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戴西 |

作者: 水水/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我第一次用這麼簡單的標題。 因為, 這個我將要寫的女人, 形容她用簡單的一兩句精緻的話, 一兩個貼切的詞,

都是不夠的。

我想戴西是某種遺失了的上海靈魂。

戴西, 曾經的上海永安百貨的四小姐, 郭婉瑩。 永安百貨, 舊上海南京路上著名的“四大公司”(即: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之一, 原由澳洲悉尼經營水果批發的香山華僑郭家創辦。 戴西的父親郭標應孫中山邀請, 舉家從澳洲來到上海創業落戶。 戴西來上海的時候, 已經6歲, 她的母語一直是英文, 所以文中將一直叫她戴西。

| 歷史上的永安百貨

南京路, 被稱為“中華商業第一街”, 如今它在終日熙熙攘攘的遊客包圍中, 在永不蕭條中忘記了很多事。 繁華和美滿, 有時候太乏味了。

| 如今的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貨

怎麼描述戴西呢?我很緊張。 最近人們的內心是絕望的, 說中產階級揣著500萬, 買不到北京的房子;說名校學生都在逃離北上廣……這樣時代的傷其實很輕很輕了, 這代人已經不能承受了, 這只不過是金錢上的事情罷了。 我一直在想, 以前的那個時代留給戴西那麼深重的傷痕, 都沒有使她離開上海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她的絕大多數家人們都在1949年以後離開了這裡, 她沒有離開。

從1957年她49歲丈夫被抓, 到1971年她62歲退休, 沒有人知道她究竟經歷了什麼苦難, 因為她從來不訴苦。 然而, 歷史記錄了與那個年代的商人有關的一切懲罰:被關押、被批鬥、被勞動改造……這還是身體上的, 還有情感上的,

眾叛親離、嘔心抽腸等等……

| 戴西, 52歲時, 這一年, 她丈夫去世。 陳丹燕在《上海金枝玉葉》裡給這張照片下寫的文字是:她維護自己選擇過的東西, 不因為它們沒有給她帶來意想中的快樂與幸福就捨棄它們, 她只是欣賞和把玩它們的意趣, 不以自己的獲得來衡量別人的價值。

那時候受苦的人群著實龐大, 據有關資料統計, “文革”中受牽連的人超過1億人, 造成了三千萬冤假錯案。 當現狀實在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改變的時候, 不僅僅只能淚流滿面、控訴呐喊、充滿無窮的怨恨、悲傷和不滿。 有一種面對苦難的方式是乾乾淨淨的, 甯寧靜靜的, 比如戴西。

1958年她被送到資本家學習班上洗腦時, 學習之前她必須先清洗女廁所, 從那時候起, 她學會了怎麼把馬桶沖洗得非常乾淨;後來到農村接受改造也要清洗廁所, 要將裝滿了屎尿的大木桶送到糞池倒乾淨, 然後再抬到河裡洗乾淨。 她會獨自一人學會非常耐心地洗, 洗得非常乾淨。

她也被送去修過路, 把大石頭砸成小石子的活, 讓她滿手血泡,十指變形,但她照相時就把手背在身後,依然微笑著;她和外貿公司所有資方人員一起被送到外貿農場勞動,要參與蓋房子,這些四五十歲的人中間,沒人敢爬上竹子搭起來的腳手架,她拌好了水泥爬了上去,她說她不怕,她的手腳還能靈活;她也擺過攤,賣桃子、西瓜和鹹鴨蛋,她會把每個鹹蛋都擦得亮亮淨淨的;她被下放青浦,一群人擠住在鴨棚裡,挖了好幾個魚塘,笑著說她居然完成指標了呢……

| 彈鋼琴的手幹了修路的活,手受傷了,她拍照時把手背在身後

而這些故事能流傳出來,是因為她覺得這些故事裡有“fun”。別的更恐怖的折磨她是不會說出來的,她總是微笑。

她說:“我在這樣的生活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要是生活一直像我小姑娘時候那樣,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心能有多大,能對付多少事。現在我有非常豐富的一生,那是大多數人沒有的。”

美國權威的新聞節目主持人華萊士在北京採訪過鄧小平之後想來上海採訪戴西。但是她拒絕回答任何關於自己吃苦經歷的問題,因為她說:“我不喜歡把自己吃過的苦展覽給外國人看,他們其實也是看不懂的,他們是想把我表現得越可憐越好,這樣才讓他們自己覺得自己生活得十全十美。”

她,保護她的自尊和潔淨,她更不想影響別人。她一直到89歲去世,還是一個自理的老太太。

她不是名人,也不是偉人。有人稱她是“最後的貴族女子”。我覺得,為什麼一定要區分貴族和非貴族,她就是一個普通人,但擁有珍貴的人性,她演繹了一個女人在任何際遇下都可以隨緣,包容,果敢,負責。她出現在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場景裡,都保持著風度、優雅和雲淡風輕。

戴西是郭標最疼愛的小女兒,是一個錦衣玉食裡長大的富家女子。她的家庭是挺美好的,富裕、和諧,連最後郭標突發疾病去世,沒有遺書和遺言的情況下,家人們也是平靜地分了家。姨太太和庶出子甚至說郭標已經對他們做出安排,所以,不再參與分遺產。戴西上的中學是中西女塾,美式貴族學校,校訓是成長、愛人、生活,它對學生的要求是秀外慧中,有嚴格的教養和堅強的性格,它對學生的承諾是讓她們一生年輕和愉悅地生活。她上的大學是燕京大學,當時最好的教會大學,她學的是心理學,尤其喜歡研究兒童心理學,她的完美的儀態也跟她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

| 利西路上郭家別墅,後來住了37戶人家。

戴西和她的朋友曾在上海創立過中國第一家現代女子時裝設計沙龍——錦霓時裝沙龍,希望走出一條不同于當年的巴黎也不同于當年的北平的上海時尚之路。戴西的心願是推廣對國貨面料的認同和促進中西合璧時裝的流行。用世界流行,做中國市場,建立中國人自己的事業,這也是當時永安公司的路線。至今這些衣服看起來也很時髦,世界基調中國風。戴西放在現在也是一個有才華的創業家,這個商人的女兒,傳承著美好的商業天賦。

| 做錦霓時裝沙龍的時候,她26歲。25歲結婚,26歲開始想做自己的夢想事業。

戴西曾經得到過真愛吳毓驤,他們兩人都追求生活以快樂為本,因這個共識而結婚了。結婚六年後,她去年輕的寡婦家裡找出了自己的丈夫。此後她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這件事,沒有抱怨,沒有揭露。她生第二個孩子在醫院難產的時候,她丈夫在外面過夜生活。陳丹燕在《上海金枝玉葉》裡寫道:“她的自尊和婉約後面,也許藏著一些遭負心的傷痛。她愛上的真的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丈夫,而她的丈夫是一個無法滿足于過居家生活的男子。”儘管,他的丈夫還是林則徐的後代,是清華和MIT的學生,他也依然充滿缺陷,其實生而為人哪有完美。但那是戴西自己愛的,能說不愛就不愛嗎?他的一切都與她息息相關,何況她還要接受他入獄三年後的死亡,以及死亡後還被認定為現行反革命,要罰6.4萬美金和13萬人民幣,被抄家、清賣之後,還剩14萬元人民幣的債務……她的丈夫喜歡白色菖蘭,這種花的花語是用心、堅固。

戴西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是女兒靜姝,小的是兒子中正。她學的心理學大抵都用到了教育兒女上。她在中西私塾裡讀的美國小說《波麗安娜》在講給她的孩子們聽。波麗安娜說:“我永遠不相信我們就應該拒絕痛苦、罪惡和不適,我只不過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將來,要好得多。”波麗安娜不在乎錢,喜歡自然淳樸的事物。她凡事都會向好的一面看,她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有益於自己的東西,即使是在倒楣事情裡面。所以她的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聽她抱怨過任何事,她從來不露情緒,她的心靈世界也是克制、潔淨,充滿悲傷的事實卻只凝練出一些“fun”講給孩子們聽。有人問,如果文化大革命再來一次,她會如何,她說:“我想過了,我覺得自己可以撐得住。然後我想到我的孩子,他們能受得了嗎?我想我可以受得了,他們也一定能行。”戴西寫給家裡人的回憶錄,從前奢侈的生活幾乎沒有描寫,劫後餘生的寂靜也一筆帶過,她不願意多說艱難生活。

戴西活了89歲,大部分時間是在上海度過的,她視上海為故鄉。她死後,遺體捐獻給了紅十字會,沒有留骨灰,葬禮就在醫學院的解剖實驗室舉行。她把自己最後可以給上海的,給了上海。

| 戴西1971年退休,得以從崇明農場回來。

她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她不會被歸入歷史,也不會被寫入戲劇文藝作品。大部分濃烈厚重的帶有歷史感的事業和愛情,其實跟我們現在的普通人沒有關係。而戴西,她可以跟所有人有關。不是因為愛而愛恨而恨,不是因為野心而去成就事業,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豁得出去,不是擁有了而害怕失去,不是怕了就逃離,不是承受重壓而鬱鬱寡歡,不是堅韌就要玉碎,不是為活著而活著……

她為靈魂而活。

輕飄飄的,不用常常掛念著沉重;

輕飄飄的,時時在肉身旁邊陪著,警覺著;

輕飄飄的,精緻地佈滿風雨中;

輕飄飄的,不帶走一片雲彩;

輕飄飄的,散得開,卻散不去。

上海的上空,也許一直有這樣的靈魂。簡單的愛恨情仇誰不會應付?一代又一代,總有不斷的幸運與不幸的輪回,抬頭挺胸、書生意氣之外,還有內心真正的優雅與精緻,隨時保持生命的純粹,沒有那麼多激昂的情感尖銳的批判,只以簡單的一兩個動作就能直達人心,在平凡時間裡踐行慎獨。才能使這個城市都是日常范兒,乾淨、規則感、安之若素、甘之如怡。

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應是大而化之的,不是要做出什麼偉大的貢獻,有什麼偉大的事蹟,應該是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不激進,也不懶惰。我們古代的修心修身都太在意腦子,而忽視了整個靈魂和儀態。都在極致追求頂峰體驗,而忘了平常的優雅。然而,我們普通人,是在每日每夜裡度過內心和現實世界的。

我們都是一座城的過客,有人動不動就想逃離,有人可以走也不走,因為她們的魂在那裡……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讓她滿手血泡,十指變形,但她照相時就把手背在身後,依然微笑著;她和外貿公司所有資方人員一起被送到外貿農場勞動,要參與蓋房子,這些四五十歲的人中間,沒人敢爬上竹子搭起來的腳手架,她拌好了水泥爬了上去,她說她不怕,她的手腳還能靈活;她也擺過攤,賣桃子、西瓜和鹹鴨蛋,她會把每個鹹蛋都擦得亮亮淨淨的;她被下放青浦,一群人擠住在鴨棚裡,挖了好幾個魚塘,笑著說她居然完成指標了呢……

| 彈鋼琴的手幹了修路的活,手受傷了,她拍照時把手背在身後

而這些故事能流傳出來,是因為她覺得這些故事裡有“fun”。別的更恐怖的折磨她是不會說出來的,她總是微笑。

她說:“我在這樣的生活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要是生活一直像我小姑娘時候那樣,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心能有多大,能對付多少事。現在我有非常豐富的一生,那是大多數人沒有的。”

美國權威的新聞節目主持人華萊士在北京採訪過鄧小平之後想來上海採訪戴西。但是她拒絕回答任何關於自己吃苦經歷的問題,因為她說:“我不喜歡把自己吃過的苦展覽給外國人看,他們其實也是看不懂的,他們是想把我表現得越可憐越好,這樣才讓他們自己覺得自己生活得十全十美。”

她,保護她的自尊和潔淨,她更不想影響別人。她一直到89歲去世,還是一個自理的老太太。

她不是名人,也不是偉人。有人稱她是“最後的貴族女子”。我覺得,為什麼一定要區分貴族和非貴族,她就是一個普通人,但擁有珍貴的人性,她演繹了一個女人在任何際遇下都可以隨緣,包容,果敢,負責。她出現在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場景裡,都保持著風度、優雅和雲淡風輕。

戴西是郭標最疼愛的小女兒,是一個錦衣玉食裡長大的富家女子。她的家庭是挺美好的,富裕、和諧,連最後郭標突發疾病去世,沒有遺書和遺言的情況下,家人們也是平靜地分了家。姨太太和庶出子甚至說郭標已經對他們做出安排,所以,不再參與分遺產。戴西上的中學是中西女塾,美式貴族學校,校訓是成長、愛人、生活,它對學生的要求是秀外慧中,有嚴格的教養和堅強的性格,它對學生的承諾是讓她們一生年輕和愉悅地生活。她上的大學是燕京大學,當時最好的教會大學,她學的是心理學,尤其喜歡研究兒童心理學,她的完美的儀態也跟她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

| 利西路上郭家別墅,後來住了37戶人家。

戴西和她的朋友曾在上海創立過中國第一家現代女子時裝設計沙龍——錦霓時裝沙龍,希望走出一條不同于當年的巴黎也不同于當年的北平的上海時尚之路。戴西的心願是推廣對國貨面料的認同和促進中西合璧時裝的流行。用世界流行,做中國市場,建立中國人自己的事業,這也是當時永安公司的路線。至今這些衣服看起來也很時髦,世界基調中國風。戴西放在現在也是一個有才華的創業家,這個商人的女兒,傳承著美好的商業天賦。

| 做錦霓時裝沙龍的時候,她26歲。25歲結婚,26歲開始想做自己的夢想事業。

戴西曾經得到過真愛吳毓驤,他們兩人都追求生活以快樂為本,因這個共識而結婚了。結婚六年後,她去年輕的寡婦家裡找出了自己的丈夫。此後她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這件事,沒有抱怨,沒有揭露。她生第二個孩子在醫院難產的時候,她丈夫在外面過夜生活。陳丹燕在《上海金枝玉葉》裡寫道:“她的自尊和婉約後面,也許藏著一些遭負心的傷痛。她愛上的真的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丈夫,而她的丈夫是一個無法滿足于過居家生活的男子。”儘管,他的丈夫還是林則徐的後代,是清華和MIT的學生,他也依然充滿缺陷,其實生而為人哪有完美。但那是戴西自己愛的,能說不愛就不愛嗎?他的一切都與她息息相關,何況她還要接受他入獄三年後的死亡,以及死亡後還被認定為現行反革命,要罰6.4萬美金和13萬人民幣,被抄家、清賣之後,還剩14萬元人民幣的債務……她的丈夫喜歡白色菖蘭,這種花的花語是用心、堅固。

戴西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是女兒靜姝,小的是兒子中正。她學的心理學大抵都用到了教育兒女上。她在中西私塾裡讀的美國小說《波麗安娜》在講給她的孩子們聽。波麗安娜說:“我永遠不相信我們就應該拒絕痛苦、罪惡和不適,我只不過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將來,要好得多。”波麗安娜不在乎錢,喜歡自然淳樸的事物。她凡事都會向好的一面看,她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有益於自己的東西,即使是在倒楣事情裡面。所以她的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聽她抱怨過任何事,她從來不露情緒,她的心靈世界也是克制、潔淨,充滿悲傷的事實卻只凝練出一些“fun”講給孩子們聽。有人問,如果文化大革命再來一次,她會如何,她說:“我想過了,我覺得自己可以撐得住。然後我想到我的孩子,他們能受得了嗎?我想我可以受得了,他們也一定能行。”戴西寫給家裡人的回憶錄,從前奢侈的生活幾乎沒有描寫,劫後餘生的寂靜也一筆帶過,她不願意多說艱難生活。

戴西活了89歲,大部分時間是在上海度過的,她視上海為故鄉。她死後,遺體捐獻給了紅十字會,沒有留骨灰,葬禮就在醫學院的解剖實驗室舉行。她把自己最後可以給上海的,給了上海。

| 戴西1971年退休,得以從崇明農場回來。

她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她不會被歸入歷史,也不會被寫入戲劇文藝作品。大部分濃烈厚重的帶有歷史感的事業和愛情,其實跟我們現在的普通人沒有關係。而戴西,她可以跟所有人有關。不是因為愛而愛恨而恨,不是因為野心而去成就事業,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豁得出去,不是擁有了而害怕失去,不是怕了就逃離,不是承受重壓而鬱鬱寡歡,不是堅韌就要玉碎,不是為活著而活著……

她為靈魂而活。

輕飄飄的,不用常常掛念著沉重;

輕飄飄的,時時在肉身旁邊陪著,警覺著;

輕飄飄的,精緻地佈滿風雨中;

輕飄飄的,不帶走一片雲彩;

輕飄飄的,散得開,卻散不去。

上海的上空,也許一直有這樣的靈魂。簡單的愛恨情仇誰不會應付?一代又一代,總有不斷的幸運與不幸的輪回,抬頭挺胸、書生意氣之外,還有內心真正的優雅與精緻,隨時保持生命的純粹,沒有那麼多激昂的情感尖銳的批判,只以簡單的一兩個動作就能直達人心,在平凡時間裡踐行慎獨。才能使這個城市都是日常范兒,乾淨、規則感、安之若素、甘之如怡。

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應是大而化之的,不是要做出什麼偉大的貢獻,有什麼偉大的事蹟,應該是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不激進,也不懶惰。我們古代的修心修身都太在意腦子,而忽視了整個靈魂和儀態。都在極致追求頂峰體驗,而忘了平常的優雅。然而,我們普通人,是在每日每夜裡度過內心和現實世界的。

我們都是一座城的過客,有人動不動就想逃離,有人可以走也不走,因為她們的魂在那裡……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