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帝為保皇子安危立一密約,太子篡位後傳矯詔露馬腳,引兄弟相戈

仁壽四年(西元604年), 隋文帝楊堅駕崩于仁壽宮大寶殿, 享年六十四歲。 所有的人都哭了, 唯有楊廣笑了, 他笑得很燦爛也很陽光, 隱忍多年, 他終於笑到了最後, 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他坐上了象徵最高權力的殿堂, 成了主宰天下的神人和聖人。

楊堅死後, 楊廣不能再等了, 首先決定把心中最大的隱患楊勇徹底除掉再說。 接下來該輪到楊約出場了, 由這個好賭的“老千手”來充當“劊子手”。

也正是因為這樣, 很快, 被囚禁東宮的楊勇就突然死亡了。

楊勇就這樣徹底消失了, 楊廣並沒有因為除去這塊心病而舒暢。 相反, 他眉頭緊鎖, 因為他還有另一塊心病—楊諒。

兄弟五人, 二死一傷。 除了楊勇, 老三因為自作孽不可活, 被妃子毒殘後, 又被楊堅免了職務, 鬱鬱寡歡, 不久就含恨而去。 而老四被長期軟禁, 根本就沒有反抗的能力和實力了。 只有楊諒, 儘管他遭到楊堅猜忌,

但楊堅並沒有罷免他並州總管的職務, 他仍是地方官中的大哥大, 在並州當他的“土皇帝”。

也正是因為這樣, 楊堅死後, 楊廣密不發喪, 他要除去楊諒這塊心病。

怎樣才能除去楊諒呢?楊廣就是楊廣, 他思來想去, 決定學父親當年“矯詔”對付宇文家族五位王爺,

派人持楊堅的璽書召楊諒回京。 只要楊諒回京, 就成了他的甕中之鼈了, 要殺要剮只憑自己一句話了。

然而, 計畫趕不上變化, 當他的親信車騎將軍屈突通把璽書交給楊諒時, 楊諒先是一喜, 隨後臉色便如寒冬裡的雪愈來愈暗, 愈來愈暗, 最後幾乎可以擰出水來。 良久, 楊諒的眼角突然滾落出大顆大顆的淚珠。

屈突通不明所以, 驚得不知所措。 悲切良久, 楊諒轉過頭來對屈突通暴喝道:“快告訴我, 我父皇他怎麼了?”

“這……公子何以有此問?”屈突通怒道, “難道你想抗旨不遵嗎?”

“父皇身體一定很好了, 不然怎麼會發這樣的璽書給我呢?”楊諒意識到自己失態了, 馬上圓場道, “將軍還是先回去吧, 我打點一下行李, 隨後就來京城。

”把屈突通支走後, 楊諒立馬舉起了造反的旗幟。

原來, 楊堅當年極為喜歡和關心這個小兒子, 為了保護這個兒子的人身安全, 他曾與楊諒有這樣的密約:“如果有璽書召你入京, 我會在敕字之旁特意加上一點, 並且要與玉麟兵符相符合, 你才可以進京。

因此, 楊廣的矯詔被火眼金睛的楊諒一眼就識破了。 再派人星夜趕往京城一打聽, 果然聽說父皇死了。 三位哥哥的下場已是前車之鑒, 他知道心狠手辣的楊廣定然不會放過他這條在外面遊蕩的魚。

一個好漢三個幫, 楊諒想造反, 馬上就拉攏了一個好幫手, 這個人的名字叫蕭摩訶。 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了, 正是陳朝舊將蕭摩訶, 陳國滅亡後, 賀若弼招降他時, 他向賀若弼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見舊主一面。 賀若弼為了保全這員曠世名將, 自然滿足了他的要求。 蕭摩訶見到陳後主後, 先是伏地哭泣良久, 然後拿出食物親自喂給陳後主吃, 最後垂淚辭別。 其情也真, 其意也濃, 據說連兩個看守的衛士都感動得一塌糊塗, 以一場“及時雨”對蕭摩訶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楊堅知道這件事後,稱讚蕭摩訶是真壯士也,並且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的高等待遇。後來楊諒出任並州總管,蕭摩訶被楊堅派來協助楊諒。

而楊諒對這蕭摩訶也親愛有加,名義上兩人是主僕關係,在私底下卻是兄弟關係。此時,楊諒想起兵,蕭摩訶沒有不支持的道理。如果說楊諒起兵是出於爭權和自我保護的需要,那麼蕭摩訶相隨就是基於懷舊和發洩不滿的需要。

聽說楊諒造反,楊廣很高興,如果楊諒既不來京城也按兵不動,那麼自己會頭疼,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辦好。現在好了,五弟一造反,就給了自己打殺的理由和機會。毫無疑問,接下來又該輪到楊素出場了。這位文武全才自從歸順楊廣後,哪裡不平就都見到他老人家的身影。

事實證明,楊諒根本就不是楊素的對手。楊諒這位花花公子從小就被楊堅給寵壞了,適合吃喝玩樂,並不適合造反這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剛打出造反的旗幟,就顯示出本質弱點:優柔寡斷,有勇無謀。

這個時候,楊諒面臨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選擇。向左走就是割地自立為王,獨霸一方,繼續做他的土皇帝;向右走就是興兵直搗大興,雄霸天下,做名副其實的真皇帝。

經過痛苦的抉擇後,楊諒做出了他偉大的選擇:割地為王。當一方諸侯,做一方之王,保一方平安,享一生之樂,此生足矣。

如此謀略,如此眼光,能有大的作為嗎?

仁壽四年(西元604年)八月,楊諒和蕭摩訶聯合起兵還不到一個月,蕭摩訶在清源(今山西清徐)被楊素俘虜。失去左膀右臂的楊諒已是孤掌難鳴,結果在晉陽(今山西太原)遭到了楊素的“十面埋伏”,最後無奈選擇了投降。

一個被俘虜,一個投降,蕭摩訶和楊諒都成了楊素的階下囚。然而,兩個人卻命運迥異。楊素同樣給了兩人向左走和向右走的機會,只不過選擇權由己。他首先把“甲級戰犯”蕭摩訶就地處斬,以正軍威,告慰那些喋血的戰士。然後才押著“頭號戰犯”楊諒上京。對於他來說,楊諒在他眼裡是不動產,是殺是剁全憑楊廣去處理。

出人意料的是,楊廣對楊諒來了個十裡相迎,親自為他鬆綁,隨後,楊廣把五弟安排到了豪華的別宮,裡面一應俱全,奴婢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楊諒再度感動得一塌糊塗。然而,他很快就從美夢中醒悟過來,楊廣雖然對他好,卻是想要他的命,因為他再也不能踏出那扇大門一步。

作秀完畢,楊廣終於露出猙獰的面目,客套過後是亮劍。楊諒很快體會到了什麼叫掉進十八層地獄,因為楊廣很快就對他實行了“斷食”政策。

有句俗話說得好,寧做飽死漢,不做餓死鬼。楊諒同志的結果是最可憐的,因為他是被活活餓死的。

或許楊堅當年那句忠告楊諒的話可以代表一切:“你要安分守己,你要當好你的藩王,千萬不要有非分之心。我百年歸壽後,你小子如果敢亂來的話,你二哥對付你就像老鷹捉小雞一樣易如反掌。”

一語成讖,不得不佩服楊堅的高瞻遠矚。可惜的是,楊諒卻當了耳邊風,終究落得這般淒慘的下場。

以一場“及時雨”對蕭摩訶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楊堅知道這件事後,稱讚蕭摩訶是真壯士也,並且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的高等待遇。後來楊諒出任並州總管,蕭摩訶被楊堅派來協助楊諒。

而楊諒對這蕭摩訶也親愛有加,名義上兩人是主僕關係,在私底下卻是兄弟關係。此時,楊諒想起兵,蕭摩訶沒有不支持的道理。如果說楊諒起兵是出於爭權和自我保護的需要,那麼蕭摩訶相隨就是基於懷舊和發洩不滿的需要。

聽說楊諒造反,楊廣很高興,如果楊諒既不來京城也按兵不動,那麼自己會頭疼,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辦好。現在好了,五弟一造反,就給了自己打殺的理由和機會。毫無疑問,接下來又該輪到楊素出場了。這位文武全才自從歸順楊廣後,哪裡不平就都見到他老人家的身影。

事實證明,楊諒根本就不是楊素的對手。楊諒這位花花公子從小就被楊堅給寵壞了,適合吃喝玩樂,並不適合造反這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剛打出造反的旗幟,就顯示出本質弱點:優柔寡斷,有勇無謀。

這個時候,楊諒面臨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選擇。向左走就是割地自立為王,獨霸一方,繼續做他的土皇帝;向右走就是興兵直搗大興,雄霸天下,做名副其實的真皇帝。

經過痛苦的抉擇後,楊諒做出了他偉大的選擇:割地為王。當一方諸侯,做一方之王,保一方平安,享一生之樂,此生足矣。

如此謀略,如此眼光,能有大的作為嗎?

仁壽四年(西元604年)八月,楊諒和蕭摩訶聯合起兵還不到一個月,蕭摩訶在清源(今山西清徐)被楊素俘虜。失去左膀右臂的楊諒已是孤掌難鳴,結果在晉陽(今山西太原)遭到了楊素的“十面埋伏”,最後無奈選擇了投降。

一個被俘虜,一個投降,蕭摩訶和楊諒都成了楊素的階下囚。然而,兩個人卻命運迥異。楊素同樣給了兩人向左走和向右走的機會,只不過選擇權由己。他首先把“甲級戰犯”蕭摩訶就地處斬,以正軍威,告慰那些喋血的戰士。然後才押著“頭號戰犯”楊諒上京。對於他來說,楊諒在他眼裡是不動產,是殺是剁全憑楊廣去處理。

出人意料的是,楊廣對楊諒來了個十裡相迎,親自為他鬆綁,隨後,楊廣把五弟安排到了豪華的別宮,裡面一應俱全,奴婢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楊諒再度感動得一塌糊塗。然而,他很快就從美夢中醒悟過來,楊廣雖然對他好,卻是想要他的命,因為他再也不能踏出那扇大門一步。

作秀完畢,楊廣終於露出猙獰的面目,客套過後是亮劍。楊諒很快體會到了什麼叫掉進十八層地獄,因為楊廣很快就對他實行了“斷食”政策。

有句俗話說得好,寧做飽死漢,不做餓死鬼。楊諒同志的結果是最可憐的,因為他是被活活餓死的。

或許楊堅當年那句忠告楊諒的話可以代表一切:“你要安分守己,你要當好你的藩王,千萬不要有非分之心。我百年歸壽後,你小子如果敢亂來的話,你二哥對付你就像老鷹捉小雞一樣易如反掌。”

一語成讖,不得不佩服楊堅的高瞻遠矚。可惜的是,楊諒卻當了耳邊風,終究落得這般淒慘的下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