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誰才是乾隆皇帝心中的第一寵妃?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 他雄才大略, 文治武功, 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共同創造了史上著名康乾盛世, 至今仍為天下人津津樂道。 他是史上中國帝王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但是乾隆皇帝也和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樣, 擁有三宮六院和成群的嬪妃。 在他四十多名的嬪妃中, 有一位回族女子, 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寵妃, 她便是名滿天下的香妃, 也就是乾隆皇帝正式冊封的容妃。

西元1734年, 也就是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香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裡。 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 其族稱為和卓, 所以香妃又稱和卓氏。 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圖爾都。 乾隆二十年五月, 清軍進軍伊犁, 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 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的部族首領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與小和卓木。

不料兩年以後, 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 自稱巴圖爾汗, 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 兩相呼應, 稱雄南疆, 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叛。 此後, 圖爾都台吉等不願歸附分裂的部落, 配合清軍, 於乾隆二十四年, 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五年, 額色尹、瑪木特、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 與霍集斯、和什克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 晉見乾隆皇帝。 乾隆讓他們在京居住, 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 並冊封額色尹為輔國公, 冊封瑪木特、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

這年正月十五日, 乾隆皇帝在同樂園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宴會, 招待額色尹、瑪木特、圖爾都等有功人員。 二月四日, 圖爾都27歲的妹妹被選入宮, 冊封為和貴人。 這位和貴人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香妃。 顯然, 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 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 即政治聯姻。

貴人在清朝後妃的八個等級中, 屬於第六個等級,

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 其後有常在和答應。 由於和貴人入宮後給紫禁城帶來了祥瑞, 就是當時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 竟結出了200多顆荔枝。 乾隆得知後十分歡欣, 皇太后更是喜愛。 因此在和貴人這位異域美人入宮後的第三個年頭, 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 皇太后即降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 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台吉的圖爾都, 也因攻打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 加封為輔國公。

乾隆三十年春天, 乾隆第四次南巡, 攜皇太后、皇后、慶妃和還只是容嬪身份的香妃、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恒等王公貴戚1000余人同行南游。 一路之上, 在飽覽江南美景的同時, 乾隆對香妃格外恩賞., 前後共賜給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珍饈佳餚,

其中包括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回族清真風味的食品。

香妃倍受恩寵, 不僅由於她的容貌秀麗, 風姿綽約, 而且她還長於舞劍和騎射。 她入宮以後, 一直身著回族服裝, 其俊俏的姿容和異域的情調不僅使得風流多情的乾隆皇帝神魂顛倒, 而且也贏得了皇太后的喜愛和信任,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 皇太后頒下懿旨, 將香妃由容嬪晉升為容妃, 並令賞給處為她準備滿清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服飾。

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和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于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5歲。

三年以後,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嬪妃東巡,東巡泰山,拜竭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烏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又被賜死,因此,香妃在乾隆的眾多嬪妃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三年,香妃隨乾隆到盛京遊賞,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賞“奶子月餅”。後來到達木蘭圍場,乾隆將獵獲的野豬賞賜眾妃食用,而將麅子肉獨賞賜香妃。可見,香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飲,香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了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香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香妃已48歲,達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香妃離世,享年55歲。

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因此人稱香妃。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為了深得這位異域的美人之心,乾隆皇帝還為容妃修建了具有回族特色的寶月樓。清朝在乾隆以前,沒有收納回族妃嬪的先例。

容妃以回部女子之身來到北京,乾隆沒有把她安置在後宮之中,而是特地營建寶月樓,作為金屋藏嬌之所。樓南隔街建“回子營”,修禮拜寺。在乾隆禦制詩中,有關寶月樓的詩很多。乾隆二十五年,即西元1760年仲夏,乾隆有詩曰:“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台雲錦錯,廣寒乍擬是瑤池。”

可以看出乾隆這是以嫦娥來比擬香妃。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西元1763年的新年,乾隆又作詩雲:“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寶月昔時記,韶年今日迎。屏文新?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安西系遠情。”乾隆還在詩後自注說:“樓近倚皇城南牆。

牆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與樓對。”以後乾隆還經常作有關寶月樓的禦制詩,如“一泓水鏡呈當面,滿魄冰輪映峰頭”、“南岸嫌長因構樓,樓臨直北望瀛州”等詩句。不難看出,這些詩句無不反映了乾隆對寶月樓的深情切意。

乾隆雖然是高居九五至尊的皇帝,但他畢竟是一位性情中人,風流倜儻,多情浪漫,而且好文喜墨,因而一生寫了成千上萬的禦制詩。但是縱觀這些禦制詩,除了他為孝賢皇后寫了一首《述悲賦》的長詩外,在其他眾多的嬪妃中,只有為這位來自異域的美人香妃寫詩抒情了。從乾隆的這些寶月樓的禦制詩中,香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可見一斑。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壽八十九歲才死。這位風流天子坐享前輩掙來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視,花團錦簇,豪奢異常。然而,他的皇后富察氏之死卻是南下巡幸有關。然而,有些史料上記載的卻是與乾隆皇帝的亂倫有關。那麼,皇后富察氏究竟是因何而死?這位大行皇后之死到底是與南下巡幸有關,還是與乾隆皇帝的亂倫有關呢?

乾隆十三年,即西元1748年,乾隆皇帝陪著皇太后鈕祜祿氏與他所寵愛的皇后富察氏的兩宮鑾駕開始南下巡幸之旅。路過山東山東,謁孔陵,祭泰山,凡名勝古跡,統統去遊覽一番。然而富察皇后總是無法解懷。路上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在她眼中卻成了慘紅愁綠,分外觸動愁腸。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風寒,大病一場及至氣息奄奄,昏厥了好幾次。乾隆帝慌了手腳,急忙下令回鑾返京,但是剛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來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說了“謝恩”兩個字。彌留之際,她不無幽怨的目光望著乾隆帝,落下了一串傷心的眼淚。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徹心肺,他又傷心又歉疚,對著皇后屍體號啕大哭。

原來,自與皇后大婚二十二年來,帝后間一直夫唱婦隨,相親相愛。僅僅因為乾隆的一時糊塗,做了一次對不起皇后的事,夫婦之間才有了難以言傳的隔閡,儘管乾隆皇帝使盡溫柔功夫使皇后與他和好如初,但這種使人傷感的刺激已長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麗溫柔的伴侶,不由他痛悔交加…… 富察皇后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兒子選定她為正室嫡福晉,那年,弘曆才十七歲,封寶親王。即位後乾隆帝立即冊封她為皇后。

富察氏溫情脈脈,很得丈夫寵愛。她為人恭謹儉樸,不尚奢華。平時,只是採摘一些通草絨花戴在頭上作妝飾,從來不戴什麼珠翠寶石。逢到年節,她親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贈給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當年在關外的遺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愛。多年來,帝后間倒是心心相印,從來不曾紅過臉。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暢春園、長春館以及圓明園,將三處並為一處。當園工告成後,乾隆帝奉著皇后到園中遊覽,又命皇后率六宮妃嬪、宗室命婦、公主福晉等入園隨同玩賞。

這一天,圓明園內春光明媚。隨著帝后迤邐入園的美婦們,錦衣繡服,珠環翠繞,個個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來到堂前,先向太后磕頭,又向帝、後請安。乾隆帝坐在龍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發現有一位貴婦人尤其出眾,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細柳,他不免驚羨萬分,暗想同這美人比較,六宮粉黛黯然失色。又覺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屬?一會兒,輪到這位美婦上前了。她請罷了安,皇后便站起身,與她握著手,說:“嫂嫂這晌身體可好?”原來,她就是皇后的親嫂子,內務府大臣傅恒的妻子。 這時的乾隆帝,恰似靈魂出了竅,糊裡糊塗跟著太后出宮,一路上也無心觀賞園中美景,老想著跟在皇后身後的美人,不時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覺著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無意用眼光去迎接。

從那天以後,乾隆帝常常想念著傅夫人,有時不免長籲短歎。皇后問了他幾次,他都搪塞過去。過了幾天,恰逢皇后生日。乾隆帝興奮起來,稟明太后,下旨於千秋節這天宮中大張宴席,為皇后祝壽。又到坤甯宮去向皇后道賀,並說:“你生辰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宮暢飲一天?”皇后答道:“她自當會來,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說:“前香遊圓明園,我看你們姑嫂之間很是親熱,何不乘此機會留她在宮中多住幾天?”皇后聽了,點點頭,沒有作聲。

到了千秋節這天,坤甯宮內外熱鬧非凡。文武百官祝賀之後散去,乾隆帝信步走進坤甯宮,又接受聚集在這裡的六宮妃嬪及公主福晉的拜見。皇帝舉目注視,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園中見到時更加美豔。宴飲開始後,風流皇帝雅興大發,要大家依次聯詩,每人說一句,說不上來就罰酒。接著又熱熱鬧鬧行起酒令來,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擠成一片。這位傅夫人本不善於飲酒,連飲了幾杯之後,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蕩,坐不安穩了。乾隆帝見她已經醉了,把侍宴的宮娥喚過一旁,叮囑了幾句,將她扶去別宮休息。眾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飲。只是忽然不見了皇帝、

皇后立即命宮人去找,卻沒有找到。皇后此時也無暇顧及,繼續招待客人。等到酒闌人散,仍不見皇帝的蹤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宮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樣了。過了好久,才見這名官人回報說:“傅夫人所住宮室門戶緊閉,不便入內。”皇后聯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幾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皇帝仍出宮坐朝,傅夫人起來後去坤甯宮向皇后辭謝。皇后意味深長地看了她一眼,微笑著說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頓時臉紅耳赤,不敢抬頭匆匆地告辭而去。

自從這天之後,皇后對待皇帝就不象從前那樣溫柔多情了,有時竟向皇帝投來一種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樣常去坤甯宮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對她的冷漠。皇后本來有個兒子永璉,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勸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為皇儲,並追封永璉為端慧皇太子。過了幾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時皇后心情不好之際,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這般打擊,哭得死去活來。於是,乾隆帝為了安慰皇后才以南下巡幸為名,奉皇太后以及帶了皇后出京遊覽,誰知就此同皇后永訣了。

乾隆皇帝帶了大行皇后靈樞日夜兼程趕回京城,第二天晚上,夜泊運河之畔,乾隆在所乘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詩:“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乾隆十七年,即西元1752年冬天,東陵勝水峪地宮完工,乾隆親自護送皇后梓宮安置於地宮寶床,至此,皇后富察氏的盛大喪儀才落幕了。在富察氏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宮後的四年多時間裡,乾隆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在皇后喪滿之日,乾隆飽含熱淚,十分悲痛地寫了著名祭文的《述悲賦》。

乾隆皇帝的《述悲賦》,抒發自己的哀思,寫得哀婉悱惻,讀後令人肝腸寸斷,具有催人淚下的震撼力量,歷史上哪有這樣的皇帝對愛情如此的轉移深摯呢?然而,有誰能知道乾隆皇帝與皇后富察氏之間這段難分難解的感情糾葛呢?

直到嘉慶元年,即西元1796年,已經身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最後一次到富察氏皇后的靈前祭奠時,他們已經陰陽相隔了四十八年了。此時,乾隆皇帝已經是垂暮之人了,依然念念不忘富察氏皇后足以見得其夫妻感情的深厚。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與養心殿,享年八十九歲,陰陽阻隔五十多年之久的這對恩愛夫妻,雖然在地下得到團聚,但是,乾隆皇帝是難以消除自己對於富察氏皇后的愧疚之心的。

在古代歷史上,雍正與乾隆雖然是品性和作風都截然不同的大清王朝的兩代皇帝,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父子二人卻喜歡同一個女人。這位女人就是名震一時的扶遠大將軍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按說,雍正作為年貴妃的丈夫,喜歡自己的嬪妃是很正常的事情,那麼,身為雍正之子的乾隆為何對其父的這位寵妃也十分喜歡?這件事情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呢?

年貴妃,漢軍鑲黃旗人,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嫁給還是四阿哥的胤?時只有14歲。年家遠祖乃明朝遼東指揮使,後被努爾哈赤俘虜,成為包衣,編入鑲白旗漢軍,皇太極時年羹堯父親年遐齡獲准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後累遷至湖廣巡撫。

年羹堯自己也走科甲之途,成為翰林學士,不到30歲便當上了四川提督,按照皇太極頒佈的旨意,此時年家已脫離包衣下賤身份,成為漢軍自由民。康熙四十八年,胤?晉爵雍親王,成為鑲白旗旗主,年家理所當然是雍親王的下屬,此前胤?的旗籍也是鑲白旗,旗人對本旗的領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

年氏初入胤?藩邸時只是一般侍妾的身份。後來,胤?為拉攏年羹堯,奏請康熙封年氏為側福晉。同年,其兄年羹堯外放四川巡撫。從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元年的12年間是胤?與年氏婚姻的最甜蜜歲月,其間年氏頻繁懷孕生子,但是孩子幾乎都夭折了。

雍正二年到三年,胤?對年羹堯開始了無情的打擊,這對身體虛弱的年氏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胤?預感到年氏病情不妙,便給禮部下詔:妃素病弱,三年以來,朕辦理機務,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確診治,凡方藥之事,悉付醫家,以致?延日久。目今漸次沉重,朕心深為軫念。貴妃著封為皇貴妃。倘事出,一切禮儀俱照皇貴妃行。

然而,僅僅過了7天,這位皇貴妃未行冊封禮就病死在了圓明園。不久,其兄年羹堯被逮捕回京受審,後賜令自盡。對年氏的死亡雍正自感有一定責任,於是,年氏死後哀榮是空前絕後的。胤?為年氏治喪的金帛牛羊靡費之巨令人乍舌,僅金銀錠一項,五日內就用了九萬七千五百個。因為沒有先例可循,禮部大小官員手忙腳亂地一番辛苦勞碌之後,雍正仍然大為不滿,指責喪事“儀仗草率”,禮部從尚書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級”。

年貴妃病世後,不久,雍正突發“睹物思人”之念,便下旨命畫工照著年氏生前的畫像作“十二美人圖”。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雍正在位期間,身邊的女人之中地位最重要的一共有4人:皇后烏喇那拉氏、貴妃年氏、熹妃鈕鈷祿氏,即乾隆皇帝弘曆生母、裕妃耿佳氏。而雍正只為年貴妃生前的畫像,雍正對年貴妃的喜歡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年貴妃出身于漢女,能得到清朝皇帝雍正的百般寵倖,可以想見,她應該是德容俱佳的女子。雍正曾在冊書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稱讚她說:“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朕在即位後,貴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謖??rdquo;雍正在回憶當年奏請康熙封年氏為側福晉時說:“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妃。”當時,年氏是雍正年紀最小的側福晉。後來,雍正當上皇帝,立即冊封年氏為年貴妃,其名號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

按說,年氏是雍正的貴妃,也就是乾隆的庶母,那麼,乾隆為什麼也喜歡年貴妃呢?究其原因,除了是為這位庶母“秉性柔嘉,持躬淑慎”的品性所傾倒之外,最主要的還應該因為年貴妃是當時後宮中唯一漢女出身的嬪妃。據說,乾隆還是和碩寶親王的時候,就十分喜歡父親的這位貴妃。

傳說,乾隆有一次見到年貴妃,就從後面用手蒙住年貴妃的眼睛。年貴妃急忙用右臂往後一揮,乾隆急忙抓住年貴妃的右臂,年貴妃回頭一看,見是和碩寶親王弘曆,就順勢倒在了弘曆的懷中。沒想到,這一情景正好被弘曆的母親熹妃和隨行的宮女們看見。此時,皇后烏喇那拉氏已駕崩,熹妃已掌管六宮。她看見這一情景,不禁想到,這個事情要是傳出去,可能會引起雍正的震怒,這就勢必直接影響兒子弘曆繼承皇位。熹妃為了“殺一儆百,以絕後患”,就背著雍正,賜年貴妃三尺白綾令其自盡。

雍正十三年,即西元1735年,雍正皇帝駕崩,弘曆即位,是為乾隆皇帝。當乾隆第一次見到和?的時候,發現和?長得酷似當年死去的年貴妃,就隨口問起和?的年紀,和?的回答更讓乾隆大吃一驚,原來,和?出生的那一年,正巧是年貴妃死去的那一年。而更巧的是,和?額頭上也有一處和年貴妃額頭上的位置、大小、顏色都一模一樣的朱砂記。

於是乾隆認定和?就是年貴妃轉世,就把和?留在了身邊,以朝夕相伴,解除思念年貴妃之苦,同時把應給予年貴妃的恩寵加倍地給予了和?。和?雖不明此意,但他善於曲意迎奉,討好皇上,官也就越當越大。

乾隆駕崩後,其十五子?琰即位,是為嘉慶皇帝。嘉慶並沒有像父親乾隆一樣,對和?恩寵有加,而是將他打入天牢,並賜白綾一條,令其自盡。和?看到白綾後,不禁感歎萬千,便提筆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前夢幻真,今朝撒手撇紅塵。他時唯口安瀾日,記取香魂是後身。”賦詩完畢,和?懸樑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終年50歲。

和?雖然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留下的這首絕命詩,卻耗盡了無數人的心血。人們把此詩集中在和?的前生上,說和?的前生就是乾隆曾十分喜歡的庶母年貴妃。雖然,乾隆調戲年貴妃、以致他的母親熹妃賜死年貴妃的事情雖然只是民間傳說,但是,乾隆喜歡年貴妃,而且和?長得酷似年貴妃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據說,在京城和?的府邸,即恭親王府裡有一幅當年和?和年貴妃的畫像,畫像裡年貴妃與和?確有幾分相似。這也就說明了,乾隆喜歡漢女出身的年貴妃並不是空穴來風!

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和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于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5歲。

三年以後,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嬪妃東巡,東巡泰山,拜竭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烏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又被賜死,因此,香妃在乾隆的眾多嬪妃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三年,香妃隨乾隆到盛京遊賞,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賞“奶子月餅”。後來到達木蘭圍場,乾隆將獵獲的野豬賞賜眾妃食用,而將麅子肉獨賞賜香妃。可見,香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飲,香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了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香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香妃已48歲,達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香妃離世,享年55歲。

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因此人稱香妃。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為了深得這位異域的美人之心,乾隆皇帝還為容妃修建了具有回族特色的寶月樓。清朝在乾隆以前,沒有收納回族妃嬪的先例。

容妃以回部女子之身來到北京,乾隆沒有把她安置在後宮之中,而是特地營建寶月樓,作為金屋藏嬌之所。樓南隔街建“回子營”,修禮拜寺。在乾隆禦制詩中,有關寶月樓的詩很多。乾隆二十五年,即西元1760年仲夏,乾隆有詩曰:“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台雲錦錯,廣寒乍擬是瑤池。”

可以看出乾隆這是以嫦娥來比擬香妃。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西元1763年的新年,乾隆又作詩雲:“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寶月昔時記,韶年今日迎。屏文新?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安西系遠情。”乾隆還在詩後自注說:“樓近倚皇城南牆。

牆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與樓對。”以後乾隆還經常作有關寶月樓的禦制詩,如“一泓水鏡呈當面,滿魄冰輪映峰頭”、“南岸嫌長因構樓,樓臨直北望瀛州”等詩句。不難看出,這些詩句無不反映了乾隆對寶月樓的深情切意。

乾隆雖然是高居九五至尊的皇帝,但他畢竟是一位性情中人,風流倜儻,多情浪漫,而且好文喜墨,因而一生寫了成千上萬的禦制詩。但是縱觀這些禦制詩,除了他為孝賢皇后寫了一首《述悲賦》的長詩外,在其他眾多的嬪妃中,只有為這位來自異域的美人香妃寫詩抒情了。從乾隆的這些寶月樓的禦制詩中,香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可見一斑。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壽八十九歲才死。這位風流天子坐享前輩掙來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視,花團錦簇,豪奢異常。然而,他的皇后富察氏之死卻是南下巡幸有關。然而,有些史料上記載的卻是與乾隆皇帝的亂倫有關。那麼,皇后富察氏究竟是因何而死?這位大行皇后之死到底是與南下巡幸有關,還是與乾隆皇帝的亂倫有關呢?

乾隆十三年,即西元1748年,乾隆皇帝陪著皇太后鈕祜祿氏與他所寵愛的皇后富察氏的兩宮鑾駕開始南下巡幸之旅。路過山東山東,謁孔陵,祭泰山,凡名勝古跡,統統去遊覽一番。然而富察皇后總是無法解懷。路上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在她眼中卻成了慘紅愁綠,分外觸動愁腸。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風寒,大病一場及至氣息奄奄,昏厥了好幾次。乾隆帝慌了手腳,急忙下令回鑾返京,但是剛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來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說了“謝恩”兩個字。彌留之際,她不無幽怨的目光望著乾隆帝,落下了一串傷心的眼淚。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徹心肺,他又傷心又歉疚,對著皇后屍體號啕大哭。

原來,自與皇后大婚二十二年來,帝后間一直夫唱婦隨,相親相愛。僅僅因為乾隆的一時糊塗,做了一次對不起皇后的事,夫婦之間才有了難以言傳的隔閡,儘管乾隆皇帝使盡溫柔功夫使皇后與他和好如初,但這種使人傷感的刺激已長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麗溫柔的伴侶,不由他痛悔交加…… 富察皇后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兒子選定她為正室嫡福晉,那年,弘曆才十七歲,封寶親王。即位後乾隆帝立即冊封她為皇后。

富察氏溫情脈脈,很得丈夫寵愛。她為人恭謹儉樸,不尚奢華。平時,只是採摘一些通草絨花戴在頭上作妝飾,從來不戴什麼珠翠寶石。逢到年節,她親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贈給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當年在關外的遺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愛。多年來,帝后間倒是心心相印,從來不曾紅過臉。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暢春園、長春館以及圓明園,將三處並為一處。當園工告成後,乾隆帝奉著皇后到園中遊覽,又命皇后率六宮妃嬪、宗室命婦、公主福晉等入園隨同玩賞。

這一天,圓明園內春光明媚。隨著帝后迤邐入園的美婦們,錦衣繡服,珠環翠繞,個個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來到堂前,先向太后磕頭,又向帝、後請安。乾隆帝坐在龍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發現有一位貴婦人尤其出眾,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細柳,他不免驚羨萬分,暗想同這美人比較,六宮粉黛黯然失色。又覺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屬?一會兒,輪到這位美婦上前了。她請罷了安,皇后便站起身,與她握著手,說:“嫂嫂這晌身體可好?”原來,她就是皇后的親嫂子,內務府大臣傅恒的妻子。 這時的乾隆帝,恰似靈魂出了竅,糊裡糊塗跟著太后出宮,一路上也無心觀賞園中美景,老想著跟在皇后身後的美人,不時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覺著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無意用眼光去迎接。

從那天以後,乾隆帝常常想念著傅夫人,有時不免長籲短歎。皇后問了他幾次,他都搪塞過去。過了幾天,恰逢皇后生日。乾隆帝興奮起來,稟明太后,下旨於千秋節這天宮中大張宴席,為皇后祝壽。又到坤甯宮去向皇后道賀,並說:“你生辰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宮暢飲一天?”皇后答道:“她自當會來,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說:“前香遊圓明園,我看你們姑嫂之間很是親熱,何不乘此機會留她在宮中多住幾天?”皇后聽了,點點頭,沒有作聲。

到了千秋節這天,坤甯宮內外熱鬧非凡。文武百官祝賀之後散去,乾隆帝信步走進坤甯宮,又接受聚集在這裡的六宮妃嬪及公主福晉的拜見。皇帝舉目注視,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園中見到時更加美豔。宴飲開始後,風流皇帝雅興大發,要大家依次聯詩,每人說一句,說不上來就罰酒。接著又熱熱鬧鬧行起酒令來,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擠成一片。這位傅夫人本不善於飲酒,連飲了幾杯之後,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蕩,坐不安穩了。乾隆帝見她已經醉了,把侍宴的宮娥喚過一旁,叮囑了幾句,將她扶去別宮休息。眾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飲。只是忽然不見了皇帝、

皇后立即命宮人去找,卻沒有找到。皇后此時也無暇顧及,繼續招待客人。等到酒闌人散,仍不見皇帝的蹤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宮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樣了。過了好久,才見這名官人回報說:“傅夫人所住宮室門戶緊閉,不便入內。”皇后聯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幾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皇帝仍出宮坐朝,傅夫人起來後去坤甯宮向皇后辭謝。皇后意味深長地看了她一眼,微笑著說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頓時臉紅耳赤,不敢抬頭匆匆地告辭而去。

自從這天之後,皇后對待皇帝就不象從前那樣溫柔多情了,有時竟向皇帝投來一種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樣常去坤甯宮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對她的冷漠。皇后本來有個兒子永璉,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勸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為皇儲,並追封永璉為端慧皇太子。過了幾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時皇后心情不好之際,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這般打擊,哭得死去活來。於是,乾隆帝為了安慰皇后才以南下巡幸為名,奉皇太后以及帶了皇后出京遊覽,誰知就此同皇后永訣了。

乾隆皇帝帶了大行皇后靈樞日夜兼程趕回京城,第二天晚上,夜泊運河之畔,乾隆在所乘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詩:“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乾隆十七年,即西元1752年冬天,東陵勝水峪地宮完工,乾隆親自護送皇后梓宮安置於地宮寶床,至此,皇后富察氏的盛大喪儀才落幕了。在富察氏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宮後的四年多時間裡,乾隆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在皇后喪滿之日,乾隆飽含熱淚,十分悲痛地寫了著名祭文的《述悲賦》。

乾隆皇帝的《述悲賦》,抒發自己的哀思,寫得哀婉悱惻,讀後令人肝腸寸斷,具有催人淚下的震撼力量,歷史上哪有這樣的皇帝對愛情如此的轉移深摯呢?然而,有誰能知道乾隆皇帝與皇后富察氏之間這段難分難解的感情糾葛呢?

直到嘉慶元年,即西元1796年,已經身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最後一次到富察氏皇后的靈前祭奠時,他們已經陰陽相隔了四十八年了。此時,乾隆皇帝已經是垂暮之人了,依然念念不忘富察氏皇后足以見得其夫妻感情的深厚。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與養心殿,享年八十九歲,陰陽阻隔五十多年之久的這對恩愛夫妻,雖然在地下得到團聚,但是,乾隆皇帝是難以消除自己對於富察氏皇后的愧疚之心的。

在古代歷史上,雍正與乾隆雖然是品性和作風都截然不同的大清王朝的兩代皇帝,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父子二人卻喜歡同一個女人。這位女人就是名震一時的扶遠大將軍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按說,雍正作為年貴妃的丈夫,喜歡自己的嬪妃是很正常的事情,那麼,身為雍正之子的乾隆為何對其父的這位寵妃也十分喜歡?這件事情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呢?

年貴妃,漢軍鑲黃旗人,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嫁給還是四阿哥的胤?時只有14歲。年家遠祖乃明朝遼東指揮使,後被努爾哈赤俘虜,成為包衣,編入鑲白旗漢軍,皇太極時年羹堯父親年遐齡獲准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後累遷至湖廣巡撫。

年羹堯自己也走科甲之途,成為翰林學士,不到30歲便當上了四川提督,按照皇太極頒佈的旨意,此時年家已脫離包衣下賤身份,成為漢軍自由民。康熙四十八年,胤?晉爵雍親王,成為鑲白旗旗主,年家理所當然是雍親王的下屬,此前胤?的旗籍也是鑲白旗,旗人對本旗的領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

年氏初入胤?藩邸時只是一般侍妾的身份。後來,胤?為拉攏年羹堯,奏請康熙封年氏為側福晉。同年,其兄年羹堯外放四川巡撫。從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元年的12年間是胤?與年氏婚姻的最甜蜜歲月,其間年氏頻繁懷孕生子,但是孩子幾乎都夭折了。

雍正二年到三年,胤?對年羹堯開始了無情的打擊,這對身體虛弱的年氏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胤?預感到年氏病情不妙,便給禮部下詔:妃素病弱,三年以來,朕辦理機務,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確診治,凡方藥之事,悉付醫家,以致?延日久。目今漸次沉重,朕心深為軫念。貴妃著封為皇貴妃。倘事出,一切禮儀俱照皇貴妃行。

然而,僅僅過了7天,這位皇貴妃未行冊封禮就病死在了圓明園。不久,其兄年羹堯被逮捕回京受審,後賜令自盡。對年氏的死亡雍正自感有一定責任,於是,年氏死後哀榮是空前絕後的。胤?為年氏治喪的金帛牛羊靡費之巨令人乍舌,僅金銀錠一項,五日內就用了九萬七千五百個。因為沒有先例可循,禮部大小官員手忙腳亂地一番辛苦勞碌之後,雍正仍然大為不滿,指責喪事“儀仗草率”,禮部從尚書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級”。

年貴妃病世後,不久,雍正突發“睹物思人”之念,便下旨命畫工照著年氏生前的畫像作“十二美人圖”。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雍正在位期間,身邊的女人之中地位最重要的一共有4人:皇后烏喇那拉氏、貴妃年氏、熹妃鈕鈷祿氏,即乾隆皇帝弘曆生母、裕妃耿佳氏。而雍正只為年貴妃生前的畫像,雍正對年貴妃的喜歡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年貴妃出身于漢女,能得到清朝皇帝雍正的百般寵倖,可以想見,她應該是德容俱佳的女子。雍正曾在冊書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稱讚她說:“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朕在即位後,貴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謖??rdquo;雍正在回憶當年奏請康熙封年氏為側福晉時說:“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妃。”當時,年氏是雍正年紀最小的側福晉。後來,雍正當上皇帝,立即冊封年氏為年貴妃,其名號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

按說,年氏是雍正的貴妃,也就是乾隆的庶母,那麼,乾隆為什麼也喜歡年貴妃呢?究其原因,除了是為這位庶母“秉性柔嘉,持躬淑慎”的品性所傾倒之外,最主要的還應該因為年貴妃是當時後宮中唯一漢女出身的嬪妃。據說,乾隆還是和碩寶親王的時候,就十分喜歡父親的這位貴妃。

傳說,乾隆有一次見到年貴妃,就從後面用手蒙住年貴妃的眼睛。年貴妃急忙用右臂往後一揮,乾隆急忙抓住年貴妃的右臂,年貴妃回頭一看,見是和碩寶親王弘曆,就順勢倒在了弘曆的懷中。沒想到,這一情景正好被弘曆的母親熹妃和隨行的宮女們看見。此時,皇后烏喇那拉氏已駕崩,熹妃已掌管六宮。她看見這一情景,不禁想到,這個事情要是傳出去,可能會引起雍正的震怒,這就勢必直接影響兒子弘曆繼承皇位。熹妃為了“殺一儆百,以絕後患”,就背著雍正,賜年貴妃三尺白綾令其自盡。

雍正十三年,即西元1735年,雍正皇帝駕崩,弘曆即位,是為乾隆皇帝。當乾隆第一次見到和?的時候,發現和?長得酷似當年死去的年貴妃,就隨口問起和?的年紀,和?的回答更讓乾隆大吃一驚,原來,和?出生的那一年,正巧是年貴妃死去的那一年。而更巧的是,和?額頭上也有一處和年貴妃額頭上的位置、大小、顏色都一模一樣的朱砂記。

於是乾隆認定和?就是年貴妃轉世,就把和?留在了身邊,以朝夕相伴,解除思念年貴妃之苦,同時把應給予年貴妃的恩寵加倍地給予了和?。和?雖不明此意,但他善於曲意迎奉,討好皇上,官也就越當越大。

乾隆駕崩後,其十五子?琰即位,是為嘉慶皇帝。嘉慶並沒有像父親乾隆一樣,對和?恩寵有加,而是將他打入天牢,並賜白綾一條,令其自盡。和?看到白綾後,不禁感歎萬千,便提筆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前夢幻真,今朝撒手撇紅塵。他時唯口安瀾日,記取香魂是後身。”賦詩完畢,和?懸樑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終年50歲。

和?雖然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留下的這首絕命詩,卻耗盡了無數人的心血。人們把此詩集中在和?的前生上,說和?的前生就是乾隆曾十分喜歡的庶母年貴妃。雖然,乾隆調戲年貴妃、以致他的母親熹妃賜死年貴妃的事情雖然只是民間傳說,但是,乾隆喜歡年貴妃,而且和?長得酷似年貴妃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據說,在京城和?的府邸,即恭親王府裡有一幅當年和?和年貴妃的畫像,畫像裡年貴妃與和?確有幾分相似。這也就說明了,乾隆喜歡漢女出身的年貴妃並不是空穴來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