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十萬人同生死義、活人不及死人香”,江陰義民反清戰紀(一)

一, “剃髮令”頒佈, 風雲驟起

西元1645年, 南明弘光元年

四月:清軍攻破揚州, 南明督師史可法率三千老弱殘兵身死城破, 清軍縱兵屠掠, 十日封刀, 死亡逾八十萬人, 史稱“揚州十日”。

六月:清奪得南京頒佈剃髮令:“各處文武軍民, 盡令剃髮;倘有不從, 以軍法從事。 ”更有嚴令:“留頭不留發, 留發不留頭”

時至, 本已歸附滿清江南諸城, 民眾譁然, 眾多文人義士, 立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 舉義兵, 一場短時間的反抗滿清暴政的抗爭, 在江南各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江蘇南部, 一座小城:江陰

清知縣方亨, 原為明朝進士, 後降清替換前任大明知縣林之驥。

到任後, 施行中央的“剃髮令”, 循列張貼頒發告知百姓, 一時間坊間議論大起, 百姓人心嘩動;蓋因江陰“風俗淳厚,敦禮讓,崇氣節,不屑以富貴利達為事”, 況且江陰自古江富裕之地、魚米之鄉,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此地百姓斷不能容忍, 摒棄千年束髮衣冠, 剃成滿清的金錢鼠尾。

這裡東廬君要講一下:清軍剛入關時的髮型, 可是不是現在清宮辮子戲裡演的半包頭大辮子, 也不是港臺劇裡面的全包頭辮子, 而是在腦門頂上一個銅錢大小的一撮後沿伸下來像老鼠尾巴一樣的細短辮子, 看上去不男不女, 要多難看有多看。

六月十二日, 江陰城中, 當地許多德高望眾的鄉紳名仕, 陸續來到縣衙, 議請知縣不要讓百姓剃髮, 誰知方亨, 不但不予理會, 還對眾人破口大駡刁民反民, 眾人更是憤怒, 反譏你方知縣怎麼也是大明進士出身, 深受皇恩, 不求你帶領百姓反抗滿清, 卻助紂為虐, 況且滿清初定, 方知縣到任所穿官服, 還是紗帽圓領, 卻來做韃靼知縣,

難道一點讀書人的羞恥都不知道嗎?聽到了眾人的言論, 或許引發了方亨一點羞恥之心, 而面紅耳赤的離開會場, 這場議事終是不歡而散。

隔幾日, 清廷“剃髮令”落實越追越緊, 方亨終究是一心想做官的小人, 權衡多日, 還是自己頭頂的烏紗帽更重要, 就以上香為名, 召集地方有名望的讀書人一百來人及地方鄉紳、百姓集會于孔子文廟。

在會上, 眾人代表發問:“江陰本地百姓皆以歸順滿清, 連年刀兵導致百姓災禍連連, 民不聊生, 現在改朝換代已完成了, 是該讓百姓休養生息, 過幾天安順日子了吧。 ”

方亨道:本地戶籍都以呈送朝廷, 現在只剩一件事情了!

何事?

剃髮!

發可以不剃嗎?

這是大清律法, 不能違背!

方亨說完這些話,

也不管眾人的反應, 就徑直回了衙門。 他以為現如今大清刀兵所向, 皆成廢墟, “史可法身死城滅”、“揚州十日”, 早已打碎了江南人的脊樑, 嚇破了南方士民的膽, 一個小小的江陰城, 還能怎樣?

又能怎樣?

他錯了!

王朝更替, 百姓們看的太多了, 興亡百姓苦, 在普通老百姓眼裡, 龍庭之上的那把座椅誰坐都一樣, 但滿清異族入侵同, 土地我們已經給你了, 財富也已經奉上, 可你們還不滿足, 竟然想用醜陋的蠻夷胡服來替代我華夏衣冠;中華千年上下, 此從未有過的事情, 春秋年間齊桓公九合諸侯就為了抵禦外族入侵, 而成五霸之一, 孔子都說:“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意思是沒有管仲輔佐齊恒公抵禦外族, 我們都要披頭散髮露出左肩膀,

成蠻夷之像了。

方亨離開, 眾人都沒有散去, 大家聚集在孔廟的“明倫堂”大殿之中。

明倫堂:文廟的正殿, 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 是傳承了中華千年的文化教育的聖殿, “明倫”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意思是鄉里辦的地方學校的名稱,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於國家辦的學校即大學,三個朝代都叫“學”。無論是鄉學還是國學,共同的目的都是闡明並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這種倫理道德標準,處於社會階層上面的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

古往經來,多少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從這裡走出參加科舉登上朝堂,從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而今,神州陸沉,華夏大地禽獸遍地,百姓俯首貼耳還不夠,還要被逼做背棄祖宗的事情。

明倫堂群情憤慨,書生、鄉紳、販夫走共同立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正在此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佈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那就死吧!”小小書吏,史冊中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但他知道此時手中筆有千斤重,無非就是一個死罷了,也只勝過頭頂“金錢首尾”,於地府愧見列祖列宗。

文書的內容很快傳遍全城,就像烈火烹油一樣,全城百姓鼎沸。方亨見士民不從,就連夜寫密信報給常州府,請上面派兵圍城,按常理殺幾個帶頭,事情自然就平息了,剃髮也就能順利執行了。但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典史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為期“八十一天”的江陰反抗滿清的抗爭,就此展開了!

《未完待續》下回:“義民奮起反清,典吏臨危受命舉大旗”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意思是鄉里辦的地方學校的名稱,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於國家辦的學校即大學,三個朝代都叫“學”。無論是鄉學還是國學,共同的目的都是闡明並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這種倫理道德標準,處於社會階層上面的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

古往經來,多少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從這裡走出參加科舉登上朝堂,從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而今,神州陸沉,華夏大地禽獸遍地,百姓俯首貼耳還不夠,還要被逼做背棄祖宗的事情。

明倫堂群情憤慨,書生、鄉紳、販夫走共同立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正在此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佈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那就死吧!”小小書吏,史冊中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但他知道此時手中筆有千斤重,無非就是一個死罷了,也只勝過頭頂“金錢首尾”,於地府愧見列祖列宗。

文書的內容很快傳遍全城,就像烈火烹油一樣,全城百姓鼎沸。方亨見士民不從,就連夜寫密信報給常州府,請上面派兵圍城,按常理殺幾個帶頭,事情自然就平息了,剃髮也就能順利執行了。但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典史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為期“八十一天”的江陰反抗滿清的抗爭,就此展開了!

《未完待續》下回:“義民奮起反清,典吏臨危受命舉大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