不是跟媽媽姓呀?

懶媽媽回答:“在中國大家都是這樣,問那麼多幹嘛?”

這個問題經常出現在孩子入學或是對姓名有了一定認識的時候,此時孩子可能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卻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爸爸媽媽不應該幾句話敷衍了事,應該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姓氏的流傳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但同時要注意不能禁錮孩子的思想,否則容易讓孩子覺得這些是強迫的。

聰明媽媽這樣說:“你要是願意,也可以跟媽媽姓啊!但跟爸爸姓屬於中國的一個老傳統,所以通常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這樣做不僅給孩子提供了較為清晰的解釋,同時也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很尊重他,他可以有自我選擇的權利。

2.媽媽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嗎?

懶媽媽回答:“媽媽也不是萬能的啊!”

根據心理學家的描述,孩子10歲之前屬於對父母的絕對崇拜期。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一旦父母的回答沒有使孩子感到滿意,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懷疑,內心也會比較失落。對於孩子的提問,爸爸媽媽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務必弄清楚孩子發問的真正意思,如果不能夠馬上回答,可以和孩子一同學習、探討,但一定要坦白告訴孩子。

聰明媽媽這樣說:“寶貝,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其他大人和媽媽也一樣。所以,不但是你們孩子,還包括爸爸媽媽以及其他的人都應該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這樣才不會落後啊!”

對於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要如實地告訴孩子,給孩子講道理,使之明白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無窮的,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識。如:“有些問題媽媽也不知道,咱們一起去買本書看看,好不好?”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不但能使孩子學到科學的知識,也能使孩子在親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3.我只喜歡吃肉,為什麼一定要吃蔬菜?

懶媽媽回答:“蔬菜也好吃啊,你為什麼不吃呢?”

對於有些偏食的孩子,永遠不要想著強迫他吃什麼東西,因為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最沒有效果的!而這種回答也沒有任何幫助。

聰明媽媽這樣說:“蔬菜裡面有肉沒有的營養,如果不吃蔬菜,會影響寶貝的身體,會生病,還要打針吃藥噢!”

如果舉出孩子切身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如果不吃蔬菜就會生病,不能去幼稚園,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讓孩子聯想到自己的實際利益,這樣效果會更好。

★有關性別的小問題

1.媽媽,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呀?是火星還是別的什麼地方?

懶媽媽回答:“你問這個做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你是大街上(垃圾堆裡)撿來的。”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孩子在學齡前大腦發育的一個階段的必然問題。孩子並不是一無所知,在他提問之前,他可能已經知道些什麼,所以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編出是“撿來的”答案。否則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覺得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這會使孩子缺乏最初的歸屬感,也必然會傷害孩子與媽媽的自然歸屬關係。

聰明媽媽作答:“你是爸爸和媽媽生出來的,就像花兒也會開花結果,你就是爸爸和媽媽結下的果實。”

至於更具體的解釋,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程度慢慢去引導。同時還可以告訴孩子生寶寶是一件非常艱辛的過程,培養孩子愛惜生命、關愛父母的品德。

2.為什麼只有“媽媽”可以生孩子?

懶媽媽回答:“當然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啦,小笨蛋!”

這是一個男孩、女孩都會問的問題,雖然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但實際上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而任何一個不適當的回答都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隱性的傷害。針對不同年齡、性別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回答。

聰明媽媽這樣說:(對男孩子的回答:)“的確是女人才能生小寶寶,但是如果沒有男孩子的幫助,女孩子也是不能生小寶寶的。在女孩子生小寶寶的過程中,男孩子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角色。”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多用一些類似童話、動物的故事來向孩子講述這些答案。例如這個問題就可以用兔爸爸和兔媽媽共同努力才生下兔寶寶的故事來告訴他:生育孩子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事情,男孩也是必要的!

(對女孩子的回答:)“長大後你也可以像媽媽一樣生孩子,當你長大成人,和爸爸一樣的人結婚之後,才可以生孩子。”

如果是女孩提出這一問題,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她具有這種功能,能夠在日後生育自己的小寶寶。但是,必須強調是“日後”,是身體和心理都發育成熟之後才能做。

編後語:這只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問題,希望能夠為爸爸媽媽梳理出回答孩子問題的巧妙思路和正確態度。認真用心地面對孩子的提問,收穫的豈止是孩子?!其實,孩子對一切未知都是充滿敬畏和驚喜的,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夠予以尊重和學習,其實是一種心智的落後和退化。我始終相信,任何父母都願意成為合格的,優質的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所以,當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提問,不要疑惑、怠慢、驚恐、憤怒,也不要不假思索地應付了事。做一個對自己對孩子負責任的好媽媽很辛苦,但也不要用懶惰的思維和情緒荒蕪了孩子的求知欲望。

黑板就是黑的,這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事,自己從沒注意過,也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可是,孩子注意到了,並且把這個問題擺到你的面前,怎麼回答好呢?

聰明媽媽這樣說:“那我們就用白色的粉筆在白紙上畫個畫吧!”

這個問題實在不太好解釋清楚,怎麼辦?那就按照孩子的思路示範給孩子,一起用白粉筆在白紙上畫畫或寫字,然後讓孩子看,孩子通過親手實踐得出的答案是最讓他信服的。

3.為什麼下過雨天上會出現美麗的彩虹?

懶媽媽回答:“這是自然規律,說了你也不會懂的。”

三歲左右是孩子學習、認知能力最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觀察和發現上,一些平時不常見的新鮮事物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因此可以說孩子是在提問中成長的。

聰明媽媽這樣說:“彩虹是雨後天氣轉晴的標誌。下過雨空氣被洗刷乾淨,所以我們看到的彩虹也就格外美麗。”

雖然這是個科學常識性問題,但畢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做出一些“科學型”回答,孩子是很難理解的。恰當運用一些比喻、擬人,將問題回答得可愛一些,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4.彩虹上面有什麼呢?

懶媽媽回答:“那上面能有什麼?!”

這種回答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求知欲,對於正處在求知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十分可怕的。

聰明媽媽這樣說:“彩虹這麼美麗,你猜它上面會有些什麼呢?”

對於此類問題,反問的方法會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間,激發孩子的想像力。也許他會回答那上面有飛馬和公主,也許是仙女的國度,芭比的夢幻仙境……總之,你此時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盡情地發揮。

★有關家庭生活的小問題

1.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姓,而不是跟媽媽姓呀?

懶媽媽回答:“在中國大家都是這樣,問那麼多幹嘛?”

這個問題經常出現在孩子入學或是對姓名有了一定認識的時候,此時孩子可能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卻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爸爸媽媽不應該幾句話敷衍了事,應該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姓氏的流傳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但同時要注意不能禁錮孩子的思想,否則容易讓孩子覺得這些是強迫的。

聰明媽媽這樣說:“你要是願意,也可以跟媽媽姓啊!但跟爸爸姓屬於中國的一個老傳統,所以通常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這樣做不僅給孩子提供了較為清晰的解釋,同時也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很尊重他,他可以有自我選擇的權利。

2.媽媽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嗎?

懶媽媽回答:“媽媽也不是萬能的啊!”

根據心理學家的描述,孩子10歲之前屬於對父母的絕對崇拜期。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一旦父母的回答沒有使孩子感到滿意,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懷疑,內心也會比較失落。對於孩子的提問,爸爸媽媽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務必弄清楚孩子發問的真正意思,如果不能夠馬上回答,可以和孩子一同學習、探討,但一定要坦白告訴孩子。

聰明媽媽這樣說:“寶貝,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其他大人和媽媽也一樣。所以,不但是你們孩子,還包括爸爸媽媽以及其他的人都應該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這樣才不會落後啊!”

對於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要如實地告訴孩子,給孩子講道理,使之明白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無窮的,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識。如:“有些問題媽媽也不知道,咱們一起去買本書看看,好不好?”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不但能使孩子學到科學的知識,也能使孩子在親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3.我只喜歡吃肉,為什麼一定要吃蔬菜?

懶媽媽回答:“蔬菜也好吃啊,你為什麼不吃呢?”

對於有些偏食的孩子,永遠不要想著強迫他吃什麼東西,因為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最沒有效果的!而這種回答也沒有任何幫助。

聰明媽媽這樣說:“蔬菜裡面有肉沒有的營養,如果不吃蔬菜,會影響寶貝的身體,會生病,還要打針吃藥噢!”

如果舉出孩子切身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如果不吃蔬菜就會生病,不能去幼稚園,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讓孩子聯想到自己的實際利益,這樣效果會更好。

★有關性別的小問題

1.媽媽,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呀?是火星還是別的什麼地方?

懶媽媽回答:“你問這個做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你是大街上(垃圾堆裡)撿來的。”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孩子在學齡前大腦發育的一個階段的必然問題。孩子並不是一無所知,在他提問之前,他可能已經知道些什麼,所以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編出是“撿來的”答案。否則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覺得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這會使孩子缺乏最初的歸屬感,也必然會傷害孩子與媽媽的自然歸屬關係。

聰明媽媽作答:“你是爸爸和媽媽生出來的,就像花兒也會開花結果,你就是爸爸和媽媽結下的果實。”

至於更具體的解釋,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程度慢慢去引導。同時還可以告訴孩子生寶寶是一件非常艱辛的過程,培養孩子愛惜生命、關愛父母的品德。

2.為什麼只有“媽媽”可以生孩子?

懶媽媽回答:“當然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啦,小笨蛋!”

這是一個男孩、女孩都會問的問題,雖然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但實際上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而任何一個不適當的回答都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隱性的傷害。針對不同年齡、性別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回答。

聰明媽媽這樣說:(對男孩子的回答:)“的確是女人才能生小寶寶,但是如果沒有男孩子的幫助,女孩子也是不能生小寶寶的。在女孩子生小寶寶的過程中,男孩子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角色。”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多用一些類似童話、動物的故事來向孩子講述這些答案。例如這個問題就可以用兔爸爸和兔媽媽共同努力才生下兔寶寶的故事來告訴他:生育孩子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事情,男孩也是必要的!

(對女孩子的回答:)“長大後你也可以像媽媽一樣生孩子,當你長大成人,和爸爸一樣的人結婚之後,才可以生孩子。”

如果是女孩提出這一問題,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她具有這種功能,能夠在日後生育自己的小寶寶。但是,必須強調是“日後”,是身體和心理都發育成熟之後才能做。

編後語:這只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問題,希望能夠為爸爸媽媽梳理出回答孩子問題的巧妙思路和正確態度。認真用心地面對孩子的提問,收穫的豈止是孩子?!其實,孩子對一切未知都是充滿敬畏和驚喜的,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夠予以尊重和學習,其實是一種心智的落後和退化。我始終相信,任何父母都願意成為合格的,優質的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所以,當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提問,不要疑惑、怠慢、驚恐、憤怒,也不要不假思索地應付了事。做一個對自己對孩子負責任的好媽媽很辛苦,但也不要用懶惰的思維和情緒荒蕪了孩子的求知欲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