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性格決定命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是由什麼決定的?

性格決定命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是由什麼決定的?

西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 以武力統一天下, 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秦王嬴政, 自號“始皇帝”,

史稱“秦始皇”。 自統一天下後, 秦始皇開始便大興土木, 濫用民力;專任酷吏, 濫施苛刑;不施仁政, 推行暴政;焚書坑儒, 愚弄黎民。 不久, 便弄得民不聊生, 怨聲載道, 致千秋基業, 二世而亡(共十五年)。 為什麼一個剛從分裂和戰亂中誕生的統一的新國家, 會如此短命呢?歷史歸結為源于秦始皇的暴政。 也有人認為, 暴政源于秦始皇的性格, 而性格又源于秦始皇的長相, 情況果真如此嗎?

第一個看出秦王嬴政是由長相主導性格的, 是大樑人(魏國)尉繚。 此人曾向嬴政獻計, 應不吝金錢賄賂六國豪臣, 從而離間六國合縱, 再逐一消滅六國。 秦王用其計, 並與之同吃同住, 還任用為秦國尉(相當於漢太尉)。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尉繚仍然私下對人說:“秦王為人,

蜂准, 長目, 摯鳥膺, 豺聲, 少恩而虎狼心, 居約易出人下, 得志亦輕食人。 我布衣, 然見我常身自下我。 誠使秦王得志天下, 天下偕為虜矣, 不可與久遊。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段話的大意是:秦王此人, 鼻樑生得高, 眼睛細且長, 胸脯像禽鳥, 聲音如豺狼, 這種人少恩寡義, 心如虎狼, 貧困時容易屈居人下, 得志時則會反咬人一口。 我是個平民百姓, 但他接見我時常常禮下於我, 若使秦王一日得志統一了天下, 天下人就都會成為他的奴隸, 這樣的人是不能與之長期共處的。 這就是尉繚子從嬴政的長相而對他的為人和性格作出的判斷。

其實, 比尉繚子更早以長相判斷人的性格的, 是春秋未期越國的範蠡。 當範蠡和文種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以後,

范蠡退隱時留一書信給大夫文種, 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蜚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 可與共患難, 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但, 文種沒有走。 不久, 文種果然被越王勾踐找藉口賜死了。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內心的好壞, 往往會影響他的長相;小偷不一定都是賊眉鼠眼, 但賊眉鼠眼者一定是小偷;“相由心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 嬴政從取代“仲父”呂不韋, 而自己親政開始, 這種少恩寡義、虎狼之心的性格就暴露無遺了。 先是設計斬殺了可能會對其王位構成威脅的弟弟長安君成嬌;幾年後, 又逼殺了曾為他繼承王位不遺餘力, 後來又全力輔佐他親政的“仲父”呂不韋(傳為嬴政生父);在打下趙國的邯鄲後,

居然把曾與他母家有過節的王生一族全部坑殺了。

另一件證明秦王性格的事情發生在秦始皇二十二年(西元前223年), 秦王問將軍王翦和李信, 滅楚要多少兵馬?李信說二十萬即可, 王翦說非六十萬不行。 秦王聽信李信所言, 反認為王翦老矣。 遂派李信與蒙恬率二十萬軍隊伐楚, 結果大敗而歸。 秦王只得親自向王翦道歉, 並派他率六十萬大軍攻楚。 出發時, 秦王送大軍至灞上, 王翦卻在此時請求秦王賞賜他“美田宅甚眾”。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秦紀二》中是這樣描述的:“王曰:‘將軍行矣, 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 有功, 終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 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

’王大笑, 王翦即行, 至關, 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己甚矣!’王翦曰:‘不然, 王怚中而不信人, 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 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自堅, 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此段譯成白話大致如下:秦王說:“將軍即將出征了, 還擔心會受窮嗎?”王翦回答:“作為大王的將軍, 即使立了功, 最終也得不到封侯。 所以趁大王還信任臣時, 多要一些田宅作為子孫的基業。 ”秦王大笑應允後, 王翦立即啟程, 行至邊關時, 王翦己經一連五次派使者回去向秦王請求好田地了。 手下人說:“將軍向大王請求田宅的行為是否太過了!”王翦卻說:“不然, 秦王驕傲暴戾而且不相信人, 如今他將全國的軍隊交給了我, 如果我不藉口為子孫計向他多要田宅以堅定他的信任, 那豈不是讓他對我起疑心嗎?”由此可見,王翦因為懼怕生性多疑的秦王中途生變,使之功虧一簣,才不得己使出了“五次追討”的無奈招數。

最能體現秦始皇殘暴性格的,莫過於“焚書坑儒”事件了。“焚書”,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書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建議禁私學。辦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書以外,別國史籍一概焚毀;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籍,一律送官府燒毀;下令後三十日不送所藏私書到官府者,罰築長城四年;聚談詩書者斬首,是古非今者滅族;只留醫藥、占卜、農作書不禁;民間求學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上書。一時間,儒家禮教掃地出門,百家經典付之一炬。然,民之口若川,川,豈可堵之。

而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則更為殘忍荒謬。秦始皇迷信長生不老,屢派人尋仙求藥。手下方士盧生、侯生二人又接到尋訪仙人的任務,兩人商議說:秦始皇為人,生性暴烈怪戾,剛愎自用。他起自諸侯,兼併天下,以為自古以來無人能及。專門任用獄吏,使獄吏都得到寵倖。儘管他身邊有博學之士七十人,那只是特別做的擺設。連丞相和諸大臣都要一成不變地按他的旨意辦事,事無巨細俱依賴於他……一個人貪戀權勢如此,我們不可以為他求仙藥。盧、侯二人遂逃亡。秦始皇聞訊大怒,並把之前方士徐市(即徐福)渡海求仙不返事件,均遷怒于于諸儒生。命獄吏拷問諸儒生與此案的牽連,諸生相傳告引,結果牽出四百六十餘人,後皆被秦始皇活埋于咸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苦諫說:“天下初定,遠方的百姓尚未歸附,儒生皆頌揚效法孔子,皇上卻都要繩之以重法,兒臣恐怕會引起天下不安,請皇上明察。”始皇帝大怒,遂罰扶蘇到北方的上郡去做蒙恬軍隊的監軍。

“焚書坑儒”與秦王朝的短命有著必然的內在關聯,一個踐踏文化和文化人的王朝,一個棄仁政如蔽履的王朝,怎麼可能長久?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這樣評價秦始皇的:“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一個背民心、行暴政、毀德教、絕仁義、逆天而行,置天下生民於水火,開天下暴虐之先河的王朝怎麼可能不短命?

人的長相與性格、心理是否有必然聯繫呢?換句話說,“相由心生”是否科學合理呢?從史料記載的秦始皇那難以讓人感到舒心的外貌、骨骼以及聲音來看,他那作為君王的不守信諾、剛愎自用、暴戾殘忍的行為,又與他的長相出奇的一致。因而,得出的結論是:秦始皇的暴政與他的性格有關,而他的性格又與他的長相相關聯,所以,秦始皇的暴政與他的長相有關。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全文完)

那豈不是讓他對我起疑心嗎?”由此可見,王翦因為懼怕生性多疑的秦王中途生變,使之功虧一簣,才不得己使出了“五次追討”的無奈招數。

最能體現秦始皇殘暴性格的,莫過於“焚書坑儒”事件了。“焚書”,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書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建議禁私學。辦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書以外,別國史籍一概焚毀;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籍,一律送官府燒毀;下令後三十日不送所藏私書到官府者,罰築長城四年;聚談詩書者斬首,是古非今者滅族;只留醫藥、占卜、農作書不禁;民間求學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上書。一時間,儒家禮教掃地出門,百家經典付之一炬。然,民之口若川,川,豈可堵之。

而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則更為殘忍荒謬。秦始皇迷信長生不老,屢派人尋仙求藥。手下方士盧生、侯生二人又接到尋訪仙人的任務,兩人商議說:秦始皇為人,生性暴烈怪戾,剛愎自用。他起自諸侯,兼併天下,以為自古以來無人能及。專門任用獄吏,使獄吏都得到寵倖。儘管他身邊有博學之士七十人,那只是特別做的擺設。連丞相和諸大臣都要一成不變地按他的旨意辦事,事無巨細俱依賴於他……一個人貪戀權勢如此,我們不可以為他求仙藥。盧、侯二人遂逃亡。秦始皇聞訊大怒,並把之前方士徐市(即徐福)渡海求仙不返事件,均遷怒于于諸儒生。命獄吏拷問諸儒生與此案的牽連,諸生相傳告引,結果牽出四百六十餘人,後皆被秦始皇活埋于咸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苦諫說:“天下初定,遠方的百姓尚未歸附,儒生皆頌揚效法孔子,皇上卻都要繩之以重法,兒臣恐怕會引起天下不安,請皇上明察。”始皇帝大怒,遂罰扶蘇到北方的上郡去做蒙恬軍隊的監軍。

“焚書坑儒”與秦王朝的短命有著必然的內在關聯,一個踐踏文化和文化人的王朝,一個棄仁政如蔽履的王朝,怎麼可能長久?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這樣評價秦始皇的:“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一個背民心、行暴政、毀德教、絕仁義、逆天而行,置天下生民於水火,開天下暴虐之先河的王朝怎麼可能不短命?

人的長相與性格、心理是否有必然聯繫呢?換句話說,“相由心生”是否科學合理呢?從史料記載的秦始皇那難以讓人感到舒心的外貌、骨骼以及聲音來看,他那作為君王的不守信諾、剛愎自用、暴戾殘忍的行為,又與他的長相出奇的一致。因而,得出的結論是:秦始皇的暴政與他的性格有關,而他的性格又與他的長相相關聯,所以,秦始皇的暴政與他的長相有關。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全文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