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勾踐獻給吳王的美女並非西施 而是自己的女兒

有一回老同學聚會, 我的一邊是蕭山區的副區長、一邊是諸暨市的宣傳部長, 他們以為春秋戰國這個時間段的書我多讀了幾本, 所以就問我:西施到底是諸暨人, 還是蕭山人?我說我讀我的書, 你們搞你們的宣傳, 大家各忙各的。 可是, 我越是不肯說, 他們越是要追問。 我說我的答案會讓大家掃興, 但是他們非得催著我回答, 我說要講歷史事實的話, 被勾踐獻于吳王夫差的, 其實不是西施。

此話怎講呢?其實, 在吳越爭霸結束以後, 已有好幾則材料把這事講得清清楚楚了, 這些材料分別在《國語》中的《吳語》《越語上》《越語下》當中。

《國語》這部書, 是戰國初期編定的, 這個節點正是吳越爭霸大幕剛剛落下的時候, 時間上挨得非常近。 那這段話是由誰說出的呢?叫做諸稽郢, 諸稽郢是何許人呢?就是勾踐的世子, 也就是太子。 當時在他老爺子慘敗的時候, 他作為一個使者, 被派到吳王夫差面前, 說了以下一段話:

句(同“勾”)踐請盟:一介嫡女, 執箕箒以晐(gài, 備)姓于王宮;一介嫡男, 奉盤、匜(yí, 盛水洗手的用具)以隨諸禦。 (《國語·吳語》)

網路配圖

“句踐請盟”, 當然是訂立城下之盟。 “一介嫡女”, 就是勾踐的一個親閨女。 “執箕箒, 以晐姓於王宮”, 求和嘛, 話當然要說得謙卑一點, 就是說不是來做你的妃子, 而是來做你的勤務員的, 但是這個“晐姓”, 就是替你生小孩, 傳宗接代。 不僅僅是他的親閨女, 還有一個, 他的兒子, “一介嫡男”, 也就是諸稽郢本人, “奉盤匜, 以隨諸禦”, 相當於說做生活秘書。 這個文獻記載的時間, 離吳越爭霸結束挨得很近, 說話的人偏偏又是勾踐的兒子, 應該可以採信。 同樣是在《國語》中, 還有《越語上》和《越語下》:

(越大夫文種)曰:“寡君句踐乏無所使, 使其下臣種, 不敢徹聲聞于天王, 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 請句踐女女于王, 大夫女女于大夫, 士女女於士。 越國之寶器畢從。 ’”(《國語·越語上》, 《越語下》的記載大體相同。 )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講這話的人不再是勾踐的兒子, 而是文種, 勾踐的左膀右臂。 話是差不多, 但是它提供了更多的資訊:“寡君句踐乏無所使, 使其下臣種”, 就是說我們大王手下沒有幾個像樣的大臣, 沒辦法, 只好叫上我文種。 來幹什麼呢?跑到你天王這裡, 叫天王, 是要讓人家吳王夫差聽著受用。 不敢直接跟吳王夫差講, 那只能跟夫差的手下講。 講些什麼話呢?“寡君”指的是勾踐, 我們勾踐的軍隊沒幾個人了,

不勞你來打擊我們了, 也是要說得好聽點, 幹嗎呢?我們情願貢獻出以下的一些東西來求和, 哪一些呢?第一金玉, 第二子女, 這個“子女”是特指的, 不是一般的帥哥美女, 誰呢?就是前面的“一介嫡女、一介嫡男”。 因為當時的戰爭倫理, 把人家國家給滅掉, 把人家國家的男性公民或者給殺掉, 或者抓去做奴隸;把人家國家女性的公民, 根據相應等級分配到戰勝國, 商紂王滅了蘇國娶蘇妲己, 晉獻公滅了驪國娶驪姬, 都是這樣的邏輯。 那麼文種怎麼講呢?“句踐女女于王”, 勾踐的女兒, 這裡說許配還談不上, 是貢獻吧, 這個“王”指的是大王, 吳王夫差。 “大夫女女于大夫, 士女女於士”, 我之所以把後面兩句話一起帶出,
是因為其中涉及一個社會等級的問題, 如果不是高等級家庭的女孩, 你長得再漂亮, 也進不了更高等級的人家;相反的, 高等級家庭的女孩一般也不會下嫁到低等級的家庭裡。 這個跟我們後來所接觸的傳說不一樣, 說是獻給夫差的是苧蘿山的采薪女, 那是禮崩樂壞、等級社會崩潰以後的傳說。

三則材料都明白地告訴我們,當時獻給吳王夫差的那個女孩,就是越王勾踐的女兒,她不是苧蘿山賣柴的女孩,至於苧蘿山賣柴的女孩又是怎麼來的?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一下。

獻給夫差的女孩是勾踐的女兒,那麼她叫啥?我們不知道她怎麼稱呼,《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指越為“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那就有可能姓姒,不是西,也不是施,且未見有進一步的名字記載。也不知道她長得如何,儘管我們約略知道勾踐的長相,他有兩個特點:《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他“長頸鳥喙”,脖子長,嘴巴尖。說到脖子長,有個說法叫美人頸長,也許她繼承了她父親的基因,但是究竟怎麼漂亮,我們就不知道了。至於嘴巴突起,好像與美麗聯繫不起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她的出身,因為她是勾踐的女兒,只有這個資格,才可以嫁到夫差的後宮。

這當中涉及另外一個問題,那個西施呢?西施在當時是美女的代稱,就像現在,一個女人美貌絕倫,大家就說她長得像貂蟬、楊玉環,但在當時,還沒有貂蟬,也沒有楊玉環,在當時的北方社會,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詞。西施的出現,據我的閱讀經驗,最早是在《墨子》這部書中,墨子是何許人呢?戰國初期的,時間上比越女稍微晚一點點,也可以挨著。下麵是《慎子》《孟子》,在戰國中期;再下面是《荀子》和《戰國策·楚策》中的唐且,戰國後期的;接下來是《韓非子》,全是北方的材料。

所有這些材料中的西施,都是美女的代名詞,至於這個美女的生平怎麼樣,我們從《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記載的字裡行間,隱隱約約能看出她是怎麼死的,她很漂亮,並且經常跟另一個叫作毛嬙的美女並提,但是更具體的情形就都不知道了。直到東漢,西施其人仍然是這般模樣,譬如《孟子·離婁篇》中說:“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東漢趙岐作注依然說:“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又譬如《楚辭·九章·思美人》:“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東漢的王逸注也說:“世有好女之異貌也。”就是說天底下有一個美女,長得跟人家不一樣,特別漂亮。一直到東漢末,高誘注《淮南子·精神訓》時還是說:“毛牆、西施,皆古之美人。”請注意時間,吳王夫差自殺在西元前473年,東漢後期已經到了西元200年前後了,漫長的670年時段中,在中國北方,沒有看到說西施就是越女的記載,可以這樣說:西施無緣嫁吳王。

那麼,西施跟送給吳王夫差的女孩是什麼時候合二為一的呢?也就在東漢時期。前面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北方人(其中的王逸是湖北人)的記載,到了東漢時期,紹興人寫了兩部書:一部是《吳越春秋》,另一部是《越絕書》。在這兩部紹興人寫的書當中,西施跟越女已經合二為一了,而且這個獻給吳王夫差的越女西施,是苧蘿山鬻薪(也就是賣柴)的女孩。因為春秋時期那樣的等級社會早已成為歷史,所以連一個賣柴禾的女孩也能嫁給公卿貴族了,這裡有文化背景的區別。那麼,為什麼北方人沒有這個說法,到了紹興,才把越女跟西施合在一起了呢?這中間我倒是沒有看到過相關的文獻記載,但是我猜測是出於感激的心情,不管怎麼說,這女孩為紹興人作出了貢獻,在人們心底裡面,她是美的。一個女孩,青春靚麗,更何況她心靈更美,是個美女,人們習慣上就聯想到了西施,於是我們這位越女也就有了一個華麗轉身。至於隻字未提這個女孩與勾踐的關係,我想同樣是基於這種鄉邦情結,把自家領導人的公主奉送給死對頭,這樣屈辱的事情,不提也罷。

但是,越女西施以苧蘿山賣柴女孩的形象出現以後,也並不是說一成不變了,後來還是有變化的。我們每個人面對這麼一個漂亮女孩,往往都會油然而生憐香惜玉的心理,這麼漂亮可愛的女孩,你讓她去打柴、賣柴,這麼一個髒活、重活、累活,是不是有些於心不忍?所以後來就有人主動地給她調換了工種,不再賣柴了,叫浣紗。這個就輕便一些,與美女的身份也比較相稱,具體到文獻,已經很晚了,是金元雜劇;再後來,明代梁辰魚的昆曲《浣紗記》唱遍天下,越女西施浣紗的故事也就婦孺皆知了。以後呢,西施的工種是否要與時俱進,向白領或者高知看齊,拭目以待吧。

三則材料都明白地告訴我們,當時獻給吳王夫差的那個女孩,就是越王勾踐的女兒,她不是苧蘿山賣柴的女孩,至於苧蘿山賣柴的女孩又是怎麼來的?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一下。

獻給夫差的女孩是勾踐的女兒,那麼她叫啥?我們不知道她怎麼稱呼,《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指越為“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那就有可能姓姒,不是西,也不是施,且未見有進一步的名字記載。也不知道她長得如何,儘管我們約略知道勾踐的長相,他有兩個特點:《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他“長頸鳥喙”,脖子長,嘴巴尖。說到脖子長,有個說法叫美人頸長,也許她繼承了她父親的基因,但是究竟怎麼漂亮,我們就不知道了。至於嘴巴突起,好像與美麗聯繫不起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她的出身,因為她是勾踐的女兒,只有這個資格,才可以嫁到夫差的後宮。

這當中涉及另外一個問題,那個西施呢?西施在當時是美女的代稱,就像現在,一個女人美貌絕倫,大家就說她長得像貂蟬、楊玉環,但在當時,還沒有貂蟬,也沒有楊玉環,在當時的北方社會,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詞。西施的出現,據我的閱讀經驗,最早是在《墨子》這部書中,墨子是何許人呢?戰國初期的,時間上比越女稍微晚一點點,也可以挨著。下麵是《慎子》《孟子》,在戰國中期;再下面是《荀子》和《戰國策·楚策》中的唐且,戰國後期的;接下來是《韓非子》,全是北方的材料。

所有這些材料中的西施,都是美女的代名詞,至於這個美女的生平怎麼樣,我們從《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記載的字裡行間,隱隱約約能看出她是怎麼死的,她很漂亮,並且經常跟另一個叫作毛嬙的美女並提,但是更具體的情形就都不知道了。直到東漢,西施其人仍然是這般模樣,譬如《孟子·離婁篇》中說:“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東漢趙岐作注依然說:“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又譬如《楚辭·九章·思美人》:“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東漢的王逸注也說:“世有好女之異貌也。”就是說天底下有一個美女,長得跟人家不一樣,特別漂亮。一直到東漢末,高誘注《淮南子·精神訓》時還是說:“毛牆、西施,皆古之美人。”請注意時間,吳王夫差自殺在西元前473年,東漢後期已經到了西元200年前後了,漫長的670年時段中,在中國北方,沒有看到說西施就是越女的記載,可以這樣說:西施無緣嫁吳王。

那麼,西施跟送給吳王夫差的女孩是什麼時候合二為一的呢?也就在東漢時期。前面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北方人(其中的王逸是湖北人)的記載,到了東漢時期,紹興人寫了兩部書:一部是《吳越春秋》,另一部是《越絕書》。在這兩部紹興人寫的書當中,西施跟越女已經合二為一了,而且這個獻給吳王夫差的越女西施,是苧蘿山鬻薪(也就是賣柴)的女孩。因為春秋時期那樣的等級社會早已成為歷史,所以連一個賣柴禾的女孩也能嫁給公卿貴族了,這裡有文化背景的區別。那麼,為什麼北方人沒有這個說法,到了紹興,才把越女跟西施合在一起了呢?這中間我倒是沒有看到過相關的文獻記載,但是我猜測是出於感激的心情,不管怎麼說,這女孩為紹興人作出了貢獻,在人們心底裡面,她是美的。一個女孩,青春靚麗,更何況她心靈更美,是個美女,人們習慣上就聯想到了西施,於是我們這位越女也就有了一個華麗轉身。至於隻字未提這個女孩與勾踐的關係,我想同樣是基於這種鄉邦情結,把自家領導人的公主奉送給死對頭,這樣屈辱的事情,不提也罷。

但是,越女西施以苧蘿山賣柴女孩的形象出現以後,也並不是說一成不變了,後來還是有變化的。我們每個人面對這麼一個漂亮女孩,往往都會油然而生憐香惜玉的心理,這麼漂亮可愛的女孩,你讓她去打柴、賣柴,這麼一個髒活、重活、累活,是不是有些於心不忍?所以後來就有人主動地給她調換了工種,不再賣柴了,叫浣紗。這個就輕便一些,與美女的身份也比較相稱,具體到文獻,已經很晚了,是金元雜劇;再後來,明代梁辰魚的昆曲《浣紗記》唱遍天下,越女西施浣紗的故事也就婦孺皆知了。以後呢,西施的工種是否要與時俱進,向白領或者高知看齊,拭目以待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