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多數員工的青春,都是不值錢的

作者:王鎮雷

分享三個碎碎念。

前兩天我把禮物說 CEO 溫城輝的一篇文章發給妻子看。

他18歲帶著2000元生活費來到廣州讀大學, 24歲身價幾個億,

6年時間完成十萬倍的增長。

誰不佩服這個25歲的創業者、投資人?

今天, 妻子又轉了一篇他的文章給我, 標題是《裁員, 我們將步履不停》。

其中溫城輝提到了一個觀點:

很多創業者都以為, 裁員對不起兄弟們,

所以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裁員。

這絕對是錯的。

沒有人會裁掉賺錢或有前景的部門,

你心疼他們被裁掉,

為什麼不心疼他們把青春浪費在沒前景的事情上?

這話怎麼樣?

我認為太對了——是對企業最好的, 也是對資本最好的。

但對員工個人, 我卻認為沒有他說的那麼好。

創業是冷冰冰的, 弱肉強食, 成王敗寇。

從純粹邏輯和博弈的角度來看, 創業就是博取一個超高速增長的機會。 那對企業和資本來說, 當出現某些方面不如人意時,

快刀斬亂麻顯然是最好的策略。

CEO 可以用“夢想”、“敢於冒險”、“賭博”等詞彙來描述手下的員工。

互聯網行業每個事情的視窗期只有半年到一年,

而職場文化卻要求公司為員工提供安穩進步的環境,

我又不是BAT, 哪有這個能力?

這讓人無法反駁。

如果你選擇了互聯網而不是去考公務員, 那你就要做好隨時被裁員的準備, 做好被公司、被行業、被整個互聯網拋棄的準備。

但有多少人抱著這樣的準備進入互聯網?

或者工作五年後, 依然能做好這樣的準備?

互聯網有個很可怕的特徵, 就是發展太快、面太廣。

所以這不是一個適合沉澱的行業, 尤其對於那些前線員工來說。

做前端的朋友告訴我, 如果半年不寫代碼, 可能對主流技術就跟不上了;

前兩天幫一個設計師朋友推薦工作, 面試官以“只做導購, 對複雜模組化產品不夠瞭解”為由拒絕了他;

一大批做 PC 得心應手的設計師, 在移動時代沒有及時上船, 慢慢被拋下。

發展速度快意味著, 一個行業的經驗很難形成壁壘。

在一些傳統行業, 工作10年的人與工作3年的人相比, 有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

但在互聯網, 新湧入的年輕人往往比你更懂用戶體驗、科技潮流, 而且他們還比你更能加班、能有創意。

比如未來年輕人從小就是玩 AR、VR 長大的, 而我是王小霸王長大的。

他們才是“為時代而生”。

那就很尷尬了, 因為很少有人保證自己30歲之後依然精力無限, 保持學習。

所以在快速發展的行業, 必須首先搶佔資源。

比如加入創業公司成為早期合夥人, 或者成為高管, 最終通過資源壟斷、資訊不對稱形成門檻和壁壘。

而且, 老闆也不會等著你成長。

工作第一年碌碌無為, 大家會說你還年輕, 有潛力。

但第二年依然沒什麼 Show Case, 老闆可能就覺得你就這樣了, 轉而把目光放到更年輕的人身上。

那麼, 請千萬別放鬆警惕, 在頭幾年拼命往前跑吧。

因為一旦落後, 可能就再也爬不上去了。

有一個關於大公司、小公司戰略不同的說法:

小公司因為資源有限, 所以做決定之前非常謹慎, 好不容易看准一個方向之後就快速、拼命去做;

大公司當前存在資金、人才方面的優勢, 所以會在10個可能的方向上安排10個團隊同時去跑, 最後只要能跑通一條路,

就成功了。

看起來非常合理, 依然是對企業、對資本再合理不過的事。

那請問, 大公司那九個失敗的團隊怎麼辦?

不好意思, 沒有怎麼辦, 因為你來這行就不是求安穩的, 就是來冒險的。

大概, 10%的成功率已經是太高了。

那90%的失敗率呢?你能承擔幾次?

最後

因此, 這最終還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

一個又一個創業明星、行業巔峰吸引一波又一波一波年輕人把青春投入進去。

但當潮水退去, 你才能知道是誰在裸泳。

裁員也好、螺絲釘也好、棋子也好, 一切的說法都是合理、自洽的, 就像 1+1=2 一樣嚴密得無法辯駁。

好比繁榮的快遞、外賣和專車浪潮中, 那些快遞員、送餐小哥和司機師傅的心酸無人顧及, 價值也無人計算。

“又不是沒給錢, 又不是沒有裁員賠償, 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機會最多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兇險的時代。

反正,大多數人的青春,都是不值錢的。

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機會最多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兇險的時代。

反正,大多數人的青春,都是不值錢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