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吉林英烈 光照千秋——不能忘卻的紀念

編者按:

青山埋忠骨, 英名萬古傳。

有這麼一群人,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 為祖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英勇地獻出了生命, 用鮮血書寫了白山松水的光輝歷史。

也許, 大多數名字有些人並不熟悉, 也許, 你並不瞭解他們的事蹟, 但是, 無論如何, 他們都不應該被我們遺忘。

清明節, 讓我們像對待逝去的親人一樣, 緬懷他們, 紀念他們, 回望歷史, 關照生命, 珍惜當下幸福美好的生活。

小編從吉林英烈網上轉載了部分烈士的事蹟, 供您瞻仰。

(名單按照犧牲年代排列)

金伯陽烈士(1907-1932,26歲)

原名金永緒,又名金贊文, 黨內同志間多稱他為北楊。 1907年生於遼寧旅順金家屯。 1926年冬, 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8月, 被派往哈爾濱市工作, 任中共北滿(今吉林省長春市以北地區)地委交通員。 1932年11月15日, 行至金川縣(今吉林省輝南縣)三角龍灣的旱龍灣時, 遭駐防柳河三源浦的一股偽軍偷襲, 激戰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年僅26歲。

孟潔民烈士(1912-1933,21歲)

原名孟慶春, 1912年4月17日出生於磐石縣細林村一戶農民家中。 1930年考入磐石縣立中學,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總隊長。 1933年1月, 磐石縣六區長胳膊屯大地主張志仁養著一支武裝, 橫行鄉里, 為害民眾, 嚴重威脅伊通縣黨的地方工作。 孟潔民決定親自率領遊擊隊去繳械, 老奸巨滑的地主分子心懷鬼胎, 不談正題, 乘孟潔民不備, 暗中向他的背後射出罪惡的子彈。 孟潔民當即中彈犧牲。

蘇劍飛烈士(1907-1935 , 28歲)

1907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的一個仕宦家庭。 1925年, 在吉林鐵路當了員警。 第二年, 轉到東北陸軍六七六團王樹棠部下當兵。 1929年入吉林軍官訓練所受訓, 以後回到原部隊任排長。 “九一八”事變後, 看到日本侵略者到處燒殺擄搶, 骨肉同胞血流遍地, 他憤怒地說:“寧願在戰場上被打死,

也決不當亡國奴。 ”1935年4月22日, 在撫松縣北崗鎮高四爺小山南坡的一個小場院, 漢奸宋慶雲領著撫松縣偽員警大隊偷偷包圍上來。 在突圍中, 蘇劍飛又身中數彈, 壯烈殉國, 年僅28歲。

楊靖宇將軍聽到他犧牲的消息, 痛心不已, 含淚下命令, 鳴槍悼念戰友, 為戰友報仇雪恨。

王德泰烈士(1907—1936,29歲)

在白山市江源區的西山頂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墓碑,長眠在這裡的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人稱“東滿一隻虎”的王德泰。1907年生於遼寧蓋平詹家村(今屬營口)。1936年7月,王德泰任東北抗聯第1路軍副總司令,並被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在第1軍主力西征時,指揮一部轉戰長白山區,牽制了大批日偽軍。同年11月7日,在撫松小湯河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9歲。

鄧曉村烈士(1913-1937,24歲)

原名鄧榮貴,化名周建華。1913年農曆8月28日出生在吉林省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一個經濟破落的封建家庭。1937年冬,鄧曉村領導下的抗聯三師在西豐、開原兩縣交界處的影響越來越大,日偽當局為消滅鄧曉村這支抗聯勁旅,瘋狂圍剿抗聯三師。鄧曉村為了保存抗聯隊伍,掩護同志突圍,身中數彈,犧牲時年僅24歲。

張中華烈士(1912-1937,25歲)

1912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甯安縣委書記,吉東特委組織部長、中共甯安縣委書記、抗聯第五軍政治部主任、中共道南特委書記兼五軍甯安留守處主任、中共吉東省委委員。1937年12月,張中華率留守部隊在樺皮溝一帶與敵人作戰,右臂受重傷被俘,被殺害於獄中,年僅25歲。

紀儒林烈士(1910-1937年,27歲)

1910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缸窯鎮一中醫世家,1927年考入吉林毓文中學讀書。曾任楊靖宇將軍的聯絡員。1936年冬,紀儒林以南滿省委特派員的身份,被組織派到撫順,説明撫順特支恢復、發展組織,準備建立撫順縣委。1937年10月2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937年12月3日,紀儒林等13名共產黨員,帶著沉重的腳鐐,被押赴瀋陽小河沿刑場殺害。

宋鐵岩烈士(1909-1937,28歲)

原名孫肅先, 1909年12月6日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大綏河區前蒐登河村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回到東北,在吉林從事兵運工作。曾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第一軍政治部主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東南滿省委委員。1937年2月11日,一支偽軍突然偷襲密營,已構成包圍之勢,宋鐵岩臨危不懼,英勇奮戰,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李東光烈士(1904-1937,33歲)

原名李相俊,化名孫世賢,朝鮮族,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楊靖宇將軍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是中共磐石地區和南滿最早的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37年7月,李東光隨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一軍直屬部隊奔襲沈海鐵路,準備襲擊日本軍用列車,途徑興京(新賓)縣永陵時,在黃土崗與日本守備隊激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曹國安烈士(1900-1937,37歲)

1900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一個農民家庭。1913年,入本村私塾念書。1919年,到吉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半工半讀。1925年8月,考入山東軍政大學學習軍事。1928年春,又進入北平(今北京市)毓文學院讀書。“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反日集會和示威遊行。1936年冬,日本守備隊和偽員警大隊進攻抗聯第六師,正在指揮戰鬥時背部中彈,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王光宇烈士(1911-1938,27歲)

1911年生,原名王明堂,又名王興,吉林省德惠縣岔路口鄉解放村腰窩堡屯人。1933年2月參加東北抗日聯軍,曾任抗聯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犧牲于黑龍江省五常縣九十五頂山,年僅27歲。

陳翰章烈士(1913-1940,27歲)

1913年生於吉林省敦化縣,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日聯軍後期領導人之一。1940年12月,天寒地凍,大雪封山,在一次戰鬥中,由於叛徒的出賣,陳翰章和戰友們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中。面對敵人“陳翰章,投降吧!給你大官做”的喊叫,陳翰章用“死也不當亡國奴!”和復仇的子彈回答敵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倒在血泊中英勇犧牲,年僅27歲。

楊靖宇烈士(1905-1940,35歲)

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確山縣人。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魏拯民烈士(1909-1941,32歲)

1909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早年因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1926年6月在太原一中入團。1927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先後在北平、安陽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1941年3月8日犧牲。

杜重遠烈士(1898——1944,46歲)

懷德縣楊大城子鳳凰嶺人。1918年官費留學日本,1923年春歸國創辦企業。1926年開始組織抗日活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任“東北救亡總會”主席團成員。1941年5月18日被軍閥盛世才逮捕,受盡酷刑,誓死不屈,1944年6月13日被秘密殺害。

王躍東烈士(?-1946年)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從事革命活動。1946年,與30多人組成赴東北幹部團,任副團長,從張家口前往哈爾濱。同年5月下旬到通遼市,在繞道去瞻榆(今吉林省通榆縣)乘火車時,突遇一股土匪襲擊。他立即與幹部團團長指揮大家佔領一座沙坨子,沉著地擊退匪徒的多次進攻。隨後,代表幹部團前去與土匪談判,嚴厲斥責了土匪的行徑,拒絕了他們的無理要求。結果,被土匪剝去衣服,百般毆打折磨後槍殺。

後來,當時的幹部團成員、著名作家馬加寫了《開不敗的花朵》一書紀念他。

于佩芬烈士(1925-1948,24歲)

出生於1925年11月,長春慈光路上一所破舊木板房裡。 1948年6月18日,把她推上冰冷的囚車,駛出“渣滓洞”的鐵門,停在南嶺的空地上。兩個兇殘的劊子手把于佩芬按倒在事先挖好的大坑邊,舉起日本戰刀,砍下了她的頭顱……

1949年4月24日,中共長春市委、市政府在人民廣場隆重地召開了各界人民悼念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死難烈士大會,其中有於佩芬的靈牌。

梁士英烈士(1922-1948,26歲)

1922年11月13日出生扶餘縣三岔河鎮郊的梁家窩堡屯(今新城局鄉大樑家村)。曾在一劉姓的地主家扛活當長工,長期經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1946年1月報名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1946年12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在攻打昌圖、解放彰武、四平練兵中屢立戰功。1948年在攻戰錦州戰鬥中,梁士英捨身炸地堡掃清部隊前進障礙,英勇犧牲,年僅26歲。

李真凡(馬永良)烈士(1908-1948,40歲)

李真凡,原名馬永良,1908年10月17日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岔路河的一個富裕家庭。1933年上海暨南大學畢業後。 1947年8月來到長春後,形成以他為核心、以經濟大藥房為聯絡點的長春地工小組,為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真實的情報。 1948年4月,由於叛徒出賣,經濟大藥房遭到敵人的破壞,5月27日被逮捕。1948年6月,一個漆黑的夜晚,一輛載著李真凡等我被捕地工人員的卡車悄悄地從國民黨督察處的院內駛向南嶺偽新京第一國民高等學校舊址,秘密地殺害了他們。

劉英俊烈士(1945-1966,21歲)

著名烈士。1945年生於吉林長春,1960年入長春市第十八中學讀書。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駐黑龍江佳木斯市某部重炮連任戰士。入伍後,他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1966年3月15日早晨,為了攔驚馬救兒童,被壓在翻倒的車馬底下,由於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光榮犧牲。為了永久紀念他,吉林省將其家鄉改名為"長春市二道河子區英俊鄉"。

楊林烈士(1944-1969,25歲)

1944年9月生於山東,家境貧寒。1969年2月7日,蘇聯派出大批武裝部隊,入侵我國神聖領土珍寶島。當年3月15日淩晨3點鐘,有一股敵人乘4輛坦克、裝甲車潛入我珍寶島。8點3分,島上響起了激烈的槍聲,接著坦克炮和40火箭炮彈的爆炸聲也響起了,我部同敵人接火了。戰鬥中,楊林犧牲了,年僅25歲。

陳岱山烈士(1947-1971,24歲)

1968年9月,21歲的陳岱山從長春第十一中學畢業,被分配到了第一汽車製造廠。1971年12月25日,晚上9點多鐘,廠裡總裝配線噴漆室起火。陳岱山沖在救火人群的前面,英勇地同烈火搏鬥。在搬運隨時有爆炸的漆桶時,漆桶炸裂了,滾燙的油漆噴了他一身,頓時變成了一個火人。在醫院搶救數天后,病情惡化,英勇犧牲。根據陳岱山生前要求和表現,廠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

史雲峰烈士(1949-1976,27歲)

生前是長春市第一光學儀器廠青年工人。1976年12月19日,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的第10個星期天,同“四人幫”鬥爭的英雄史雲峰,慘遭殺害,年僅27歲。1980年3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革委會為他徹底平反昭雪,並分別追認史雲峰同志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革命烈士。

陳鴿烈士(1958—1984,26歲)

陳鴿,1958年10月生於吉林市船營區一個教師之家,1979年招工進木器廠當工人,1983年經過自學和推薦,考取了吉林市員警學校,畢業後到昌邑分局工作。1984年2月28日,在堵截“二·二七”特大爆炸殺人案犯時,為了保護群眾,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橫飛的彈片,英勇犧牲,年僅26歲。犧牲後,公安部授予他“全國公安戰線一級英雄”的光榮稱號。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他為“黃繼光式的英雄民警”。

在白山市江源區的西山頂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墓碑,長眠在這裡的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人稱“東滿一隻虎”的王德泰。1907年生於遼寧蓋平詹家村(今屬營口)。1936年7月,王德泰任東北抗聯第1路軍副總司令,並被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在第1軍主力西征時,指揮一部轉戰長白山區,牽制了大批日偽軍。同年11月7日,在撫松小湯河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9歲。

鄧曉村烈士(1913-1937,24歲)

原名鄧榮貴,化名周建華。1913年農曆8月28日出生在吉林省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一個經濟破落的封建家庭。1937年冬,鄧曉村領導下的抗聯三師在西豐、開原兩縣交界處的影響越來越大,日偽當局為消滅鄧曉村這支抗聯勁旅,瘋狂圍剿抗聯三師。鄧曉村為了保存抗聯隊伍,掩護同志突圍,身中數彈,犧牲時年僅24歲。

張中華烈士(1912-1937,25歲)

1912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甯安縣委書記,吉東特委組織部長、中共甯安縣委書記、抗聯第五軍政治部主任、中共道南特委書記兼五軍甯安留守處主任、中共吉東省委委員。1937年12月,張中華率留守部隊在樺皮溝一帶與敵人作戰,右臂受重傷被俘,被殺害於獄中,年僅25歲。

紀儒林烈士(1910-1937年,27歲)

1910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缸窯鎮一中醫世家,1927年考入吉林毓文中學讀書。曾任楊靖宇將軍的聯絡員。1936年冬,紀儒林以南滿省委特派員的身份,被組織派到撫順,説明撫順特支恢復、發展組織,準備建立撫順縣委。1937年10月2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937年12月3日,紀儒林等13名共產黨員,帶著沉重的腳鐐,被押赴瀋陽小河沿刑場殺害。

宋鐵岩烈士(1909-1937,28歲)

原名孫肅先, 1909年12月6日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大綏河區前蒐登河村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回到東北,在吉林從事兵運工作。曾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第一軍政治部主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東南滿省委委員。1937年2月11日,一支偽軍突然偷襲密營,已構成包圍之勢,宋鐵岩臨危不懼,英勇奮戰,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李東光烈士(1904-1937,33歲)

原名李相俊,化名孫世賢,朝鮮族,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楊靖宇將軍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是中共磐石地區和南滿最早的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37年7月,李東光隨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一軍直屬部隊奔襲沈海鐵路,準備襲擊日本軍用列車,途徑興京(新賓)縣永陵時,在黃土崗與日本守備隊激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曹國安烈士(1900-1937,37歲)

1900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一個農民家庭。1913年,入本村私塾念書。1919年,到吉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半工半讀。1925年8月,考入山東軍政大學學習軍事。1928年春,又進入北平(今北京市)毓文學院讀書。“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反日集會和示威遊行。1936年冬,日本守備隊和偽員警大隊進攻抗聯第六師,正在指揮戰鬥時背部中彈,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王光宇烈士(1911-1938,27歲)

1911年生,原名王明堂,又名王興,吉林省德惠縣岔路口鄉解放村腰窩堡屯人。1933年2月參加東北抗日聯軍,曾任抗聯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犧牲于黑龍江省五常縣九十五頂山,年僅27歲。

陳翰章烈士(1913-1940,27歲)

1913年生於吉林省敦化縣,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日聯軍後期領導人之一。1940年12月,天寒地凍,大雪封山,在一次戰鬥中,由於叛徒的出賣,陳翰章和戰友們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中。面對敵人“陳翰章,投降吧!給你大官做”的喊叫,陳翰章用“死也不當亡國奴!”和復仇的子彈回答敵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倒在血泊中英勇犧牲,年僅27歲。

楊靖宇烈士(1905-1940,35歲)

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確山縣人。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魏拯民烈士(1909-1941,32歲)

1909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早年因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1926年6月在太原一中入團。1927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先後在北平、安陽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1941年3月8日犧牲。

杜重遠烈士(1898——1944,46歲)

懷德縣楊大城子鳳凰嶺人。1918年官費留學日本,1923年春歸國創辦企業。1926年開始組織抗日活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任“東北救亡總會”主席團成員。1941年5月18日被軍閥盛世才逮捕,受盡酷刑,誓死不屈,1944年6月13日被秘密殺害。

王躍東烈士(?-1946年)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從事革命活動。1946年,與30多人組成赴東北幹部團,任副團長,從張家口前往哈爾濱。同年5月下旬到通遼市,在繞道去瞻榆(今吉林省通榆縣)乘火車時,突遇一股土匪襲擊。他立即與幹部團團長指揮大家佔領一座沙坨子,沉著地擊退匪徒的多次進攻。隨後,代表幹部團前去與土匪談判,嚴厲斥責了土匪的行徑,拒絕了他們的無理要求。結果,被土匪剝去衣服,百般毆打折磨後槍殺。

後來,當時的幹部團成員、著名作家馬加寫了《開不敗的花朵》一書紀念他。

于佩芬烈士(1925-1948,24歲)

出生於1925年11月,長春慈光路上一所破舊木板房裡。 1948年6月18日,把她推上冰冷的囚車,駛出“渣滓洞”的鐵門,停在南嶺的空地上。兩個兇殘的劊子手把于佩芬按倒在事先挖好的大坑邊,舉起日本戰刀,砍下了她的頭顱……

1949年4月24日,中共長春市委、市政府在人民廣場隆重地召開了各界人民悼念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死難烈士大會,其中有於佩芬的靈牌。

梁士英烈士(1922-1948,26歲)

1922年11月13日出生扶餘縣三岔河鎮郊的梁家窩堡屯(今新城局鄉大樑家村)。曾在一劉姓的地主家扛活當長工,長期經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1946年1月報名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1946年12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在攻打昌圖、解放彰武、四平練兵中屢立戰功。1948年在攻戰錦州戰鬥中,梁士英捨身炸地堡掃清部隊前進障礙,英勇犧牲,年僅26歲。

李真凡(馬永良)烈士(1908-1948,40歲)

李真凡,原名馬永良,1908年10月17日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岔路河的一個富裕家庭。1933年上海暨南大學畢業後。 1947年8月來到長春後,形成以他為核心、以經濟大藥房為聯絡點的長春地工小組,為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真實的情報。 1948年4月,由於叛徒出賣,經濟大藥房遭到敵人的破壞,5月27日被逮捕。1948年6月,一個漆黑的夜晚,一輛載著李真凡等我被捕地工人員的卡車悄悄地從國民黨督察處的院內駛向南嶺偽新京第一國民高等學校舊址,秘密地殺害了他們。

劉英俊烈士(1945-1966,21歲)

著名烈士。1945年生於吉林長春,1960年入長春市第十八中學讀書。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駐黑龍江佳木斯市某部重炮連任戰士。入伍後,他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1966年3月15日早晨,為了攔驚馬救兒童,被壓在翻倒的車馬底下,由於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光榮犧牲。為了永久紀念他,吉林省將其家鄉改名為"長春市二道河子區英俊鄉"。

楊林烈士(1944-1969,25歲)

1944年9月生於山東,家境貧寒。1969年2月7日,蘇聯派出大批武裝部隊,入侵我國神聖領土珍寶島。當年3月15日淩晨3點鐘,有一股敵人乘4輛坦克、裝甲車潛入我珍寶島。8點3分,島上響起了激烈的槍聲,接著坦克炮和40火箭炮彈的爆炸聲也響起了,我部同敵人接火了。戰鬥中,楊林犧牲了,年僅25歲。

陳岱山烈士(1947-1971,24歲)

1968年9月,21歲的陳岱山從長春第十一中學畢業,被分配到了第一汽車製造廠。1971年12月25日,晚上9點多鐘,廠裡總裝配線噴漆室起火。陳岱山沖在救火人群的前面,英勇地同烈火搏鬥。在搬運隨時有爆炸的漆桶時,漆桶炸裂了,滾燙的油漆噴了他一身,頓時變成了一個火人。在醫院搶救數天后,病情惡化,英勇犧牲。根據陳岱山生前要求和表現,廠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

史雲峰烈士(1949-1976,27歲)

生前是長春市第一光學儀器廠青年工人。1976年12月19日,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的第10個星期天,同“四人幫”鬥爭的英雄史雲峰,慘遭殺害,年僅27歲。1980年3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革委會為他徹底平反昭雪,並分別追認史雲峰同志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革命烈士。

陳鴿烈士(1958—1984,26歲)

陳鴿,1958年10月生於吉林市船營區一個教師之家,1979年招工進木器廠當工人,1983年經過自學和推薦,考取了吉林市員警學校,畢業後到昌邑分局工作。1984年2月28日,在堵截“二·二七”特大爆炸殺人案犯時,為了保護群眾,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橫飛的彈片,英勇犧牲,年僅26歲。犧牲後,公安部授予他“全國公安戰線一級英雄”的光榮稱號。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他為“黃繼光式的英雄民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