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散文:“接受孩子隨母姓增多”是文明遞進的縮影

文/樊樹林

【作者簡介】樊樹林,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學。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二孩時代, 孩子跟誰姓在一些家庭裡產生了分歧。

有人覺得孩子隨父親姓是傳統, 也有人覺得孩子隨母親姓也未嘗不可。 近日,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 對203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47.5%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應該隨父親的姓。 54.7%的受訪者能接受孩子隨母親姓, 23.2%的受訪者則表示對此不能接受。 (據10月17日《中國青年報》)

孩子姓氏的歸屬問題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話題, 在“獨生子女”時代更是一個令許許多多家庭糾結不清的話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 可以隨母姓。 ”然而, 法律規定是法律規定, 在千百年來的傳統風俗和理念面前也許會“黯然神傷”。 之前, 媒體多次報導的夫妻雙方家庭為孩子的姓氏問題而鬧得不可開交,

甚至對簿公堂的新聞就可見一斑。

“代代相傳, 香火相續”——跟誰的姓便意味著延續了誰家的香火, 因此在傳統的文化體系中, 子女的姓氏“茲事體大”, 關乎這一個家族的延續和發展, 關乎一個家庭的血緣、宗族、地位、面子……而子隨父姓是伴隨私有制產生而出現的, 它是母系社會走向父系社會的必然產物。 幾千年的繁衍生息, 幾千年的的疊加積澱, 這一傳統觀念已經在公眾心目中根深蒂固, 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用理性的目光看, 人的姓氏本身就是一種符號。 “男女平等”既然早已成為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 那麼孩子的姓氏問題本不應該成為一個越來越顯性的話題。 然而, 因為在一些家庭中, 孩子的姓氏賦予了過多的內容,

承載了過多的家庭期待, 而且孩子的姓氏話題往往會受到老一代的影響, 所以在子女姓氏選擇上很多家庭還是會傾向于“父姓”, 畢竟老傳統成為歷史還需需要文明的接力, 移風易俗的持續推進吧。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

對203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54.7%的受訪者能接受孩子隨母親姓, 體現了一種觀念的進步和更多人對現代文明的認同。 之所以 “接受孩子隨母姓增多”一方面, 歸功於政策因素的驅動。 “二孩時代”的全面到來, 為許多家庭在孩子姓氏歸屬問題上多了選擇, 不再會因“非此即彼”而導致家庭不和睦;另一方面, 得益于家庭成員對孩子成長觀念的轉變,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已經成時代必然, 更多的家庭將目光聚焦于孩子能否健康、快樂成長, 而不再糾結于孩子姓什麼?第三, 姓氏的開放性也為孩子的姓氏選擇提供了支撐。 公安部《姓名登記條例》對公民起名作出了硬性規定:公民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 但允許採用父母雙方姓氏。
特別是在現階段, 把父母的姓拆解、合併作為孩子的姓氏也成為許多父母的考慮等。

子女是夫妻愛情的結晶, 是加深夫妻感情的紐帶, 孩子的到來會給一個家庭增添無限樂趣。 在對待孩子姓氏問題上, 無論是夫妻雙方, 還是兩邊的家庭, 都應該多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去看問題, 學會換位思考、相互尊重, 這樣才能尋求到一個最大公約數。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