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炮轟平涼城,340年前發生在崆峒山下的一場戰役

炮轟平涼城, 340年前發生在崆峒山下的一場戰役

秦玉龍/文

平涼, 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 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 有史以來, 平涼一直是歷代軍事重鎮, 原因有三。

第一、平涼是俯控關中的戰略制高點。 平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 向東便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 當中無險可守。 平涼有居高臨下的優勢, 虎踞平涼, 寶雞到西安這個扇面都在攻擊範圍內, 如虎口之肉。 所以, 如果不能控制平涼的話, 關中的安全就沒有任何保障。

第二、平涼是扼守西北的鎖鑰。

關中、隴西、銀川河套是西北三個重要戰略區, 呈扇形分佈于平涼周圍, 平涼正好處於扇柄位置。 左控關中之腹心, 右拊隴西之背。 雖隔著六盤山, 但並不難翻越。 只要一出六盤山, 就兵臨天水城下, 威脅蘭州, 切斷西北和內地的聯繫。

第三、平涼是歷代中原王朝屯墾戍邊的軍事重鎮。 平涼涇河川是一塊豐腴的風水寶地, 被譽為“隴東糧倉”, 是很好的屯兵之所。 因此, 自秦漢以來, 平涼始終是大西北的軍事重鎮, 歷朝歷代的用兵要地。 歷史上, 這裡上演過無數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 其中, 34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 發生在平涼的一場戰事, 直接關乎滿清王朝的命運。

清兵虎山炮轟平涼城30萬人口之說不靠譜

曾經一度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第23、24集中, 時任陝西提督鎮守平涼的王輔臣, 在舊主吳三桂的慫恿下起兵反清, 很快便攻下了陝甘大部分城池, 成為滿清政權在西北的一大巨患。 康熙親自部署平叛戰略, 一邊命圖海、周培公率兵西進平叛, 一邊遣羈留京中的王輔臣兒子王吉貞,

帶著皇帝的親筆禦信, 火速面見王輔臣。 康熙在信中恩威並施, 並表明必勝吳三桂的信心, 但王輔臣仍持觀望態度。 清兵圍攻平涼城不克, 圖海主張繼續炮轟城池, 周培公加以阻止, 進城策反王輔臣投向朝廷陣營。

當然, 電視劇不是史書, 免不了有藝術加工、誇大事實的成分。

凡是看過這部電視劇的都知道, 周培公之所以力勸圖海停止炮轟平涼城, 主要原因是為城裡30萬百姓生死安危考量。 記得當年很多人在“平涼吧”裡討論:“清朝時的平涼城比今天還大, 真有30萬人口嗎?”至於當時平涼城中是否有30萬人口, 筆者翻閱史書沒有發現確切資料, 《清史稿》中只有“顧城中生靈數十萬”的字眼。 數十萬, 究竟是30萬還是20萬, 不得而知。 我們可以猜想一下, 今天的平涼城, 其規模及經濟發展水準遠超清康熙年間, 城市人口尚不足30萬。 按照當時平涼城的規模以及經濟發展水準, 30萬人口之說有點過於誇張。 據《西安府志》記載, 乾隆四十三年西安城人口為5.5人, 平涼、慶陽府城人口約3萬人。
依此推斷, 平涼作為一個府城, 康熙年間人口數量不可能超過西安。 筆者認為, 當時平涼城市人口加上王輔臣守軍人數, 估計約有10余萬, 而且守軍占大頭, 原住民只占零頭。

不光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靠譜, 史書也未必靠譜。 史書編纂者為了標榜皇帝的豐功偉績, 讚譽平叛有功的將士,難免罔顧史實,曲筆逢迎,誇大數據和功績。對資料記載的不嚴謹,是歷代史書的一大通病,很多資料都用“萬余”、“數萬”或“數十萬”來表述。殊不知,1.1萬是萬余,1.9萬也是萬餘;2萬是數萬,9萬也是數萬;20萬是數十萬,90萬也是數十萬,概略的不是一星半點。所以,看史書的時候,如果出現資料,最好打個對折,否則你就上古人當了。

再說一下紅衣大炮。紅衣大炮,又稱紅夷大炮,是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的,“紅夷”當時是指洋人的紅頭髮。明朝將所有從西洋進口的前裝滑膛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大炮上蓋以紅布,因此也稱為紅衣大炮。清廷忌諱“夷”字,稱紅衣大炮。

據史料記載,紅衣大炮的技術特徵是彈藥較重,可達數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彈丸是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炮管長度2—3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重型鐵炮,也有銅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炮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抛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較高。紅衣大炮由車運載,射程不遠,最遠也就三裡多。

筆者大概測算了一下,從虎山頂上炮擊平涼城,中間隔著一條涇河,按照清末傳教士所拍老平涼城的照片來判斷,當時的平涼城更偏南一些。從虎山到北城牆,目測直線距離不少於二裡,射程三裡的紅衣大炮,轟塌城牆或對北城守軍造成殺傷,應該不難。

西路馬鷂子驍勇善戰“活呂布”首鼠兩端

據史載,平涼提督王輔臣在清朝史官筆下以及民間口碑並不好,他因作戰勇猛,人送江湖綽號“西路馬鷂子”,又因反復多變、首鼠兩端,被人戲稱為“活呂布”。總之,這個人屬於典型的“牆頭派”。不過,王輔臣最初得呂布之名,並非因為反復無常,而是其勇猛不減當年三國名將呂布。

王輔臣,出生年月不詳,死於1681年,山西大同人,本姓李,早年追隨姐夫參加農民軍,後來給一個名叫王進朝的義軍將領當了誼子,也就是乾兒子,改姓王。義軍戰敗,王輔臣先是背叛義軍和乾爹投降明軍,後追隨明末山西大同守將薑瓖抗清,不久又投降清軍將領阿濟格。多爾袞死後,經大明降將洪承疇保舉,王輔臣獲得順治皇帝重用,官至總兵。時任平西王吳三桂極力籠絡,王輔臣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康熙帝即位後,調王輔臣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出任陝西提督之前,王輔臣到京城陛見,康熙把一把豹尾槍贈給王輔臣說:這把槍是先帝留下來的,一共是兩把,朕每次出獵都把它們懸掛于馬前,現在你遠去平涼,代朕鎮守邊陲,為了宣揚你的威名和表示朕對你的信任,這把槍送給你。”王輔臣伏地謝恩稱:“臣怎敢不盡忠貞之節、竭犬馬之力,粉身碎骨報答陛下的大恩!”哭拜而出。

至於王輔臣鎮守平涼期間都幹了什麼,史書未見記載。幾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派遣親信汪士榮專程赴平涼策反王輔臣,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一起舉兵反清。王輔臣權衡再三,讓兒子王吉貞把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一併送給了康熙,康熙帝見信後大喜,將汪士榮處極刑,封王吉貞為太僕卿。

同時,為了加強西北防務,康熙遣重臣莫洛全權調動山西、陝西兵馬,王輔臣之前和莫洛有過節,莫洛上任後對王輔臣很不友好,處處掣肘。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王輔臣率部隨莫洛在寧羌(今陝西甯強)平叛時,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副將邵苓芝怨氣沖天,領兵衝擊八旗軍營,混戰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而《八旗通志·莫洛傳》的記載是:王輔臣親自鼓噪上陣,攻擊莫洛軍營。

殺了朝廷重臣,吞併了莫洛的兵馬糧餉,王輔臣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只能派使者持書信往見吳三桂,表示願追隨平西王反清。接著,他引兵北返,至沔縣(今陝西勉縣),經略陽,進入隴南,階州、徽縣及所屬成縣、文縣守軍聞風歸降。隨後他率兵北達秦州,知州巴山剛也歸附。王輔臣決定以位處陝甘要衝的平涼為根據地,北控寧夏,南接巴蜀,東拒清軍。於是又率部北抵平涼,駐平涼遊擊李師膺開城迎降。不久,慶陽、平涼各州盡歸順王輔臣。當時吳三桂已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並助餉銀二十萬兩,還令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北進,援助王輔臣攻取整個隴右。康熙帝聞訊後大驚,派王吉貞回平涼給他父親傳諭: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輔臣迷途知返!此時的王輔臣已騎虎難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先後攻破蘭州等地,大清朝西北形勢危急。

王輔臣平涼舉旗反清周培公進城勸其降清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命董額、阿密達出兵平叛,王師所到之處,原先歸順王輔臣的各地守軍將領,紛紛倒戈歸順朝廷,清兵直逼平涼城下。然而,董額用兵無方,圍攻平涼城長達八個月不下,嚴重影響朝廷平叛戰略。康熙再三考量,決定任命圖海前往平涼平叛。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六,康熙為圖海舉行出征儀式。二十一天后的三月十七,圖海率部抵達平涼。至此,圍攻平涼的清軍已達十萬人馬。

王輔臣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懼怕他,不敢輕於進兵。他也不把清兵放在眼裡,對十萬大軍的圍困毫無懼色。有一次,他登城巡視防務,停在一處,舉起一隻腳,加一馬鬣(liè,馬脖子上的長毛),斜著眼睛,望著城外密集的清軍營壘,輕蔑地說:“這是什麼能耐?姑緩其死,稍遲些日子,叫他一切都盡了!”目空一切以至於此。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請命攻城。他不同意,說:“仁義之師,先招懷後攻伐。吾奉天威討茲凶豎,無慮不克,顧念城中數十萬生靈,無非朝廷赤子,遭賊劫持至此,覆剿之下,殺賊必多。俟其向化歸誠,以體聖主好生之德,不更美乎!”放棄攻城,僅圍困不戰,攻心誘降。

平涼城北有一座山岡,叫虎山墩,登臨其上,可俯視全城。此處關係緊要,是平涼通往西北餉道的咽喉。輔臣部署萬餘精兵護守此岡,用以保障平涼的安全。圖海決定先奪虎山墩,隨即率大隊人馬進攻。叛軍利用地勢,居高臨下,清軍被迫往上仰攻,死傷累累。戰鬥相當激烈,清軍不顧死傷,步步進逼,從上午一直激戰到午時,殺死叛軍總兵二人,兵士被殺或跳崖摔死的不計其數。圖海令軍士輪番進攻,終以重大代價奪取了虎山墩。站在山頂俯視平涼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不久,平涼孤城斷了糧草,城內軍民殺馬為食,人心驚惶。清軍又佔據城北虎山墩,居高臨下不時以紅衣大炮轟擊,守軍私自出城投降者甚眾。圖海見時機成熟,特派帳下幕僚周昌進城勸降。周昌,字培公,荊門儒生,善計謀。他曾佐助“振武將軍”吳丹有功,授以七品官錄用。圖海至潼關,他獻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是周培公的同鄉,曾屢勸輔臣投降。他們將內部情況寫成書信,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轉告圖海。周培公自告奮勇,願冒死進城勸降,圖海感其壯烈,當即特授以參議道名義前去執行任務。

周培公見到王輔臣,曉以利害,勸其歸降。輔臣迫於勢窮糧盡,聽從了周培公的勸告,便派手下一副將隨周出城,面見圖海,表示投降。圖海派人馳報北京請示,皇帝批准,頒發大赦令。六月六日,圖海命周培公攜帶皇帝赦詔,再進城撫慰。七日,輔臣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軍民冊,上繳吳三桂所授的“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及各劄文件。於是,“活呂布”再次降清,康熙帝任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平涼提督竟畏罪自殺死後被列入《貳臣傳》

王輔臣出任平涼提督後,卻沒有留守平涼,康熙帝命他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嚴令圖海提防王輔臣。

所謂提督,從一品官銜,職位在將軍、都統、總督之下,提督與總督、巡撫並稱“封疆大吏”。所以,清朝在不駐總督的省份常由巡撫兼任提督。王輔臣反清之前的職務是陝西提督,駐守平涼,相當於一位手握重兵的“省軍區司令”。兵敗再次降清後,被任命為平涼提督,雖然加了太子太保銜(太子的老師),依舊是從一品官,但是有銜無職,一般皇帝將它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賞賜給重臣或近臣。王輔臣明升暗降,由“省軍區司令”降格為“平涼軍區司令”。

投降後,王輔臣只好反過來再打吳三桂,而且勢必表現得更加賣力才行。三藩之亂削平,旁人自是歡喜鼓舞,王輔臣內心卻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忐忑複雜難以言喻。他是精細人,心知造反實屬大逆不道之罪,何況自己屢經反復,何堪取信?朝廷對自己的寬宥,無非一時權宜。隨著叛亂平息,皇帝定會卸磨殺驢。有一天,傳來尚之信、耿精忠等反叛將領被淩遲、梟首的消息,王輔臣聞訊後反而哈哈一笑,心中已然有了打算。

得到去北京述職的命令後,他突然將新娶的夫人叫來,無故一頓拳腳,將她打得鼻青臉腫逐出家門。隨後數日不問軍務,率部屬痛飲高歌。某日,飲酒正酣,突然擲杯於地,大聲說道:“你們多年來隨我東西南北奔走,犯霜露,冒矢石,慚愧我沒能給過什麼。今天我和大家作最後之訣別,且請一醉方休!酒醒後各奔前程,自此永無相見之日。以後休要提起曾在王輔臣麾下,以免受到牽連!”說罷,遣散家財,分發給部下。

部屬們遵照他的吩咐灑淚星散,只有一個親兵還在帳下,給他倒了碗水。他撫摩著碗對親兵說:“發放財產忘記給你留一份了,你伺候我多年,也沒有家。以後誰會管你呢?這個銀碗重達數斤,你拿了它去,安個家室好生過日子吧!”

入夜,王輔臣吩咐親兵在他睡熟後,用桑皮紙噴酒,一層一層蒙住口鼻。笑道:“斧鉞加身,砍頭落地,不過忍片時之痛,大丈夫何所懼哉!不過圖海軍門是我恩人,蒙他在皇上面前為我擔保。我如死於兵械,必以畏罪自殺連累圖海。這般窒息而死了無痕跡,你明天上報,只說我路途中患病暴斃。”是夜,橫行半生的一代驍將悄然走了。

據說,康熙聽到王輔臣死訊,默然良久。後來,果然沒有株連他的家人、部屬,僅將王輔臣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到了乾隆朝修史時,為宣傳忠君的封建道德思想,王輔臣先被列入《貳臣傳》,後又以“或先經從賊,複降本朝,或已經歸順,複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又被乾隆點名降級到《逆臣傳》中。

關於王輔臣個人操守以及成敗得失的評價,歷史自有公論。然而作為平涼人,每每翻閱史書,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場340年前的戰事。先是圍城八個月,接著炮轟平涼城,直到王輔臣出城投降,戰火歷時十一個月,有多少生靈塗炭,又有多少無辜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讚譽平叛有功的將士,難免罔顧史實,曲筆逢迎,誇大數據和功績。對資料記載的不嚴謹,是歷代史書的一大通病,很多資料都用“萬余”、“數萬”或“數十萬”來表述。殊不知,1.1萬是萬余,1.9萬也是萬餘;2萬是數萬,9萬也是數萬;20萬是數十萬,90萬也是數十萬,概略的不是一星半點。所以,看史書的時候,如果出現資料,最好打個對折,否則你就上古人當了。

再說一下紅衣大炮。紅衣大炮,又稱紅夷大炮,是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的,“紅夷”當時是指洋人的紅頭髮。明朝將所有從西洋進口的前裝滑膛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大炮上蓋以紅布,因此也稱為紅衣大炮。清廷忌諱“夷”字,稱紅衣大炮。

據史料記載,紅衣大炮的技術特徵是彈藥較重,可達數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彈丸是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炮管長度2—3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重型鐵炮,也有銅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炮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抛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較高。紅衣大炮由車運載,射程不遠,最遠也就三裡多。

筆者大概測算了一下,從虎山頂上炮擊平涼城,中間隔著一條涇河,按照清末傳教士所拍老平涼城的照片來判斷,當時的平涼城更偏南一些。從虎山到北城牆,目測直線距離不少於二裡,射程三裡的紅衣大炮,轟塌城牆或對北城守軍造成殺傷,應該不難。

西路馬鷂子驍勇善戰“活呂布”首鼠兩端

據史載,平涼提督王輔臣在清朝史官筆下以及民間口碑並不好,他因作戰勇猛,人送江湖綽號“西路馬鷂子”,又因反復多變、首鼠兩端,被人戲稱為“活呂布”。總之,這個人屬於典型的“牆頭派”。不過,王輔臣最初得呂布之名,並非因為反復無常,而是其勇猛不減當年三國名將呂布。

王輔臣,出生年月不詳,死於1681年,山西大同人,本姓李,早年追隨姐夫參加農民軍,後來給一個名叫王進朝的義軍將領當了誼子,也就是乾兒子,改姓王。義軍戰敗,王輔臣先是背叛義軍和乾爹投降明軍,後追隨明末山西大同守將薑瓖抗清,不久又投降清軍將領阿濟格。多爾袞死後,經大明降將洪承疇保舉,王輔臣獲得順治皇帝重用,官至總兵。時任平西王吳三桂極力籠絡,王輔臣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康熙帝即位後,調王輔臣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出任陝西提督之前,王輔臣到京城陛見,康熙把一把豹尾槍贈給王輔臣說:這把槍是先帝留下來的,一共是兩把,朕每次出獵都把它們懸掛于馬前,現在你遠去平涼,代朕鎮守邊陲,為了宣揚你的威名和表示朕對你的信任,這把槍送給你。”王輔臣伏地謝恩稱:“臣怎敢不盡忠貞之節、竭犬馬之力,粉身碎骨報答陛下的大恩!”哭拜而出。

至於王輔臣鎮守平涼期間都幹了什麼,史書未見記載。幾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派遣親信汪士榮專程赴平涼策反王輔臣,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一起舉兵反清。王輔臣權衡再三,讓兒子王吉貞把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一併送給了康熙,康熙帝見信後大喜,將汪士榮處極刑,封王吉貞為太僕卿。

同時,為了加強西北防務,康熙遣重臣莫洛全權調動山西、陝西兵馬,王輔臣之前和莫洛有過節,莫洛上任後對王輔臣很不友好,處處掣肘。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王輔臣率部隨莫洛在寧羌(今陝西甯強)平叛時,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副將邵苓芝怨氣沖天,領兵衝擊八旗軍營,混戰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而《八旗通志·莫洛傳》的記載是:王輔臣親自鼓噪上陣,攻擊莫洛軍營。

殺了朝廷重臣,吞併了莫洛的兵馬糧餉,王輔臣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只能派使者持書信往見吳三桂,表示願追隨平西王反清。接著,他引兵北返,至沔縣(今陝西勉縣),經略陽,進入隴南,階州、徽縣及所屬成縣、文縣守軍聞風歸降。隨後他率兵北達秦州,知州巴山剛也歸附。王輔臣決定以位處陝甘要衝的平涼為根據地,北控寧夏,南接巴蜀,東拒清軍。於是又率部北抵平涼,駐平涼遊擊李師膺開城迎降。不久,慶陽、平涼各州盡歸順王輔臣。當時吳三桂已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並助餉銀二十萬兩,還令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北進,援助王輔臣攻取整個隴右。康熙帝聞訊後大驚,派王吉貞回平涼給他父親傳諭: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輔臣迷途知返!此時的王輔臣已騎虎難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先後攻破蘭州等地,大清朝西北形勢危急。

王輔臣平涼舉旗反清周培公進城勸其降清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命董額、阿密達出兵平叛,王師所到之處,原先歸順王輔臣的各地守軍將領,紛紛倒戈歸順朝廷,清兵直逼平涼城下。然而,董額用兵無方,圍攻平涼城長達八個月不下,嚴重影響朝廷平叛戰略。康熙再三考量,決定任命圖海前往平涼平叛。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六,康熙為圖海舉行出征儀式。二十一天后的三月十七,圖海率部抵達平涼。至此,圍攻平涼的清軍已達十萬人馬。

王輔臣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懼怕他,不敢輕於進兵。他也不把清兵放在眼裡,對十萬大軍的圍困毫無懼色。有一次,他登城巡視防務,停在一處,舉起一隻腳,加一馬鬣(liè,馬脖子上的長毛),斜著眼睛,望著城外密集的清軍營壘,輕蔑地說:“這是什麼能耐?姑緩其死,稍遲些日子,叫他一切都盡了!”目空一切以至於此。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請命攻城。他不同意,說:“仁義之師,先招懷後攻伐。吾奉天威討茲凶豎,無慮不克,顧念城中數十萬生靈,無非朝廷赤子,遭賊劫持至此,覆剿之下,殺賊必多。俟其向化歸誠,以體聖主好生之德,不更美乎!”放棄攻城,僅圍困不戰,攻心誘降。

平涼城北有一座山岡,叫虎山墩,登臨其上,可俯視全城。此處關係緊要,是平涼通往西北餉道的咽喉。輔臣部署萬餘精兵護守此岡,用以保障平涼的安全。圖海決定先奪虎山墩,隨即率大隊人馬進攻。叛軍利用地勢,居高臨下,清軍被迫往上仰攻,死傷累累。戰鬥相當激烈,清軍不顧死傷,步步進逼,從上午一直激戰到午時,殺死叛軍總兵二人,兵士被殺或跳崖摔死的不計其數。圖海令軍士輪番進攻,終以重大代價奪取了虎山墩。站在山頂俯視平涼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不久,平涼孤城斷了糧草,城內軍民殺馬為食,人心驚惶。清軍又佔據城北虎山墩,居高臨下不時以紅衣大炮轟擊,守軍私自出城投降者甚眾。圖海見時機成熟,特派帳下幕僚周昌進城勸降。周昌,字培公,荊門儒生,善計謀。他曾佐助“振武將軍”吳丹有功,授以七品官錄用。圖海至潼關,他獻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是周培公的同鄉,曾屢勸輔臣投降。他們將內部情況寫成書信,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轉告圖海。周培公自告奮勇,願冒死進城勸降,圖海感其壯烈,當即特授以參議道名義前去執行任務。

周培公見到王輔臣,曉以利害,勸其歸降。輔臣迫於勢窮糧盡,聽從了周培公的勸告,便派手下一副將隨周出城,面見圖海,表示投降。圖海派人馳報北京請示,皇帝批准,頒發大赦令。六月六日,圖海命周培公攜帶皇帝赦詔,再進城撫慰。七日,輔臣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軍民冊,上繳吳三桂所授的“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及各劄文件。於是,“活呂布”再次降清,康熙帝任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平涼提督竟畏罪自殺死後被列入《貳臣傳》

王輔臣出任平涼提督後,卻沒有留守平涼,康熙帝命他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嚴令圖海提防王輔臣。

所謂提督,從一品官銜,職位在將軍、都統、總督之下,提督與總督、巡撫並稱“封疆大吏”。所以,清朝在不駐總督的省份常由巡撫兼任提督。王輔臣反清之前的職務是陝西提督,駐守平涼,相當於一位手握重兵的“省軍區司令”。兵敗再次降清後,被任命為平涼提督,雖然加了太子太保銜(太子的老師),依舊是從一品官,但是有銜無職,一般皇帝將它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賞賜給重臣或近臣。王輔臣明升暗降,由“省軍區司令”降格為“平涼軍區司令”。

投降後,王輔臣只好反過來再打吳三桂,而且勢必表現得更加賣力才行。三藩之亂削平,旁人自是歡喜鼓舞,王輔臣內心卻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忐忑複雜難以言喻。他是精細人,心知造反實屬大逆不道之罪,何況自己屢經反復,何堪取信?朝廷對自己的寬宥,無非一時權宜。隨著叛亂平息,皇帝定會卸磨殺驢。有一天,傳來尚之信、耿精忠等反叛將領被淩遲、梟首的消息,王輔臣聞訊後反而哈哈一笑,心中已然有了打算。

得到去北京述職的命令後,他突然將新娶的夫人叫來,無故一頓拳腳,將她打得鼻青臉腫逐出家門。隨後數日不問軍務,率部屬痛飲高歌。某日,飲酒正酣,突然擲杯於地,大聲說道:“你們多年來隨我東西南北奔走,犯霜露,冒矢石,慚愧我沒能給過什麼。今天我和大家作最後之訣別,且請一醉方休!酒醒後各奔前程,自此永無相見之日。以後休要提起曾在王輔臣麾下,以免受到牽連!”說罷,遣散家財,分發給部下。

部屬們遵照他的吩咐灑淚星散,只有一個親兵還在帳下,給他倒了碗水。他撫摩著碗對親兵說:“發放財產忘記給你留一份了,你伺候我多年,也沒有家。以後誰會管你呢?這個銀碗重達數斤,你拿了它去,安個家室好生過日子吧!”

入夜,王輔臣吩咐親兵在他睡熟後,用桑皮紙噴酒,一層一層蒙住口鼻。笑道:“斧鉞加身,砍頭落地,不過忍片時之痛,大丈夫何所懼哉!不過圖海軍門是我恩人,蒙他在皇上面前為我擔保。我如死於兵械,必以畏罪自殺連累圖海。這般窒息而死了無痕跡,你明天上報,只說我路途中患病暴斃。”是夜,橫行半生的一代驍將悄然走了。

據說,康熙聽到王輔臣死訊,默然良久。後來,果然沒有株連他的家人、部屬,僅將王輔臣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到了乾隆朝修史時,為宣傳忠君的封建道德思想,王輔臣先被列入《貳臣傳》,後又以“或先經從賊,複降本朝,或已經歸順,複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又被乾隆點名降級到《逆臣傳》中。

關於王輔臣個人操守以及成敗得失的評價,歷史自有公論。然而作為平涼人,每每翻閱史書,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場340年前的戰事。先是圍城八個月,接著炮轟平涼城,直到王輔臣出城投降,戰火歷時十一個月,有多少生靈塗炭,又有多少無辜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