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伏龍路:它的巧妙令梁思成折服!

伏龍路

青島的馬路一般是以地名命名的, 而伏龍路卻以山命名。

如前所述過去的青島, 有座大石頭山, 修了齊東路後, 這座山就分成了信號山和伏龍山。

伏龍路修建於上個世紀30年代, 是五龍路裡最年輕的一條路, 稀稀拉拉幾座洋樓。

伏龍路起於七路口。

“七路口”, 指的是江蘇路、齊東路、蘇州路、觀象一路、萊蕪一路、伏龍路以及龍山路七條路的交叉口。

路口就如蜘蛛網的中心一般, 七條路向四周輻射開來。

當從路口深入到任何一條道路, 都能體驗到老城哪最深處婉約、寧靜的肌理, 耳邊仿佛又想起鄧麗君的那首《小城故事》。

1956年, 建築學大師梁思成來青, 在往返迎賓館途中, 經過伏龍山與觀象山之間的“七街口”時, 十分驚歎, 急忙下車考察起來。

他說:“這些道路順勢而建, 非常巧妙, 這麼多條道路組成坡度不一的路口, 交通還能保持井然有序, 非常難得。 ”“七街口”是江蘇路從南至北拐彎後, 分成兩個路口, 並與萊蕪一路、伏龍路、龍山路、觀象一路、蘇州路形成的七條街道分岔處, 道路錯綜複雜, 坡度不一, 即使這樣, 還能保持寬敞視野, 通透, 特別像伏龍路與龍山路這樣急遽轉彎竟然也十分容易解決了“難題”,

讓梁思成歎為觀止。

沿著伏龍路爬坡緩行, 依著山勢曲折蜿蜒向上, 自有鬧市中獨取的一份清靜與悠閒。

伏龍路4號, 很多資料都說這裡是中華基督教會同道堂的舊址,

它的外形獨特大氣, 現在已是民宅, 但依然吸引路人的注意。 房子建在山坡處, 位置十分高, 當年也是島城一處顯眼的建築。

正門的最頂端是個非常漂亮的山牆, 山牆上有一朵七瓣七芯石雕花做裝飾。

拱形的正門上方配有五彩玻璃的裝飾,異常精美,青島現存的老樓裡已不多見了。

伏龍路6號,高大松柏的庇蔭伴著爬牆虎的纏繞,環境幽靜。大門的左邊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漁業公司建的職工宿舍,是三層筒子樓那種。這裡是當代著名詩人紀宇的舊居。

紀宇,原名蘇積玉,1948年生於山東榮成。中學時代開始寫作,後因文革輟學。當過工人、記者、編劇,曾任青島市文聯主席、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等,出版過《金色的航線》《船臺濤聲》《五色草》《風流歌》等詩集。紀宇先生曾是我高中時代最喜愛的詩人之一。

伏龍路6號丁6戶 小蜜出生的老宅就在這個院子裡

長長的石板路

據魯海先生回憶,1946年,青島成立一個話劇團叫“一鳴劇社”,位址在伏龍路。

一鳴劇社排練了《鳥夜啼》《此恨綿綿》等話劇。

《此恨綿綿》是女作家趙清閣創作的五幕話劇,由洪深弟子孫開駿執導,趙清閣也親自指導。

此劇在青島電影院、中國電影院公演,受到青島媒體的好評。

伏龍路與萊蕪一路中間據說原是一片廣闊的空間,足有數萬平方米,上世紀30-50年代初是一個空曠的大園林,曾是日本青島埠頭株式會社社長的私宅。 伏龍山山泉在此上形成一個水潭,被稱為“龍吟池”。池旁楊柳吐綠,三兩鳴禽時而飛翔,是市區婉約而懷舊的一景。

路西有一峭壁,池中水溢出形成溪流順西而行,行至此飛流直下,如同一小瀑布。龍吟池的泉水流至此又形成一個更大的湖。現在,這些印痕已經成為灰飛煙滅的風景。曾經的小湖,建起了萊蕪一路小學。

早年的花園、“龍吟池”等原址上,也見縫插針建起了稠密的民居。

由於開山修路建房,伏龍山山體蠶食得就剩一溜溜了。

1960年山頂蓋了海洋水文氣象臺,1966年改為青島市氣象臺。它像九五之尊俯視全市,為全市每天發佈氣象預報。

當年著名的藏書家孟昭鴻來青島後居於伏龍路40號,當年堂號叫“靜遠堂”。

伏龍路孟宅是文人雅集之地。當時詩人劉少文、王統照、丁揆野、張康侯等人,常常聚集在此,酬唱應答,詩文結集為《放廬詩集》面世。

(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網路)

拱形的正門上方配有五彩玻璃的裝飾,異常精美,青島現存的老樓裡已不多見了。

伏龍路6號,高大松柏的庇蔭伴著爬牆虎的纏繞,環境幽靜。大門的左邊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漁業公司建的職工宿舍,是三層筒子樓那種。這裡是當代著名詩人紀宇的舊居。

紀宇,原名蘇積玉,1948年生於山東榮成。中學時代開始寫作,後因文革輟學。當過工人、記者、編劇,曾任青島市文聯主席、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等,出版過《金色的航線》《船臺濤聲》《五色草》《風流歌》等詩集。紀宇先生曾是我高中時代最喜愛的詩人之一。

伏龍路6號丁6戶 小蜜出生的老宅就在這個院子裡

長長的石板路

據魯海先生回憶,1946年,青島成立一個話劇團叫“一鳴劇社”,位址在伏龍路。

一鳴劇社排練了《鳥夜啼》《此恨綿綿》等話劇。

《此恨綿綿》是女作家趙清閣創作的五幕話劇,由洪深弟子孫開駿執導,趙清閣也親自指導。

此劇在青島電影院、中國電影院公演,受到青島媒體的好評。

伏龍路與萊蕪一路中間據說原是一片廣闊的空間,足有數萬平方米,上世紀30-50年代初是一個空曠的大園林,曾是日本青島埠頭株式會社社長的私宅。 伏龍山山泉在此上形成一個水潭,被稱為“龍吟池”。池旁楊柳吐綠,三兩鳴禽時而飛翔,是市區婉約而懷舊的一景。

路西有一峭壁,池中水溢出形成溪流順西而行,行至此飛流直下,如同一小瀑布。龍吟池的泉水流至此又形成一個更大的湖。現在,這些印痕已經成為灰飛煙滅的風景。曾經的小湖,建起了萊蕪一路小學。

早年的花園、“龍吟池”等原址上,也見縫插針建起了稠密的民居。

由於開山修路建房,伏龍山山體蠶食得就剩一溜溜了。

1960年山頂蓋了海洋水文氣象臺,1966年改為青島市氣象臺。它像九五之尊俯視全市,為全市每天發佈氣象預報。

當年著名的藏書家孟昭鴻來青島後居於伏龍路40號,當年堂號叫“靜遠堂”。

伏龍路孟宅是文人雅集之地。當時詩人劉少文、王統照、丁揆野、張康侯等人,常常聚集在此,酬唱應答,詩文結集為《放廬詩集》面世。

(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