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思享會|用學術方式改良中國教育,就如同“秀才遇上兵”

編 者 按

3月29日, 中國網教育頻道邀請教育學者、知名媒體人、藝術界人士以及跨界精英等一起探討中國好教育研究院的籌備事宜,

與會嘉賓紛紛獻計獻策, 並就“中國好教育”議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作為有情懷的中國當代教育的改良主義者, 席間所碰撞的思想和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讓人受益匪淺。 本文梳理了此次思享會的精華內容, 以饗讀者。

孩子身上的“三座大山”

田玉:愛福生國際學校校長。

成立中國好教育研究院, “好教育”應該要有一個基本的標準, “好”有三種含義。 第一個就是“不壞”, “不壞”是教育的底線, 是好的開始。 但凡壞教育一定是好教育批判的、反對的。 我們這些年在做教育過程中發現, 當前孩子身上有“三座大山”:第一個作業負擔太重, 第二個休息時間太少, 第三個身體素質堪憂。 這樣守不住底線的教育不能叫“好教育”。

我老家在甘肅蘭州, 我兒子上初中時轉到北京, 讀了別人認為的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 這六年, 給他當老師的有博士、有特級、省市級重點優秀教師, 可是他每晚作業要做11點、12點甚至1點。 我甚至一度想要孩子轉學或者退學, 雖然他上著被別人羡慕的最好的學校。 作為一個稍微懂點教育的爸爸來說,

我特別不願意讓兒子這樣。

前不久, 我接到一位元青島媽媽的電話, 他的孩子小學二年級, 作業做到晚上11點多, 孩子累得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4點鐘, 孩子忽然間驚醒了, 要做作業。 媽媽說, 兒子, 你昨天晚上已經做完了, 兒子這才躺下了。

第二, 好的過程, 是友好, 有愛, 與人為善。 我們的批判教育是友好的批判, 建設性的批判。 現在一說批判, 好像要一棒子打死似的。 教育就是把人從不成熟帶向成熟, 把人從不理智帶向理智, 所以好的教育應該是友好的有愛的教育。

第三, 好的結果, 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人的生活品質, 幸福的生活。 最後一個“好”, 是幸福!

所以, 好的教育, 應該是守住底線的教育, 是因為愛, 幸福一生的教育。

中國教育必須放眼世界

張明偉:中國關心下一代校園文化國際交流公益基金秘書長。

我是兩個女兒的父親, 小女兒2歲半, 大女兒11歲。 去年9月, 我毅然將大女兒從中國排名可能最前的小學轉到英國, 有兩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每個寒暑假,

我都會帶女兒和她的同學到貴州, 到留守兒童最艱苦的地方, 她很願意幫助那裡的孩子們。 她還作為全球唯一受邀參會的小學生, 參加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全球青少年領袖綠色峰會, 用中英文演講。 就是這樣有愛心, 有責任感, 表達流暢的孩子數學不及格。 有一張照片, 讓我很難過。 他們班所有數學及格的學生在講臺前歡欣鼓舞地舉著旗子, 我女兒和另外一個男孩坐在下邊, 那張照片我永遠不會忘記。

我的大女兒體育特別好, 她從小跳舞, 身體比較靈活, 一高興從樓梯上滑了下來。 因為這件事, 我被老師叫到學校。 我女兒在非常快樂的情況下, 用她最喜歡的方式下樓了, 而他的父親被足足訓了兩個小時。

我的兩個女兒離開中國,就是基於我認為中國目前教育真的不好。我不在意成績和考試,我在意教育本身。什麼是中國好教育?我認為,中國好教育必須放眼世界。很多國家正在發生好教育,我們中國需要去探討,去發掘。

完善教育體系

培養創新人才

康小明:博士,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教育戰略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員。

如果從全人類的共同命運體來看,我覺得好教育應該有一些共通的標準。中國正在崛起,我們要更多地承擔國際責任,就必然需要培養出能擔當國際責任的創新人才。中國想在世界的發展中發聲,在教育上既應該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點,要傳承中華民華的優秀教育基因,同時也要打通與發達國家的好教育的聯繫。

這些優秀基因和共通的地方有哪些呢?我今天重點講三點。第一點,老祖宗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存在著不同的優勢和潛能,只是有些潛能是天生的,有些潛能是後天培養的,形成和成長的路徑也千差萬別。但是,充分尊重這些個體差異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條件。

當年,錢鐘書考清華的時候,他的數學明顯不行,只考了15分,但還是憑藉著強大的國學功底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了。著名作家三毛、席慕容也都是文思敏銳,對情緒、對事物的感知能力特別強,但是她們小學時的數學成績都不好尤其是,她們的文風有很大差異。三毛作品的整體文風沒有席慕容那麼陽光、開朗、積極、豁達,而是比較哀婉、悲戚,這與她們小學階段碰到了不同的數學老師密不可分。這就是不同老師對孩子的影響。

因材施教在中國現階段落實得不太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考和高考指揮棒,過於強調文化課考試成績這個容易精確量化的標杆。但是,從國情看,這種選拔制度短期內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在文化課的學習過程中,將真正的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融合在一起。

我們家孩子跟著我在美國訪學時,在矽谷核心區讀了一年小學後又回來了,她就經歷了美國基礎教育和中國教育之間的轉換。美國的因材施教就做得特別好,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國家,就像一個小聯合國。他們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手工、研究地理或歷史、唱歌、舞蹈、演講等。每個孩子做得很好的地方,都能得到老師的誇讚。我們家的孩子在美國的特點就是,天天喜歡去上學,因為她覺得在學校很開心。

文化課程美國的要求確實很低,前段時間美國訪學學者在交流群忠談論美之間數學教育的差異。總體上看,中國的小學生數學功底很扎實,美國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連很多基本的數學問題都搞不懂。回國以後,如果從數學的考試成績看,我家小孩班上那些最差的學生,很可能也要比美國班裡最好的學生考得好。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後,那些考試成績賽過美國小學生的那幾個孩子的職業發展還真不定有人家好,原因就在於考試成績背後的綜合能力和素養並沒有真正構建起來。

第二是教育參與的主體能否找到快樂感和成就感。學校教育的主體包括了校長、老師、學生,其中學生又是其中的最為重要的主體。學生在參與整個教育的過程中,他內在的情感或情緒體驗是什麼樣的?是快樂、愉悅的還是痛苦的、焦慮的?我覺得這也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考量指標。我們的老祖宗實際上也講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也經常會提起“樂此不疲”這個成語,說的都是快樂的學習體驗是多麼的重要。

我自己就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常勝將軍”,過五關,斬六將,迎中考,戰高考,一直到考入北大。在看似刻苦的學習過程中,實際上是真切地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對於學習和考試是多麼地重要。當然,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與家長和老師的正確教育密不可分。如果家長總是急功近利,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那麼將很難讓孩子找到這種感覺。

老師也一樣,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對待學生的態度,會讓學生產生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在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方面,在瞭解孩子的身心特徵方面,在教學、教法的掌握方面,都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三是學生自主的問題。基於很多原因,我們現在很多孩子的學習狀態都是被迫多於自主。實際上,最好的學習狀態就是自主學習。我在美國的時候,就發現那些孩子的自主程度非常高。他們在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就能進行團隊合作研究一些小課題,做完之後還能上臺講解。

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滿堂灌,前沿的課改學校雖然在努力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畢竟太少了。同樣解決一個問題,老師逼著學生做和學生主動地要求做,學習潛能的發揮和考試結果將會大相徑庭。

不僅很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也由於家庭教育不當導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再完善的家長管理和學校管理都不如自我管理。試想,一個學生如果連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沒有,他怎麼能做到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呢?這也是當年的高考神童,14歲考上湘潭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的魏永康最後被強行退學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在其他大學中也屢見不鮮。

隨著我國向資訊社會和智慧化社會的邁進,未來只會單純地輸出知識或者做些機械重複工作的人越來越沒有市場了,最明顯的,就是無論是機械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是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人類都越來越敵不過智慧型機器人了。如果我國的教育體系沒有重大變革的話,我覺得中國的發展將面臨著巨大的人才危機。我們要以“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心態不斷推進我國教育朝著好教育的方向發展,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拔尖創新人才。咱們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努力!

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黃儉:全國學校美育聯盟秘書長、中國文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非遺校園傳承基金發起人、執行理事長。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有一批中國的精英,包括康有為、梁啟超,他們成為早期的改良主義者。洋務運動的教育主要是聘請外國教師給中國學生講課,或者乾脆留學。民國時期,大約有3000多教育人,他們回國後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的領袖,而是投身於教育。

當時中國需要這樣的人,因為要解決社會分散生產。一個是致富發展,自己成才,中國社會需要有能力的人創建自己,沉澱自己。還有一個問題是解決社會分層,通過教育來分層,要解決人的本質的問題,我覺得從當下我們的新教育來看,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從國家的頂層設計來說,國家也看到教育的弊端,但是也很無奈。我覺得,我們這個時候要創造新教育體系。我最近一段時間動員了一百個全國政協委員、兩會代表和教育界精英人士在推動美育。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是美育的過程,教育的目的也應該讓孩子植入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

好教育需要重構中國精神

童喜喜: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所長、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什麼是好教育?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個是科學,一個是創新,一個是紮根。

第一,科學指的是我們尊重教育一般規律,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外國,現在心理學、科學等研究就是不斷地在提升人類對自我的評判能力,這種教育的規律是不管哪個國家都存在的,都是一視同仁的。

第二是創新,就是要突破和創造。中國有一些發展不均衡的地方,你在這創新拿到那去,不僅不會創新,而且是非常落後的做法。可是你要突破那個階段,打比方說,杜郎口中學的模式之所以被人模仿,它其實運用了兒童本位,那麼兒童為主體並不是萬能的。這樣的創新,我覺得好教育是要提倡的。

第三是紮根,就是需要重構中國精神。國家提倡我們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沒有說傳承傳統文化。這個“優秀”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我們要去篩選。為什麼說重構中國精神呢?這也跟我最近的一個研究有關係,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說重構中國精神,包括兒童精神。

兒童這個詞是從歐洲發源,他們把自由作為兒童精神,因為歐洲文明發源於希臘,拉丁文裡兒童的本意就是“自由者”,但是不管從中國還是從外國,僅僅只有“自由”這個詞,我個人認為是不夠的。中國文化中的兒童意識非常落後。我們所說的留守兒童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沒有尊重法律,我們加入了國際兒童公約,但是沒有遵守它。當然中國也有對留守兒童補充的地方。

我後來提出了三個詞,也是三個境界共同組成中國兒童精神,那就是自由、自律、自新。自由是一個基礎,自律是一個手段,中國在自律這方面一直在強調,是因為缺乏自由,所以它就變成了我要你怎樣做,但是前面兩者一個是手段,一個是基礎,最終得到自新。

我沒有想到今天來了這麼多文藝界的人士,文藝界人士最能感受到“自新”兩個字,人的本質就是創造,所以我從這三個層面,科學、創新、紮根,來詮釋中國好教育。

中國現在不乏教育的探索。在如何呈現中國好教育上,我認為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是我們要從大國風貌變為強國氣象。舉例說,我們舉辦奧運會時展示的是群體,讓世界很震撼,同時對我們也有很多誤解,覺得我們泯滅了個性。這就是我們突出了大國、突出了集體。怎麼變強國氣象呢?其實就是突出展示個體的強大。其實,每一個人強了,我們也在不斷地展現出個體強大的時候,外界對中國好教育就會有不一樣的印象,他們會覺得你的這個強大,是一個個個體強大起來組合而成的。

第二點,是要從知識第一變為以人為本。我們現在對教育的很多批評,說著說著就歸到體制上,然後就覺得個體無能為力。其實,體制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的深刻影響,是我們的時代正在變化,我們正在從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發生急劇的改變。

工業時代對人的要求是需要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資訊時代,需要一個人首先有基礎知識,獲得幸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實現自己的創新。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在傳授知識時,既要保證基礎知識的完整,又要保證從人的角度對知識進行取捨,從而保證一個人靈性的豐沛,創造力的旺盛。

最應該接受教育的

是父母和老師

藍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執行所長。

大家提出教育問題的時候,很自然習慣把物件指向了孩子,我覺得現在最應該接受教育的是成人,父母和老師一樣都應該繼續真正地接受怎樣教育孩子的教育。如果我們這個理念不變,事實上教育環境改良也只是一個口號。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老師的因為各種壓力而缺乏職業幸福等問題,極需更多人去幫他們協調或者說協助進行環境的改良。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選擇從改變父母開始,不能把父母只盯著孩子的問題而缺乏自省這個習慣延續下去。今年我們組織了一些專家學者,正在研製一套從零歲一直到孩子上大學這樣一個階段的父母讀本,不是給孩子的,是給父母的。

從老師這個層面來說,我們一直也在做教師培訓的項目,在這方面有很多探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中國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是件好事,不管是從家庭教育方面還是從其他各個方面,我們會全力的做一些配合。

要用國際視野看待中國教育

牛新哲: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培訓聯盟主席。

什麼是教育?首先,教育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全球,它不是一個學術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高考是做什麼的?是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不管是教育分層也好,還是為國家做人才戰略也好,它首先是一種政治制度。

我們談起資源均衡,是中國的人才戰略,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大國,是從政治層面去發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短期內,用學術方式去改良中國的教育,其實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第二,世界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資訊時代,我們更加關注人。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從農村出來,當時上課不是說老師好,是說農轉非、商品糧。那時候上學特別有勁,只要能考上大學,馬上身份就變了。鯉魚跳龍門啊!有太多小說在鼓勵大家脫離農村身份,成為城市人。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說你要想成為人上人,必須吃得苦中苦。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其實正常。

我們已經從工業時代過渡到資訊時代,從培養標準化的專家到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我們經濟在轉型,人才戰略也在轉型,才使得有一批精英階層意識到是以人為本的。我們確實能感覺到,在一個沒有信用等級制度的國家裡,突然將基於經濟基礎的道德意識標準下放到民眾的時候,國家就亂了。

要做中國好教育,第一,政治層面我們還是要改革。因為在國家層面,它也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也在談創新,也在談高考制度改革,也在談走班制,要多維度來重新看待人才,人才自然會影響我們原有的教育的科目和教育的形勢,我覺得這個是要依託現實的。

第二,我們要用國際視野去看待教育問題。這多年來,中國人出國的很多,大量海歸歸國後很少像民國時期的留學生一樣在教育上有大動作。那說明我們的教育不能因為海歸的思想在制度層面產生很大影響。我們看到現在的海歸回來都是創業,都是掙錢,都是互聯網,都是高科技,沒有人要改變教育。

民國黃金十年,一大批海外學者確實改變了傳統教育。因此,我們要做中國好教育,一定在立足國內現實的基礎上,放寬國際視野。比如新加坡,包括落後的越南,泰國、柬埔寨都有大量的美國學校,英國學校,這種國際學校直接把先進的思想植入到一個相對來說落後的地區。

與臺灣相對比,我們少了兩個最重要的教育:一個是家庭教育,一個是生命教育,這些教育都應該納入體制內的課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僅屬於自己,還屬於家庭,屬於社會。我們沒有關於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但是臺灣教育部的檔裡面,對於孩子這方面有完整的課程,理財,家居等都做得非常詳細。

從好教育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要為家庭教育和生命教育服務,來彌補中國教育知識板塊的缺點。如果這兩方面可以解決現代的現實問題,再以開放的國際視野,基於人的培養,慢慢地把中國放入國際領域。只有當中國出現更多的國際人,我們才能夠提到“百年夢”,能夠承擔國際責任。

作者:王曉霞

攝影:劉 昌

排版:祝穎麗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小編推薦

我的兩個女兒離開中國,就是基於我認為中國目前教育真的不好。我不在意成績和考試,我在意教育本身。什麼是中國好教育?我認為,中國好教育必須放眼世界。很多國家正在發生好教育,我們中國需要去探討,去發掘。

完善教育體系

培養創新人才

康小明:博士,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教育戰略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員。

如果從全人類的共同命運體來看,我覺得好教育應該有一些共通的標準。中國正在崛起,我們要更多地承擔國際責任,就必然需要培養出能擔當國際責任的創新人才。中國想在世界的發展中發聲,在教育上既應該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點,要傳承中華民華的優秀教育基因,同時也要打通與發達國家的好教育的聯繫。

這些優秀基因和共通的地方有哪些呢?我今天重點講三點。第一點,老祖宗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存在著不同的優勢和潛能,只是有些潛能是天生的,有些潛能是後天培養的,形成和成長的路徑也千差萬別。但是,充分尊重這些個體差異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條件。

當年,錢鐘書考清華的時候,他的數學明顯不行,只考了15分,但還是憑藉著強大的國學功底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了。著名作家三毛、席慕容也都是文思敏銳,對情緒、對事物的感知能力特別強,但是她們小學時的數學成績都不好尤其是,她們的文風有很大差異。三毛作品的整體文風沒有席慕容那麼陽光、開朗、積極、豁達,而是比較哀婉、悲戚,這與她們小學階段碰到了不同的數學老師密不可分。這就是不同老師對孩子的影響。

因材施教在中國現階段落實得不太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考和高考指揮棒,過於強調文化課考試成績這個容易精確量化的標杆。但是,從國情看,這種選拔制度短期內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在文化課的學習過程中,將真正的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融合在一起。

我們家孩子跟著我在美國訪學時,在矽谷核心區讀了一年小學後又回來了,她就經歷了美國基礎教育和中國教育之間的轉換。美國的因材施教就做得特別好,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國家,就像一個小聯合國。他們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手工、研究地理或歷史、唱歌、舞蹈、演講等。每個孩子做得很好的地方,都能得到老師的誇讚。我們家的孩子在美國的特點就是,天天喜歡去上學,因為她覺得在學校很開心。

文化課程美國的要求確實很低,前段時間美國訪學學者在交流群忠談論美之間數學教育的差異。總體上看,中國的小學生數學功底很扎實,美國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連很多基本的數學問題都搞不懂。回國以後,如果從數學的考試成績看,我家小孩班上那些最差的學生,很可能也要比美國班裡最好的學生考得好。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後,那些考試成績賽過美國小學生的那幾個孩子的職業發展還真不定有人家好,原因就在於考試成績背後的綜合能力和素養並沒有真正構建起來。

第二是教育參與的主體能否找到快樂感和成就感。學校教育的主體包括了校長、老師、學生,其中學生又是其中的最為重要的主體。學生在參與整個教育的過程中,他內在的情感或情緒體驗是什麼樣的?是快樂、愉悅的還是痛苦的、焦慮的?我覺得這也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考量指標。我們的老祖宗實際上也講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也經常會提起“樂此不疲”這個成語,說的都是快樂的學習體驗是多麼的重要。

我自己就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常勝將軍”,過五關,斬六將,迎中考,戰高考,一直到考入北大。在看似刻苦的學習過程中,實際上是真切地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對於學習和考試是多麼地重要。當然,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與家長和老師的正確教育密不可分。如果家長總是急功近利,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那麼將很難讓孩子找到這種感覺。

老師也一樣,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對待學生的態度,會讓學生產生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在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方面,在瞭解孩子的身心特徵方面,在教學、教法的掌握方面,都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三是學生自主的問題。基於很多原因,我們現在很多孩子的學習狀態都是被迫多於自主。實際上,最好的學習狀態就是自主學習。我在美國的時候,就發現那些孩子的自主程度非常高。他們在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就能進行團隊合作研究一些小課題,做完之後還能上臺講解。

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滿堂灌,前沿的課改學校雖然在努力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畢竟太少了。同樣解決一個問題,老師逼著學生做和學生主動地要求做,學習潛能的發揮和考試結果將會大相徑庭。

不僅很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也由於家庭教育不當導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再完善的家長管理和學校管理都不如自我管理。試想,一個學生如果連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沒有,他怎麼能做到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呢?這也是當年的高考神童,14歲考上湘潭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的魏永康最後被強行退學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在其他大學中也屢見不鮮。

隨著我國向資訊社會和智慧化社會的邁進,未來只會單純地輸出知識或者做些機械重複工作的人越來越沒有市場了,最明顯的,就是無論是機械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是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人類都越來越敵不過智慧型機器人了。如果我國的教育體系沒有重大變革的話,我覺得中國的發展將面臨著巨大的人才危機。我們要以“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心態不斷推進我國教育朝著好教育的方向發展,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拔尖創新人才。咱們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努力!

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黃儉:全國學校美育聯盟秘書長、中國文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非遺校園傳承基金發起人、執行理事長。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有一批中國的精英,包括康有為、梁啟超,他們成為早期的改良主義者。洋務運動的教育主要是聘請外國教師給中國學生講課,或者乾脆留學。民國時期,大約有3000多教育人,他們回國後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的領袖,而是投身於教育。

當時中國需要這樣的人,因為要解決社會分散生產。一個是致富發展,自己成才,中國社會需要有能力的人創建自己,沉澱自己。還有一個問題是解決社會分層,通過教育來分層,要解決人的本質的問題,我覺得從當下我們的新教育來看,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從國家的頂層設計來說,國家也看到教育的弊端,但是也很無奈。我覺得,我們這個時候要創造新教育體系。我最近一段時間動員了一百個全國政協委員、兩會代表和教育界精英人士在推動美育。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是美育的過程,教育的目的也應該讓孩子植入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

好教育需要重構中國精神

童喜喜: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所長、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什麼是好教育?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個是科學,一個是創新,一個是紮根。

第一,科學指的是我們尊重教育一般規律,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外國,現在心理學、科學等研究就是不斷地在提升人類對自我的評判能力,這種教育的規律是不管哪個國家都存在的,都是一視同仁的。

第二是創新,就是要突破和創造。中國有一些發展不均衡的地方,你在這創新拿到那去,不僅不會創新,而且是非常落後的做法。可是你要突破那個階段,打比方說,杜郎口中學的模式之所以被人模仿,它其實運用了兒童本位,那麼兒童為主體並不是萬能的。這樣的創新,我覺得好教育是要提倡的。

第三是紮根,就是需要重構中國精神。國家提倡我們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沒有說傳承傳統文化。這個“優秀”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我們要去篩選。為什麼說重構中國精神呢?這也跟我最近的一個研究有關係,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說重構中國精神,包括兒童精神。

兒童這個詞是從歐洲發源,他們把自由作為兒童精神,因為歐洲文明發源於希臘,拉丁文裡兒童的本意就是“自由者”,但是不管從中國還是從外國,僅僅只有“自由”這個詞,我個人認為是不夠的。中國文化中的兒童意識非常落後。我們所說的留守兒童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沒有尊重法律,我們加入了國際兒童公約,但是沒有遵守它。當然中國也有對留守兒童補充的地方。

我後來提出了三個詞,也是三個境界共同組成中國兒童精神,那就是自由、自律、自新。自由是一個基礎,自律是一個手段,中國在自律這方面一直在強調,是因為缺乏自由,所以它就變成了我要你怎樣做,但是前面兩者一個是手段,一個是基礎,最終得到自新。

我沒有想到今天來了這麼多文藝界的人士,文藝界人士最能感受到“自新”兩個字,人的本質就是創造,所以我從這三個層面,科學、創新、紮根,來詮釋中國好教育。

中國現在不乏教育的探索。在如何呈現中國好教育上,我認為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是我們要從大國風貌變為強國氣象。舉例說,我們舉辦奧運會時展示的是群體,讓世界很震撼,同時對我們也有很多誤解,覺得我們泯滅了個性。這就是我們突出了大國、突出了集體。怎麼變強國氣象呢?其實就是突出展示個體的強大。其實,每一個人強了,我們也在不斷地展現出個體強大的時候,外界對中國好教育就會有不一樣的印象,他們會覺得你的這個強大,是一個個個體強大起來組合而成的。

第二點,是要從知識第一變為以人為本。我們現在對教育的很多批評,說著說著就歸到體制上,然後就覺得個體無能為力。其實,體制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的深刻影響,是我們的時代正在變化,我們正在從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發生急劇的改變。

工業時代對人的要求是需要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資訊時代,需要一個人首先有基礎知識,獲得幸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實現自己的創新。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在傳授知識時,既要保證基礎知識的完整,又要保證從人的角度對知識進行取捨,從而保證一個人靈性的豐沛,創造力的旺盛。

最應該接受教育的

是父母和老師

藍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執行所長。

大家提出教育問題的時候,很自然習慣把物件指向了孩子,我覺得現在最應該接受教育的是成人,父母和老師一樣都應該繼續真正地接受怎樣教育孩子的教育。如果我們這個理念不變,事實上教育環境改良也只是一個口號。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老師的因為各種壓力而缺乏職業幸福等問題,極需更多人去幫他們協調或者說協助進行環境的改良。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選擇從改變父母開始,不能把父母只盯著孩子的問題而缺乏自省這個習慣延續下去。今年我們組織了一些專家學者,正在研製一套從零歲一直到孩子上大學這樣一個階段的父母讀本,不是給孩子的,是給父母的。

從老師這個層面來說,我們一直也在做教師培訓的項目,在這方面有很多探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中國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是件好事,不管是從家庭教育方面還是從其他各個方面,我們會全力的做一些配合。

要用國際視野看待中國教育

牛新哲: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培訓聯盟主席。

什麼是教育?首先,教育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全球,它不是一個學術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高考是做什麼的?是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不管是教育分層也好,還是為國家做人才戰略也好,它首先是一種政治制度。

我們談起資源均衡,是中國的人才戰略,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大國,是從政治層面去發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短期內,用學術方式去改良中國的教育,其實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第二,世界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資訊時代,我們更加關注人。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從農村出來,當時上課不是說老師好,是說農轉非、商品糧。那時候上學特別有勁,只要能考上大學,馬上身份就變了。鯉魚跳龍門啊!有太多小說在鼓勵大家脫離農村身份,成為城市人。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說你要想成為人上人,必須吃得苦中苦。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其實正常。

我們已經從工業時代過渡到資訊時代,從培養標準化的專家到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我們經濟在轉型,人才戰略也在轉型,才使得有一批精英階層意識到是以人為本的。我們確實能感覺到,在一個沒有信用等級制度的國家裡,突然將基於經濟基礎的道德意識標準下放到民眾的時候,國家就亂了。

要做中國好教育,第一,政治層面我們還是要改革。因為在國家層面,它也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也在談創新,也在談高考制度改革,也在談走班制,要多維度來重新看待人才,人才自然會影響我們原有的教育的科目和教育的形勢,我覺得這個是要依託現實的。

第二,我們要用國際視野去看待教育問題。這多年來,中國人出國的很多,大量海歸歸國後很少像民國時期的留學生一樣在教育上有大動作。那說明我們的教育不能因為海歸的思想在制度層面產生很大影響。我們看到現在的海歸回來都是創業,都是掙錢,都是互聯網,都是高科技,沒有人要改變教育。

民國黃金十年,一大批海外學者確實改變了傳統教育。因此,我們要做中國好教育,一定在立足國內現實的基礎上,放寬國際視野。比如新加坡,包括落後的越南,泰國、柬埔寨都有大量的美國學校,英國學校,這種國際學校直接把先進的思想植入到一個相對來說落後的地區。

與臺灣相對比,我們少了兩個最重要的教育:一個是家庭教育,一個是生命教育,這些教育都應該納入體制內的課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僅屬於自己,還屬於家庭,屬於社會。我們沒有關於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但是臺灣教育部的檔裡面,對於孩子這方面有完整的課程,理財,家居等都做得非常詳細。

從好教育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要為家庭教育和生命教育服務,來彌補中國教育知識板塊的缺點。如果這兩方面可以解決現代的現實問題,再以開放的國際視野,基於人的培養,慢慢地把中國放入國際領域。只有當中國出現更多的國際人,我們才能夠提到“百年夢”,能夠承擔國際責任。

作者:王曉霞

攝影:劉 昌

排版:祝穎麗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小編推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