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球鞋玩家必看!球鞋知識大百科之:中底相關術語

隨著球鞋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網路普及, 我們獲取球鞋資訊的途徑也更為豐富。 而看到球鞋新聞及相關文章中經常出現一些英文縮寫或是一些特定名詞,

很多朋友往往一頭霧水。 比如為什麼形容 Boost 是爆米花? Jordan 鞋款中 GS、BG、GG 之間又有何區別?

小編將此前 Sneaker 球鞋術語大百科, 以圖文方式詳細解釋各種縮寫及名詞, 相較於枯燥的文字版本更加直觀, 希望能為大家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便於進一步加深對球鞋的瞭解。

中底相關術語

Abzorb - New Balance 與杜邦公司合作研發的減震材料, 它能吸收 99% 以上的地面反作用力, 避免脊椎、膝蓋、腳踝等受到不當的地面反作用力擠壓, 造成運動傷害。 同時, 將吸收的反作用力轉換成下一步運動的推進力, 幫助節省體能。

adiPRENE - adiPRENE 採用經過高溫分解後重新排列分子的 EVA 材料製成, 通常放置到後跟需要緩衝的區域, 以增強雙腳的穩定性及保護性, 是 adidas 常見的一種後掌緩震科技。

adiPRENE+ - 相較於 adiPRENE, 這個帶個加號的傢伙則更具彈性, 常用在前掌區域, 不僅具有出色的緩震性能, 富有彈性的表現有助於雙腳在啟動的過程中更加迅速。

Air - Nike 研發的專業運動鞋緩震氣墊統稱。 主要採用一種氨酯材料打造氣囊壁, 其中填充高壓特殊大分子氣體, 常置於球鞋中底之中。 當氣墊受到衝擊時, 能夠迅速緩衝, 具有輕質、可塑的等特點。 而隨著時間的改變, Nike Air 也進化出多種升級型號, 始終是 Nike 運動鞋緩震科技裡的中流砥柱。

Air Sole - 問世於 1979 年的 Air Sole 是 Nike Air 的最初形式,以高壓方式將 Nike Air 氣體灌入一個堅韌的合成橡膠層內而成,將其置於中底之中,從而達到緩震的目的。Nike Air Tailwind 是第一雙帶有 Nike Air 氣墊的運動鞋。

Air Max - 1987 年,Air Max 1 的誕生不僅將氣墊容量增大,同時也將這個神秘的黑科技以可見的方式示人。從那時至今,Air Max 的進化一直再繼續,今年 3 月 26 日 (Air Max Day) 即將迎來它的最新形態 VaporMax 的發佈。

Blade - 刀鋒。adidas 潛心 6 年研發的全新中底緩震系統。摒棄了傳統的 EVA 中底結構,將多個聚合物以“刀片”的形狀排列,具有強勁的能量回饋效果。

Blow Molded Air - 吹塑氣墊。將低壓 Air Max 氣墊融入支撐結構一同打造而成,代表鞋款有 Air Jordan 16。

Boost - Boost 是 adidas 與全球化學產業巨頭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於 2007 就開始合作研發的產物。將 TPU (熱可塑性聚氨酯)如同爆米花一樣分拆成數以千計的微型能量膠囊,使其擁有極其強韌的回彈效果,再將這些能夠存儲並能釋放的小顆粒塑造成跑鞋中底的樣子。

Bounce - 早期 adidas Bounce 採用 θ型結構的 TPU 中底來進行緩震及回彈,代表鞋款有加內特的 adidas Bounce Garnett 07 和 TS Bounce Commander 等。近些年 Bounce 一改往日霸氣的外觀,進化成中底 EVA 緩震材料,代表鞋款為利拉德的全新戰靴 Dame3。

C-CAP - New Balance 將多層 EVA 泡沫壓縮進中底倒模,令中底具有柔軟的緩震功能。

Cage Zoom - 外置可見式 Zoom Air,容量更大,緩震性能更為出色。代表鞋款 Zoom Miller、LeBron 2 等。

Cell - 自 Puma Trinomic 後,PUMA 推出了改良版蜂窩氣墊 CELL,根據受力不同將中底六邊形蜂窩氣囊的大小及厚度做了針對性的調整。

Charged Cushion - 作為目前 UA 的主打緩震科技,Charged 緩震將 EVA 密度擠壓調校,將落地時受到的衝擊力轉換成啟動的爆發力,帶來更加軟彈的緩震體驗。

Dynamic Motion X(DMX) - 流動緩震氣囊。DMX 是銳步研發的一種流動氣體的氣囊緩震科技。早期包括 DMX6、DMX10 等,數字代表氣囊的個數。後期也出現過 DMX mega、DMX micro 等。由於技術的局限,DMX 初始腳感澎湃,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出現乾癟、漏氣等現象的發生。特別注意的是後期推出的 DMX Ride、DMX foam 則與早期的 DMX 流動氣囊理念不同,變成了緩震膠中底結構。

Dynamic Support - 動態支撐系統。針對跑步運動的特性,Nike 研發出動態支撐系統,將緩震與支撐相互結合,以達到根據跑者自身習慣來調節中底的支撐表現,盡可能讓帶有 Dynamic Support 系統的跑鞋適應每一位跑者。

DuoMax Support System - 防傾斜裝置。ASICS 研發的一種雙重密度中底。常用於穩定系和支撐系跑鞋之中。有效防止雙腳過度側傾所帶來的危害,並可糾正跑姿。

Encapsulated(ENCAP) - New Balance 研發的一種中底緩震結構。將支撐性能更好的 PU 材料包裹住柔軟的 EVA 緩震膠,打造出組合避震的效果。

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 - 乙烯樹脂醋酸纖維。EVA 塑膠粒子經加熱發泡而成,具有輕質且彈性的特點,被大多數球鞋廠商運用到緩震中底的製造中。

Feet You Wear - 天足是 adidas 一項運動鞋設計理念,首現於 1997 年。從第一雙應用“天足”技術的籃球鞋 EQT 2000 開始到 KB8 III 結束,“天足”技術經歷了僅僅 8 年的歷史便宣告終結了,其原因是“天足”非 adidas 自家研發出來的科技,需要所有權公司授權,由於續約未能達成一致,所以如今那個經典的小人臉便成為鞋迷們最為懷念的標誌。

Flight Plate - 在 Zoom 氣墊上方放置一塊具有韌性的 Pebax 緩衝板,在劇烈運動中,將雙腳的壓力集中到 Pebax 上再施加於 Zoom 的區域,達到更大限度的氣墊反彈性能及靈敏度。由於該技術為獲得更大限度的氣墊變形空間,採用 Unlocked Zoom 氣墊,以至於有可能在穿著的過程中,出現氣墊鼓包的問題發生。

Flight Speed - Flight Plate 的升級版,同樣以發揮 Zoom Air 最大效能為出發點,提供更快的瞬間爆發及相應。

Formotion - Formotion 作為 adidas 的一種設計理念,根據穿著者的步伐自動調節,達到最舒適的落地角度。同時減少地面對腳部的衝擊,達到緩震的作用。是 adidas GCS (Ground Control System 地面控制系統) 的升級版。常見於跑鞋,T-Mac 6 則是 Formotion 在籃球鞋上的一次展現。

GEL - 緩震凝膠。作為 ASICS 的當家科技,GEL 是一種凝膠緩震科技,包括 T-GEL、R-GEL、P-GEL、α-GEL 等多種類型。常見的頂級跑鞋均採用 T-GEL,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果凍膠”。

Hexalite - 作為 Reebok 最為傳統的緩震科技,Hexalite 由無數個類似六邊形的蜂巢組合而成,當受到衝擊的時候,蜂巢壁會依靠自身的六邊形結構收縮回彈,起到緩衝的作用。同時由於同樣是氣墊方式,所以具有輕質的特點。

Hex Zoom - 採用六邊形打造的 Zoom Air 單元,具有針對性分區放置的特點。

Impact Guidence System(I.G.S) - 全方位緩衝吸震系統。能冠以 I.G.S 標誌的跑鞋,則代表著該鞋在避震、耐磨、止滑、防傾斜、導力、輕量等要求中都達到了最高水準,使鞋子除穩定外,具有絕佳的緩衝吸震効果。

Independent Podular Suspension(I.P.S.) - 通過由大小、位置、密度、厚度各不相同的 Phylon 柱構成的相互獨立且相互配合的柱狀減震系統。隨後進化為可替換緩震單元的創新結構。首次出現在 Air Jordan 20 中。

Lunarlon - 2008 年 Nike 首次發佈了帶有 Lunarlon 緩震泡棉的籃球鞋 Nike Hyperdunk。這種泡棉由輕質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和彈性優異的丁腈橡膠(NBR)融合而成,具有更為輕質、柔軟的緩震特性,成為 Nike 主流的中底緩震材料之一。

Micro-G - Micro G 是 Under Armour 自主研發的輕質 EVA 中底材料,秉承更貼地的原則,採用“低壓縮”技術,厚度比同類 EVA 薄了 30% 左右,在更輕量的基礎上保證永久不變形,同時實現高回彈的緩震效果。

Phylon - 用加熱壓縮的 EVA 發泡橡膠發展而來。重量更輕、質地更加柔韌,目前 Nike 最常用的中底材料之一。

Rev-Lite - New Balance 研發出的輕質緩震材料。在擁有超輕重量的同時,也保證舒適的緩震效果。通常用在國產的 996 及新型的 997.5 上。

Quick Zone - adidas 的一種大底科技。類似於耐克的 Free 技術,代表鞋款為 D Rose 773 II 和 D Howard 4。將球鞋中底和外底進行切割,一邊在劇烈的運動中,雙腳依然可以最大限度的與地面切合,並完成快速的回應。

Shox - 首款搭載 Shox 緩震科技的 Nike Shox BB4,靈感源於賽車的避震系統,將上下兩層 TPU 板之間垂直夾入四根氨基甲酸乙基泡沫材料。該技術歷經 16 年的研發和測試,但由於對使用者體重的局限性,目前很少採用。

Sprint Frame - Sprint Frame 是 adidas 一種類似於碳板的中底承託盤技術,主要是防止鞋子在變向時過度扭曲導致受傷,將常見的足弓承託盤向足跟及前掌延伸,起到加倍穩定,保護雙腳的作用,同時中底的韌性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Thermo Plastic Urethane(TPU) - 熱電塑膠聚氨酯橡膠,能夠在一定熱度下反復變軟的可塑塑膠材料,在塑形後的常溫下,具有堅韌牢固的特性,常被置於球鞋需要保護的部位。

Torsion System - 扭轉系統作為 adidas 基礎科技之一,Torsion System 將熱塑性 TPU 打造成“Y”、“V”、“X” 及 “3D” 等多種形狀,自身具有剛性及韌性的特點,能良好的牽引足弓與前後掌的鞋底,防止運動過程中扭傷的發生。

Total Air - Air Max 的全掌放大版。氣墊從後掌一直貫穿到腳尖,緩震性能更加優異。

Trinomic - 作為彪馬的主要緩震科技,Trinomic 採用六邊形的蜂巢式結構,放置在鞋底的受力部位,利用六邊形連鎖組織的力學結構,在受到壓力時將力向六面均衡分散,以達到緩震效果。

Tuned Air - 一種綜合型緩震氣墊,含有半球狀的緩震系統,能夠提供最大的受力保護、穩定及舒適的腳感,半球體的形變能夠提供變化的氣壓。(現已停產)

Visable Air - 可視氣墊。將球鞋中底開窗,使曾經隱藏在中底內的 Nike Air 得以展現。首現於 Nike Air Max 1。

Zigtech - 被戲稱為“豬大腸”的 Zigtech 是 Reebok 將機械緩震的理念與材料緩震相結合,通過蜿蜒的中底曲線來達到中底形變緩震的目的。

Zoom Air - 1995 年耐克將彈性尼龍纖維放置氣墊的上下內壁之中,研發出一種更為輕薄的氣墊科技。使其在分散衝擊的同時具有快速的回彈表現。第一雙搭載 Zoom Air 的籃球鞋是 Nike Air Go LWP(LWP 為 Light Weight Performance 的縮寫),跑鞋是 Nike Air Zoom LWP(當時 Zoom Air 還暫稱為 Tessile Air)。

對於球鞋方面的詞彙,你還想知道哪些?或有更多補充,下方留言給我們吧!

---------------球鞋的分割線----------------

如果你總是頭疼,這麼多品牌哪個適合我?

如果你正煩惱,今年生日送Ta什麼?

如果你常抱怨,好東西實在太貴了!

就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鞋門歪道!

用更少的錢和你一起享受更好的生活。

Air Sole - 問世於 1979 年的 Air Sole 是 Nike Air 的最初形式,以高壓方式將 Nike Air 氣體灌入一個堅韌的合成橡膠層內而成,將其置於中底之中,從而達到緩震的目的。Nike Air Tailwind 是第一雙帶有 Nike Air 氣墊的運動鞋。

Air Max - 1987 年,Air Max 1 的誕生不僅將氣墊容量增大,同時也將這個神秘的黑科技以可見的方式示人。從那時至今,Air Max 的進化一直再繼續,今年 3 月 26 日 (Air Max Day) 即將迎來它的最新形態 VaporMax 的發佈。

Blade - 刀鋒。adidas 潛心 6 年研發的全新中底緩震系統。摒棄了傳統的 EVA 中底結構,將多個聚合物以“刀片”的形狀排列,具有強勁的能量回饋效果。

Blow Molded Air - 吹塑氣墊。將低壓 Air Max 氣墊融入支撐結構一同打造而成,代表鞋款有 Air Jordan 16。

Boost - Boost 是 adidas 與全球化學產業巨頭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於 2007 就開始合作研發的產物。將 TPU (熱可塑性聚氨酯)如同爆米花一樣分拆成數以千計的微型能量膠囊,使其擁有極其強韌的回彈效果,再將這些能夠存儲並能釋放的小顆粒塑造成跑鞋中底的樣子。

Bounce - 早期 adidas Bounce 採用 θ型結構的 TPU 中底來進行緩震及回彈,代表鞋款有加內特的 adidas Bounce Garnett 07 和 TS Bounce Commander 等。近些年 Bounce 一改往日霸氣的外觀,進化成中底 EVA 緩震材料,代表鞋款為利拉德的全新戰靴 Dame3。

C-CAP - New Balance 將多層 EVA 泡沫壓縮進中底倒模,令中底具有柔軟的緩震功能。

Cage Zoom - 外置可見式 Zoom Air,容量更大,緩震性能更為出色。代表鞋款 Zoom Miller、LeBron 2 等。

Cell - 自 Puma Trinomic 後,PUMA 推出了改良版蜂窩氣墊 CELL,根據受力不同將中底六邊形蜂窩氣囊的大小及厚度做了針對性的調整。

Charged Cushion - 作為目前 UA 的主打緩震科技,Charged 緩震將 EVA 密度擠壓調校,將落地時受到的衝擊力轉換成啟動的爆發力,帶來更加軟彈的緩震體驗。

Dynamic Motion X(DMX) - 流動緩震氣囊。DMX 是銳步研發的一種流動氣體的氣囊緩震科技。早期包括 DMX6、DMX10 等,數字代表氣囊的個數。後期也出現過 DMX mega、DMX micro 等。由於技術的局限,DMX 初始腳感澎湃,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出現乾癟、漏氣等現象的發生。特別注意的是後期推出的 DMX Ride、DMX foam 則與早期的 DMX 流動氣囊理念不同,變成了緩震膠中底結構。

Dynamic Support - 動態支撐系統。針對跑步運動的特性,Nike 研發出動態支撐系統,將緩震與支撐相互結合,以達到根據跑者自身習慣來調節中底的支撐表現,盡可能讓帶有 Dynamic Support 系統的跑鞋適應每一位跑者。

DuoMax Support System - 防傾斜裝置。ASICS 研發的一種雙重密度中底。常用於穩定系和支撐系跑鞋之中。有效防止雙腳過度側傾所帶來的危害,並可糾正跑姿。

Encapsulated(ENCAP) - New Balance 研發的一種中底緩震結構。將支撐性能更好的 PU 材料包裹住柔軟的 EVA 緩震膠,打造出組合避震的效果。

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 - 乙烯樹脂醋酸纖維。EVA 塑膠粒子經加熱發泡而成,具有輕質且彈性的特點,被大多數球鞋廠商運用到緩震中底的製造中。

Feet You Wear - 天足是 adidas 一項運動鞋設計理念,首現於 1997 年。從第一雙應用“天足”技術的籃球鞋 EQT 2000 開始到 KB8 III 結束,“天足”技術經歷了僅僅 8 年的歷史便宣告終結了,其原因是“天足”非 adidas 自家研發出來的科技,需要所有權公司授權,由於續約未能達成一致,所以如今那個經典的小人臉便成為鞋迷們最為懷念的標誌。

Flight Plate - 在 Zoom 氣墊上方放置一塊具有韌性的 Pebax 緩衝板,在劇烈運動中,將雙腳的壓力集中到 Pebax 上再施加於 Zoom 的區域,達到更大限度的氣墊反彈性能及靈敏度。由於該技術為獲得更大限度的氣墊變形空間,採用 Unlocked Zoom 氣墊,以至於有可能在穿著的過程中,出現氣墊鼓包的問題發生。

Flight Speed - Flight Plate 的升級版,同樣以發揮 Zoom Air 最大效能為出發點,提供更快的瞬間爆發及相應。

Formotion - Formotion 作為 adidas 的一種設計理念,根據穿著者的步伐自動調節,達到最舒適的落地角度。同時減少地面對腳部的衝擊,達到緩震的作用。是 adidas GCS (Ground Control System 地面控制系統) 的升級版。常見於跑鞋,T-Mac 6 則是 Formotion 在籃球鞋上的一次展現。

GEL - 緩震凝膠。作為 ASICS 的當家科技,GEL 是一種凝膠緩震科技,包括 T-GEL、R-GEL、P-GEL、α-GEL 等多種類型。常見的頂級跑鞋均採用 T-GEL,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果凍膠”。

Hexalite - 作為 Reebok 最為傳統的緩震科技,Hexalite 由無數個類似六邊形的蜂巢組合而成,當受到衝擊的時候,蜂巢壁會依靠自身的六邊形結構收縮回彈,起到緩衝的作用。同時由於同樣是氣墊方式,所以具有輕質的特點。

Hex Zoom - 採用六邊形打造的 Zoom Air 單元,具有針對性分區放置的特點。

Impact Guidence System(I.G.S) - 全方位緩衝吸震系統。能冠以 I.G.S 標誌的跑鞋,則代表著該鞋在避震、耐磨、止滑、防傾斜、導力、輕量等要求中都達到了最高水準,使鞋子除穩定外,具有絕佳的緩衝吸震効果。

Independent Podular Suspension(I.P.S.) - 通過由大小、位置、密度、厚度各不相同的 Phylon 柱構成的相互獨立且相互配合的柱狀減震系統。隨後進化為可替換緩震單元的創新結構。首次出現在 Air Jordan 20 中。

Lunarlon - 2008 年 Nike 首次發佈了帶有 Lunarlon 緩震泡棉的籃球鞋 Nike Hyperdunk。這種泡棉由輕質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和彈性優異的丁腈橡膠(NBR)融合而成,具有更為輕質、柔軟的緩震特性,成為 Nike 主流的中底緩震材料之一。

Micro-G - Micro G 是 Under Armour 自主研發的輕質 EVA 中底材料,秉承更貼地的原則,採用“低壓縮”技術,厚度比同類 EVA 薄了 30% 左右,在更輕量的基礎上保證永久不變形,同時實現高回彈的緩震效果。

Phylon - 用加熱壓縮的 EVA 發泡橡膠發展而來。重量更輕、質地更加柔韌,目前 Nike 最常用的中底材料之一。

Rev-Lite - New Balance 研發出的輕質緩震材料。在擁有超輕重量的同時,也保證舒適的緩震效果。通常用在國產的 996 及新型的 997.5 上。

Quick Zone - adidas 的一種大底科技。類似於耐克的 Free 技術,代表鞋款為 D Rose 773 II 和 D Howard 4。將球鞋中底和外底進行切割,一邊在劇烈的運動中,雙腳依然可以最大限度的與地面切合,並完成快速的回應。

Shox - 首款搭載 Shox 緩震科技的 Nike Shox BB4,靈感源於賽車的避震系統,將上下兩層 TPU 板之間垂直夾入四根氨基甲酸乙基泡沫材料。該技術歷經 16 年的研發和測試,但由於對使用者體重的局限性,目前很少採用。

Sprint Frame - Sprint Frame 是 adidas 一種類似於碳板的中底承託盤技術,主要是防止鞋子在變向時過度扭曲導致受傷,將常見的足弓承託盤向足跟及前掌延伸,起到加倍穩定,保護雙腳的作用,同時中底的韌性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Thermo Plastic Urethane(TPU) - 熱電塑膠聚氨酯橡膠,能夠在一定熱度下反復變軟的可塑塑膠材料,在塑形後的常溫下,具有堅韌牢固的特性,常被置於球鞋需要保護的部位。

Torsion System - 扭轉系統作為 adidas 基礎科技之一,Torsion System 將熱塑性 TPU 打造成“Y”、“V”、“X” 及 “3D” 等多種形狀,自身具有剛性及韌性的特點,能良好的牽引足弓與前後掌的鞋底,防止運動過程中扭傷的發生。

Total Air - Air Max 的全掌放大版。氣墊從後掌一直貫穿到腳尖,緩震性能更加優異。

Trinomic - 作為彪馬的主要緩震科技,Trinomic 採用六邊形的蜂巢式結構,放置在鞋底的受力部位,利用六邊形連鎖組織的力學結構,在受到壓力時將力向六面均衡分散,以達到緩震效果。

Tuned Air - 一種綜合型緩震氣墊,含有半球狀的緩震系統,能夠提供最大的受力保護、穩定及舒適的腳感,半球體的形變能夠提供變化的氣壓。(現已停產)

Visable Air - 可視氣墊。將球鞋中底開窗,使曾經隱藏在中底內的 Nike Air 得以展現。首現於 Nike Air Max 1。

Zigtech - 被戲稱為“豬大腸”的 Zigtech 是 Reebok 將機械緩震的理念與材料緩震相結合,通過蜿蜒的中底曲線來達到中底形變緩震的目的。

Zoom Air - 1995 年耐克將彈性尼龍纖維放置氣墊的上下內壁之中,研發出一種更為輕薄的氣墊科技。使其在分散衝擊的同時具有快速的回彈表現。第一雙搭載 Zoom Air 的籃球鞋是 Nike Air Go LWP(LWP 為 Light Weight Performance 的縮寫),跑鞋是 Nike Air Zoom LWP(當時 Zoom Air 還暫稱為 Tessile Air)。

對於球鞋方面的詞彙,你還想知道哪些?或有更多補充,下方留言給我們吧!

---------------球鞋的分割線----------------

如果你總是頭疼,這麼多品牌哪個適合我?

如果你正煩惱,今年生日送Ta什麼?

如果你常抱怨,好東西實在太貴了!

就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鞋門歪道!

用更少的錢和你一起享受更好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