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必依山川,與“五嶽”齊名的“五鎮”

中國人都知道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卻很少有人聽說過五鎮。 在中國的山嶽崇拜中,五鎮是嶽山之後的“千年老二”,然而, 它們的命運沉浮, 卻與中國詭譎多變的政治, 配合得珠聯璧合。

中鎮霍山:龍興之地的“開國功臣”

西元596年, 隋文帝下詔, 為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和西鎮吳山立祠祭祀。 經過唐代的調整, 至北宋初年, 正式形成五鎮,即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西鎮吳山、中鎮霍山和北鎮醫巫閭山。

中鎮霍山的起點是最高的。 在上古時代, 它本為九州中冀州(今河北、山西)的鎮山, 而在《禹貢》中, 冀州被認為是天子所居,不僅是傳說中堯舜禹的建都之地, 而且是夏商周的統治中心所在。 冀州既是九州之首, 其鎮山霍山地位之尊崇就可想而知。

然而, 時移世易,冀州的王氣逐漸黯淡,不再是天子所居。 到西漢確立五嶽時,

原有“中嶽”之名的霍山不幸落選, 甚至連隋文帝冊封四大鎮山,霍山也名落孫山。 直到大唐帝國, 霍山才再度獲得短暫的輝煌。

按照大唐自己的說法, 霍山能夠被封爵, 是因為它的“開國之功”。 在《舊唐書。 高祖本紀》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隋煬帝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 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太原, 輕取西河郡(今汾陽), 繼而揮師南下, 進軍關中, 不想卻在離太原僅僅數百里的霍邑(今霍州), 遇到了一次艱苦卓絕的戰役。

當時, 李淵軍隊遭堵截, 連日大雨, 補給困難, 就在進退兩難之際, 一位身穿白衣的老人突然來到軍營, 對李淵說:“我奉霍山神的旨意來告訴大唐皇帝:下個月, 大雨就會停止, 我會幫助唐軍。 ”八月, 大雨果然停歇, 太原的糧食也運到了,

李淵遂率軍打贏了這關鍵一役。

顯然, 霍山並不是什麼軍事名山, 沒有重要的關隘和易守難攻的地形。 因此霍山神的神跡, 是唐王朝“創業故事”中的神來之筆。 作為李唐龍興之地的名山,唐皇室後來不斷提高它的地位, 不僅是投桃報李, 也是在顯示自己的統治乃天意所在。

西鎮吳山:因唐而尊榮

在大唐帝國, 最受尊崇的鎮山,並不是作為“開國功臣”的霍山, 而是今天位處陝西省寶雞市的吳山。

吳山曾是周天子所在雍州的鎮山, 起點也不低。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 邊將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叛亂, 先後攻陷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 慌亂中, 唐玄宗帶親信逃離長安, 避難成都, 而太子李亨則被百姓父老留下, 主持平叛戰爭。

為聚集兵力, 李亨北上朔方,旋即在靈武稱帝, 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 不久, 唐肅宗派房瑭率軍收復兩京, 在長安附近大敗, 河北備郡也漸次落入叛軍之手。 然而, 次年正月, 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已經稱帝的禍首安祿山, 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謀殺!而安慶緒即位之後,日夜酗酒作樂,

叛軍開始走向衰落。

擺在唐肅宗面前的, 是扭轉戰局的希望和依然嚴峻的局勢。 在那個歷史當口, 他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集中兵力攻打范陽, 抄斷叛軍的退路;一是攻打長安和洛陽, 收復兩京。

唐肅宗選擇了後者。 選擇長安作為戰略目標後, 唐肅宗移駐距離長安更近的鳳翔府。 不過, 戰局卻進展得十分不順。 當年秋天, 唐肅宗獲取回紇的支援, 匯合了朔方備鎮部隊和回紇、西域軍隊共十五萬, 從鳳翔出發, 大破叛軍, 終於收復長安。

可以想像, 坐鎮鳳翔的這一年, 唐肅宗承擔了多麼巨大的心理壓力。 為求得神靈庇佑, 他曾幹過一件事—下詔改鳳翔附近的吳山為西嶽, 提高祭祀的等級和規格。 吳山遂淩駕各鎮山之上, 躍居五嶽之列。

北鎮醫巫閭山:崇文太子的隱居神山

在遼金之前,北鎮一直是平凡而低調的一員。如果不是一位少數民族男子的情有獨鍾,北鎮恐怕還得繼續低調下去。

這位男子名叫耶律倍,乃大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西元926年,耶律阿保機滅掉了地處東北的渤海國,改為東丹國,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醫巫閭山遂成耶律倍的領地。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耶律倍被封東丹王的那一年,阿保機突然去世。當時,皇后述律平主導了政局,而其次子耶律德光則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與阿保機不一樣,述律平更傾向於耶律德光。於是,在二人聯手之下,支持耶律倍的大臣或被迫屈服,或被誅殺。

耶律倍心知大勢已去,第二年,他對百官公卿公開提出,把本應自己繼承的皇帝寶座,讓給弟弟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爭得帝位,但對主動讓位的兄長倍加猜忌,遂把東丹國都城遷到遼陽,以便就近監視。

耶律倍對漢文化十分推崇,醫巫閭山則成為這位崇文太子的精神聖地。在被監視期間,耶律倍曾在醫巫閭山隱居,並在絕頂處修建“望海堂”,收藏在中原搜集的上萬卷圖書。

不過,數年後,耶律倍終不堪忍受弟弟的監控,渡海逃到中原地區,投奔後唐。不幸的是,不久之後,耶律倍的棲身地後唐也被契丹所滅,他亦隨之悲劇性地死去。耶律倍死後,被安葬在生前隱居的醫巫閭山上。

再後來,風水逆轉,耶律倍的後代最終奪得皇位,成為遼朝真正的帝統。這或許真是醫巫間山和先祖耶律倍在暗中保佑吧。而這座神山,也成為遼朝皇室的陵寢所在,遼廷甚至把它尊為“棲神之山”,嚴禁樵采,讓它更加的神聖和不可侵犯。

南鎮會稽山:諸神退位,文人當道

浙江紹興的會稽山是五鎮中的南鎮。據《史記》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曾在此召集天下諸侯會盟,計功封爵,後又在此去世,並葬於此。

隨著大禹子孫建立的夏朝的擴張,大禹治水的傳說開始走出會稽山一隅,成為了華夏民族不同區域人們共有的記憶。南“祭大禹陵”,北“祭黃帝陵”,這是兩個遙相呼應的國家大典。

作為一座地處東南形勝之地的鎮山,相較其它嶽鎮,會稽山的人文底蘊或許太過深厚了,其鎮山的身份與政治色彩反倒不是那麼明顯了。真正成就會稽山恒久魅力的,是活躍於會稽山周圍的那些歷代名人與他們創造的山水審美文化。

魏晉之際,帶有著山水田園審美的畫作與書法開始大量出現。但細細研究就會發現,山水畫的拓荒者如顧愷之,山水詩的代表者如謝靈運,書法藝術的登峰造極者王羲之等,都曾在會稽或為官,或定居,或遊弋。可以說,“稽山鑒水”直接啟導了人們對美的感受。

東鎮沂山:東西泰山的傳說

沂山作為中國五大鎮山之首,在文化歷史地位上,僅次於五嶽。就山東境內而言,沂山是除了泰山之外,第二個享有祭天權利的地方,因此,自黃帝時代以來,中國歷代帝王都給予了沂山崇高的歷史文化地位。

沂山之所以會有如此之高的歷史文化地位,那是因為沂山在遠古時期,本身就是古泰山的一部分,所以,沂山在歷史上亦有東太泰山的稱謂。

東泰山和西泰山形成,源於歷史上著名的逐鹿大戰。在蚩尤趕走炎帝后,落魄的炎帝流落到黃河流域的上中游,請求久居此地的軒轅氏部落出兵,聯合攻打蚩尤,於是,炎黃聯軍就在河北、河南、山東的廣闊戰場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在河北的逐鹿水淹蚩尤聯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從此,古泰山就被人為地一分為二,這也就有了史籍上的東泰山和西泰山之說。

躍居五嶽之列。

北鎮醫巫閭山:崇文太子的隱居神山

在遼金之前,北鎮一直是平凡而低調的一員。如果不是一位少數民族男子的情有獨鍾,北鎮恐怕還得繼續低調下去。

這位男子名叫耶律倍,乃大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西元926年,耶律阿保機滅掉了地處東北的渤海國,改為東丹國,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醫巫閭山遂成耶律倍的領地。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耶律倍被封東丹王的那一年,阿保機突然去世。當時,皇后述律平主導了政局,而其次子耶律德光則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與阿保機不一樣,述律平更傾向於耶律德光。於是,在二人聯手之下,支持耶律倍的大臣或被迫屈服,或被誅殺。

耶律倍心知大勢已去,第二年,他對百官公卿公開提出,把本應自己繼承的皇帝寶座,讓給弟弟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爭得帝位,但對主動讓位的兄長倍加猜忌,遂把東丹國都城遷到遼陽,以便就近監視。

耶律倍對漢文化十分推崇,醫巫閭山則成為這位崇文太子的精神聖地。在被監視期間,耶律倍曾在醫巫閭山隱居,並在絕頂處修建“望海堂”,收藏在中原搜集的上萬卷圖書。

不過,數年後,耶律倍終不堪忍受弟弟的監控,渡海逃到中原地區,投奔後唐。不幸的是,不久之後,耶律倍的棲身地後唐也被契丹所滅,他亦隨之悲劇性地死去。耶律倍死後,被安葬在生前隱居的醫巫閭山上。

再後來,風水逆轉,耶律倍的後代最終奪得皇位,成為遼朝真正的帝統。這或許真是醫巫間山和先祖耶律倍在暗中保佑吧。而這座神山,也成為遼朝皇室的陵寢所在,遼廷甚至把它尊為“棲神之山”,嚴禁樵采,讓它更加的神聖和不可侵犯。

南鎮會稽山:諸神退位,文人當道

浙江紹興的會稽山是五鎮中的南鎮。據《史記》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曾在此召集天下諸侯會盟,計功封爵,後又在此去世,並葬於此。

隨著大禹子孫建立的夏朝的擴張,大禹治水的傳說開始走出會稽山一隅,成為了華夏民族不同區域人們共有的記憶。南“祭大禹陵”,北“祭黃帝陵”,這是兩個遙相呼應的國家大典。

作為一座地處東南形勝之地的鎮山,相較其它嶽鎮,會稽山的人文底蘊或許太過深厚了,其鎮山的身份與政治色彩反倒不是那麼明顯了。真正成就會稽山恒久魅力的,是活躍於會稽山周圍的那些歷代名人與他們創造的山水審美文化。

魏晉之際,帶有著山水田園審美的畫作與書法開始大量出現。但細細研究就會發現,山水畫的拓荒者如顧愷之,山水詩的代表者如謝靈運,書法藝術的登峰造極者王羲之等,都曾在會稽或為官,或定居,或遊弋。可以說,“稽山鑒水”直接啟導了人們對美的感受。

東鎮沂山:東西泰山的傳說

沂山作為中國五大鎮山之首,在文化歷史地位上,僅次於五嶽。就山東境內而言,沂山是除了泰山之外,第二個享有祭天權利的地方,因此,自黃帝時代以來,中國歷代帝王都給予了沂山崇高的歷史文化地位。

沂山之所以會有如此之高的歷史文化地位,那是因為沂山在遠古時期,本身就是古泰山的一部分,所以,沂山在歷史上亦有東太泰山的稱謂。

東泰山和西泰山形成,源於歷史上著名的逐鹿大戰。在蚩尤趕走炎帝后,落魄的炎帝流落到黃河流域的上中游,請求久居此地的軒轅氏部落出兵,聯合攻打蚩尤,於是,炎黃聯軍就在河北、河南、山東的廣闊戰場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在河北的逐鹿水淹蚩尤聯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從此,古泰山就被人為地一分為二,這也就有了史籍上的東泰山和西泰山之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