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致敬!風雨無阻護忠魂」清明前夕走近烈士陵園“守墓人”

核心提示

礐石風景區紅澳山麓上, 汕頭市革命烈士陵園莊嚴肅穆, 蒼松翠柏濃郁翠綠, 70多位革命先烈長眠于此。 儘管工作環境簡陋、通訊信號極差,

但半個世紀來, 有一群人默默無聞守衛著烈士的英魂, 他們被稱為“烈士守墓人”。 清明節至, 祭掃革命先烈的市民逐日增多, “守墓人”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記者提前來到烈士陵園, 傾聽這些常伴忠魂守墓者的故事。

70多英魂長眠紅澳山麓

下午3點多, 偌大的烈士陵園廣場空無一人, 一陣陣蟲鳴鳥叫聲打破了陵園的靜謐, “守墓人”們拿來掃帚, 準備清理廣場前的落葉雜草。 “4月份到, 瞻仰烈士的人多起來, 更得勤打掃。 ”市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楊緋說, 他們早上剛接待完潮陽實驗學校前來瞻仰烈士的師生們, 接下來幾天都會陸續有人前來。

在楊緋帶領下, 記者參觀了整個革命烈士陵園。 據楊緋介紹,

占地790餘畝的汕頭市革命烈士陵園于1959年動工興建, 1961完成首期工程。 當年建成的建築物有墓包、紀念廣場和休息室。 2015年11月, 市民政局對墓包前紀念廣場地埕重新修繕, 建成後總面積約4500平米, 可容納1200人進行祭奠活動。

墓包內現存放71位革命烈士的骨灰。

記者看到,

紀念廣場中間的墓包正面朝向汕頭港灣, 左右後三面碧翠環繞, 山花芳草遍地。 墓包呈圓形拱頂, 是用花崗岩石材料建築, 正面鐫刻著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外牆兩側鑲嵌著兩幅浮雕, 右側是秋收起義圖, 左側是南昌起義圖。

楊緋告訴記者, 自墓包建成後, 市民政局調查尋找多年湮沒各處義塚的戰爭時期革命烈士的遺骸, 然後火化移入墓包安息。 目前, 墓包內現存放著各個歷史時期為國捐軀的71位革命烈士的骨灰, 陵園內還安葬著革命母親李梨英等4座烈士墓。 1996年春還修建了抗擊牛田洋“7.28”颱風中護堤捐軀的無名烈士墓。 這些烈士多數為潮汕籍人, 在革命戰爭時期, 他們拋頭顱、灑熱血,

與日軍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戰鬥;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他們保衛祖國, 與自然災害和各種犯罪行為作鬥爭而犧牲。

詹曉雲為先烈們營造一個乾淨整潔、莊嚴肅穆的安息環境。

守墓“元老”20載長伴忠魂

半個世紀以來, “守墓人”們就在這陵園裡日復一日地守護革命英靈,

為他們營造一個乾淨整潔、莊嚴肅穆的安息環境。 46歲的詹曉雲就在此度過了20個年頭, 他是烈士陵園管理處目前最有資歷的“元老”。

1997年, 還是年輕小夥子的詹曉雲就來到這裡工作。 “來到後很意外, 居然是個隱藏于深山老林中的單位。 ”詹曉雲坦言, 一般單位至少有電有水還有一幫相互照顧同事, 而烈士陵園當時卻只有快退休的老林和47歲的老洪兩位同事, 他們三個過著原始般的生活:打掃衛生、撿柴燒火、井裡挑水……詹曉雲回憶稱, 當時每天早上7點他就要從家裡踩單車到廣場搭輪渡來礐石, 將單車寄放於山底的龍泉洞旁, 還得再爬約兩千級階梯, 才能趕在9點半前抵達烈士陵園。 “現在風景區修了路, 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到陵園只有一條泥路,下了雨走路上來的時間更長。”

很多人不理解,詹曉雲當時年紀輕輕怎麼願意到這偏遠、孤寂的墓園來工作,而且一做就是20年。“社會分工不同,總要有人來做這份工作,我就來了。”在詹曉雲眼中,雖然烈士陵園是墓園,卻並不可怕,反而是正氣集結的地方,這裡埋葬的都是為國家解放和建設事業付出生命的烈士。

正是懷著對英烈的崇敬之情,詹曉雲20年如一日,堅持為烈士守墓。清掃陵園衛生、修剪花草樹木、修繕陵園設施,他把全部身心融入到了陵園之中。

一批參觀者走後,袁玉梅和陳曉慧清掃陵園廣場,這裡要時刻保持乾淨。

新“守墓者”精神得到昇華

近年來,隨著陵園建設不斷完善,特別是2014年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以來,汕頭黨政軍和社會各界公祭烈士活動都在此舉行,原本清寂的烈士陵園也逐漸變得忙碌起來。工作量與日俱增,“守墓人”的團隊也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其中包括了軍嫂袁玉梅和“90”後陳曉慧。

今年是袁玉梅到烈士陵園工作的第三個年頭,由於管理處人手不足,她一個人就負責財務、人事等工作,甚至還要客串當起接待、解說人員。“通過給大家講解,我的精神也得到了昇華。”袁玉梅稱,她正在學習研究如何更好地來講解各個時期眾多烈士們英勇抗戰的故事,讓每一位祭掃者更真切感受烈士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袁玉梅而言,這份職業談不上引以為傲,卻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但有時候外出辦事談及工作單位,她難免還是得面對其他人對“守墓”職業的世俗偏見。遇到這種情況,袁玉梅往往哭笑不得。

作為陵園管理處的第一個“90”後,初來乍到的陳曉惠對烈士陵園充滿了好奇。她告訴記者,在報考烈士陵園之前,她也顧慮家人會不會不同意,但沒想到,家人很支持她的選擇,這讓她得到了很大的鼓勵。她說:“人不能忘本,沒有英烈的犧牲,哪有今天的生活,能為烈士們工作,我感到很陽光、很光榮!”

時至今日,“守墓人”們還得打井水以飲用。

關注我瞭解更多,請關注今日《汕頭都市報》
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到陵園只有一條泥路,下了雨走路上來的時間更長。”

很多人不理解,詹曉雲當時年紀輕輕怎麼願意到這偏遠、孤寂的墓園來工作,而且一做就是20年。“社會分工不同,總要有人來做這份工作,我就來了。”在詹曉雲眼中,雖然烈士陵園是墓園,卻並不可怕,反而是正氣集結的地方,這裡埋葬的都是為國家解放和建設事業付出生命的烈士。

正是懷著對英烈的崇敬之情,詹曉雲20年如一日,堅持為烈士守墓。清掃陵園衛生、修剪花草樹木、修繕陵園設施,他把全部身心融入到了陵園之中。

一批參觀者走後,袁玉梅和陳曉慧清掃陵園廣場,這裡要時刻保持乾淨。

新“守墓者”精神得到昇華

近年來,隨著陵園建設不斷完善,特別是2014年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以來,汕頭黨政軍和社會各界公祭烈士活動都在此舉行,原本清寂的烈士陵園也逐漸變得忙碌起來。工作量與日俱增,“守墓人”的團隊也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其中包括了軍嫂袁玉梅和“90”後陳曉慧。

今年是袁玉梅到烈士陵園工作的第三個年頭,由於管理處人手不足,她一個人就負責財務、人事等工作,甚至還要客串當起接待、解說人員。“通過給大家講解,我的精神也得到了昇華。”袁玉梅稱,她正在學習研究如何更好地來講解各個時期眾多烈士們英勇抗戰的故事,讓每一位祭掃者更真切感受烈士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袁玉梅而言,這份職業談不上引以為傲,卻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但有時候外出辦事談及工作單位,她難免還是得面對其他人對“守墓”職業的世俗偏見。遇到這種情況,袁玉梅往往哭笑不得。

作為陵園管理處的第一個“90”後,初來乍到的陳曉惠對烈士陵園充滿了好奇。她告訴記者,在報考烈士陵園之前,她也顧慮家人會不會不同意,但沒想到,家人很支持她的選擇,這讓她得到了很大的鼓勵。她說:“人不能忘本,沒有英烈的犧牲,哪有今天的生活,能為烈士們工作,我感到很陽光、很光榮!”

時至今日,“守墓人”們還得打井水以飲用。

關注我瞭解更多,請關注今日《汕頭都市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