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什麼樣子的,你真的瞭解過嗎?

紀昀(

1724.7.26-1805.3.14), 字曉嵐, 一字春帆, 晚號石雲, 道號觀弈道人, 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學家, 乾隆年間官員。 曆官左都禦史,

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 博覽群書, 工詩及駢文, 尤長於考證訓詁。 任官50餘年, 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 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 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 他的詩文, 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十年(西元1805)二月, 紀昀病逝, 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 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皇帝御賜碑文), 故卒後諡號文達, 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昀(1724-1805), 字曉嵐, 一字春帆, 晚號石雲, 道號觀弈道人, 清代文學家。 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滄縣崔爾莊)人。 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 卒于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 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 享年八十二歲。 乾隆年間進士, 四歲開始啟蒙讀書,

十一歲隨父入京, 二十一歲中秀才, 三十一歲考中進士, 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 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 故卒後諡號文達, 鄉里世稱文達公。 代表作品《閱微草堂筆記》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 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說。

內閣學士尹壯圖因為直言, 得罪了乾隆帝, 軍機大臣們打算將他處斬。 但是尹壯圖之父尹均與紀曉嵐為同年科舉的好友, 故紀曉嵐稍稍美言了一下, 乾隆帝大怒, 痛駡:“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 才給你一個四庫全書的編輯官做, 其實不過當作娼妓、演員一樣豢養罷了, 你怎敢隨便談論國家大事?”

紀曉嵐具有幽默感, 他跟乾隆帝君臣之間流傳許多軼事, 例如他私下皆稱乾隆帝為“老頭子”, 後事發, 他竟能硬拗成““老”乃長壽之意, 萬歲長壽為“老”也;“頭”為萬物之首, 天下的元首即“頭”矣;“子”乃聖人之稱, 孔子、孟子均稱“子”焉。 萬歲、元首、聖人連在一起, 則是“老頭子”!”。

紀曉嵐一生娶了一妻六妾, 原配姓馬, 比紀曉嵐大3歲, 是他17歲時娶的。 為他操辦婚事的, 是他同父異母的哥

哥紀晴湖。 這位忠厚的長兄, 比紀曉嵐大18歲, 對紀曉嵐的照顧十分周到。 他為紀曉嵐娶媳婦, 不惜花費數百金。 而他自己嫁女兒, 只準備了些衣服首飾當嫁妝。 這是紀曉嵐終生念念不忘的。

紀曉嵐妻妾眾多, 紀晴湖雖然自己一生只娶一房妻子, 卻對弟弟納妾一事很寬容。 他說:“納妾符合禮法。 如果強行禁止, 一定會弄出不合禮法的事情來。 ”馬夫人與紀曉嵐相敬如賓, 白頭偕老, 紀曉嵐72歲那年她才去世。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對馬夫人提到過兩次, 第一次是說她很喜歡自己的一個小妾:“故馬夫人終愛之如嬌女。 ”第二次出場,

馬夫人已是婆母身份, “馬夫人稱其(二兒媳)工、容、言、德皆全備。 ”紀曉嵐惜墨如金, 兩次提到馬夫人, 一共20多個字。

對自己寵愛的小妾, 紀曉嵐卻不惜筆墨。 郭彩符是她的愛妾之一, 紀曉嵐在《槐西雜誌》中用300餘字記述說, 自己被貶新疆時, 郭已經病重, 到關帝廟求了一支簽, 知道還能等到紀回來, 但病卻痊癒無望。 果然, 紀曉嵐回來不久, 郭氏就去世了。 郭氏死後, 家裡整理她的遺物, 紀曉嵐睹物生情, 寫了兩首詩:“風花還點舊羅衣, 惆悵酴釄(音‘塗迷’)片片飛。 ”“百折湘裙台畫欄, 臨風還憶步珊珊。 ”頗見真情。

紀曉嵐對另一小妾沈明玕著墨最多,寫了700多字。沈氏曾經說過,“女子應該在40歲之前就死去,這樣人們還會憐惜她。”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收錄了沈氏一首小詩:“三十年來夢一場,遺容手付女收藏。他時話我生平事,認取姑蘇沈五娘。”沈氏果然30多歲就去世了。紀曉嵐說,沈氏臨終前,一縷芳魂還跑到他“侍值圓明園”的住處探望了他。沈氏死後,紀曉嵐在她的遺像上題詩道:“春夢無痕時一瞥,最關情處在依稀。”

這些妻妾為紀曉嵐生了4個兒子。其中,長子紀汝佶十分聰明,21歲就中了舉人。但紀曉嵐被發配新疆後,紀汝佶變得精神頹廢,整天和一些詩友廝混。紀曉嵐的一個學生朱子穎把紀汝佶帶到泰安散心,沒想到紀汝佶偶然見到《聊齋志異》的抄本,更是無心科舉,埋頭創作專講狐仙鬼怪的筆記小說,讓紀曉嵐失望之極。紀汝佶25歲鬱鬱而亡,病危之時家人按風俗給他燒了一個紙馬,紀汝佶突然睜開眼叫道:“我的馬怎麼瘸了一條腿?”家人大驚失色,原來,他們燒紙馬時,不小心把馬蹄給弄花了。紀曉嵐記述此事時,對兒子的靈性頗有幾分憐惜。但是紀曉嵐也因兒子之故,對《聊齋志異》很有惡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批評。

紀曉嵐次子紀汝傳當過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三子紀汝似曾捐廣東候補東莞縣丞。四子紀汝億,事蹟已不可考。清嘉慶十年(1805年),紀曉嵐死於京城,享年82歲。嘉慶帝曾親往祭奠,並諡“文達”。但紀曉嵐死後,家道也就中落了。

紀曉嵐頗好色,一日要臨幸女子數人、一日至少要行房五次,清晨、上午、中午、黃昏、睡前定各要一次。其他偶發事件,還不計算。紀曉嵐如一日無女色則“膚欲裂,筋欲抽”。編輯《四庫全書》時數日單身當值,竟然“兩睛暴赤,顴紅如火”。乾隆帝見而大驚詢問,紀曉嵐就實話實說,皇帝大笑,遂賜兩位宮女“伴宿”。

有學者認為紀昀“試圖用這種肉體的狂歡”,“藉以消磨豪情,轉移自己內心的壓抑和痛苦”。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裡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裡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裡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起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複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澹經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禦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裡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曉嵐82歲卒于嘉慶十年,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清人紀曉嵐,是孔子讚譽的那種“敏而好學”的文學家。他生於清雍正二年,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譽為“神童”,21歲中秀才,24歲考中解元,31歲以二甲第四名進士入仕,先在翰林院為庶起士,後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在乾隆時恩寵倍加,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十三年中披星戴月編書,終於編成經、史、子、集四部,紀曉嵐還親自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史的重要工具書。紀曉嵐也由內閣學士升遷禮部尚書。他一生中五次出掌都察院。紀曉嵐80歲時,還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紀曉嵐82歲卒于嘉慶十年,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 《如是我聞》四卷, 《槐西雜誌》四卷, 《姑妄聽之》四卷, 《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紀文達公遺集》 ,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誌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

除此這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

紀昀妻誕有四子,但大兒早折,故一般認為紀家有三子三支後裔。

紀昀四子:長子紀汝佶(1743—1768年),字禦調,又字俠如。次子紀汝傳(1747—1777年),字緒承。三子紀汝似(1766—卒年不詳),字象庭。四子紀汝億(1784—卒年不詳),字萬斯。

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侃和幽默。這是經過美化了的描寫,歷史上並不如此。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

《清史稿》贊紀昀“學問淵通”。作為當時華北著名的才子,紀昀與杭州袁枚齊名,俗稱“北紀南袁”,兩人也曾在各自的著作中提起對方。

清朝乾隆帝:“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況伊於刑名事件素非諳悉,且目系短視,于檢驗時未能詳悉閱看。”

清朝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第六卷:“(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

清朝洪亮吉《續懷人詩十二首·紀尚書昀》:“子雲筆劄君卿舌,當代無人可共論”。

清朝牛應之《雨窗消意錄》:“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清朝錢泳《履園叢話》:“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

禮親王代善之後昭梿評價他:“北方之士罕以尉博雅見稱於世者,惟曉嵐宗伯無書不讀,博覽一時。所著《四庫全書總要》總匯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辭淡而雅,人爭服之。今年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粒穀,真奇人也。”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有幽默風趣的真性情,清人牛應之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紀曉嵐年幼時與五六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紀曉嵐欲取回球。知府見其出眾,遂出對聯以試之。曰:“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紀曉嵐說:“太守二千石,獨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獨公廉’;要是不還,便是‘獨公貪’了。”知府歎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紀昀喜養犬,曾有一犬喚為“四兒”(當時四子未誕),隨其發配新疆,感情彌篤。後在被詔回修書途中,被家中傭人毒殺,紀曉嵐氣急之餘,厚葬之,遂將傭人居舍題為“師犬堂”。

紀曉嵐喜歡吃肉類,不喜食五穀。“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但雖喜食肉,卻絕不食鴨,總覺鴨腥穢難以下嚥。一次不慎誤食之,立刻大吐。

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把大學士紀曉嵐(張國立飾)描繪成一名聰明機智的才子,而故事則圍繞紀曉嵐與大貪官和珅(王剛飾)在乾隆皇帝(張鐵林飾)前後鬥智鬥力的各種經歷而發展。但電視劇中多有和歷史不合之處。

片尾曲有“鐵齒銅牙兩片嘴吃的是下鍋的米”的歌詞,但據考證,歷史上紀曉嵐喜歡吃肉類,不喜食五穀。“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紀昀官至從一品,而和珅為當朝首輔(正一品),所以紀曉嵐不可能站和珅旁邊,站和珅旁邊的人應是劉墉。

紀昀在歷史上與和珅關係良好。

和珅在嘉慶二年才任首輔,但孝聖憲皇后逝于乾隆四十二年,和珅任首輔仍可謹見太后,于理不合。

歷史上紀昀比和珅大二十六歲,劇中表面看起來兩人年齡相近。

紀曉嵐對另一小妾沈明玕著墨最多,寫了700多字。沈氏曾經說過,“女子應該在40歲之前就死去,這樣人們還會憐惜她。”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收錄了沈氏一首小詩:“三十年來夢一場,遺容手付女收藏。他時話我生平事,認取姑蘇沈五娘。”沈氏果然30多歲就去世了。紀曉嵐說,沈氏臨終前,一縷芳魂還跑到他“侍值圓明園”的住處探望了他。沈氏死後,紀曉嵐在她的遺像上題詩道:“春夢無痕時一瞥,最關情處在依稀。”

這些妻妾為紀曉嵐生了4個兒子。其中,長子紀汝佶十分聰明,21歲就中了舉人。但紀曉嵐被發配新疆後,紀汝佶變得精神頹廢,整天和一些詩友廝混。紀曉嵐的一個學生朱子穎把紀汝佶帶到泰安散心,沒想到紀汝佶偶然見到《聊齋志異》的抄本,更是無心科舉,埋頭創作專講狐仙鬼怪的筆記小說,讓紀曉嵐失望之極。紀汝佶25歲鬱鬱而亡,病危之時家人按風俗給他燒了一個紙馬,紀汝佶突然睜開眼叫道:“我的馬怎麼瘸了一條腿?”家人大驚失色,原來,他們燒紙馬時,不小心把馬蹄給弄花了。紀曉嵐記述此事時,對兒子的靈性頗有幾分憐惜。但是紀曉嵐也因兒子之故,對《聊齋志異》很有惡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批評。

紀曉嵐次子紀汝傳當過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三子紀汝似曾捐廣東候補東莞縣丞。四子紀汝億,事蹟已不可考。清嘉慶十年(1805年),紀曉嵐死於京城,享年82歲。嘉慶帝曾親往祭奠,並諡“文達”。但紀曉嵐死後,家道也就中落了。

紀曉嵐頗好色,一日要臨幸女子數人、一日至少要行房五次,清晨、上午、中午、黃昏、睡前定各要一次。其他偶發事件,還不計算。紀曉嵐如一日無女色則“膚欲裂,筋欲抽”。編輯《四庫全書》時數日單身當值,竟然“兩睛暴赤,顴紅如火”。乾隆帝見而大驚詢問,紀曉嵐就實話實說,皇帝大笑,遂賜兩位宮女“伴宿”。

有學者認為紀昀“試圖用這種肉體的狂歡”,“藉以消磨豪情,轉移自己內心的壓抑和痛苦”。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裡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裡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裡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起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複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澹經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禦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裡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曉嵐82歲卒于嘉慶十年,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清人紀曉嵐,是孔子讚譽的那種“敏而好學”的文學家。他生於清雍正二年,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譽為“神童”,21歲中秀才,24歲考中解元,31歲以二甲第四名進士入仕,先在翰林院為庶起士,後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在乾隆時恩寵倍加,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十三年中披星戴月編書,終於編成經、史、子、集四部,紀曉嵐還親自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史的重要工具書。紀曉嵐也由內閣學士升遷禮部尚書。他一生中五次出掌都察院。紀曉嵐80歲時,還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紀曉嵐82歲卒于嘉慶十年,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 《如是我聞》四卷, 《槐西雜誌》四卷, 《姑妄聽之》四卷, 《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紀文達公遺集》 ,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誌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

除此這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

紀昀妻誕有四子,但大兒早折,故一般認為紀家有三子三支後裔。

紀昀四子:長子紀汝佶(1743—1768年),字禦調,又字俠如。次子紀汝傳(1747—1777年),字緒承。三子紀汝似(1766—卒年不詳),字象庭。四子紀汝億(1784—卒年不詳),字萬斯。

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侃和幽默。這是經過美化了的描寫,歷史上並不如此。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

《清史稿》贊紀昀“學問淵通”。作為當時華北著名的才子,紀昀與杭州袁枚齊名,俗稱“北紀南袁”,兩人也曾在各自的著作中提起對方。

清朝乾隆帝:“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況伊於刑名事件素非諳悉,且目系短視,于檢驗時未能詳悉閱看。”

清朝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第六卷:“(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

清朝洪亮吉《續懷人詩十二首·紀尚書昀》:“子雲筆劄君卿舌,當代無人可共論”。

清朝牛應之《雨窗消意錄》:“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清朝錢泳《履園叢話》:“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

禮親王代善之後昭梿評價他:“北方之士罕以尉博雅見稱於世者,惟曉嵐宗伯無書不讀,博覽一時。所著《四庫全書總要》總匯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辭淡而雅,人爭服之。今年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粒穀,真奇人也。”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有幽默風趣的真性情,清人牛應之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紀曉嵐年幼時與五六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紀曉嵐欲取回球。知府見其出眾,遂出對聯以試之。曰:“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紀曉嵐說:“太守二千石,獨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獨公廉’;要是不還,便是‘獨公貪’了。”知府歎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紀昀喜養犬,曾有一犬喚為“四兒”(當時四子未誕),隨其發配新疆,感情彌篤。後在被詔回修書途中,被家中傭人毒殺,紀曉嵐氣急之餘,厚葬之,遂將傭人居舍題為“師犬堂”。

紀曉嵐喜歡吃肉類,不喜食五穀。“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但雖喜食肉,卻絕不食鴨,總覺鴨腥穢難以下嚥。一次不慎誤食之,立刻大吐。

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把大學士紀曉嵐(張國立飾)描繪成一名聰明機智的才子,而故事則圍繞紀曉嵐與大貪官和珅(王剛飾)在乾隆皇帝(張鐵林飾)前後鬥智鬥力的各種經歷而發展。但電視劇中多有和歷史不合之處。

片尾曲有“鐵齒銅牙兩片嘴吃的是下鍋的米”的歌詞,但據考證,歷史上紀曉嵐喜歡吃肉類,不喜食五穀。“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紀昀官至從一品,而和珅為當朝首輔(正一品),所以紀曉嵐不可能站和珅旁邊,站和珅旁邊的人應是劉墉。

紀昀在歷史上與和珅關係良好。

和珅在嘉慶二年才任首輔,但孝聖憲皇后逝于乾隆四十二年,和珅任首輔仍可謹見太后,于理不合。

歷史上紀昀比和珅大二十六歲,劇中表面看起來兩人年齡相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