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背後的無奈

項羽不是不想殺掉劉邦, 他對範增曾經的默許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他的“不忍”, 其實是不想背負殺人的惡名。

鴻門宴的酒還沒有喝完,

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 順著尿道子就溜走了。 這很叫人納悶, 劉邦來參加鴻門宴, 隨從只有“百餘騎”, 項羽要殺他, 他能跑得了嗎?即便上廁所, 也得被人牢牢盯著。 所以, 有人認為, 劉邦表面看是溜走的, 實際上是被項羽放走的。 這樣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 確實說到了點子上, 但我以為只說對了一半:劉邦確實是被人放走的, 但放走的人不是項羽。

客觀地說, 劉邦有驚無險地溜走, 確實是因為項羽給他開了綠燈, 但這並不能證明項羽就不想殺他。 酒桌上,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項羽能看不出來嗎?他心明鏡似的, 但並沒有阻止, 我的理解這就是默許:他心裡巴不得項莊把劉邦殺掉。 假如半路上沒有殺出來樊噲這麼個程曉金,

後來的局面似乎真的不敢想像, 但樊噲的到來, 對項羽的安全無形中構成了威脅, 所以, 項羽只能順水推舟。

有意思的是, 聽說劉邦溜走了, 亞父范增對項羽幾乎是破口大駡:“唉!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 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以下引同, 不注), 埋怨項羽沒有把劉邦殺掉。 其實, 範增有啥資格埋怨項羽呀?受譴責的人應該是他。 因為他不但沒有理解項羽的真實想法, 而且還恰恰因為他的“木腦筋”, 致使鴻門宴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了很多殺掉劉邦的機會。

我這麼說, 可不是信口開河。

劉邦駐軍霸上的時候, 一次, 範增建議項羽:“沛公居山東時, 貪於財貨, 好美姬。 今入關, 財物無所取, 婦女無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 皆為龍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氣也。 急擊勿失。 ”項羽聽完後, 不置可否。 項羽的不置可否, 其實就是默許了範增的建議, 起碼是沒表示反對。 作為“一把手”的項羽, 他絕不可能露骨地表這個態:行, 逮住機會, 把劉邦殺掉!這樣的事兒是說不出口的;說出口, 就背上了不義的惡名, 還怎麼爭人心打天下呢?這是項羽做“一把手”的難處, 他只能默許範增去辦, 辦好辦壞, 他都可以兜後路、擦屁股。

相反, 項羽要是不同意範增的建議, 他一定會旗幟鮮明地表示自己的觀點。 劉邦赴鴻門宴前, 項伯曾建議項羽:“沛公不先破關中, 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不義也, 不如因善遇之。 ”項伯受點小恩小惠後, 提點兒吃裡扒外的建議,

其動機項羽是否心知肚明, 姑且不論, 但項羽立馬就表示同意了, 像這樣的態度, 真也好假也好, 都好表示。 不過, 此時的項羽, 我以為, 他對項伯的許諾實際上是擺的姿態;他的真實想法, 一定以為劉邦赴宴鴻門, 範增肯定會按照自己曾經默許的意思, 牢牢抓住這個機會, 早就安排好了相應的準備。

可惜的是, 範增對項羽曾經的默許並沒有心領神會, 偏偏就沒有做好刺殺劉邦的各項準備, 以至於在宴會上拐帶得項羽也很被動:

其一, 樊噲強行闖入宴會的大帳內, 明顯暴露出了安全保衛存在的漏洞, 從中也就不難想像, 這些衛士並不是精心挑選的, 給人的感覺, 他們在思想上還沒有繃緊這根弦, 沒有進入“戰備”狀態。

其二, 酒宴的半中間,

範增“數目項王,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項王默然不應”, 給人的感覺似乎是等待項羽的信號, 手下人好動手, 我最初讀這段文字時就這麼認為的, 其實不然。 范增提示的其實是, 要項羽趕快殺了劉邦, 是親自動手。 你看, 這簡直是開玩笑, 別說項羽不想自己做, 即便項羽想自己做, 還用得著他提示嗎?

其三, 項羽沒動手, 範增於是出去找來個項莊, 叫他充當刺客。 又怕項莊不幹, 還做了一番很深刻的思想動員, 說到:“君王為人不忍, 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 因擊沛公於坐, 殺之。 不者, 若屬皆且為所虜。 ”這顯然是臨時抱佛腳, 說明在這之前, 刺殺劉邦的計畫他並沒有成竹於胸。

其四, 酒桌上沒有殺掉劉邦, 但機會仍然潛伏著, 其中一個絕好的機會就是劉邦上廁所的時候。但叫人奇怪的是,這時候的範增不知想啥呢,這麼一個絕好的機會又錯過了。假如他提前在外面準備好“伏兵”,趁這個時候不把劉邦剁爛了才怪。

其五,劉邦簡直如入無人之境一樣,離開了鴻門,沒有一個人及時阻攔,也沒有一個人及時稟報,直等到劉邦到了自己的駐地,張良進去,裡面的人才知道劉邦溜走了。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宴會的大帳外顯然沒有伏兵。

範增是項羽身邊的紅人,被尊稱亞父,可以說是項羽的第一謀臣,但他在鴻門宴上表現出的智商,簡直就是小兒科,實在大跌人的眼睛。一個被倚重的謀臣,居然連送到嘴裡的肉都咽不下去,如此弄巧成拙的表現似乎也叫項羽感到失望,鴻門宴後,項羽逐漸削弱了範增的權力,是不是也與這個有關呢?順帶說一句的是,項羽用的都是像范增、項伯這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怎麼能打天下呢?就是打下來,似乎也守不住。當然,這是題外話。

總之,從這一系列跡象不難看出:1.項羽不是不想殺掉劉邦,他對範增曾經的默許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他的“不忍”,其實是不想背負殺人的惡名。2.范增沒能領會項羽的真實想法,進而沒能充分做好刺殺劉邦的準備,致使鴻門宴錯過了很多機會,這件事辦得如此的槽糕,他應該負全責。3.劉邦看起來是溜走的,實則是被放走的。放走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範增。

其中一個絕好的機會就是劉邦上廁所的時候。但叫人奇怪的是,這時候的範增不知想啥呢,這麼一個絕好的機會又錯過了。假如他提前在外面準備好“伏兵”,趁這個時候不把劉邦剁爛了才怪。

其五,劉邦簡直如入無人之境一樣,離開了鴻門,沒有一個人及時阻攔,也沒有一個人及時稟報,直等到劉邦到了自己的駐地,張良進去,裡面的人才知道劉邦溜走了。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宴會的大帳外顯然沒有伏兵。

範增是項羽身邊的紅人,被尊稱亞父,可以說是項羽的第一謀臣,但他在鴻門宴上表現出的智商,簡直就是小兒科,實在大跌人的眼睛。一個被倚重的謀臣,居然連送到嘴裡的肉都咽不下去,如此弄巧成拙的表現似乎也叫項羽感到失望,鴻門宴後,項羽逐漸削弱了範增的權力,是不是也與這個有關呢?順帶說一句的是,項羽用的都是像范增、項伯這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怎麼能打天下呢?就是打下來,似乎也守不住。當然,這是題外話。

總之,從這一系列跡象不難看出:1.項羽不是不想殺掉劉邦,他對範增曾經的默許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他的“不忍”,其實是不想背負殺人的惡名。2.范增沒能領會項羽的真實想法,進而沒能充分做好刺殺劉邦的準備,致使鴻門宴錯過了很多機會,這件事辦得如此的槽糕,他應該負全責。3.劉邦看起來是溜走的,實則是被放走的。放走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範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