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奧斯曼帝國打得波斯王朝叫爸爸

1514年奧斯曼帝國和伊朗薩法維王朝在伊朗的西北角大不裡士附近展開一場大決戰, 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親自率領12萬大軍, 300門大炮, 數千火槍兵到了大不裡士戰場。 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用火炮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 奧斯曼土耳其是第一個穆斯林國家中的火藥帝國, 從那兒以後奧斯曼就非常重視發展炮兵, 但是這種重炮有好幾千斤非常重, 要是攻打固定目標一個城市還行, 在野戰中, 對付騎兵這就不好使了。

所以奧斯曼帝國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戰法, 這個戰法叫野戰炮, 就是把整個的火炮小型化, 小到一匹駱駝可以扛兩門炮。 他們還做了很多專門運炮的炮車, 這要求火炮大規模的小型化, 雖然犧牲了射程和威力, 但是它的機動性變得非常強大, 而且這個炮車把火炮運到戰場上後還能在炮車上發射, 這是奧斯曼帝國進行了重大改造。

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中間, 奧斯曼帝國應該是在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了野戰炮技術, 他們當時有300門野戰炮運到了前線。 他們整個隊形的最前列是幾百輛炮車, 炮車之間全部用鐵索連在一起, 兩車之間還放了一些大盾牌, 然後還有幾千火炮兵全部躲到大盾牌之後, 在那嚴陣以待。 而當時是伊斯梅爾還不知道, 從沒有跟火炮帝國交過手, 他帶領6萬人的大軍主要是突厥騎兵和波斯步兵, 主要的武器大刀長矛。

兩軍對陣的時候伊斯梅爾覺得按照傳統慣例只要集中騎兵攻擊對方的中部戰線打開一個缺口, 那麼它的大陣就全亂了, 所以他還是按照傳統辦法, 沒有想到當他的騎兵大規模攻擊的時候, 奧斯曼帝國這邊300門野戰炮同時發射震天動地, 火槍齊射馬上就把伊斯梅爾衝鋒的騎兵給打得成片掃倒, 這個時候伊斯梅爾看到傷亡太大立刻改變陣型, 攻擊對方的兩翼。

因為奧斯曼帝國火炮底下裝了輪子可以迅速轉變炮位, 所以很快兩翼騎兵又被大炮齊轟,

這仗伊斯梅爾本人負傷落荒而走, 敗得實在太慘了, 奧斯曼土耳其的大軍乘勝攻佔了它的首都大不裡士, 不僅搶了很多金銀財寶, 而且還搶了伊斯梅爾的兩個王后。 伊斯梅爾以前身上是有光環的, 大敗以後完蛋了, 身上的光環沒有了, 這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因為在波斯西北部是庫爾德人聚居區, 當時的庫爾德人已經歸順了波斯, 認為伊斯梅爾很厲害, 但是經過這一仗大敗發現奧斯曼帝國那才叫真正的厲害, 所以他們紛紛倒向了奧斯曼, 提出了條件歸順奧斯曼自己實行自治, 奧斯曼人也很痛快答應了。

這場戰役奧斯曼帝國雖然大獲全勝, 但是它也碰到了很大的問題, 它雖然打了勝仗卻不能滅掉薩法維王朝, 主要原因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已經轉化為了以火炮為主的火藥帝國, 這東西跟騎兵作戰不一樣, 騎兵可以長途作戰, 只要有草料就可以了, 火炮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 而波斯的西北地方全部是叢山峻嶺, 雖然佔領了它的首都大不裡士, 不過後勤運輸怎麼辦?那得從君士坦丁堡這邊運那可太費事了。

伊斯梅爾打仗也有特點,他要進行堅壁清野然後進行焦土政策就是把當地農田燒光,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呆在這進不得,對手跑了,但是有守不住沒有糧草彈藥,而且奧斯曼帝國有個傳統,每年冬天必須要回家。奧斯曼還是兩邊作戰,即打亞洲又打歐洲,士兵每年回家之後才知道第二年蘇丹是想往哪個地方打。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它的軍事采邑制度要求每年冬天這些西帕希的騎兵封建領主必須要回到自己的封地上,進行騎兵的補給,這樣就導致奧斯曼大軍撤兵回去了。

他們一撤兵薩法維王朝捲土重來佔領當年的失地,這種拉鋸戰這大不裡士持續了四十多年,而在拉鋸戰中當地的人民在奧斯曼帝國來的時候就被迫該信遜尼派,薩法維王朝反撲的時候這些人再被迫該信什葉派,這些人就像風中的草一樣。雙方在這個地區進行了幾十年的拉鋸戰最後也打累了,最後發現確實打不下去了,奧斯曼帝國想要滅掉薩法維是不可能的,薩法維也明白像打敗奧斯曼也是不可能的,對方力量太強大,最後達成了和平協議,以札格洛斯山脈作為分界線,山脈以東歸薩法維,山脈以西歸奧斯曼。西邊的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和整個伊拉克劃歸了奧斯曼,所以奧斯曼的勢力直達波斯灣,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處於全盛時期。

在薩法維立國前90年間都是被奧斯曼帝國打壓著非常的鬱悶,情況什麼時候發生好轉的呢?就是1587年他們的阿巴斯大帝繼位以後開始轉運了。當時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了,蘇萊曼大帝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它在歐洲戰線打得不太好,比如1571年奧斯曼的整個海軍全軍覆沒,它在陸地上的擴張基本也停滯了。不過阿巴斯大帝繼位元的時候情況卻是非常不妙,他繼位的時候僅僅17歲非常的年輕,但是正好碰上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情況,可以說是險象環生。

由於奧斯曼在歐洲的擴張停止了,所以可以集中全力對付波斯,這次第四次打下大不裡士還還在那裡呆在不走了準備長期據守,這對薩法維王朝構成了沉重的壓力,另外奧斯曼還動員了波斯的老對頭烏茲別克,烏茲別克人也從東邊殺過來,一直打到伊朗的一個重要城市馬什哈德。波斯面臨東西兩面夾擊,局面非常的危險,再加上波斯內部的爭權奪利內部渙散,沒什麼戰鬥力。這時候新任的阿巴斯權衡利弊如果薩法維開戰真有可能亡國,所以他進行了和談,首先要穩住奧斯曼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佔領的地區全部承認佔領,甚至割掉了以前的首都大不裡士,還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奧斯曼帝國 作為人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薩法維王朝立國以來從來沒有遭受這麼大的恥辱。

但是阿巴斯這招卻為波斯贏得了時間,他可以集中全力擋住烏茲別克人的進攻,使得整個局面緩和下來,這樣他才能騰出手來進行內部改革。當時波斯內部王權不穩是最大的問題,薩法維王朝起家是靠突厥人騎兵,但是這些人已經尾大不掉了,隨著權力越來越大不僅干預軍政,甚至連總督的職位也要去搶,這就造成了兩大陣營的衝突,一邊是突厥騎兵,另一邊是波斯王朝的貴族雙方鬥得昏天黑地,突厥騎兵看誰不順眼就有有可能把誰暗殺了,像阿巴斯大帝的母親就是被他們暗殺的,這種局面如果不得到遏制,別說對外戰爭了,連穩定自己的王權都做不到,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阿巴斯大帝借鑒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制度——德米舍梅制度,重用基督徒的奴隸,到處征服的過程中搶人家小孩,然後把他們進行系統性的教育,重點提拔這些人,因為他們在奧斯曼帝國無親無故只效忠于皇帝本人,阿巴斯一看這個行,也要這麼幹,所以他就開始利用高加索地區的基督徒,一共徵召了50多萬人,阿巴斯就是利用這些人開始組建他的德米舍梅制度,選拔培養自己的人,組建了4萬人的新軍,而且他的王宮的宮廷衛隊也進行了調整,由以前的幾百人增加到3000人。

通過這個辦法逐步邊緣化突厥兵,打仗還是主要得靠突厥騎兵,但是他在這個體系之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樣使兩派武裝力量達到了平衡,把大權重新收歸自己所有。經過十年的改革阿巴斯大帝的新式陸軍在一次作戰中可以投入500門野戰炮變得非常強大。除此之外他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改革,比如遷都以前首都是在大不裡士的西北角,這個地方離奧斯曼太近了,每次打仗這個地方都會被打下來,後來遷都內地還是不安全。

阿巴斯決定遷到伊斯法罕,這個城市歷來就是南北交通的樞紐,也是貿易通道,中國的絲綢之路過來之後,通過撒馬爾罕然後在通過馬什哈德,沿著厄爾布林山脈走到德黑蘭附近有一支繼續往大不裡士走,通過土耳其,還有一支往南走到伊斯法罕,然後翻越札格洛斯山脈達到巴格達,通過地中海最後跟歐洲進行貿易,另外還有一條從印度過來也要經過伊斯法罕。所以伊斯法罕這個地方是南北東西的一個重要的商業大通道,歷來就很繁華,對新都的建設使得伊斯法罕變得非常壯麗,所以歐洲人稱讚伊斯法罕是天下一半,天下一半的好東西伊斯法罕都有。

阿巴斯還是個地緣政治高手,奧斯曼常年以來跟歐洲打,歐洲人每年被迫要跟奧斯曼進行長期的戰爭,已經受不了,所以非常希望在奧斯曼帝國的背後找到一個同盟者,阿巴斯正是這樣一個非常好的結盟物件,所以歐洲人和薩法維王朝形成了同盟,這就使得奧斯曼帝國處於東西夾擊的不利戰略狀態之下。阿巴斯還非常積極推行國際貿易,他需要軍火也需要出口就跟葡萄牙人、英國人進行貿易。

經過十年的改革薩法維王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大漲,特別是軍火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在1598年阿巴斯大帝決定進行全面的戰略反攻,在奧斯曼和烏茲別克這兩大對手之間,阿巴斯選擇了先打烏茲別克因為他們比較弱,經過數年的血戰不僅收復了馬什哈德這些核心地帶,而且一直打到撒馬爾罕,還迫使阿富汗臣服,收拾完東境,轉過頭來集中力量打奧斯曼,這個時候奧斯曼國力已經不如他了,阿巴斯經過十年血戰收復了西北的所有失地,休息幾年之後再次發動第二次大規模戰役,打了五年收復了伊拉克的兩河流域。

在阿巴斯大帝執政的時候薩法維王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他死了之後奧斯曼帝國又開始局部反攻。雙方的戰爭從1514年開始一直打到再也打不動,一共打了130年,現在中東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分佈基本上全是這130年戰爭的結果,比如巴格達地區往東和往南全是什葉派,這就歷來薩法維王朝當時奠定的統治基礎,往北和往西這就是奧斯曼的天下了。

不過後勤運輸怎麼辦?那得從君士坦丁堡這邊運那可太費事了。

伊斯梅爾打仗也有特點,他要進行堅壁清野然後進行焦土政策就是把當地農田燒光,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呆在這進不得,對手跑了,但是有守不住沒有糧草彈藥,而且奧斯曼帝國有個傳統,每年冬天必須要回家。奧斯曼還是兩邊作戰,即打亞洲又打歐洲,士兵每年回家之後才知道第二年蘇丹是想往哪個地方打。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它的軍事采邑制度要求每年冬天這些西帕希的騎兵封建領主必須要回到自己的封地上,進行騎兵的補給,這樣就導致奧斯曼大軍撤兵回去了。

他們一撤兵薩法維王朝捲土重來佔領當年的失地,這種拉鋸戰這大不裡士持續了四十多年,而在拉鋸戰中當地的人民在奧斯曼帝國來的時候就被迫該信遜尼派,薩法維王朝反撲的時候這些人再被迫該信什葉派,這些人就像風中的草一樣。雙方在這個地區進行了幾十年的拉鋸戰最後也打累了,最後發現確實打不下去了,奧斯曼帝國想要滅掉薩法維是不可能的,薩法維也明白像打敗奧斯曼也是不可能的,對方力量太強大,最後達成了和平協議,以札格洛斯山脈作為分界線,山脈以東歸薩法維,山脈以西歸奧斯曼。西邊的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和整個伊拉克劃歸了奧斯曼,所以奧斯曼的勢力直達波斯灣,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處於全盛時期。

在薩法維立國前90年間都是被奧斯曼帝國打壓著非常的鬱悶,情況什麼時候發生好轉的呢?就是1587年他們的阿巴斯大帝繼位以後開始轉運了。當時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了,蘇萊曼大帝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它在歐洲戰線打得不太好,比如1571年奧斯曼的整個海軍全軍覆沒,它在陸地上的擴張基本也停滯了。不過阿巴斯大帝繼位元的時候情況卻是非常不妙,他繼位的時候僅僅17歲非常的年輕,但是正好碰上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情況,可以說是險象環生。

由於奧斯曼在歐洲的擴張停止了,所以可以集中全力對付波斯,這次第四次打下大不裡士還還在那裡呆在不走了準備長期據守,這對薩法維王朝構成了沉重的壓力,另外奧斯曼還動員了波斯的老對頭烏茲別克,烏茲別克人也從東邊殺過來,一直打到伊朗的一個重要城市馬什哈德。波斯面臨東西兩面夾擊,局面非常的危險,再加上波斯內部的爭權奪利內部渙散,沒什麼戰鬥力。這時候新任的阿巴斯權衡利弊如果薩法維開戰真有可能亡國,所以他進行了和談,首先要穩住奧斯曼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佔領的地區全部承認佔領,甚至割掉了以前的首都大不裡士,還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奧斯曼帝國 作為人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薩法維王朝立國以來從來沒有遭受這麼大的恥辱。

但是阿巴斯這招卻為波斯贏得了時間,他可以集中全力擋住烏茲別克人的進攻,使得整個局面緩和下來,這樣他才能騰出手來進行內部改革。當時波斯內部王權不穩是最大的問題,薩法維王朝起家是靠突厥人騎兵,但是這些人已經尾大不掉了,隨著權力越來越大不僅干預軍政,甚至連總督的職位也要去搶,這就造成了兩大陣營的衝突,一邊是突厥騎兵,另一邊是波斯王朝的貴族雙方鬥得昏天黑地,突厥騎兵看誰不順眼就有有可能把誰暗殺了,像阿巴斯大帝的母親就是被他們暗殺的,這種局面如果不得到遏制,別說對外戰爭了,連穩定自己的王權都做不到,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阿巴斯大帝借鑒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制度——德米舍梅制度,重用基督徒的奴隸,到處征服的過程中搶人家小孩,然後把他們進行系統性的教育,重點提拔這些人,因為他們在奧斯曼帝國無親無故只效忠于皇帝本人,阿巴斯一看這個行,也要這麼幹,所以他就開始利用高加索地區的基督徒,一共徵召了50多萬人,阿巴斯就是利用這些人開始組建他的德米舍梅制度,選拔培養自己的人,組建了4萬人的新軍,而且他的王宮的宮廷衛隊也進行了調整,由以前的幾百人增加到3000人。

通過這個辦法逐步邊緣化突厥兵,打仗還是主要得靠突厥騎兵,但是他在這個體系之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樣使兩派武裝力量達到了平衡,把大權重新收歸自己所有。經過十年的改革阿巴斯大帝的新式陸軍在一次作戰中可以投入500門野戰炮變得非常強大。除此之外他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改革,比如遷都以前首都是在大不裡士的西北角,這個地方離奧斯曼太近了,每次打仗這個地方都會被打下來,後來遷都內地還是不安全。

阿巴斯決定遷到伊斯法罕,這個城市歷來就是南北交通的樞紐,也是貿易通道,中國的絲綢之路過來之後,通過撒馬爾罕然後在通過馬什哈德,沿著厄爾布林山脈走到德黑蘭附近有一支繼續往大不裡士走,通過土耳其,還有一支往南走到伊斯法罕,然後翻越札格洛斯山脈達到巴格達,通過地中海最後跟歐洲進行貿易,另外還有一條從印度過來也要經過伊斯法罕。所以伊斯法罕這個地方是南北東西的一個重要的商業大通道,歷來就很繁華,對新都的建設使得伊斯法罕變得非常壯麗,所以歐洲人稱讚伊斯法罕是天下一半,天下一半的好東西伊斯法罕都有。

阿巴斯還是個地緣政治高手,奧斯曼常年以來跟歐洲打,歐洲人每年被迫要跟奧斯曼進行長期的戰爭,已經受不了,所以非常希望在奧斯曼帝國的背後找到一個同盟者,阿巴斯正是這樣一個非常好的結盟物件,所以歐洲人和薩法維王朝形成了同盟,這就使得奧斯曼帝國處於東西夾擊的不利戰略狀態之下。阿巴斯還非常積極推行國際貿易,他需要軍火也需要出口就跟葡萄牙人、英國人進行貿易。

經過十年的改革薩法維王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大漲,特別是軍火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在1598年阿巴斯大帝決定進行全面的戰略反攻,在奧斯曼和烏茲別克這兩大對手之間,阿巴斯選擇了先打烏茲別克因為他們比較弱,經過數年的血戰不僅收復了馬什哈德這些核心地帶,而且一直打到撒馬爾罕,還迫使阿富汗臣服,收拾完東境,轉過頭來集中力量打奧斯曼,這個時候奧斯曼國力已經不如他了,阿巴斯經過十年血戰收復了西北的所有失地,休息幾年之後再次發動第二次大規模戰役,打了五年收復了伊拉克的兩河流域。

在阿巴斯大帝執政的時候薩法維王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他死了之後奧斯曼帝國又開始局部反攻。雙方的戰爭從1514年開始一直打到再也打不動,一共打了130年,現在中東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分佈基本上全是這130年戰爭的結果,比如巴格達地區往東和往南全是什葉派,這就歷來薩法維王朝當時奠定的統治基礎,往北和往西這就是奧斯曼的天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