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武士刀與中國大刀究竟誰厲害

在古龍武俠中, 有這樣一個人物, 武林中人稱“江湖百曉生”, 他通曉武林中發生的所有事情。 其中最著名的, 當屬百曉生的“兵器譜”。 上面記載了武林中排名前十的兵器以及使用者的情況。

對兵器搞排名並非只是存在武俠小說裡的情節, 在現實中也時有發生。 前不久, 有一個世界十大名刀排行榜, 日本武士刀排名第三, 而在中日戰爭中替我們斬敵無數, 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大刀卻屈居第十位。 雖然, 中國“唐刀”在最終提我們挽回了顏面, 但大刀與日本刀究竟孰強孰弱, 很多人還想一探究竟。

說到這裡, 就不得不說日本武士刀的起源。 日本的造刀技藝師從中國漢刀制法。 相傳在唐代時期, 中國唐刀流入日本, 雖然那時候日本學習中國的漢刀制法已經相當純熟, 但日本天皇看到中國精美的唐刀仍舊愛不釋手, 隨即下令學習仿製中國的唐刀。 後經數百年的逐步改良,

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武士刀”。

在鋒利程度上, 日本武士刀可謂做到了極致。 將一位女士用的紗巾拋向半空自由落體, 以武士刀刀刃朝上接之, 紗巾在接觸刀刃的瞬間被切成兩半。

與之相比, 中國的大刀你扔一塊毛巾上去也切不開。

當然, 這並非說大刀就比武士刀弱了。 日本武士刀鋒利程度歷來是各國名家所推崇, 武士刀殺傷力最強的部分就在刀鋒前端五公分那一帶, (即“彎刀尖端”, 武士刀威力最強的部分就在那裡)但是在連砍帶劈的時候, 不可能只靠那五公分殺敵, 很多時候要使用後端刀鋒(接近刀柄處)砍, 不過越接近刀柄, 避震力越差, 短時間使用也就算了, 長時間使用的話, 不是缺口、就是刀斷。 日本國寶“童子切安綱”曾經創下“一刀斬斷六具人體”的紀錄, 但是要發揮最大的斬力, 需要有很高的劍術造詣, 不是每個人隨便拿起武士刀亂揮就可以斬斷六具人體的。 日本有記載的是一把“關兼房”的刀更為可怕, 一刀斬斷了七具人體。 另外本人聽說南京大屠殺時,
有一把“七段斬”就是說一刀可以斬斷7個人的刀, 但是後來在山東境內打仗的時候, 被一把中國的鬼頭刀劈斷了。 (只是段傳聞, 沒法證實)。 這裡說一下中國的鬼頭刀:鬼頭刀重量一般在30斤至50斤之間, 多為力大之人使用, 刀背闊, 刀身奇重, 刀身有鬼頭造形物(也不一定非是鬼頭造型, 有其他的不同的興致, 但多數都是猛獸, 鬼頭之類的), 所以有鬼頭刀之稱。

中國大刀刀頭處沒有武士刀鋒利這點不假, 但中國單刀從頭至尾都是很鋒利的。 而且近戰中很多時候使用到近刀柄處砍殺, 所以中國單刀在白刃戰中優勢明顯。

武士刀, 刀身修長(60—150釐米), 刀身窄小(3—4釐米), 抗戰時期武士刀一般都在120釐米左右。

大刀, 刀長1米(不超過一米), 刀身寬(8—12釐米)。

當雙方見面的時候, 基本都是用從上向下的劈技, 雖然大刀物理性能比較差, 但絕不可能被日本刀擊斷, 相比較起來, 倒是硬度較高的日本刀可能有此憂患。

另外一點, 就是刀的重量。 大刀的重量通常在15到30斤之間, 最重的可能要達到40斤左右, 通常是武士刀重量的三到五倍。在實戰中,中國大刀掄圓了砸上去即便是沒有武士刀鋒利,但其慣性依舊讓人很難招架。這一點上,占絕對優勢。但話又說回來,刀太重,人的體力損耗自然就大,不適合持久戰。

總而言之,武士刀與大刀在性能與戰鬥力上各有所長。考量一款兵器的優劣需要包含諸多因素。除了刀本身的鍛造工藝,各種屬性之外,使用兵器的人才是最最關鍵的。在和平年代,你或許可以說日本武士刀比中國大刀更有名氣,更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但真回到抗戰時期,當你面對敵寇的入侵,肩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存亡時,即便是手無寸鐵,依舊會前赴後繼。任他“武士刀”再怎麼鋒利,管他七段斬,還是八段斬,即便是百段斬,依舊會有第一百零一個中國人沖上去。儘管大刀在世界上的名氣稍弱,但當年它能夠讓侵略者聞風喪膽,這就夠了!

通常是武士刀重量的三到五倍。在實戰中,中國大刀掄圓了砸上去即便是沒有武士刀鋒利,但其慣性依舊讓人很難招架。這一點上,占絕對優勢。但話又說回來,刀太重,人的體力損耗自然就大,不適合持久戰。

總而言之,武士刀與大刀在性能與戰鬥力上各有所長。考量一款兵器的優劣需要包含諸多因素。除了刀本身的鍛造工藝,各種屬性之外,使用兵器的人才是最最關鍵的。在和平年代,你或許可以說日本武士刀比中國大刀更有名氣,更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但真回到抗戰時期,當你面對敵寇的入侵,肩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存亡時,即便是手無寸鐵,依舊會前赴後繼。任他“武士刀”再怎麼鋒利,管他七段斬,還是八段斬,即便是百段斬,依舊會有第一百零一個中國人沖上去。儘管大刀在世界上的名氣稍弱,但當年它能夠讓侵略者聞風喪膽,這就夠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