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方紅一號”的誕生,為何讓外國人難以置信?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 北京友誼賓館見證了中國航太史上一場著名的頭腦風暴, 這就是“651”會議。 這場會議上長達42天, 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內容之多, 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在這次會議上, 各個領域的專家們討論了包括:衛星的重量、衛星的尺寸、軌道的高度、軌道的傾角等等, 與新中國首枚衛星有關的細節。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 專家們討論決定將這枚衛星做成72面體的球形。

“東方紅一號”

這就是“東方紅一號”研製完成後的樣子,

其實在會議上, 有人曾提出要做成五星紅旗上星星的形狀, 這樣更顯得意義非給, 可為什麼最後要做成72面的球體呢?

因為72面的球體在旋轉過程中, 每一個面都可以反光, 容易貼太陽電池片。 從測控、還有觀測等等科研角度來說, 72面的球體都更合適。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 不僅科研基礎弱, 連基本的物料都很缺乏, 而“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研製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東方紅一號”腰帶框

當時“東方紅一號”的生產車間條件簡陋, 外國同行來工廠參觀, 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為衛星的零件都是精密部件, 特別是衛星中間的結構框, 是支援衛星結構的最重要的部件, 人們叫它腰帶框, 工藝要求極其嚴格, 但是廠房連淨化設備都沒有。

“東方紅一號”製造車間

硬體條件差, 大家的責任心和創造力卻空前高漲。 為了加工這個“腰帶框” 技術人員和工人在一起, 想了很多辦法, 邊幹邊摸索。 當時, 衛星總裝車間工人之間, 有這樣一句話深深的烙在每個人心裡。 那就是“要做到每擰一個螺絲釘, 每焊一個焊線, 都要讓毛主席放心。 ”

“東方紅一號”總裝

在衛星總裝車間工人的共同努力下, “東方紅一號”的零件設備終於完成了。 然而, 由於在太空中, 所有設備都脫離大氣層的保護, 沒有空氣、沒有動力, 甚至還充斥著危險的太空輻射。 為了保證衛星上天后正常工作, 所有上星設備都必須要在地面, 做各種外太空環境的模擬實驗, 這樣才能確保上天后正常工作。 振動試驗、離心力實驗、低溫試驗, 一樣都不能少。 當時用來類比太空真空環境的測試設備叫真空罐, 測試一開始就不能間斷,一次測試十天八天的不能離開,科研人員就直接抱著被子,裹著大衣日夜的守在真空罐,一刻不敢懈怠。

飛魚牌手搖電腦

除了要把衛星造好送上天以外,還要兼顧衛星與地面的聯繫,這就需要靠精密的計算算出衛星的軌道,然後在地面建立測量站。當年,電腦沒有現在這麼普遍,最先進的就是圖上的飛魚牌手搖電腦。由於算盤的計算速度有限,年輕的工作人員只能一天三班倒,每天在電腦室裡嘩嘩嘩的算,有時候任務急,手搖電腦不夠算,連算盤都用上了,那時候光是算出一條軌道都得花上一年的時間。

正是用這種笨辦法和土辦法,“東方紅一號的”測控網才陸續的建立起來。

立在發射臺上的“東方紅一號”和“長征一號”組合體

1969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在研製了12年以後,終於以端正莊嚴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明天請繼續關注:我們肉眼觀察到“東方紅一號”,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測試一開始就不能間斷,一次測試十天八天的不能離開,科研人員就直接抱著被子,裹著大衣日夜的守在真空罐,一刻不敢懈怠。

飛魚牌手搖電腦

除了要把衛星造好送上天以外,還要兼顧衛星與地面的聯繫,這就需要靠精密的計算算出衛星的軌道,然後在地面建立測量站。當年,電腦沒有現在這麼普遍,最先進的就是圖上的飛魚牌手搖電腦。由於算盤的計算速度有限,年輕的工作人員只能一天三班倒,每天在電腦室裡嘩嘩嘩的算,有時候任務急,手搖電腦不夠算,連算盤都用上了,那時候光是算出一條軌道都得花上一年的時間。

正是用這種笨辦法和土辦法,“東方紅一號的”測控網才陸續的建立起來。

立在發射臺上的“東方紅一號”和“長征一號”組合體

1969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在研製了12年以後,終於以端正莊嚴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明天請繼續關注:我們肉眼觀察到“東方紅一號”,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