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堯舜禹之間禪位按劇情發展,到伯益時卻劇情反轉

三皇五帝時, 堯舜禹到伯益夏啟, 禪讓是個很有意思的事。 且不管這個禪讓到底是不是陰謀, 只當它是是真的。

《史記》上說, 舜子商均亦不肖, 舜乃豫薦禹於天。 而禹呢, 也讓帝位于舜子商均, 如舜讓堯子。 而諸侯歸之, 然後禹踐天子位。 堯子丹朱, 舜子商均, 皆有疆土, 以奉先祀。

簡單的就是說, 堯讓位給舜時, 舜謙虛的說, 不行不行, 還是讓堯帝的兒子來當CEO吧, 但是諸侯都歸順舜, 所以舜只好繼帝位。 禹也是, 舜把位子傳給他, 禹也是先謙虛, 但是劇情是一樣的, 最終禹還是繼承帝位。 但是對堯舜的兒子也都很禮讓, 不把他們當小弟看。

這就好比, 別讓送給你禮物一樣, 謙虛一下, 哎呀, 不行不行, 這怎麼好意思。 要先拒絕, 即使你心裡很想要, 也得讓一讓才行, 這是禮數。 如果太直接了, 就顯得你這個人, 嘖嘖, 不行(就像女孩子First時一般很害羞)。 如果讓了幾次之後還不給面子,

那就是真不想要或者真不給面子。

古人一般讓三次, 然後才接受。 比如說, 春秋時宋宣公讓位給弟弟宋穆公時, 宋穆公就謙讓三次才接受。 話說回來, 堯禪位舜, 舜禪位禹, 那禹也得禪位一個才像話呀。

禹先提前培養了一個叫皋陶的人, 可是這孩子不爭氣,

比禹還先死, 禹又舉薦伯益。 現在也有說這其實是一個人, 咱不管, 只當《史記》上的都是真的。

到了禹掛了的時候, 伯益也得效仿前輩們啊, 謙虛讓一讓。 於是, 伯益就學舜一樣, 跑到別地方去, 讓位給禹的兒子啟。 按理說, 劇情應該是, 諸侯們遵從禹的遺囑,

朝奉伯益才對啊。 但是劇情反轉了, 《史記》上說, 禹子啟賢, 天下屬意焉。 雖然禹授意伯益繼承帝位, 但是, 天下並不服順他。 於是啟就成了天子, 是為夏後帝啟。 (大禹時就國號曰夏後, 姓姒氏)

當然也有不服的, 比如有扈氏, 夏啟就說, 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 原話比較長,

反正意思就是這樣。 然後就把有扈氏給滅了。

伯益後來成為夏王啟的卿士, 地位只在夏啟之下, 畢竟伯益與夏王啟都是是顓頊、黃帝的後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