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泰山夜行」

泰山夜行

散文

作者/ 李嘉琪

巍巍四千石階, 四千頁東方美學的大典, 且行且閱, 才覺得此行非虛, 岱宗可歎。 此刻從泰山遠觀, 天地之大, 悲歡一渺。 凡此記憶, 可珍可藏, 山腳回望, 最後想說一句:此生無悔入華夏, 岱宗為魂夢為牽。

——題記

車窗外天色變成微暗的淺藍, 一條街的街燈紛紛亮起來, 車窗之外, 火車站已經看得見。 而進站候車, 十七分鐘的火車車程做夢一樣地過去, 到了泰安。

生為國人, 少了泰山一遊總有點說不過去, 何況有密友同行, 興奮之餘, 不免生出些儀式感。 在攻略裡看過十八盤如何奇絕特殊、中天門如何長、日出時朝陽又怎樣跳出雲海, 而紛紛印象, 忽然就在泰山門口兌現成真了。 黑夜裡金色霓虹沿著岱廟的高牆勾勒, 隨之出現的是紅門, 四人下車, 行出泰山第一步。

雖然沿路松柏森森, 燈光造成月亮的幻覺, 但畢竟是山門口, 每走一段就是一小片燈火通明,

到處出售拐杖、手電筒、紀念品, 不乏人間煙火氣。 石砌臺階極有氣度, 寬寬地延伸到目光不及的前方去, 行人前後相接, 都是夜行的人。

而買票進門後, 就一腳步入了夜色。 路越走越遠, 夜行軍也就開始星散, 手電筒搖晃的環形光束, 照在黑暗裡腳下的路, 恍惚間竟有徐霞客探險尋幽的意趣。 而光束打在晚上灰綠色的層層枝葉上, 映出一片直至天空的灰影, 怕接著就要驚起一隻蝙蝠來。

路邊大概是松樹和石碑, 只可惜缺席了月亮, 水一樣淡淡漫過青石的, 是手電筒氤開的餘光。 餘光照出四個拉長的人影, 這種四面八方的安靜裡, 即使我們都在不停地說話, 也還是感覺好像空山靜無人。 秋蟲拉長的聲音,

把山裡叫得很空曠, 緊接著風吹草動, 脖子裡湧過層層的晚風, 隱隱有種浩瀚的涼意。

因為想看月光, 就試著關了手電筒, 立刻四下裡漆黑。 雖然並沒有月亮, 但松樹間逸散出清幽冰涼的空氣, 醒人膚觸;若有月光, 想也是這樣。 新買的手杖, 被我們蹬蹬地敦在石階上, 那聲音實在清亮。

說爬泰山, 其實爬的不是整座鎮住古中國的巨山, 而是眼前手電筒照出的這一小塊地方, 但最終可以越爬越遠, 眼見積步成山, 直到一淩絕頂, 眾山皆小。 不見月光, 但漸漸看得見月亮, 懸停在中天的小小一顆, 很清淺地亮。 往前走, 依稀辨認出波濤般沿路起伏的松樹, 都很高了。 手電筒隨便一晃, 就能照出幾座銘文的石碑, 俯拾可見, 甚至草叢裡也立著, 實在是文化上的豪富氣度。

雖然不免勞累, 但結伴爬山的好處, 大概是不好意思輕易地掉隊。 而我們說了比臺階還多的話, 夜色和疲勞像一條紐帶, 遊客間相逢成相識, 爬山時偶然哼歌哼到一起, 相視一笑。 夜長路遠, 路人的拐杖各自都拄得很用力,

一下一下, 叩響和石階一樣漫長的山夜。

終於行至中天門的時候, 大家都一臉輕鬆歡喜意味。 豁然開朗的廣場, 燈光一脈散開, 人人都好像活了過來。 山夜空氣冰涼, 而烤紅薯在冒紅光的火爐裡暖暖地滾著, 山東煎餅騰出白色的蒸蒸熱氣, 被蔥花激起的雞蛋味道, 鮮鮮活活地香開來, 把人的味覺連同胃口全啟動了。 連夜爬了三小時臺階的時候, 覺得光是看看都補人元氣。 因為是第一個大景點, 行人也大有能調動得起來的精力, 合影嬉鬧比比皆是, 目光所及, 笑容總是燦爛的。

中天門一站, 不單是路程過半的慶祝, 更因為後面是需要打起精神應對的十八盤。 這是真正精彩所在, 非爬泰山不能體驗。 沿途山徑石階都不走尋常路, 偏愛斜逸旁出,一條路上躥下跳,讓人非抱定視死如歸的決心不能邁腳。但實際上,欄杆的安全保障可以放心,而十八盤于泰山,總有些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味,真正爬過了這個挑戰,才覺得此行非虛,五嶽之首確實蔚為大觀。

三四小時後,漸漸堅持過身體極限點,心情也就從興奮變得鬆快起來,輕輕鬆松地說著話,有心情把手電筒四處照一照。

深藍夜色裡隱見巨石恢弘的輪廓,手電筒光下,看見名人的刻石題字。四下裡隱隱蟲聲形成安靜的迴響,很長一段時間裡,天空下面再沒有其他聲音了,好像腳下山谷裡正孵著沉睡的風。

忽然聽見流水聲響,淅淅泠泠,在涼涼子夜的空氣裡顯得十分清透。順著它抬頭去看,居然是一道小瀑布,從半面刻字的巨石下清流慢淌,匯成一汪深綠的水潭。手電筒的光柱下,能看見瀑布後的石面生了薄薄一層青苔,水簾貼在上面,流成透明紋路,像玉色瓷器上了層水紋雕花的釉。水潭外面有石頭圍欄,我和同伴靠在上面,仔細辨認石壁的刻字,不由得慚愧古代漢語課不夠用功。

夜裡風清露涼,從包裡拿毛衣的時候,手電筒倒扣在一邊,不經意抬眼,猛地就撞見深黑夜空裡漫天數不過來的星星,幾乎占滿整個穹頂,恍如神話。或者“綢繆束薪,三星在天”,或者“嘒彼小星,三五在東”,中國人唱了又唱幾千年的情懷,詩經國風裡的樣子,或許就是正好像今晚呢?

維南有箕,維北有鬥,星星都是細小的,光芒也很碎,絮絮叨叨地鋪了一天頂。小時候外婆家消夏,鄉下夜深燈少,北斗星顆顆分明地亮出來,已經算奢侈場面,到長大都沒忘記。但是,我從沒見過今晚這樣的星星,多得像個意外。銀亮的滿天小星,水洗過一樣,涼風吹的時候顫顫地亮,這種閃動澄透的光亮,星星點點直晃進人眼睛裡去。

而過了這處瀑布,也就能很快看到十八盤將盡,前面就是南天門。腳下是十八段高高的迂回臺階,回頭能望見一線浩瀚的虛白,是夜裡的雲海。

十八盤行盡,豁然輕鬆,像一場大事做完,人人如釋重負又興奮異常。和中天門的白熾燈相比,南天門的燈光是繁麗的金顏色,點點閃光綴在古建築的屋頂的邊簷,茶座餐廳燈火鼎盛,澄黃燈光亮了滿窗。

離天亮還有幾個小時,夜行整晚的人們縮在軍大衣裡坐下。小店煮面的水汽,一浪一浪地撲在玻璃上,蒙出一片暖融融的霧白。隔著這樣的窗戶看街景,一塊地方被霧氣抹白,一塊地方的霧忽然散去;像加了層變化不定的特效。鄰座小女孩八九歲樣子,從拖地軍大衣的毛領子裡鑽出一張小臉,眨著大眼睛看我,長馬尾軟軟地彎曲成卷起的形狀,笑起來讓人忘不掉。

休息飽足,遊客臉上帶著笑容或倦容,走到觀景台真正安頓下來。還有兩小時天亮,我和朋友們相互看看手機,夜深路陡,相片都沒有幾張,卻是所有出遊裡讓人記之最深的影像。四個人在牆根縮在一起歇夠了,站起來伸展筋骨,眼睛不期然就一下撞上夜裡的雲海。

淡淡暗藍色天空裡一塊薄薄的黃色雲朵,淺淺露出一彎銀月亮。

粉藍天空佈滿淺灰的雲。左側是半壁暗山,穩穩健健蔓延到山下去。東邊天空一線暖金色的雲,亮的,飛在雲海平面上。往南些也有塊雲層稀疏的地方,發亮的一片天光,像泄了一線天機。

雲海的平面,真有海面的樣子,若往東看,是和真的海面分不出的。視線西移,雲海就蒙了耦合色的霧,淺香芋色,淡淡橘黃的氣氛。幻覺一樣的雲霧底下有古典橙紅的燈火,盤繞成的隱伏的燈火長龍,像上元節的夢。又朦朧,又閃亮。所有橙紅和暖金色的星火,隔著山,隔著霧,隱隱地閃爍在山腳城市裡,用方形盤曲的臥龍形狀,勾出一副山下人間。

慢慢雲海的層次,模糊在了漸亮的天光裡,山下一城燈光都看不見了,東邊一線飛紅越來越亮起來。

日出的速度肉眼可見,眼看著熾紅成焰,紅極轉金,最後忽忽一躍,眼見的就是完整的一輪簇新太陽。而四周的雲霧越來越淡了。像揭開一層極薄的藍紗,再揭開一層,暗藍天色繼續一點點變淺變明,終於變成青白。這時候也就天光大亮,而守著石欄一回頭,日夜之間,竟然像換了一個世界。這才知道我們一片漆黑爬過來的山路上,還有這麼多風景:石牆、名碑、樓臺、紛紛樹木,都在白天裡顯形。好像新出現的那些松樹和屋頂,山崖和石壁,都是從日光裡新召喚出來的一樣。

最後山頂漫遊,亭臺樓閣,莊重典正之餘,隱隱又有飄飄的仙逸之氣,大約是雲海襯托的效果。白日裡的雲海,和淺灰石牆一起,配上枝條橫斜的松樹,一片茫茫清虛,也是真的氣派。這只有漢字唐詩才能描畫出的想像,與現實重合,完全像置身遊仙詩裡習道飛升的渺渺仙界;總覺得,背靠眼前這樣的雲海當背景,該有鯤鵬乘雲、仙人禦風習劍,把日月照耀金銀台、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夢境演得活過來。

啟程下山,路過一眾城牆。常見幾叢松枝出沒在青灰屋瓦間,紅顏色在穩穩城牆上端莊著,紅得很恢弘;紅牆下的灰瓦,有時壘出一些空當,構成對稱的花紋。寶藍牌匾,在銳氣的藍底子上題出金字,字體不一;就如同各處建築也體制不一,亭臺樓閣之中,環肥燕瘦,總是漂亮。

泰山夜行至此,算是完成。回頭四面環顧,視線全然開闊。雲騰霧隱,白日淩空之處,放眼一片天朗氣清,雲霧升平。此刻從泰山遠望,天地之大,悲歡一渺。若論忘憂之境,今日登山甚於觀海。而下山沿途,白日遊覽,這才看到題字刻碑不可計數,十三王封禪,二十四帝祭祀,古中國的千年文脈,靈秀所鐘,似乎都集于泰山;所觀所感,難表於言。

游過泰山,如同看過炎黃五千年的一枚印鑒;巍巍四千石階,四千頁東方美學的大典,且行且閱,才覺得此行非虛,岱宗可歎。凡此記憶,可珍可藏,走完一夜一日,山下回望,最後想要再對它說一句:此生無悔入華夏,岱宗為魂夢為牽。

文章作者

李嘉琪

職業:山東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文基地班 學生

偏愛斜逸旁出,一條路上躥下跳,讓人非抱定視死如歸的決心不能邁腳。但實際上,欄杆的安全保障可以放心,而十八盤于泰山,總有些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味,真正爬過了這個挑戰,才覺得此行非虛,五嶽之首確實蔚為大觀。

三四小時後,漸漸堅持過身體極限點,心情也就從興奮變得鬆快起來,輕輕鬆松地說著話,有心情把手電筒四處照一照。

深藍夜色裡隱見巨石恢弘的輪廓,手電筒光下,看見名人的刻石題字。四下裡隱隱蟲聲形成安靜的迴響,很長一段時間裡,天空下面再沒有其他聲音了,好像腳下山谷裡正孵著沉睡的風。

忽然聽見流水聲響,淅淅泠泠,在涼涼子夜的空氣裡顯得十分清透。順著它抬頭去看,居然是一道小瀑布,從半面刻字的巨石下清流慢淌,匯成一汪深綠的水潭。手電筒的光柱下,能看見瀑布後的石面生了薄薄一層青苔,水簾貼在上面,流成透明紋路,像玉色瓷器上了層水紋雕花的釉。水潭外面有石頭圍欄,我和同伴靠在上面,仔細辨認石壁的刻字,不由得慚愧古代漢語課不夠用功。

夜裡風清露涼,從包裡拿毛衣的時候,手電筒倒扣在一邊,不經意抬眼,猛地就撞見深黑夜空裡漫天數不過來的星星,幾乎占滿整個穹頂,恍如神話。或者“綢繆束薪,三星在天”,或者“嘒彼小星,三五在東”,中國人唱了又唱幾千年的情懷,詩經國風裡的樣子,或許就是正好像今晚呢?

維南有箕,維北有鬥,星星都是細小的,光芒也很碎,絮絮叨叨地鋪了一天頂。小時候外婆家消夏,鄉下夜深燈少,北斗星顆顆分明地亮出來,已經算奢侈場面,到長大都沒忘記。但是,我從沒見過今晚這樣的星星,多得像個意外。銀亮的滿天小星,水洗過一樣,涼風吹的時候顫顫地亮,這種閃動澄透的光亮,星星點點直晃進人眼睛裡去。

而過了這處瀑布,也就能很快看到十八盤將盡,前面就是南天門。腳下是十八段高高的迂回臺階,回頭能望見一線浩瀚的虛白,是夜裡的雲海。

十八盤行盡,豁然輕鬆,像一場大事做完,人人如釋重負又興奮異常。和中天門的白熾燈相比,南天門的燈光是繁麗的金顏色,點點閃光綴在古建築的屋頂的邊簷,茶座餐廳燈火鼎盛,澄黃燈光亮了滿窗。

離天亮還有幾個小時,夜行整晚的人們縮在軍大衣裡坐下。小店煮面的水汽,一浪一浪地撲在玻璃上,蒙出一片暖融融的霧白。隔著這樣的窗戶看街景,一塊地方被霧氣抹白,一塊地方的霧忽然散去;像加了層變化不定的特效。鄰座小女孩八九歲樣子,從拖地軍大衣的毛領子裡鑽出一張小臉,眨著大眼睛看我,長馬尾軟軟地彎曲成卷起的形狀,笑起來讓人忘不掉。

休息飽足,遊客臉上帶著笑容或倦容,走到觀景台真正安頓下來。還有兩小時天亮,我和朋友們相互看看手機,夜深路陡,相片都沒有幾張,卻是所有出遊裡讓人記之最深的影像。四個人在牆根縮在一起歇夠了,站起來伸展筋骨,眼睛不期然就一下撞上夜裡的雲海。

淡淡暗藍色天空裡一塊薄薄的黃色雲朵,淺淺露出一彎銀月亮。

粉藍天空佈滿淺灰的雲。左側是半壁暗山,穩穩健健蔓延到山下去。東邊天空一線暖金色的雲,亮的,飛在雲海平面上。往南些也有塊雲層稀疏的地方,發亮的一片天光,像泄了一線天機。

雲海的平面,真有海面的樣子,若往東看,是和真的海面分不出的。視線西移,雲海就蒙了耦合色的霧,淺香芋色,淡淡橘黃的氣氛。幻覺一樣的雲霧底下有古典橙紅的燈火,盤繞成的隱伏的燈火長龍,像上元節的夢。又朦朧,又閃亮。所有橙紅和暖金色的星火,隔著山,隔著霧,隱隱地閃爍在山腳城市裡,用方形盤曲的臥龍形狀,勾出一副山下人間。

慢慢雲海的層次,模糊在了漸亮的天光裡,山下一城燈光都看不見了,東邊一線飛紅越來越亮起來。

日出的速度肉眼可見,眼看著熾紅成焰,紅極轉金,最後忽忽一躍,眼見的就是完整的一輪簇新太陽。而四周的雲霧越來越淡了。像揭開一層極薄的藍紗,再揭開一層,暗藍天色繼續一點點變淺變明,終於變成青白。這時候也就天光大亮,而守著石欄一回頭,日夜之間,竟然像換了一個世界。這才知道我們一片漆黑爬過來的山路上,還有這麼多風景:石牆、名碑、樓臺、紛紛樹木,都在白天裡顯形。好像新出現的那些松樹和屋頂,山崖和石壁,都是從日光裡新召喚出來的一樣。

最後山頂漫遊,亭臺樓閣,莊重典正之餘,隱隱又有飄飄的仙逸之氣,大約是雲海襯托的效果。白日裡的雲海,和淺灰石牆一起,配上枝條橫斜的松樹,一片茫茫清虛,也是真的氣派。這只有漢字唐詩才能描畫出的想像,與現實重合,完全像置身遊仙詩裡習道飛升的渺渺仙界;總覺得,背靠眼前這樣的雲海當背景,該有鯤鵬乘雲、仙人禦風習劍,把日月照耀金銀台、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夢境演得活過來。

啟程下山,路過一眾城牆。常見幾叢松枝出沒在青灰屋瓦間,紅顏色在穩穩城牆上端莊著,紅得很恢弘;紅牆下的灰瓦,有時壘出一些空當,構成對稱的花紋。寶藍牌匾,在銳氣的藍底子上題出金字,字體不一;就如同各處建築也體制不一,亭臺樓閣之中,環肥燕瘦,總是漂亮。

泰山夜行至此,算是完成。回頭四面環顧,視線全然開闊。雲騰霧隱,白日淩空之處,放眼一片天朗氣清,雲霧升平。此刻從泰山遠望,天地之大,悲歡一渺。若論忘憂之境,今日登山甚於觀海。而下山沿途,白日遊覽,這才看到題字刻碑不可計數,十三王封禪,二十四帝祭祀,古中國的千年文脈,靈秀所鐘,似乎都集于泰山;所觀所感,難表於言。

游過泰山,如同看過炎黃五千年的一枚印鑒;巍巍四千石階,四千頁東方美學的大典,且行且閱,才覺得此行非虛,岱宗可歎。凡此記憶,可珍可藏,走完一夜一日,山下回望,最後想要再對它說一句:此生無悔入華夏,岱宗為魂夢為牽。

文章作者

李嘉琪

職業:山東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文基地班 學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