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曝光宋太祖趙匡胤神秘死亡背後的歷史秘聞!

西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 宋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被人謀殺于東京開封府皇宮裡的寢殿, 這是北宋開國以來第一件驚天大案。 這件大案從形式上來說, 至今未破, 可以說是懸了1000年的千秋懸案;但是從事實上來說, 在南宋孝宗時, 此案實際上已經破了。

孝宗朝的禮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學家李燾經過認真考證, 把此案的作案人趙光義與他的死黨程德玄、王繼恩兩人在當時(10月19日與20日)的活動寫得清清楚楚, 整個記入《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7, 全文由宋孝宗親自審閱一遍, 因此可以認為已經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認可,

有意讓這件大案的真相流傳後世。 當時為什麼沒有公開宣佈破案, 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請想一想, 直到今天, 世界上不是還有些大案不能公開解密麼!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佈為非法, 那麼宋代的歷史將如何寫法?好在時間已經過去了1000年, 皇帝制度在中國早已結束, 我們要瞭解此案案情已經沒有任何障礙, 各位讀者如有興趣, 那就不妨來共同探討這件大案的真相吧!

網路配圖

因為犯罪者趙光義本人在謀殺了親兄趙匡胤之後, 隨即奪得帝位, 控制現場, 不許立案, 不許調查。 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間, 更是組織班子, 修改史書, 製造輿論, 吹捧自己, 對於一切不利於自己的記載, 盡力加以銷毀, 因此當時留下來的史料, 已經很少。 但是對一位被老百姓所推崇的開國之君的含冤慘死, 很多人是不服氣的, 是寄予同情的。 趙光義不可能一手遮盡天下人耳目, 有關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地流傳, 趙光義本人又做了許多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蠢事, 弄巧成拙, 欲蓋彌彰,

更加引人議論, 到了他死後, 揭發他的材料、批評他的文章越來越多。 積累了1000年, 數量不少, 要流覽一下這些材料, 少說些也得個把月。 還要不斷地通過分析, 歸納, 才能理出頭緒。 為了給讀者節省時間, 作者願意多費一些工夫, 把經過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說一遍, 陪你進入1000年前皇宮中的案發現場, 回溯一下發案的經過。

這一年開封冷得很早, 到了10月19日, 已經北風驟起, 大雪紛飛。 官家(當時的臣民, 特別是宮內的內侍和宮女都習慣稱皇帝為官家)當天一個人宿於寢殿, 召晉王(當時臣民習慣稱趙光義為晉王)入宮一邊飲酒, 一邊商量國家大事。 因為談話的聲音很低, 門外聽不清楚。 一會兒, 晉王出門, 揮手叫幾個內侍退出, 遠立於寢門之外。

大家不敢違命, 只好遠遠站著, 一聲不響, 注視那門裡的動靜。 宮內掛著青布製成的門簾窗簾, 隔著簾布只看到紅燭高燒, 看不清兩個人有何動作。

不久, 談話的聲音漸高, 好像有所爭執。 晉王連連起身, 似有謙讓遜謝的動作。 這時燭影搖晃, 光線或明或暗, 只聽到在爭執中, 官家以柱斧頻頻戳地, 大聲對晉王說:你好自為之!聲音激越而淒厲。 以後即久無聲息。 晉王離開之後, 約在四更時分, 內侍入內巡視, 發現官家目閉口張, 已經辭世。 內侍急報宋皇后。 宋皇后命內侍王繼恩急呼趙德芳(官家少子), 但是王繼恩不呼趙德芳, 卻把晉王呼來。

宋皇后在寢殿等候, 一見王繼恩進來, 忙問德芳來了沒有?王繼恩回答:是晉王來了。 宋皇后一見晉王, 大吃一驚, 連忙呼晉王為官家, 並且說:“我母子之命, 皆託付於官家。 ”晉王回答:“共保富貴, 不必擔憂。 ”

當時內侍、宮女所見到與所聽到的趙匡胤臨終時的情況就是如此。 為什麼會如此, 當然不是他們所能瞭解的。 後來有人仔細地記下了這一幕, 稱之為“燭影斧聲”,卻也十分貼切。燭影搖晃是他們親眼所見,柱斧戳地為他們親耳所聞,足見都是實事求是,並未添油加醋。

但是根據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事,案情的框架已經全部說清,犯罪者活動的時間地點已經處處落實,大案已破,只差對外公佈而已。現在有些大案都有代號,用“燭影斧聲”作為此案的代號也很適宜。“燭”和“斧”都是古代的東西,說明這是一件古代的案子,“燭影斧聲”也像一本偵探小說的書名或者一部電視連續劇的片名。

“燭影斧聲”案情分析

一、在當年10月19日這一夜,皇宮中案發現場,他們兄弟二人的關係已經不是兄弟關係,不是君臣關係,不是前後任兩個皇帝之間的關係,也不是政治人物之間的政爭或者政變的關係,而是一個殺人犯與被害人之間的關係。在作案時,趙光義並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兇手。這是因為在作案現場,別人進不去,只能由他親自動手,除他之外,這個案子沒有第二個犯罪嫌疑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毒酒,他就是親自下毒藥並把毒酒端給被害人的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傳說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別的兇器擊打背疽的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別的任何兇器,他就是手持兇器的人。

二、趙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飲了毒酒。在各種有關史料中幾乎一致記載,趙匡胤是在與趙光義飲酒之後才死去的。在案發現場,能與趙匡胤對飲,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趙光義一人。

趙光義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將以及他所不滿意的人例子很多,這主要是由醫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藥。程德玄與趙光義的特殊關係,《宋史?程德玄傳》、《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2、《涑水記聞》等書都有記載。

正因為是程德玄下的毒,趙光義才會預知趙匡胤的死期,才會派他守候宮中來人。在趙匡胤被害的那兩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現場活動。

與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殺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趙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過民間有此傳說,難以落實,柱斧是一種文房用具,殺人的可能性不大。

這個犯罪集團有哪些人?趙光義自從出任開封府尹之後,久已在開封結成一夥死黨,程德玄是他的死黨之一,並不避諱。內侍王繼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卻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趙光義,這是很明顯的背叛行為。這些人如果不是趙光義的死黨,絕不會參與這種罪惡活動。

三、李燾在記事中,一再在關鍵時刻記錄下趙光義、程德玄、王繼恩這三個人的行動與語言。當時王繼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趙德芳,他卻背著宋皇后偷偷地來給趙光義送信。趙光義還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時候,王繼恩很不客氣地催促他進宮,說是“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間拖欠了,會給別人得到了!)這裡所說的他人,就是趙德芳,這裡所說的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別的解釋。當時天降大雪,(王繼恩)“遂與王於雪中步行至宮”,匆忙的情況可以想見。

他們三個人走到了宮門前,王繼恩還準備先進去通報一聲,程德玄立刻催他“便應直前,何待之有?”(趕快進去就是,還有什麼好等的!)這就充分說明,趙光義殺兄奪位這件大案當時正按預定計劃進行,他們已把宋王朝的皇宮看成了自己的家,隨便出入,毫無顧忌。

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還在急切地問:“德芳來了沒有?”但她在此時一旦見到了趙光義,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經完全落在趙光義的圈套之中,只好馬上改口,稱這個小叔子為“官家”,希望能夠保住母子之命。

皇宮外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似乎平安無事,但是宮裡面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宮廷政變,以趙光義為首的犯罪集團正在有計劃地進行殺人奪位。皇帝已經被殺,皇后與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進行談判。趙光義自己這一集團的人員也在進行串聯、組織,佔據要害部門。只要這時的工作進行順利,可以先行登位,還有許多問題,不妨等到登位以後再說。

稱之為“燭影斧聲”,卻也十分貼切。燭影搖晃是他們親眼所見,柱斧戳地為他們親耳所聞,足見都是實事求是,並未添油加醋。

但是根據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事,案情的框架已經全部說清,犯罪者活動的時間地點已經處處落實,大案已破,只差對外公佈而已。現在有些大案都有代號,用“燭影斧聲”作為此案的代號也很適宜。“燭”和“斧”都是古代的東西,說明這是一件古代的案子,“燭影斧聲”也像一本偵探小說的書名或者一部電視連續劇的片名。

“燭影斧聲”案情分析

一、在當年10月19日這一夜,皇宮中案發現場,他們兄弟二人的關係已經不是兄弟關係,不是君臣關係,不是前後任兩個皇帝之間的關係,也不是政治人物之間的政爭或者政變的關係,而是一個殺人犯與被害人之間的關係。在作案時,趙光義並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兇手。這是因為在作案現場,別人進不去,只能由他親自動手,除他之外,這個案子沒有第二個犯罪嫌疑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毒酒,他就是親自下毒藥並把毒酒端給被害人的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傳說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別的兇器擊打背疽的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別的任何兇器,他就是手持兇器的人。

二、趙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飲了毒酒。在各種有關史料中幾乎一致記載,趙匡胤是在與趙光義飲酒之後才死去的。在案發現場,能與趙匡胤對飲,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趙光義一人。

趙光義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將以及他所不滿意的人例子很多,這主要是由醫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藥。程德玄與趙光義的特殊關係,《宋史?程德玄傳》、《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2、《涑水記聞》等書都有記載。

正因為是程德玄下的毒,趙光義才會預知趙匡胤的死期,才會派他守候宮中來人。在趙匡胤被害的那兩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現場活動。

與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殺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趙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過民間有此傳說,難以落實,柱斧是一種文房用具,殺人的可能性不大。

這個犯罪集團有哪些人?趙光義自從出任開封府尹之後,久已在開封結成一夥死黨,程德玄是他的死黨之一,並不避諱。內侍王繼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卻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趙光義,這是很明顯的背叛行為。這些人如果不是趙光義的死黨,絕不會參與這種罪惡活動。

三、李燾在記事中,一再在關鍵時刻記錄下趙光義、程德玄、王繼恩這三個人的行動與語言。當時王繼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趙德芳,他卻背著宋皇后偷偷地來給趙光義送信。趙光義還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時候,王繼恩很不客氣地催促他進宮,說是“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間拖欠了,會給別人得到了!)這裡所說的他人,就是趙德芳,這裡所說的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別的解釋。當時天降大雪,(王繼恩)“遂與王於雪中步行至宮”,匆忙的情況可以想見。

他們三個人走到了宮門前,王繼恩還準備先進去通報一聲,程德玄立刻催他“便應直前,何待之有?”(趕快進去就是,還有什麼好等的!)這就充分說明,趙光義殺兄奪位這件大案當時正按預定計劃進行,他們已把宋王朝的皇宮看成了自己的家,隨便出入,毫無顧忌。

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還在急切地問:“德芳來了沒有?”但她在此時一旦見到了趙光義,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經完全落在趙光義的圈套之中,只好馬上改口,稱這個小叔子為“官家”,希望能夠保住母子之命。

皇宮外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似乎平安無事,但是宮裡面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宮廷政變,以趙光義為首的犯罪集團正在有計劃地進行殺人奪位。皇帝已經被殺,皇后與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進行談判。趙光義自己這一集團的人員也在進行串聯、組織,佔據要害部門。只要這時的工作進行順利,可以先行登位,還有許多問題,不妨等到登位以後再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