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讓易經智慧在孩子人生的路上慢慢發酵,指引孩子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易經》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儒家尊為“六經之首”,被道家奉為“三玄之冠”,其可謂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智慧之海, 生命保障”。 《四庫全書》曾提道:“易道廣大,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


一、最近聽了曾仕強教授的百家講壇的《易經》講座, 對於養育之道, 頗有些共鳴, 其中隱含關於早教和育兒的傳統方面論述, 我總結如下:

1、養兒不教害死自己, 養女不教害死別人, 男人找錯老婆, 九代都未必能收拾殘局。

所以, 如果你現在還把男孩當成“少爺”來培養就錯了, 你會害他一輩子。 同樣, 如果你現在還把女孩當成“小公主”來培養就錯了, !而且, 你還要弄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富養女孩”!不然, 你也會害她一輩子, 而她也會恨你一輩子。 教育孩子, 不得不謹慎。

2、媽媽要樹立爸爸的權威, 爸爸則要愛護媽媽, 以媽媽為重。

如果你是男孩的媽媽,

請記住這句話吧:男孩需要更多的信任來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 太多的關心只會讓男孩感到窒息。 如果你是女孩的爸爸, 雖然小女孩是家裡唯一的孩子, 爸爸好像也沒顯出特別的喜歡。 看到別人的爸爸殷殷地關懷女兒, 小女孩心裡便有了比較, 覺得爸爸不喜歡自己。

男孩需要更多的信任, 女孩則需要更多的關心。 女孩需要感覺到, 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是理解她的感覺和需要的, 當她脆弱的時候, 可以從父母這裡尋求支持。 如果這種需要得到滿足, 女孩就會覺得自己很可愛, 並且感到安全、幸福和滿足。 遺憾的是很多爸爸都不瞭解這一點。 爸爸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就是把男孩需要的東西給予女孩(爸爸憑藉自己的成長經驗,

還以為給了女孩最重要的東西呢)。 ——有的爸爸在女孩沒有請求建議的時候, 就不斷地提出解決辦法, 他們不瞭解女孩更需要的是分享情感;有的爸爸給了女孩太多的信任和空間, 而不知道這會讓女孩覺得爸爸不夠關心她, 甚至會感覺被拒絕和遺棄。

3、要建立必要的家規, 這樣小孩子就知道如何去約束自己, 家教一旦樹立, 寧可嚴不可寬。

如今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許多家庭甚至不惜重金來培養孩子。 但是獨生子女的教育, 卻越來越成為許多家庭頭疼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有三個方面要做好。

第一個, 就是父母引導的方向不能錯。

家庭要有規矩, 別人家怎麼樣我不管,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有原則的, 他不能隨意去挑戰。 家規立起來, 孩子就懂得要怎麼樣去約束自己, 也自然知道該怎麼去走。 當然, 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 家教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 養兒子不教, 害死自己全家, 養女兒不教, 害死別人全家。

第二個, 父母教育的方法不能錯。 父母要負起責任, 教育孩子以防患於未然。 不能因為工作忙就把孩子丟給父母甚至保姆去管, 再忙也要抽時間關心孩子的成長, 讓他能夠明理, 懂得做人的道理, 尊重和孝順長輩,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勤勞節約”永遠是美德, 再有錢的人也沒有資格浪費, 因為浪費是一種習慣。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 很多好習慣是慢慢養成的。

第三個, 就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家庭教育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 家教寧可嚴不能寬。 母親要在子女面前尊重父親, 樹立他的權威, 父親要以母親為重, 常常告訴小孩, 媽媽每天那麼辛苦不能氣媽媽。 因為家和萬事興, 家庭永遠是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最溫暖的港灣。 把孩子培養好, 這是一項長遠的重要的事情。 教育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不打不重要, 怎麼打才重要, 標準是合理, 不合理就不行。

所謂子不教, 父之過也。 所以, 人必須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德行, 以身作則, 這樣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深遠的, 賢德的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能是厚德。

4、別想改變小孩, 引導小孩自己變, 自己變則輕而易舉。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你是怎麼樣的,在他那裡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5、父母不必過於嚴肅教育小孩,小孩並沒有一些成人才有的觀念比如財產歸屬權、倫理道德、自私與否的等觀念,父母用對話的方式把道理告訴他是最好的,也是小孩最容易接受的。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麵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後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範圍內的,然後很嚴肅地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衝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範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儘早提醒,5分鐘後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鬥智鬥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麼是規則,什麼是規矩!

6、中國人的親情觀是“無限公司”,小孩不是到了18歲就和你沒關係了,他一輩子都是你的小孩,所以很多問題要防患於未然。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像是放飛的風箏,無論你飛的多高多遠,“愛”始終會成為我們之間永遠割不斷的那個牽掛。教育孩子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7、孩子打不打不重要,關鍵是怎麼打。

孩童正處於無知到有知的成長階段,父母應為平等身份、交友心態細心、耐心地講明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使他明辨是非,懂得道理。

孩子都有極強的上進心,父母應善於發現孩童的優點和長處,使他們崇尚先進,要求進步,必須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主張個性發展,才能使他們揚長避短,早日成材。教育孩子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只能用愛交換愛,用信任交換信任。

8、父母在,不遠遊。

為什麼父母在世,遠遊就應該有一定的方向、線路呢?這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方便父母思念自己時知道該朝哪一個方向翹首盼歸,減輕憂愁;二是萬一有事,也可以托人捎信,及時趕回家。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

9、 0-3歲是養性的關鍵時期,所以這時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身體。這個不用多說了。

我們要使這個承載生命的容器完好結實,不會成為日後擾亂精神活動的障礙,或因為有漏洞而耽誤人生。0-3歲是孩子身體發育最關鍵的時期,這個時候給孩子一個好身體,就是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好性格,因為一個身體不健康的孩子,會有性格缺陷。中醫講肝不好的孩子易怒,或易有抑鬱的傾向,脾不好的孩子話多守不住秘密,腎虧的孩子膽小沒有安全感,肺氣亢進的孩子好爭辯,愛頂嘴,心火旺的孩子暴躁。瞭解你的孩子,悉心養育好他的身體,這就是在給孩子積累好革命的本錢。與此同時告訴他為什麼他要這麼吃東西,那樣好睡覺,讓他養成習慣,這就是在給孩子一種好教養,以使孩子具備保持好性格和好身體的能力。這種能力才真的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10、 3-7歲是養正氣的時候。所謂正氣,或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指這個孩子終生的立身之本。“蒙以養正。”只有在沒開蒙的時候,正氣才有機會養,人一旦開蒙,就會有心機,那時候再想讓孩子有大智慧,別耍小聰明就不容易了。所以中國的祖先一向主張先養人,後傳技。所以我理解,這個階段,對孩子建立一定的規矩就非常必要。古代的早教3歲以後也讓孩子讀書,但只讓孩子讀聖賢書,為的是善言先入,種進心田,而不是盲目追求讀書的量。負責任的家長會嚴格限制孩子讀書的內容,唯恐一些不正的見地和知識污染了孩子的心識。想想《紅樓夢》裡寶玉和黛玉都十幾歲了,讀什麼書還是要受限制的,想讀《西廂記》都要偷偷摸摸,可見讓孩子讀什麼書比讓孩子讀多少書要重要得多。

11、讓孩子自由自在,他才能充分舒展生命,很多生命裡的種子才能破土而出。他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就是在瞭解自己的興趣所在,這個探索過程可以幫助你和他瞭解哪裡是他生命可以生根的地方。所謂“道法自然”也,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給他自由天地,他自然可以盡情生長。別做違背生長規律的事,別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12、很多大德都說過小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回到父母身上去找。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王鳳儀先生以勸病救人聞名天下,他曾經說過,12歲以前孩子得的病都和家長有關,如果長輩貪婪、暴躁、愚癡、冷漠,孩子沒有不得病的。

13、對於吃喝、玩具等度的掌握,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預見性,一開始就把規矩講好,那麼就比出了狀況再去解決更容易。無論父母使用哪種管教方式,都應該事先給孩子解釋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錯,才開始管教,懲罰孩子。如果沒提前給孩子說清楚定的規 矩是什麼,哪些行為是將受到懲罰的,那麼孩子就對不良行為沒有任何認識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對他行為的期望是什麼。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很 有可能反應過激,從而使用較為嚴厲的懲罰方式對待孩子,不過,懲罰過於嚴厲,將很難堅持到底。

二、《易經》這樣一本博大精深的經典,我們作為家長,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裝進孩子的腦子裡,讓易經智慧在孩子未來人生的路上慢慢發酵,指引孩子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陶然老師說一句讓我銘刻於心的話:“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有一天讓我們的孩子走到舞臺前面來,讓優秀的孩子更優秀。”

哇塞!我頓時覺得我找到知音了,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在前面,就像放牛一樣,我不知道家人們小時候有沒放過牛,我們放牛的時候,你如果走在牛的前面拉,不管你怎麼拉,牛都是慢吞吞地走,你會拉得很累,但是,你要是在後面趕,你輕輕拍一下,牛就會快速走起來,這就是智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就不一樣。

那麼下面,我就來談談和孩子之間怎樣在遊戲中學習這部偉大的經典的。

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只有當人在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遊戲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是激發孩子才能的開端,是尋找孩子興趣,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主要來源。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培養才幹、開發智力,是孩童時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1、每天讀經典之前跟孩子玩,玩得很開心,很盡興的時候,媽媽才引導到讀經典這裡來,媽媽的情緒也是高昂的。例:“寶貝,我們來讀經典羅;”“寶寶,快來呀!我們要讀經典長智慧羅。”“我們今天用最開心、最快樂的心情、最快速的時間來完成今天的讀經任務,好不好?”

2、跑步,捉迷藏:把孩子舉過頭坐在肩膀上跑起來,背著他跑步,轉圈圈,親他擠他,反正弄到他很開心了,好啦,我們玩夠了,現在開始讀經典長智慧羅,預備:沖啊!就跑著進房間,多寶就會蹬蹬地跟進來,他還會把們關好,我們就可以在床上讀了,雖然多寶每次都要指讀那一頁,每次指讀幾行,但是就是讓他養成一種習慣,每天那個時候一定要讀讀經典的好習慣。

3、孫悟空尋寶:把易經卡當做寶貝,藏到床上、家裡一些角落,然後讓孩子找,找到乾卦就說出乾卦的卦辭,然後讀乾卦一邊;讀完又再找,如此類推,不斷地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覺得每天讀經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

4,遊戲鄭骰子:選易經六個卦,把卦象貼在正方體紙盒的面上,然後往上扔,扔到那卦讀那卦。

5、接龍讀:爸爸讀一句,寶寶讀一句,媽媽讀一句,或者爸爸媽媽一起讀,又或者寶寶和媽媽一組,爸爸另外一組都可以,一家人輪流自由組合讀,最重要的是讀得開心、讀得快樂、讀得興奮。

6、在讀經典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天行健,手往上打開成天,君子以自強不息,手握拳頭,做出很努力的樣子,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手在胸前做出雲行和下雨的動作,時而搖頭晃腦,時而抑揚頓挫,總之,家長把經典經過內化發酵成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讓孩子學,只要孩子開心,樂意學就好了,

7、我家寶寶最近喜歡模仿唱歌和做主持人。媽媽就自製了一個簡單的話筒,在話筒下面放電視臺名稱的正方形四面貼上易經的卦像圖,我做好後是下午下班時帶回家的,小傢伙開心的洗澡也要拿著,吃飯也要拿著,一晚上都不肯放下來,就連睡覺也要拿著睡。

其實只要我們家長用心,可以發明很多很好玩的易經遊戲,在引導孩子讀經的過程中,家長的態度、語氣、情緒對孩子來說都很重要,你開心、孩子就開心;你用心、孩子就用心;你情緒高昂,孩子就熱情高漲;

你怎麼樣,孩子就怎麼樣;孩子就是我們家長的鏡子,所以,做好自己最重要。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句話用在我們家長身上同樣合適。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我們從曾老師的這句格言中不難看出,曾老師一直秉承著優秀教師的高尚情懷,帶領著學生們一起走上追求理想的人生之路。

以道為師,以易為師,以己為師。曾老師一直都在引導大家熱愛經典,學習經典,全力遵守聖賢之道。君子以懿文德,經典成就人生。

你是怎麼樣的,在他那裡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5、父母不必過於嚴肅教育小孩,小孩並沒有一些成人才有的觀念比如財產歸屬權、倫理道德、自私與否的等觀念,父母用對話的方式把道理告訴他是最好的,也是小孩最容易接受的。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麵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後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範圍內的,然後很嚴肅地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衝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範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儘早提醒,5分鐘後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鬥智鬥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麼是規則,什麼是規矩!

6、中國人的親情觀是“無限公司”,小孩不是到了18歲就和你沒關係了,他一輩子都是你的小孩,所以很多問題要防患於未然。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像是放飛的風箏,無論你飛的多高多遠,“愛”始終會成為我們之間永遠割不斷的那個牽掛。教育孩子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7、孩子打不打不重要,關鍵是怎麼打。

孩童正處於無知到有知的成長階段,父母應為平等身份、交友心態細心、耐心地講明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使他明辨是非,懂得道理。

孩子都有極強的上進心,父母應善於發現孩童的優點和長處,使他們崇尚先進,要求進步,必須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主張個性發展,才能使他們揚長避短,早日成材。教育孩子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只能用愛交換愛,用信任交換信任。

8、父母在,不遠遊。

為什麼父母在世,遠遊就應該有一定的方向、線路呢?這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方便父母思念自己時知道該朝哪一個方向翹首盼歸,減輕憂愁;二是萬一有事,也可以托人捎信,及時趕回家。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

9、 0-3歲是養性的關鍵時期,所以這時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身體。這個不用多說了。

我們要使這個承載生命的容器完好結實,不會成為日後擾亂精神活動的障礙,或因為有漏洞而耽誤人生。0-3歲是孩子身體發育最關鍵的時期,這個時候給孩子一個好身體,就是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好性格,因為一個身體不健康的孩子,會有性格缺陷。中醫講肝不好的孩子易怒,或易有抑鬱的傾向,脾不好的孩子話多守不住秘密,腎虧的孩子膽小沒有安全感,肺氣亢進的孩子好爭辯,愛頂嘴,心火旺的孩子暴躁。瞭解你的孩子,悉心養育好他的身體,這就是在給孩子積累好革命的本錢。與此同時告訴他為什麼他要這麼吃東西,那樣好睡覺,讓他養成習慣,這就是在給孩子一種好教養,以使孩子具備保持好性格和好身體的能力。這種能力才真的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10、 3-7歲是養正氣的時候。所謂正氣,或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指這個孩子終生的立身之本。“蒙以養正。”只有在沒開蒙的時候,正氣才有機會養,人一旦開蒙,就會有心機,那時候再想讓孩子有大智慧,別耍小聰明就不容易了。所以中國的祖先一向主張先養人,後傳技。所以我理解,這個階段,對孩子建立一定的規矩就非常必要。古代的早教3歲以後也讓孩子讀書,但只讓孩子讀聖賢書,為的是善言先入,種進心田,而不是盲目追求讀書的量。負責任的家長會嚴格限制孩子讀書的內容,唯恐一些不正的見地和知識污染了孩子的心識。想想《紅樓夢》裡寶玉和黛玉都十幾歲了,讀什麼書還是要受限制的,想讀《西廂記》都要偷偷摸摸,可見讓孩子讀什麼書比讓孩子讀多少書要重要得多。

11、讓孩子自由自在,他才能充分舒展生命,很多生命裡的種子才能破土而出。他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就是在瞭解自己的興趣所在,這個探索過程可以幫助你和他瞭解哪裡是他生命可以生根的地方。所謂“道法自然”也,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給他自由天地,他自然可以盡情生長。別做違背生長規律的事,別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12、很多大德都說過小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回到父母身上去找。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王鳳儀先生以勸病救人聞名天下,他曾經說過,12歲以前孩子得的病都和家長有關,如果長輩貪婪、暴躁、愚癡、冷漠,孩子沒有不得病的。

13、對於吃喝、玩具等度的掌握,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預見性,一開始就把規矩講好,那麼就比出了狀況再去解決更容易。無論父母使用哪種管教方式,都應該事先給孩子解釋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錯,才開始管教,懲罰孩子。如果沒提前給孩子說清楚定的規 矩是什麼,哪些行為是將受到懲罰的,那麼孩子就對不良行為沒有任何認識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對他行為的期望是什麼。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很 有可能反應過激,從而使用較為嚴厲的懲罰方式對待孩子,不過,懲罰過於嚴厲,將很難堅持到底。

二、《易經》這樣一本博大精深的經典,我們作為家長,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裝進孩子的腦子裡,讓易經智慧在孩子未來人生的路上慢慢發酵,指引孩子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陶然老師說一句讓我銘刻於心的話:“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有一天讓我們的孩子走到舞臺前面來,讓優秀的孩子更優秀。”

哇塞!我頓時覺得我找到知音了,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在前面,就像放牛一樣,我不知道家人們小時候有沒放過牛,我們放牛的時候,你如果走在牛的前面拉,不管你怎麼拉,牛都是慢吞吞地走,你會拉得很累,但是,你要是在後面趕,你輕輕拍一下,牛就會快速走起來,這就是智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就不一樣。

那麼下面,我就來談談和孩子之間怎樣在遊戲中學習這部偉大的經典的。

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只有當人在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遊戲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是激發孩子才能的開端,是尋找孩子興趣,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主要來源。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培養才幹、開發智力,是孩童時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1、每天讀經典之前跟孩子玩,玩得很開心,很盡興的時候,媽媽才引導到讀經典這裡來,媽媽的情緒也是高昂的。例:“寶貝,我們來讀經典羅;”“寶寶,快來呀!我們要讀經典長智慧羅。”“我們今天用最開心、最快樂的心情、最快速的時間來完成今天的讀經任務,好不好?”

2、跑步,捉迷藏:把孩子舉過頭坐在肩膀上跑起來,背著他跑步,轉圈圈,親他擠他,反正弄到他很開心了,好啦,我們玩夠了,現在開始讀經典長智慧羅,預備:沖啊!就跑著進房間,多寶就會蹬蹬地跟進來,他還會把們關好,我們就可以在床上讀了,雖然多寶每次都要指讀那一頁,每次指讀幾行,但是就是讓他養成一種習慣,每天那個時候一定要讀讀經典的好習慣。

3、孫悟空尋寶:把易經卡當做寶貝,藏到床上、家裡一些角落,然後讓孩子找,找到乾卦就說出乾卦的卦辭,然後讀乾卦一邊;讀完又再找,如此類推,不斷地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覺得每天讀經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

4,遊戲鄭骰子:選易經六個卦,把卦象貼在正方體紙盒的面上,然後往上扔,扔到那卦讀那卦。

5、接龍讀:爸爸讀一句,寶寶讀一句,媽媽讀一句,或者爸爸媽媽一起讀,又或者寶寶和媽媽一組,爸爸另外一組都可以,一家人輪流自由組合讀,最重要的是讀得開心、讀得快樂、讀得興奮。

6、在讀經典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天行健,手往上打開成天,君子以自強不息,手握拳頭,做出很努力的樣子,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手在胸前做出雲行和下雨的動作,時而搖頭晃腦,時而抑揚頓挫,總之,家長把經典經過內化發酵成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讓孩子學,只要孩子開心,樂意學就好了,

7、我家寶寶最近喜歡模仿唱歌和做主持人。媽媽就自製了一個簡單的話筒,在話筒下面放電視臺名稱的正方形四面貼上易經的卦像圖,我做好後是下午下班時帶回家的,小傢伙開心的洗澡也要拿著,吃飯也要拿著,一晚上都不肯放下來,就連睡覺也要拿著睡。

其實只要我們家長用心,可以發明很多很好玩的易經遊戲,在引導孩子讀經的過程中,家長的態度、語氣、情緒對孩子來說都很重要,你開心、孩子就開心;你用心、孩子就用心;你情緒高昂,孩子就熱情高漲;

你怎麼樣,孩子就怎麼樣;孩子就是我們家長的鏡子,所以,做好自己最重要。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句話用在我們家長身上同樣合適。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我們從曾老師的這句格言中不難看出,曾老師一直秉承著優秀教師的高尚情懷,帶領著學生們一起走上追求理想的人生之路。

以道為師,以易為師,以己為師。曾老師一直都在引導大家熱愛經典,學習經典,全力遵守聖賢之道。君子以懿文德,經典成就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