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大地大唯權最大 為了權,朱元璋當得起“血腥皇帝”的稱謂

[回味明朝之]良莠摻雜的治國之術端木松容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 用他的方式在管理著他的王朝。 當然, 他的治國之術良莠摻雜, 眾說紛紜……

明朝建立伊始, 中華大地經過近二十年戰亂的破壞, 一片凋敝。 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 1368年, 朱元璋稱帝不久, 外地州縣官來朝見, 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 老百姓財力困乏, 像剛會飛的鳥, 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 不可動搖它的根。 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他接受大臣建議, 鼓勵開墾荒地, 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 不限畝數, 全部免三年租稅。 他還採取強制手段, 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 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 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 農民有田五至十畝者, 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 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 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朱元璋出身農民, 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 在他即位後, 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地區的農民賦稅, 或給以救濟。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 提倡節儉。 他即位後, 在應天修建宮室, 只求堅固耐用, 不求奇巧華麗, 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 以提醒自己。 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 農民生產熱情高漲。 明初農業發展迅速, 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 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促進了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 穩定了農民生活, 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明朝紫禁城的平面復原圖

當然, 如果你以為朱元璋就是這麼好的一位皇帝,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朱元璋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加強君主專制, 在這個過程中, 他清除了一批批權臣, 凸顯了其“血腥皇帝”的殘忍。

左丞相胡惟庸本是開國第一號功臣李善長的女婿, 他在朝中大權獨攬, 獨斷專行, 賣官鬻爵, 打擊異己。 一天, 胡惟庸的兒子乘馬車在南京城裡招搖過市,

不小心從車上跌下來摔死了, 胡惟庸判車夫抵命。 此事讓朱元璋逮了個正著, 非要胡惟庸給車夫償命不可。 此時, 恰逢有人上書告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 將胡惟庸處死, 並將其抄家滅族。 胡惟庸案株連蔓引, 先後持續了數年。 前後共殺掉了官員三萬多人。 連位居“勳臣第一”、退休在家且年已77歲的李善長及全家七十多口人, 也一齊被殺。 此事過後不後, 朱元璋藉口大將軍藍玉謀反, 又掀起一場大獄, 殺掉了一萬五千多人。

那麼, 胡惟庸等人真的是要謀反嗎?

實際上, 《明史·胡惟庸傳》裡清楚地記載著:胡惟庸被處死的時候, 其謀反的罪行還不清楚。 那麼, 事實的真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胡惟庸像

原來, 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三月, 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 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 在此之前, 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 即給皇帝一份, 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 接著, 他又下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 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然而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胡惟庸當了丞相後,其獨斷專行的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更加明朗化。胡惟庸之前,當過丞相的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為相七年,擅權亂政,有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也不向皇帝報告,還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使得朱元璋大有皇權旁落之感。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專權,所以即使他沒有罪,也要把他殺掉。胡惟庸死後,朱元璋立刻宣佈裁撤中書省。丞相被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朱元璋就大權獨攬了。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朱元璋要把它傳給子孫,因此他不僅不願意自己的權力被丞相分割,而且也不允許子孫的權力被丞相分割。因此,他把撤銷宰相制度這件事寫到《祖訓》裡頭,規定說子孫後世永遠不許立丞相,如果有人建議立丞相,必須嚴懲。

同時,朱元璋也不願意和當年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戰友”瓜分勝利的果實。分少了,積怨;分多了,則勢必大權旁落。所以,還是將這些人趕盡殺絕最安全,永絕後患。這就是他以胡惟庸案為引子,最終導致數萬人被殺的心理根源。

很顯然,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卻實在是子虛烏有,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一個藉口而已。至於藍玉謀反的事,也跟胡惟庸案一樣,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朱元璋之所以要殺他們,不過是為了“權力”二字而已。

就這樣,經過這兩次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明朝開國的文武功臣基本上被屠戮殆盡,明王朝的權力也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了朱元璋手裡。

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然而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胡惟庸當了丞相後,其獨斷專行的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更加明朗化。胡惟庸之前,當過丞相的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為相七年,擅權亂政,有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也不向皇帝報告,還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使得朱元璋大有皇權旁落之感。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專權,所以即使他沒有罪,也要把他殺掉。胡惟庸死後,朱元璋立刻宣佈裁撤中書省。丞相被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朱元璋就大權獨攬了。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朱元璋要把它傳給子孫,因此他不僅不願意自己的權力被丞相分割,而且也不允許子孫的權力被丞相分割。因此,他把撤銷宰相制度這件事寫到《祖訓》裡頭,規定說子孫後世永遠不許立丞相,如果有人建議立丞相,必須嚴懲。

同時,朱元璋也不願意和當年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戰友”瓜分勝利的果實。分少了,積怨;分多了,則勢必大權旁落。所以,還是將這些人趕盡殺絕最安全,永絕後患。這就是他以胡惟庸案為引子,最終導致數萬人被殺的心理根源。

很顯然,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卻實在是子虛烏有,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一個藉口而已。至於藍玉謀反的事,也跟胡惟庸案一樣,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朱元璋之所以要殺他們,不過是為了“權力”二字而已。

就這樣,經過這兩次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明朝開國的文武功臣基本上被屠戮殆盡,明王朝的權力也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了朱元璋手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