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踏著歷史的足音,經典連環畫《三國演義》之《跨江擊劉表》賞析

封面:劉錫永 繪畫:徐一鳴 屠全楓

《三國演義》連環畫第五集《跨江擊劉表》敘述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後, 荊州刺史劉表接到袁紹密信,

截擊返程途中的孫堅, 欲奪孫堅在洛陽得到的傳國玉璽。 孫堅兵敗逃回江東, 與劉表結下冤仇。 後孫堅引兵攻打荊州, 被劉表設計中箭身亡。

書名雖為《跨江擊劉表》, 內容的重點卻是袁紹與公孫瓚發生的界橋之戰。 此戰的勝利, 袁紹鞏固了在冀州的地位, 成為雄霸一方的割據諸侯。 《三國演義》中敘述的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究竟有多少區別, 在連環畫中一起去瞭解。

先說說書中幾個主角的當時情況:

孫堅:時任長沙郡太守, 依附後將軍袁術。 袁術表奏朝廷, 任命孫堅為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

袁紹:時任渤海郡太守, 車騎將軍。 勢單力薄。

韓馥:時任冀州牧, 勢力較強, 手下有田豐、沮授、顏良、文醜、張郃等良臣猛將。

公孫瓚:時任奮武將軍,

北平太守。 兵強馬壯, 有鐵騎“白馬義從”萬餘, 聲攝鮮卑、烏桓各地。

【演義】袁紹得知孫堅在洛陽宮中尋到傳國玉璽, 於是向他索要。 孫堅不承認, 與袁紹翻臉, 離開洛陽, 自回江東。

【歷史】孫堅攻佔洛陽後, 準備繼續進兵。 袁術令他回師, 因為袁紹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

帶兵進犯袁術屬地。

【簡述】孫堅回師後, 迅速擊敗了周昂。 這次作戰, 正在袁術營中的公孫瓚堂弟公孫越也率兵加入, 不慎戰死。 公孫瓚遷怒于袁紹, 是界橋之戰的起因。

演義中的劉表接信阻擊孫堅一事自是杜撰而出。

【演義】袁紹離開洛陽後在河內屯兵,

謀士逢紀勸他謀取冀州, 獻計道:“可假約公孫瓚進攻冀州, 韓馥聞訊, 必然害怕, 定請將軍代領冀州, 如此冀州可得。 ”

【歷史】袁紹離開洛陽後已無資本, 只存資歷, 依附河內郡太守, 急需擴充地盤。 逢紀獻計與歷史相符。

【簡述】此時公孫越還在袁術營中, 公孫瓚與袁紹尚未交惡, 答應出兵平分冀州。 在公孫瓚出兵前, 袁紹成功策反冀州所屬涼州大將麹義。 韓馥聽說麹義反叛, 舉兵討伐, 卻大敗而歸, 加重了心裡負擔。 後聞訊公孫瓚進犯冀州, 更手忙腳亂, 六神無主。

【演義】韓馥聞知公孫瓚進犯冀州, 方寸大亂, 在謀士的勸說下, 同意與袁紹同治冀州。 袁紹到冀州後, 奪取了韓馥大權。 韓馥隻身逃亡陳留太守張邈處。

【歷史】袁紹派人將公孫瓚出兵的消息傳遞給韓馥, 同時派出說客對韓馥連哄帶嚇, 再加上暗中投靠袁紹的謀士勸說, 韓馥將冀州讓給了袁紹。 袁紹這個人內心比較寬厚, 對韓馥不錯, 甚至處死了冒犯韓馥的部下, 但韓馥害怕袁紹加害自己, 提出到張邈處, 袁紹答應了他。 後來,韓馥見到袁紹使者來找張邈,竟害怕得自殺了。

【簡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後,韓馥最有發展良機,坐擁冀州,手下有文臣田豐、沮授等,武將有麹義、文醜、顏良、張郃、高覽等,然而由於自身性格懦弱的缺點,人心不齊,最終都為袁紹所用。

【演義】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到冀州與袁紹商量平分冀州事宜,袁紹派人假扮董卓家將將其射死。

【歷史】前文已交待公孫越是死在孫堅與周昂的交戰中。

【簡述】公孫瓚為給公孫越報仇,在磐河擊敗袁紹,接著欲乘勢消滅袁紹,又發生了界橋之戰。在《三國演義》中,這兩次戰役都寫在磐河之戰中。

【演義】磐河之戰,袁紹大敗公孫瓚,麹義斬殺嚴剛。

【歷史】界橋之戰,麹義率八百刀盾手在兩千弓弩手的配合下大破公孫瓚的精銳之師“白馬義從”,生擒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剛並斬之,取得戰役的勝利。

【簡述】界橋之戰也是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從此袁紹綜合實力壓倒公孫瓚,但公孫瓚實力猶存,數年後才被袁紹消滅。

【演義】趙雲擊殺麹義;劉、關、張給公孫瓚解圍。

【歷史】無此事。

【簡述】界橋之戰發生在191年冬天,趙雲也是在191年投靠公孫瓚,但是否參與不得而知。麹義後來是因為恃功而驕恣而被袁紹處死。

【演義】孫堅回到江東後,為報劉表攔路之仇,起兵攻打荊州,劉表手下謀士蒯良設計,呂公率人在林中埋伏射殺孫堅。

【歷史】孫堅是在袁術的命令下進攻荊州,被黃祖手下在竹林中射死。

【簡述】孫堅之死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呂公手下用石塊砸死的。孫堅之死可能改變了三國的進程,否則以孫堅的能力,一切都存在變數。

圖文:停雲閱(連趣網貴賓)

後來,韓馥見到袁紹使者來找張邈,竟害怕得自殺了。

【簡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後,韓馥最有發展良機,坐擁冀州,手下有文臣田豐、沮授等,武將有麹義、文醜、顏良、張郃、高覽等,然而由於自身性格懦弱的缺點,人心不齊,最終都為袁紹所用。

【演義】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到冀州與袁紹商量平分冀州事宜,袁紹派人假扮董卓家將將其射死。

【歷史】前文已交待公孫越是死在孫堅與周昂的交戰中。

【簡述】公孫瓚為給公孫越報仇,在磐河擊敗袁紹,接著欲乘勢消滅袁紹,又發生了界橋之戰。在《三國演義》中,這兩次戰役都寫在磐河之戰中。

【演義】磐河之戰,袁紹大敗公孫瓚,麹義斬殺嚴剛。

【歷史】界橋之戰,麹義率八百刀盾手在兩千弓弩手的配合下大破公孫瓚的精銳之師“白馬義從”,生擒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剛並斬之,取得戰役的勝利。

【簡述】界橋之戰也是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從此袁紹綜合實力壓倒公孫瓚,但公孫瓚實力猶存,數年後才被袁紹消滅。

【演義】趙雲擊殺麹義;劉、關、張給公孫瓚解圍。

【歷史】無此事。

【簡述】界橋之戰發生在191年冬天,趙雲也是在191年投靠公孫瓚,但是否參與不得而知。麹義後來是因為恃功而驕恣而被袁紹處死。

【演義】孫堅回到江東後,為報劉表攔路之仇,起兵攻打荊州,劉表手下謀士蒯良設計,呂公率人在林中埋伏射殺孫堅。

【歷史】孫堅是在袁術的命令下進攻荊州,被黃祖手下在竹林中射死。

【簡述】孫堅之死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呂公手下用石塊砸死的。孫堅之死可能改變了三國的進程,否則以孫堅的能力,一切都存在變數。

圖文:停雲閱(連趣網貴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