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7位人物未解之謎

中國歷史悠久, 人物眾多。 既有英雄壯士的慨慷悲歌, 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 而有些故事, 就象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 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的進行考證和研究。 現在本人經過認真篩選, 特列出七大謎一樣的懸案。 也請各位歷史愛好者和網友給予補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 老子曾西出函谷關, 被關令尹喜, 強而著書, 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 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 繼續西行, 則沒了消息。 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 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

有人說出散關, 經流沙奔印度去了, 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 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 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 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 養生修道, 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 而又有人胡亂猜測, 說那時治安差, 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 導之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 而是東歸。 《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 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 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 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 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 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 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 而做為越之功臣, 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 則眾說紛紜。 有人說被勾踐沉江, 《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 古作“沈”), 其美也。 ”《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 越浮西施于江, 隨鴟夷以終。 ”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鴟夷”, 就是皮袋。 在後人的詩歌裡, 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 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 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 溪月灣灣欲效顰。 ”這說明在唐代, 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這與上述記載相同。 而民間傳說較多的是被越國大夫范蠡暗暗接走。 《越絕書》卻如此記載:“吳亡後, 西施複歸範蠡, 同泛五湖而去。 ”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裡, 儘管有範蠡的詳盡記載, 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隻言片語, 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 又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民亂棍打死, 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結論。

3、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併吞六國, 統一全國後, 位高權重, 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 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 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 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 東渡大海, 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 徐福到底去了那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

碰到大風浪, 全部覆沒。 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 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 後人以為是臺灣或琉球, 也有說是美洲, 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 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 稱:“日本國亦名倭國, 在東海中。 秦時, 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 今人物一如長安。 ……又東北幹餘裡, 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 謂蓬萊, 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 明初, 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 向明太祖獻詩, 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 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 都參觀了徐福墓, 並詩文題記。 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
戰國先秦時期, 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 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 “徐福入海東行, 必定真有其事。 ”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 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 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 臺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 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 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 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 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 有些學者認為, 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 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 更有人認為, 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 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 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裡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蹟、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鉅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西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于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于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穀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西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西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弑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弑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弑兄”的細節。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弑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鬱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于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

6、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于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禦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于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西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明史》的結論是,自成已死,屍朽莫辨。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余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

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裡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蹟、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鉅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西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于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于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穀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西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西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弑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弑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弑兄”的細節。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弑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鬱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于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

6、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于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禦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于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西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明史》的結論是,自成已死,屍朽莫辨。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余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