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冥想:防治許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有人這麼形容冥想:冥想就好比是你坐在公園的椅子上, 面前有一條狗走過, 你看見了狗, 但不去追狗。 這裡的“狗”用來比喻你頭腦中的念頭,

放狗過去, 不追狗, 就是冥想時的做法。

而我們一般會經歷的, 如果頭腦中有一個念頭閃過, 很可能就被念頭帶跑了, 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的產生, 不受控制, 頭腦中的垃圾越來越多, 焦慮感倍增, 而我們無可奈何。

所以冥想作為一種放鬆方式就應運而生, 並逐漸發展壯大。

古印度的典籍認為, “冥想”是瑜伽的最高階段, 這是最早關於冥想的記載。 近代的醫學家和心理學者也相繼發現, 冥想通過靜坐調息、默念意守可以防治疾病。 在放鬆及集中精神的過程中, “輸入”正面的潛意識, 能起到提高免疫力、增進健康長壽等積極的健身效果。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家赫伯物・本林說:“一個人身心過分緊張, 會削弱體內免疫系統的機能,

冥想帶來的完全鬆弛, 會減緩身體的緊張, 是防治許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

一項醫療調查顯示, 冥想者比不善此舉者的發病率要低50%。 這種療法對老年性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等療效更為顯著。 即便是健康人, 經常冥想也有裨益, 可以消除疲勞, 有益於左右腦平衡, 給人的機體健康“充電”。

在康復醫學領域的學者認為, 冥想對人體肌群的協調功能也有很好的鍛煉效果。 冥想時無論是站還是坐, 都要求精神高度集中, 使維持姿勢的肌群產生靜力性的收縮, 尤其是平時不易鍛煉到的核心肌群, 在這種姿勢的維持和呼吸的配合作用下也可得到鍛煉, 可提高中老年人站、坐、走的穩定性。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美國的康復保健醫生就開始引進東方的冥想療法, 在亞裔人較多的州得到了推廣, 如華盛頓州、威斯康辛州、馬里蘭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等州還有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州和溫哥華等地區。 逐漸地, 內科、心理科、腫瘤科、神經內科的醫生們也接受了冥想療法,

並結合現代醫學心理和調息療法的臨床實踐, 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菩提冥想療法”。

20世紀80年代初, 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冥想療法, 並正式使用“ 菩提冥想”(Bodhi Meditation)這個規範的英語單詞。 菩提代表大自然、綠色樹木和森林, 冥想代表主動地控制情緒, 用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使大腦得到良好的自身內部回饋(Inter- feedback), 並對大腦皮層和皮質下中樞進行良好的調節刺激, 促其恢復正常功能。 冥想被FDA推薦用於輔助治療焦慮、失眠、抑鬱、虛弱、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病症。 研究顯示, 一些現代醫學不能徹底治癒的疾病, 在進行冥想療法之後, 也會得到明顯和長期地緩解。

近一個世紀以來, 冥想已在多個國家掀起了熱潮,

在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柬埔寨、中國等, 參加冥想的人越來越多。

冥想降低心臟病死亡幾率

新華社報導 美國一項研究成果顯示, 冥想療法可降低心臟有缺陷者中風、突發心臟病甚至死亡的幾率, 降低幅度可達50%。

該研究在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和馬哈裡希管理大學自然醫學和預防研究所展開。 研究人員選取了201名非洲裔美國人, 他們有男有女, 平均年齡59歲, 均為心臟主動脈狹窄患者。 這些物件接受現有治療的同時, 隨機被編入冥想組或“控制組”, 即定期上“傳統健康教育課”。

經過9年跟蹤比對, 研究人員發現, 練習“冥想”的研究物件血壓、自身壓力和憤怒感顯著降低, 中風、突發心臟病甚至死亡的幾率下降了47%。

冥想打坐緩解愛滋病情惡化

愛思唯爾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刊登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研究發現,靜思冥想不僅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同時採用冥想療法幾周時間,其免疫系統就可能出現變化,有助於緩解愛滋病情繼續惡化。

領導研究小組的克雷斯韋爾說,67名參與研究計畫的志願人士,大部分承受著很大的生活壓力。其中,有48人參與了部分或整個冥想打坐課程。這個為期兩個月的課程包括8堂每週兩小時的打坐班,和一個長達一天的靜修班。他們每天也得在家裡練習打坐。

研究人員在志願人士參與課程前後測試了他們體內的CD4免疫細胞,結果發現,患者冥想的頻率越高,幾周內他們體內的CD4免疫細胞數量越多,這也是衡量免疫系統抵抗愛滋病毒的指標。

克雷斯韋爾說:“這項研究第一次顯示,冥想打坐的減壓訓練,對於減緩愛滋病病情惡化會產生直接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有規律地進行冥想可調節大腦神經,讓處於壓力下的大腦得到放鬆,進而增強人體免疫力。如果此項發現能在更廣的範圍內得到進一步驗證,那麼冥想將作為愛滋病治療的有效輔助手段。

冥想增強大腦活力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究發現,冥想能增強大腦的活動能力,讓人有更靈敏的反應。

一般正常人的伽瑪波振動頻率在25~40赫茲之間,然而長期靜坐冥想者的伽瑪波卻高達80赫茲以上,其強度是過去任何科學實驗中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長期靜坐冥想可以影響腦部的物理變化,且能激發出短期或長期腦神經中樞的改變。這一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中,這也是這類成果首次被發表在主流科學刊物上。

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物件是一組8位元年齡在34~64歲之間的佛教徒,他們在過去的15~40年間,每天進行了超過8小時的打坐和冥想禱告。

作為對照組,則是10位健康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年齡在20~22歲之間,此前從未嘗試過打坐或者冥想,僅僅在研究開始的一個星期前接受過簡單的冥想訓練。兩組人員都被要求完全放鬆地進行關於慈悲憐憫內容的冥想,冥想者只需要產生類似的感覺,而並不需要在大腦中描繪具體事物。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透過一些腦電波測量儀器,在兩組志願者打坐冥想前、冥想過程中,以及冥想後進行腦部活動的檢測,結果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佛教徒所在一組記錄下來的大腦阿爾法波和伽馬波活動十分顯著,其中又以伽馬波的震盪尤為強烈。因為人腦的伽馬波是由腦部額葉和頂葉聯合皮質區的活動引起的,而這些區域是負責人類情緒以及快樂相關的區域。

事實上,在進行冥想前,兩位年齡較長的僧人就被探測出極強的伽馬波活動,很顯然,腦區域活動的波動完全是由於修行時間長短引起的,而與個體差異無關。

通過試驗,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坐禪和冥想能夠增強腦活動能力,並明顯地影響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和快樂的相關區域。簡言之,靜坐並展開想像是一種從身心兩個方面都能調節人體狀態的好方法。

冥想等同於抗抑鬱藥物的療效

美國約翰霍普金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分析了已發表的47例臨床實例,希望從中找出冥想作為最有效醫療措施的治療方法例證。

這項研究涉及超過3500名病人,病症涵蓋壓力、毒癮、抑鬱、焦慮、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及慢性疼痛等的各種病症。

該統合分析結果已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醫學》上發表。其中最突出的冥想療效是——每天進行30分鐘的冥想會顯著減少焦慮及抑鬱症狀。

在一項為期8周的認知冥想中,參與者必須關注當下,這樣可以最佳限度改善和減少焦慮、抑鬱及疼痛等症狀。並且這樣的顯著改善在冥想治療後仍可維持半年時間。

研究結果得出:對於抑鬱和焦慮等疾病,冥想的效果等同於抗抑鬱藥物治療起到的療效。

冥想減輕疼痛

美國科學家最近經研究發現,如果與傳統的藥物治療相配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冥想,可以幫助兒童減輕手術後的疼痛和緊張情緒。

路透社報導,美國俄亥俄州辛辛納提兒童醫療中心的麥拉·胡特博士,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疼痛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現在兒童住院的時間越來越短,父母在家中獨自應付孩子手術後的疼痛會非常困難,因此除了吃藥以外,運用外部的安全方法在短期內減輕孩子的劇烈疼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胡特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一種非傳統的冥想方法,更為有效地配合藥物發揮效力,教孩子們自己去“馴服那個使他們疼痛的東西”。

共有73名年齡在7~12歲的孩子接受了這項研究。他們被劃分為兩組,第1組按正常的醫療標準進行手術,第2組則附加了這種特殊冥想療法。從手術前3個星期開始,第2組的孩子們就被要求看錄影,在柔和的音樂中學習深呼吸、肌肉放鬆和各種冥想技巧,讓孩子們儘量想像置身於一個自己最嚮往的地方。在手術後的1~4個小時內,以及出院回家後的22~24小時內,再各做一次這樣的冥想。

研究結果顯示,與那些接受標準治療的孩子相比,第2組的孩子們手術後疼痛和焦慮的程度明顯降低。

冥想的其他益處

1.荷蘭科學家研究表明:打坐沉思者比其它人致病的可能性低50%,在感染威脅生命的重病方面低87%。

2.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伯尼·塞格爾也認為:“沉思冥想是鬆弛思想的行動,可治視為絕症的愛滋病和癌症。”

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和馬里蘭州大學哈裡博士經五年研究後說:“冥思靜坐可對視力、血壓、認識功能的激素水準提高大有好處,另可治療許多不治之症和心臟病、關節炎等慢性病。”

4.科學家還發現,靜坐時大腦中出現的大量α波,可很明顯的促進一種荷爾蒙激素的增長,從而會使血管擴大和血液暢通,會使人體機構組織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三磷酸腺甙明顯增高,會大大增加人體的免疫功能。

5.據《世界科技譯報》報導:美國瑪赫裡希處置大學,自然醫學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施奈德經多年研究後說:

“超脫靜坐似乎能夠恢復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和自我平衡的機制。它對神經激素和部分神經系統都起作用,從而有助於緩解心臟病和其它一些疾病的症狀……這種技術是一個自然輕鬆的過程,能使你達到舒適安靜的機敏狀態。”

6.研究人員還說:“如每天靜思兩次、每次20分鐘,這是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並可用做傳統心臟病治療的輔助手段。”

7.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而這個數值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發現受試者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

8.據新科學家網站近期報導:美國肯塔基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如果你一夜沒睡,但只要打坐40分鐘就可彌補缺覺的不足。

研究人員讓10位一夜未睡的受試者分別讓他們或打坐、或閱讀、或聊天、或睡覺,40分鐘後又對他們進行“心理動作警覺作業”測試,其實驗結果令研究人員震驚。

儘管所有的受試者都沒有練過冥想打坐,但40分鐘後他們馬上就能有卓越的表演。而經40分鐘小睡後的受試者,則需至少1個小時後才能從朦朧中清醒。而那些聊天的和閱讀者,對恢復精力都沒有絲毫的幫助,這說明冥想打坐對大腦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幫助。

9.美國俄亥俄州的某空軍基地實驗室科研人員,從事大腦研究幾十年後發現,大腦的活動有幾種不同類型:8-13HZ的α波,14-25HZ的β波,4-7HZ的θ波,1-3HZ的δ波。當我們大腦處於緊張、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往往會出現β波;而當我們處於安靜休息的清醒狀態下時,在腦中會出現α波;而在極度疲勞或熟睡時,大腦中出現的是δ波;而成年人受到挫折、鬱抑及精神病患者和少年兒童,一般大腦中出現的是θ波。

10.美國哈佛大學華萊士教授,在對修煉者做松靜時的腦電波測試中發現:人體虛靜時,頭部前額區和中心區的α波強度會大幅度增加,頻率由20HZ以上減慢至8至9HZ。原主要分部在大腦後枕部的α波節律逐漸向前額部位轉移,其強度增高了425%至525%。而神經細胞的電活動高度有序化同時發生變動,其程度是不練功的4至5倍。

11.科學家還發現,常期冥想打坐,可增加前額葉腦皮層和右前腦皮層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制人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許多科學家、作家、發明家等名人的前額葉腦皮層都厚,而且他們的腦電波大部分時間都處於α波頻率,這說明坐禪確實能使大腦敏捷並容易產生靈感。

12.根據地球物理學家測定得知,空間電離層與地球共振的休曼波是8至14赫茲,而這個頻率與人體打坐入靜時的腦電波基本相近,故在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下打坐會發生人天共振證悟人生大道、宇宙真諦。

13.許多科學家認為:超覺靜思是大腦充分發揮機能最高技術,它能夠巧妙地激發大腦的左半球的力量去影響右半球,從而使右腦最大限度地發揮思維能力。

14.發現超導節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約瑟夫·森曾說:“科學發展到今天,離開了冥思靜坐的體驗就很難走下去了。”

15.科學家經實驗還證明:通過有序的訓練,人體完全可以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大腦電波,而當身體和精神完全處於放鬆狀態時,其記憶力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並發現這些人的記憶沒有明顯的飽和點。

冥想打坐緩解愛滋病情惡化

愛思唯爾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刊登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研究發現,靜思冥想不僅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同時採用冥想療法幾周時間,其免疫系統就可能出現變化,有助於緩解愛滋病情繼續惡化。

領導研究小組的克雷斯韋爾說,67名參與研究計畫的志願人士,大部分承受著很大的生活壓力。其中,有48人參與了部分或整個冥想打坐課程。這個為期兩個月的課程包括8堂每週兩小時的打坐班,和一個長達一天的靜修班。他們每天也得在家裡練習打坐。

研究人員在志願人士參與課程前後測試了他們體內的CD4免疫細胞,結果發現,患者冥想的頻率越高,幾周內他們體內的CD4免疫細胞數量越多,這也是衡量免疫系統抵抗愛滋病毒的指標。

克雷斯韋爾說:“這項研究第一次顯示,冥想打坐的減壓訓練,對於減緩愛滋病病情惡化會產生直接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有規律地進行冥想可調節大腦神經,讓處於壓力下的大腦得到放鬆,進而增強人體免疫力。如果此項發現能在更廣的範圍內得到進一步驗證,那麼冥想將作為愛滋病治療的有效輔助手段。

冥想增強大腦活力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究發現,冥想能增強大腦的活動能力,讓人有更靈敏的反應。

一般正常人的伽瑪波振動頻率在25~40赫茲之間,然而長期靜坐冥想者的伽瑪波卻高達80赫茲以上,其強度是過去任何科學實驗中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長期靜坐冥想可以影響腦部的物理變化,且能激發出短期或長期腦神經中樞的改變。這一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中,這也是這類成果首次被發表在主流科學刊物上。

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物件是一組8位元年齡在34~64歲之間的佛教徒,他們在過去的15~40年間,每天進行了超過8小時的打坐和冥想禱告。

作為對照組,則是10位健康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年齡在20~22歲之間,此前從未嘗試過打坐或者冥想,僅僅在研究開始的一個星期前接受過簡單的冥想訓練。兩組人員都被要求完全放鬆地進行關於慈悲憐憫內容的冥想,冥想者只需要產生類似的感覺,而並不需要在大腦中描繪具體事物。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透過一些腦電波測量儀器,在兩組志願者打坐冥想前、冥想過程中,以及冥想後進行腦部活動的檢測,結果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佛教徒所在一組記錄下來的大腦阿爾法波和伽馬波活動十分顯著,其中又以伽馬波的震盪尤為強烈。因為人腦的伽馬波是由腦部額葉和頂葉聯合皮質區的活動引起的,而這些區域是負責人類情緒以及快樂相關的區域。

事實上,在進行冥想前,兩位年齡較長的僧人就被探測出極強的伽馬波活動,很顯然,腦區域活動的波動完全是由於修行時間長短引起的,而與個體差異無關。

通過試驗,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坐禪和冥想能夠增強腦活動能力,並明顯地影響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和快樂的相關區域。簡言之,靜坐並展開想像是一種從身心兩個方面都能調節人體狀態的好方法。

冥想等同於抗抑鬱藥物的療效

美國約翰霍普金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分析了已發表的47例臨床實例,希望從中找出冥想作為最有效醫療措施的治療方法例證。

這項研究涉及超過3500名病人,病症涵蓋壓力、毒癮、抑鬱、焦慮、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及慢性疼痛等的各種病症。

該統合分析結果已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醫學》上發表。其中最突出的冥想療效是——每天進行30分鐘的冥想會顯著減少焦慮及抑鬱症狀。

在一項為期8周的認知冥想中,參與者必須關注當下,這樣可以最佳限度改善和減少焦慮、抑鬱及疼痛等症狀。並且這樣的顯著改善在冥想治療後仍可維持半年時間。

研究結果得出:對於抑鬱和焦慮等疾病,冥想的效果等同於抗抑鬱藥物治療起到的療效。

冥想減輕疼痛

美國科學家最近經研究發現,如果與傳統的藥物治療相配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冥想,可以幫助兒童減輕手術後的疼痛和緊張情緒。

路透社報導,美國俄亥俄州辛辛納提兒童醫療中心的麥拉·胡特博士,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疼痛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現在兒童住院的時間越來越短,父母在家中獨自應付孩子手術後的疼痛會非常困難,因此除了吃藥以外,運用外部的安全方法在短期內減輕孩子的劇烈疼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胡特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一種非傳統的冥想方法,更為有效地配合藥物發揮效力,教孩子們自己去“馴服那個使他們疼痛的東西”。

共有73名年齡在7~12歲的孩子接受了這項研究。他們被劃分為兩組,第1組按正常的醫療標準進行手術,第2組則附加了這種特殊冥想療法。從手術前3個星期開始,第2組的孩子們就被要求看錄影,在柔和的音樂中學習深呼吸、肌肉放鬆和各種冥想技巧,讓孩子們儘量想像置身於一個自己最嚮往的地方。在手術後的1~4個小時內,以及出院回家後的22~24小時內,再各做一次這樣的冥想。

研究結果顯示,與那些接受標準治療的孩子相比,第2組的孩子們手術後疼痛和焦慮的程度明顯降低。

冥想的其他益處

1.荷蘭科學家研究表明:打坐沉思者比其它人致病的可能性低50%,在感染威脅生命的重病方面低87%。

2.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伯尼·塞格爾也認為:“沉思冥想是鬆弛思想的行動,可治視為絕症的愛滋病和癌症。”

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和馬里蘭州大學哈裡博士經五年研究後說:“冥思靜坐可對視力、血壓、認識功能的激素水準提高大有好處,另可治療許多不治之症和心臟病、關節炎等慢性病。”

4.科學家還發現,靜坐時大腦中出現的大量α波,可很明顯的促進一種荷爾蒙激素的增長,從而會使血管擴大和血液暢通,會使人體機構組織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三磷酸腺甙明顯增高,會大大增加人體的免疫功能。

5.據《世界科技譯報》報導:美國瑪赫裡希處置大學,自然醫學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施奈德經多年研究後說:

“超脫靜坐似乎能夠恢復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和自我平衡的機制。它對神經激素和部分神經系統都起作用,從而有助於緩解心臟病和其它一些疾病的症狀……這種技術是一個自然輕鬆的過程,能使你達到舒適安靜的機敏狀態。”

6.研究人員還說:“如每天靜思兩次、每次20分鐘,這是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並可用做傳統心臟病治療的輔助手段。”

7.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而這個數值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發現受試者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

8.據新科學家網站近期報導:美國肯塔基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如果你一夜沒睡,但只要打坐40分鐘就可彌補缺覺的不足。

研究人員讓10位一夜未睡的受試者分別讓他們或打坐、或閱讀、或聊天、或睡覺,40分鐘後又對他們進行“心理動作警覺作業”測試,其實驗結果令研究人員震驚。

儘管所有的受試者都沒有練過冥想打坐,但40分鐘後他們馬上就能有卓越的表演。而經40分鐘小睡後的受試者,則需至少1個小時後才能從朦朧中清醒。而那些聊天的和閱讀者,對恢復精力都沒有絲毫的幫助,這說明冥想打坐對大腦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幫助。

9.美國俄亥俄州的某空軍基地實驗室科研人員,從事大腦研究幾十年後發現,大腦的活動有幾種不同類型:8-13HZ的α波,14-25HZ的β波,4-7HZ的θ波,1-3HZ的δ波。當我們大腦處於緊張、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往往會出現β波;而當我們處於安靜休息的清醒狀態下時,在腦中會出現α波;而在極度疲勞或熟睡時,大腦中出現的是δ波;而成年人受到挫折、鬱抑及精神病患者和少年兒童,一般大腦中出現的是θ波。

10.美國哈佛大學華萊士教授,在對修煉者做松靜時的腦電波測試中發現:人體虛靜時,頭部前額區和中心區的α波強度會大幅度增加,頻率由20HZ以上減慢至8至9HZ。原主要分部在大腦後枕部的α波節律逐漸向前額部位轉移,其強度增高了425%至525%。而神經細胞的電活動高度有序化同時發生變動,其程度是不練功的4至5倍。

11.科學家還發現,常期冥想打坐,可增加前額葉腦皮層和右前腦皮層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制人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許多科學家、作家、發明家等名人的前額葉腦皮層都厚,而且他們的腦電波大部分時間都處於α波頻率,這說明坐禪確實能使大腦敏捷並容易產生靈感。

12.根據地球物理學家測定得知,空間電離層與地球共振的休曼波是8至14赫茲,而這個頻率與人體打坐入靜時的腦電波基本相近,故在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下打坐會發生人天共振證悟人生大道、宇宙真諦。

13.許多科學家認為:超覺靜思是大腦充分發揮機能最高技術,它能夠巧妙地激發大腦的左半球的力量去影響右半球,從而使右腦最大限度地發揮思維能力。

14.發現超導節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約瑟夫·森曾說:“科學發展到今天,離開了冥思靜坐的體驗就很難走下去了。”

15.科學家經實驗還證明:通過有序的訓練,人體完全可以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大腦電波,而當身體和精神完全處於放鬆狀態時,其記憶力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並發現這些人的記憶沒有明顯的飽和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