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對“樂不思蜀”的重新思考,其實劉禪是有道之君,絕非無能之輩

真假三國縱橫談58:對“樂不思蜀”的重新思考

我們讀歷史, 應該從中發現規律, 探求真理, 汲取經驗, 接受教訓;切不可帶著一副勢利眼光, 捧紅踏黑, 羨富欺貧。 “只依成敗論英雄”是一種勢利的看法;“開國之君是英雄, 亡國之君是狗熊”也是一種勢利的看法。 阿斗是個亡國之君, 但是, 能把蜀漢亡國的責任加在阿斗的頭上麼!劉備當了兩年皇帝, 就把蜀漢的家當敗掉了一半, 荊州丟了, 益州新附, 人心不穩, 形勢岌岌可危。 當時別說敗軍之將的劉備, 就是諸葛亮也對蜀漢的前途信心不足:“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這一句話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十七歲的阿斗所接的就是這個爛攤子。 蜀漢必亡, 這也是大家心中有數的, “伐亦亡, 不伐亦亡, 與其坐而待亡, 不如伐之”。 這話還說得不夠明白嗎?

諸葛亮《出師表》早就點明了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阿斗能讓蜀漢政權延續四十多年, 應該算是一個奇跡。 如果劉備不死於白帝城, 繼續掌權, 再鬧一回意氣, 蜀漢早就亡了, 豈能拖到多年。 蜀漢之亡, 是大勢所趨, 油幹燈盡, 力竭計窮, 怪誰都怪不了。

有人或許會說, 劉禪之所以能做四十多年皇帝, 是因為諸葛亮輔佐的原因。 但別忘記了, 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 蜀國才最終滅亡的。 若是劉禪真是昏庸無能之輩, 蜀國早就滅亡了。

按照過去寫史書的慣例, 對於任何一個亡國之君, 總要說他幾件錯事, 才好交代。 對劉禪如是, 對五代時同為蜀主的孟昶也如是, 乃至於編造出趙匡胤砸毀孟昶溺器的故事來。 其實孟昶並非無道之君, 他之所以投降, 是順應歷史潮流, 不想生靈塗炭。

他從成都前往開封之時, 數萬百姓相送, 一直送了了數百里才灑淚而別。 這很難想像是一個昏庸之主所受到的待遇。

而對於阿斗的錯處, 人們也實在挑不出什麼來, 其中最為著名的事例之一即是“寵信宦官黃皓”。 查考史實, 這事肯定是有的, 並沒有冤枉他。 作為皇帝, 誰都會寵信宦官, 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對皇帝來說, 太監就像忠犬一樣, 是其所依賴的物件。 寵得太不成話的是唐代與明代。 唐代的宦官居然以廢立皇帝, 號稱定策國老, 皇帝卻成為門生天子;明代的宦官掌握廠、衛, 中央的特工系統竟歸他們指揮。 阿斗寵信黃皓, 還沒有到這種出格的程度。

電視劇中的劉禪形象

當然, 寵倖太監不算什麼, 最不能見諒於人的是他的“樂不思蜀”一事。 據《漢晉春秋》記載, 在阿斗投降來到魏國之後, 有一天, 司馬文王(司馬昭)約阿斗宴會, 而使“淒涼故蜀伎, 來舞魏宮前, ”旁觀者為之傷感, “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 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 不能輔之久全, 而況薑維邪?’賈充曰:‘不如是,

殿下何由並之?’他日,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 不思蜀。 ”後人對此事的評價是:阿斗既無情, 又無恥。

記載中接著說, 阿斗回答“樂不思蜀”, 郤正覺得有失體統, 就悄悄地教他, 以後如果司馬昭再問你, 你應該流著淚說:先人墳墓皆在蜀中, 無日不思。 這樣一來, 司馬昭就會放你回去。 以後司馬昭再問阿斗, 阿斗果真照郤正所教的話回答。 司馬昭說:這話好像是郤正教你的。 阿斗吃驚地說:正是這樣。 在座的人聽了, 無不好笑。 後人對於此事的評價是:阿斗太愚蠢了, 簡直是個白癡。

對於以上的評價, 筆者認為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對於改朝換代, 即皇帝換了一個姓, 君臣人等是否都有殉國的必要。 特別是在大事已定、形勢無可挽回的情況下, 是否可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從“忠君”的立場來說,是鼓勵殉國的;但從愛護老百姓的立場來說,放下武器是減少老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又有什麼不好呢?何況三國之間的戰事,本就是同一民族之間的內戰,誰當皇帝對百姓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說做劉家的臣民就是值得自豪的,而做司馬家的臣民就是一件沮喪的事情嗎?三國時代末期,先是蜀漢對魏投降了;僅僅兩年之後,魏又向晉投降了(形式是禪讓,實質是投降);再過十餘年,東吳又對晉投降了。三國的結局都是一樣,社會風氣已經如此,我們沒有苛責阿斗一人的必要。

電視劇中的司馬昭形象,他實在是個厲害的角色

至於“樂不思蜀”一事,絕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阿斗愚蠢。對於司馬昭那種人,應該瞭解其陰險毒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阿斗如果不是裝糊塗,故意裝癡賣傻,而是讓司馬昭瞭解自己思蜀的真心,那非倒楣不可。其實,前人早就看出阿斗是在裝傻。《三國志集解》一書引於慎行曰:“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郤正教之,淺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可見,阿斗比郤正聰明得多,正是面帶傻相,心中明亮。他能騙過陰險狡詐的司馬昭,化險為夷,絕非無能之輩,我們不可小看了他。當然,也不排除司馬昭知道劉禪在裝傻,只是不想點破而已,他知道劉禪通過此事表示自己沒有回去的想法,叫他放心。這樣一來,他又何必再大開殺戒呢?留著來顯示自己的仁厚,豈不是很有意義嗎?

總之,阿斗雖是亡國之君,但是亡國另有重要遠因,蜀國的國祚四十多年,絕大多數是在劉禪手裡度過的,這相當不易。如果我們忘記了劉備的闖禍,卻對阿斗求全責備,那是為尊者諱,有失公允。前人由於滿腦子的“成王敗寇”的思想,才對劉氏父子作出了並不公允的評價。我們是否可以根據確鑿可靠的史實來重新考慮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如果我們老是跳不出前人所劃的圈子,不敢跨越雷池一步,那豈不是太故步自封了麼?

是否可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從“忠君”的立場來說,是鼓勵殉國的;但從愛護老百姓的立場來說,放下武器是減少老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又有什麼不好呢?何況三國之間的戰事,本就是同一民族之間的內戰,誰當皇帝對百姓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說做劉家的臣民就是值得自豪的,而做司馬家的臣民就是一件沮喪的事情嗎?三國時代末期,先是蜀漢對魏投降了;僅僅兩年之後,魏又向晉投降了(形式是禪讓,實質是投降);再過十餘年,東吳又對晉投降了。三國的結局都是一樣,社會風氣已經如此,我們沒有苛責阿斗一人的必要。

電視劇中的司馬昭形象,他實在是個厲害的角色

至於“樂不思蜀”一事,絕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阿斗愚蠢。對於司馬昭那種人,應該瞭解其陰險毒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阿斗如果不是裝糊塗,故意裝癡賣傻,而是讓司馬昭瞭解自己思蜀的真心,那非倒楣不可。其實,前人早就看出阿斗是在裝傻。《三國志集解》一書引於慎行曰:“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郤正教之,淺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可見,阿斗比郤正聰明得多,正是面帶傻相,心中明亮。他能騙過陰險狡詐的司馬昭,化險為夷,絕非無能之輩,我們不可小看了他。當然,也不排除司馬昭知道劉禪在裝傻,只是不想點破而已,他知道劉禪通過此事表示自己沒有回去的想法,叫他放心。這樣一來,他又何必再大開殺戒呢?留著來顯示自己的仁厚,豈不是很有意義嗎?

總之,阿斗雖是亡國之君,但是亡國另有重要遠因,蜀國的國祚四十多年,絕大多數是在劉禪手裡度過的,這相當不易。如果我們忘記了劉備的闖禍,卻對阿斗求全責備,那是為尊者諱,有失公允。前人由於滿腦子的“成王敗寇”的思想,才對劉氏父子作出了並不公允的評價。我們是否可以根據確鑿可靠的史實來重新考慮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如果我們老是跳不出前人所劃的圈子,不敢跨越雷池一步,那豈不是太故步自封了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