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佘老太君有多猛

說起楊家將, 不能不說佘老太君, 她是楊六郎的母親, 穆桂英的祖母。 在家庭裡, 她相夫教子, 在戰場上她英勇殺敵, 是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

比起自己的孫媳婦, 佘老太君更具有犧牲精神, 堪稱愛國報國的模範。 事實上, 歷史上的佘老太君也很厲害。

其一, 少年時的成名史:佘太君名叫佘賽花, 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裡, 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 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

文武雙全的女將。 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 她研習兵法, 頗通將略, 把戍邊禦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 協助父兄練兵把關, 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

其二, 夫妻二人戰場上的戰鬥史:佘太君受家庭的薰陶, 文韜武略, 深名大義。

喜歡騎馬射箭, 舞劍掄刀, 她使的一手絕活叫“走線銅錘”, 在關鍵時候如流星繞飛防不勝防。 後晉天福二年即西元973年, 楊佘兩家結為軍事聯盟。 在共同抗遼、保衛家鄉的鬥爭中, 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兩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 同為十家令公之一, 門當戶對, 因此佘德扆將女兒自幼許給楊繼業為妻。 太平興國七年, 佘太君夫婦率軍與契丹軍發生激烈交戰, 斬獲敵人數以萬計, 生擒契丹天德軍節度使韋太。 第二年, 萬餘契丹兵再度來犯, 佘太君夫婦又一次大獲全勝, 並乘勝向北追出百餘裡, 所向披靡, 契丹軍聞名喪膽, 不敢再犯。 他們把守豐州城35年從未有失, 其事蹟可圈可點。 景德初年, 宋真宗下詔讓王承美進京, 親自接見了這位邊防的傳奇人物。

其三, 丈夫死後, 協助兒子戍守邊疆。 楊繼業為國捐軀之後, 佘太君又協助其第六子楊延昭抗遼立功, 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 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

“契丹憚之, 曰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讚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 延昭治兵護塞, 有父風, 深可嘉也。 ”北宋祥符七年(西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 終年57歲, 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 悲聲直上九霄。

其四, 滿門忠烈, 一家人繼續報國。 楊家將從楊繼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 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楊延昭死後,其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當然小說中的佘太君更有傳奇色彩。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一帶,流傳著佘太君改姓的故事。佘太君原姓“折”,在長期征戰過程中,她有感于丈夫和兒子都為國戰死沙場,為了圖個吉利,便將“折”改為同音的“佘”字,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承受外來之災。也是當年的七郎八虎闖幽州,氣吞萬里如何,何其雄壯。到最後老的老,小的小,聽說大宋朝有難,毅然率領十二寡婦去征西,彰顯了民族大義。

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楊延昭死後,其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當然小說中的佘太君更有傳奇色彩。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一帶,流傳著佘太君改姓的故事。佘太君原姓“折”,在長期征戰過程中,她有感于丈夫和兒子都為國戰死沙場,為了圖個吉利,便將“折”改為同音的“佘”字,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承受外來之災。也是當年的七郎八虎闖幽州,氣吞萬里如何,何其雄壯。到最後老的老,小的小,聽說大宋朝有難,毅然率領十二寡婦去征西,彰顯了民族大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