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金縷玉衣”真的存在嗎?真的能讓屍體不朽嗎?

古代皇帝莫不希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 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是他們一生中的大事。 為了長生, 他們想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 這種求生的欲望也寄託在死後的裹屍衣上, 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 玉衣是什麼樣的?它是如何製成的?它真可以使寒屍不腐?種種謎團被考古工作者解開了。

據載,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等貴族死後特製的一種驗服, 史書中稱“玉匣”或“玉相”, 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的, 漢代以後就沒有人知曉了。 考古工作者在1968年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上, 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第的墓。 許多小玉片分散在劉勝和竇館棺內的屍體位置上,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 終於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 使我們得以親眼目睹史書中記載的玉衣的樣子, 這個迷團隨之被解開了。

這兩套玉衣製作很精細, 他們的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 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 各部分都由許多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圓形等圖形的玉片組成, 玉片上有許多小的鑽孔, 玉片之間用編綴著纖細的金絲, 所以又稱為“金縷玉衣”。 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

頭部的臉蓋上刻畫出眼、鼻和嘴的形狀, 腹部和臀部突鼓, 褲筒製成腿部的樣子, 頗似人體。 可能是出於對女性形體造型的避諱, 竇館的玉衣比較短小, 沒有做出腰部和臀部的形狀, 劉勝玉衣全長1.88米, 由2498片玉片組成, 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漢代人喜歡用玉衣做驗服與當時人們的迷信思想想必有關聯。

在漢代, 人們深信玉能使屍體不朽, 玉塞九竅, 可以使人氣長存。 九竅指的就是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 一共九個孔。 出土的玉衣經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 其中最講究的是要用玉蟬含口, 因為古人認為蟬是一種代表清高而且品格修養好的昆蟲, 它只飲露水而不吃東西。 人死後, 其靈魂離開屍體, 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 所以古人可能就是借“以蟬為含”的寓意。 還有的學者持偏向于生物學的解釋, 他們認漢人用玉蟬作口含, 是受這種昆蟲迴圈生活的啟發, 從蟬蛻轉生而領悟再生, 因此給死者含蟬比喻這只是暫時的死亡,
而生命可以獲得再生。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是如何製作出來如此精美的玉衣的?讓我們現代人確實琢磨不透。 玉衣製作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多道工序, 每一片玉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 製作過程是很複雜的。據科學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鑽孔直徑僅1毫米,它的工藝繁雜與精密程度實在令人驚歎。整個玉衣製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當然也十分昂貴,據推算,漢代一名玉工製作一件玉衣需要花費十餘年的工夫。

漢代皇帝可謂費盡心機,用玉衣作為驗服。但其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好多人去盜墓,以致漢代帝陵都被挖掘一空。盜掘者取出金縷玉衣加以焚燒,漢代帝王的屍骨也一併化為灰燼。因此,西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歷史上就沒有玉衣了。有幸躲過被盜命運的那些諸侯墓葬,屍骨早已化為一壞泥土,但他們所留下的精美絕倫的玉衣,讓我們不得不驚歎2000多年以前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製作過程是很複雜的。據科學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鑽孔直徑僅1毫米,它的工藝繁雜與精密程度實在令人驚歎。整個玉衣製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當然也十分昂貴,據推算,漢代一名玉工製作一件玉衣需要花費十餘年的工夫。

漢代皇帝可謂費盡心機,用玉衣作為驗服。但其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好多人去盜墓,以致漢代帝陵都被挖掘一空。盜掘者取出金縷玉衣加以焚燒,漢代帝王的屍骨也一併化為灰燼。因此,西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歷史上就沒有玉衣了。有幸躲過被盜命運的那些諸侯墓葬,屍骨早已化為一壞泥土,但他們所留下的精美絕倫的玉衣,讓我們不得不驚歎2000多年以前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