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徽州三月天(六):千年瓷都景德鎮

作者:狂愛CTU(旅行家)

《徽州三月天》的系列遊記詳見我的博客:

1、歙縣, 那些牌坊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2vff6.html

2、國畫中的宏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2vgo3.html

3、探訪碧山及”碧山共同體計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2vh0q.html

4、婺源北線, 不只是油菜花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2vhfa.html

5、相約嶺上看花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2vi1q.html

6、最後逛一逛千年瓷都景德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2vj90.html

徽州之行, 最後一站, 景德鎮。

從婺源到景德鎮只有不到一個小時車程, 汽車站出來再轉乘公車, 大約中午到達雕塑瓷廠, 我們入住的視界風尚酒店就位於雕塑瓷廠後門外。 選擇住在這裡, 完全是沖著聞名全國的週末創意陶瓷集市。 不過, 集市主要上午, 這會兒大多數攤位已經收攤兒了, 於是我們便決定先去參觀古窯民俗博覽區。

· 古窯民俗博覽區

關於景德鎮, 陶瓷自然是一張最大最閃亮的名片。 景德鎮制陶工藝始于漢、起于唐、興于宋、盛於明清, 因此被譽為千年瓷都。 目前的景德鎮, 陶瓷除了是最重要的工業支柱以外, 也是旅遊業的主打招牌, 這座城市的建築細節頗多陶瓷元素, 像路燈、垃圾桶、看板之類都是陶瓷製品, 不過總體來說距離我心目中的瓷文化之都感覺還是有些許差距, 想像中, 如果能用陶瓷元素打造整個城市建設, 卻不知會是怎樣一番獨特光景了。

古窯民俗博覽區位于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 作為景德鎮旅遊的必到之地, 這個博覽區可謂是對陶瓷門外行的入門指導。 園區裡綠化很好, 即使對陶瓷不感興趣,

把這裡當個大公園, 散散步也是滿愜意的。 當然, 最有價值的要屬歷史古窯展示區, 遊人可以看到迄今為止唯一一座據說始終保持窯火不滅、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清代鎮窯, 然後順著時光回溯, 從明清禦窯(青窯)到明代葫蘆窯, 再到元代饅頭窯, 最後到宋代龍窯, ——這些名字代表著當時爐窯的流行形狀及典型工藝, ——整個兒一條完整清晰的千年陶瓷工業傳承脈絡。

而對我來說, 參觀世界上最古老的手工制瓷工藝流水線顯然更加有趣, 相比已經成為歷史遺跡的古窯, 這條由大件作、小器作、圓器作、琢器作等作坊組成的流水線, 儘管是以旅遊展示為主, 但畢竟還是活生生的現場演示, 從頭看到尾, 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彩繪等全套工藝,

也就對手工制陶有了個最粗淺的認識。

作為一個小學手工課都經常當掉的手工衰人, 我對制陶藝人們的巧手真是羡慕加嫉妒啊, 特別是“拉坯”這個環節, ——對了, 就是電影《人鬼情未了》裡男女主角“大手套小手”玩泥巴的那個場景, “手隨泥走, 泥隨手變”, 真跟變魔術一樣, 而泥巴在匠人手中也仿佛是有了生命。 “刻花”和“彩繪”則展現了非同一般的心靈手巧, 特別是其中一位畫“十二生肖”的師傅, 他筆下的小動物連每一根毛發都清清楚楚、栩栩如生, 令人歎為觀止, 無怪乎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還多次獲得過非物質文化表演金獎。

博覽區還開闢有一片由明清老建築構成的民俗展示區,

其中與瓷器有關、也很有趣味的要屬“水榭瓷音”。 這是一套以瓷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民族樂器, 不但有打擊樂, 還有管樂和絃樂, 一支古裝美女民樂隊在湖中水榭演奏這些瓷樂器, 雖然樂隊水準有限, 但古樂聲聲如磬, 隔水分音, 婉轉飄渺, 倒也別有一番意趣。

古窯民俗, 代表景德鎮乃至我們這個瓷器之國的輝煌過往。 清朝末年, 由於西方機制日用瓷的衝擊和時局的動盪, 景德鎮手工制陶業漸露敗象。 建國後, 公私合營, 小作坊變為國營企業, 景德鎮依稀重獲生機;但計劃經濟時代結束以後, 國營企業紛紛破產倒閉, 制瓷業面臨更大的困境, 一直到新世紀以後, 景德鎮仿佛又找到了另一條重生之路, 而這次的主角又回歸了曾經的小作坊、手工小作坊。

其中的代表就是雕塑瓷廠的週末創意集市。

· 樂天陶社週末創意集市

如果說古窯代表了景德鎮輝煌的歷史, 雕塑瓷廠代表了景德鎮不太久遠的過去, 那麼安家在瓷廠老廠區的各色大學生創業園區、私人工作室, 以及週末陶瓷創意集市或許就代表著這座千年瓷都的現在, 甚至未來。

每一項傳統工藝都離不開堅持與創新, 制陶業同樣如此。 相比老一輩的堅守, 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愛好制陶的“景漂”們帶來的創新意識可能更加重要。 而這個創新當然不只是柴窯換成了瓦斯窯, 過去, 景德鎮瓷器基本上是青花瓷獨領風騷, 如今, 隨著獨具個性的個人陶藝工作室大量進駐, 那些年輕的陶藝人開始不拘一格博採眾長, 大膽借鑒了其他國家瓷器特別是日韓審美的風格特點,創作出許多既現代又復古,或簡約或優雅或質樸,充滿設計感的當代陶藝作品,終於打破青花瓷一統天下的舊局面,轉而形成了一種異彩紛呈的多元化格局。

週末集市大約就是這種“創新意識”的集中體現。第二天是周日,我們上午9點趕到雕塑瓷廠、明清園一帶,這裡早已是攤販林立,熱鬧非凡,買家和遊客接踵摩肩,我背著一個大包,騰挪之間可是萬分小心,這要一個不留神碰翻一攤子,那可就虧大了。

集市的攤販中包括很多來自景德鎮陶瓷學院這所中國唯一的陶瓷高等學校的學生,他們用抽籤方式決定每次自己攤位的位置,還挺公平的。而這些大學生的作品也給週末集市帶來了新鮮的氣息,因為個性、設計與想像力各不相同,他們的陶藝作品同質性很小,就我們所見,當天在集市上幾乎沒有見到兩個作品完全一樣的攤子,有些甚至還是孤品,例如那套“皺巴巴”的仿紙茶具,繪著京劇臉譜的碗碟,好似日本鐵壺的彩色茶壺,還有那個萌萌噠陶瓷大白,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那邊那盤模擬陶瓷花生則讓每個經過的人都忍不住上手摸摸這到底是真是假......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意作品使得週末集市確實很有逛頭,而與其他地方相比顯得十分低廉的價格也大大激發了我們的購買欲望。其實,如今很多城市的時尚陶藝小店裡售賣的陶藝作品大多來自景德鎮,甚至就是來自於這個創意集市,記得前年在成都“不遠@樹下的院子”喝茶,就聽小老闆婷婷講過,她家的茶具還有院子裡的大甕便是千里迢迢自景德鎮採買回家。

而這裡做生意的方式也是與時俱進,由於攤上的作品大多是獨此一件,所以攤主們並不希望您看中就拿走,他們會建議您拍下他們的二維碼,上自家的微商小店逛逛,看中了,網上下個單,寶貝們就會好端端的寄到您手中,免了您辛辛苦苦背回家還時刻擔心碰壞寶貝的麻煩,這麼貼心的服務,您還不趕緊給自己、給朋友們淘上幾件?

反正我們是好生淘弄了一番,帶著心滿意足的心情,看看時間,唔,距離回家的航班時刻還有幾個小時,那便去逛逛據說文青、小資們絕對不能錯過的三寶國際陶藝村吧。

· 三寶國際陶藝村

三寶村位於景德鎮南郊外,沒有公共交通,打車過去大約二三十塊錢。地方並不太遠,不到半小時就到了,的士司機將我們放在著名的“世外陶源”飯店門口,約好過兩個小時再來接我們,便絕塵而去。這時,天上飄起了細細的雨絲,我們站在掛著“世外陶源”招牌的農家院外,不覺有點茫然。這裡太安靜了,再加上冷雨的緣故,甚至有點冷清的感覺,與原來想像中的“國際陶藝村”好像有很大不同。據攜程的“景點介紹”中說,村子裡長住有500多名陶藝家,但這個時候,不知道這些藝術家們都躲到什麼地方去了,這裡似乎並不像是有大量陶藝家聚集於此的樣子,只有三兩座裝點著古怪瓷器、牆上鑲嵌碎瓷片的小院,依稀顯出幾分與眾不同。

好吧,那就先進“世外陶源”吃個飯再說。推門進去,小院裡倒是別有洞天,一看就是經過設計規整的,隨處可見的陶瓷小擺件、牆上的抽象畫、角落裡的陶甕、瓶裡插著的野花、枯山水風格的禪意裝置,處處透著藝術家的矯情。但靜悄悄的,還是沒有一個人影。又轉進一套院落,這才忽然聽見人聲鼎沸,吃飯的地兒找到了。也是一座農家院落,兩層,屋裡屋外,大約幾十張桌子,幾乎都滿座,看起來生意很是興隆,湊熱鬧的食客和遊客真是不少呢。話說回來,這家店的東西還真是不錯,稱得上價廉物美,不枉大家跑這麼遠來捧場。

吃罷午飯,繼續在院子裡踅摸,這裡有一家畫廊,一家茶館,當然還有一家陶藝品商店,據說售賣的商品中甚至有外國陶藝家們寄售的作品,不過我看了看價格,喲喂,那跟之前的大學生創意集市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被貴得離譜的價格嚇跑的我們,又來到“世外陶源”對面的陶藝展示區。這裡同樣是一進門來別有洞天,“乾打壘”築起的土院牆內,赫然一座通透敞亮的玻璃鋼架建築,整體顯得極富設計感和現代性。廳內,與那些古老的木制農具以及村民的日常用品陳列在一起的,是陶藝家李見深和他的朋友們的作品。李見深,三寶國際陶藝村創始人,是個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後來在美國紐約州陶瓷學院修得碩士學位,回到家鄉以後,在三寶村搞起了這麼一座東西方陶瓷文化交流的民間平臺,從展廳提供的資料上看,這裡陸續舉辦過與澳洲、挪威陶藝家、歐洲陶藝中心、義大利派克桑文化中心的交流活動,“國際”二字大約因此而來吧。

這時,雨下得越來越大,阻止了我們進一步探尋三寶村秘密的腳步,只得跟看守展廳的小妹點了一壺“正山小種”——這裡也兼作茶館和咖啡館,——坐下來,隔著大大的落地玻璃窗,望著窗外的雨簾、或是身邊價值不菲的陶藝品,發發呆,消磨我們在景德鎮的最後一點時光。

兩個小時後,離開三寶村,也離開了景德鎮,回頭一望,正看到土牆上的《泥盆紀賦》,上篇“束海”,下篇“調雲”,“大水無形,失跡成海,海之遼遠洶湧,壓天蓋地,水長流,沿其岸,入岩縫,滲泥土,岸圍海形,岩築川道,泥隙存水,取為掌握之中,謂之‘束海’”;又雲,“雲蒸氣升,焉焉回環,濃淡輕薄,上移下蒸,具不可求,火禦滕然混氣,摘雲調霧,凝脂結霜,以其氛圍攏,或柔若稠油,或脆若琉骨,是為‘調雲’”。

大膽借鑒了其他國家瓷器特別是日韓審美的風格特點,創作出許多既現代又復古,或簡約或優雅或質樸,充滿設計感的當代陶藝作品,終於打破青花瓷一統天下的舊局面,轉而形成了一種異彩紛呈的多元化格局。

週末集市大約就是這種“創新意識”的集中體現。第二天是周日,我們上午9點趕到雕塑瓷廠、明清園一帶,這裡早已是攤販林立,熱鬧非凡,買家和遊客接踵摩肩,我背著一個大包,騰挪之間可是萬分小心,這要一個不留神碰翻一攤子,那可就虧大了。

集市的攤販中包括很多來自景德鎮陶瓷學院這所中國唯一的陶瓷高等學校的學生,他們用抽籤方式決定每次自己攤位的位置,還挺公平的。而這些大學生的作品也給週末集市帶來了新鮮的氣息,因為個性、設計與想像力各不相同,他們的陶藝作品同質性很小,就我們所見,當天在集市上幾乎沒有見到兩個作品完全一樣的攤子,有些甚至還是孤品,例如那套“皺巴巴”的仿紙茶具,繪著京劇臉譜的碗碟,好似日本鐵壺的彩色茶壺,還有那個萌萌噠陶瓷大白,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那邊那盤模擬陶瓷花生則讓每個經過的人都忍不住上手摸摸這到底是真是假......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意作品使得週末集市確實很有逛頭,而與其他地方相比顯得十分低廉的價格也大大激發了我們的購買欲望。其實,如今很多城市的時尚陶藝小店裡售賣的陶藝作品大多來自景德鎮,甚至就是來自於這個創意集市,記得前年在成都“不遠@樹下的院子”喝茶,就聽小老闆婷婷講過,她家的茶具還有院子裡的大甕便是千里迢迢自景德鎮採買回家。

而這裡做生意的方式也是與時俱進,由於攤上的作品大多是獨此一件,所以攤主們並不希望您看中就拿走,他們會建議您拍下他們的二維碼,上自家的微商小店逛逛,看中了,網上下個單,寶貝們就會好端端的寄到您手中,免了您辛辛苦苦背回家還時刻擔心碰壞寶貝的麻煩,這麼貼心的服務,您還不趕緊給自己、給朋友們淘上幾件?

反正我們是好生淘弄了一番,帶著心滿意足的心情,看看時間,唔,距離回家的航班時刻還有幾個小時,那便去逛逛據說文青、小資們絕對不能錯過的三寶國際陶藝村吧。

· 三寶國際陶藝村

三寶村位於景德鎮南郊外,沒有公共交通,打車過去大約二三十塊錢。地方並不太遠,不到半小時就到了,的士司機將我們放在著名的“世外陶源”飯店門口,約好過兩個小時再來接我們,便絕塵而去。這時,天上飄起了細細的雨絲,我們站在掛著“世外陶源”招牌的農家院外,不覺有點茫然。這裡太安靜了,再加上冷雨的緣故,甚至有點冷清的感覺,與原來想像中的“國際陶藝村”好像有很大不同。據攜程的“景點介紹”中說,村子裡長住有500多名陶藝家,但這個時候,不知道這些藝術家們都躲到什麼地方去了,這裡似乎並不像是有大量陶藝家聚集於此的樣子,只有三兩座裝點著古怪瓷器、牆上鑲嵌碎瓷片的小院,依稀顯出幾分與眾不同。

好吧,那就先進“世外陶源”吃個飯再說。推門進去,小院裡倒是別有洞天,一看就是經過設計規整的,隨處可見的陶瓷小擺件、牆上的抽象畫、角落裡的陶甕、瓶裡插著的野花、枯山水風格的禪意裝置,處處透著藝術家的矯情。但靜悄悄的,還是沒有一個人影。又轉進一套院落,這才忽然聽見人聲鼎沸,吃飯的地兒找到了。也是一座農家院落,兩層,屋裡屋外,大約幾十張桌子,幾乎都滿座,看起來生意很是興隆,湊熱鬧的食客和遊客真是不少呢。話說回來,這家店的東西還真是不錯,稱得上價廉物美,不枉大家跑這麼遠來捧場。

吃罷午飯,繼續在院子裡踅摸,這裡有一家畫廊,一家茶館,當然還有一家陶藝品商店,據說售賣的商品中甚至有外國陶藝家們寄售的作品,不過我看了看價格,喲喂,那跟之前的大學生創意集市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被貴得離譜的價格嚇跑的我們,又來到“世外陶源”對面的陶藝展示區。這裡同樣是一進門來別有洞天,“乾打壘”築起的土院牆內,赫然一座通透敞亮的玻璃鋼架建築,整體顯得極富設計感和現代性。廳內,與那些古老的木制農具以及村民的日常用品陳列在一起的,是陶藝家李見深和他的朋友們的作品。李見深,三寶國際陶藝村創始人,是個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後來在美國紐約州陶瓷學院修得碩士學位,回到家鄉以後,在三寶村搞起了這麼一座東西方陶瓷文化交流的民間平臺,從展廳提供的資料上看,這裡陸續舉辦過與澳洲、挪威陶藝家、歐洲陶藝中心、義大利派克桑文化中心的交流活動,“國際”二字大約因此而來吧。

這時,雨下得越來越大,阻止了我們進一步探尋三寶村秘密的腳步,只得跟看守展廳的小妹點了一壺“正山小種”——這裡也兼作茶館和咖啡館,——坐下來,隔著大大的落地玻璃窗,望著窗外的雨簾、或是身邊價值不菲的陶藝品,發發呆,消磨我們在景德鎮的最後一點時光。

兩個小時後,離開三寶村,也離開了景德鎮,回頭一望,正看到土牆上的《泥盆紀賦》,上篇“束海”,下篇“調雲”,“大水無形,失跡成海,海之遼遠洶湧,壓天蓋地,水長流,沿其岸,入岩縫,滲泥土,岸圍海形,岩築川道,泥隙存水,取為掌握之中,謂之‘束海’”;又雲,“雲蒸氣升,焉焉回環,濃淡輕薄,上移下蒸,具不可求,火禦滕然混氣,摘雲調霧,凝脂結霜,以其氛圍攏,或柔若稠油,或脆若琉骨,是為‘調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