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菅家村的前世與今生

菅家村的前世與今生

散文

作者/ 范廷偉

鄒平縣魏橋鎮的菅家村, 坐落于魏橋鎮西南方約二十華里處, 位於風光秀美的小清河南岸, 村南毗鄰章丘地界。 該村現有人口三百六十二口人, 土地六百一十畝, 是一個民風淳樸, 和諧有致的小村落。

菅家村雖然村子不大, 但各種傳說頗多。 早先為漢代時期的菅縣故城, 西漢初置菅縣, 屬濟南郡;東漢建武十七年, 濟南郡改為濟南國, 菅縣屬之;晉朝初期, 廢菅縣併入東朝陽縣。

明朝之前菅家歸屬章丘, 明朝的弘治年間割入齊東縣。 因該村漢朝時因村東有一座占地多達五十餘畝地的廟宇建築群,

那時人們便直呼該村名為菅家廟。 該村明清以來稱為菅家, 後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據《中國姓氏詞典》介紹說, 春秋戰國時期, 宋國(今河南、山東、江蘇交界的一個地方)與魯國發生戰爭, 魯軍侵入宋境, 隨後宋國被魯國吞占。 宋國的一個達官貴人遭到了魯軍的追殺, 他們為了避免滿門抄斬的厄運, 舉族北逃到現在的今魏橋鎮菅家村一帶, 那時這裡是一片退海之地, 地域廣闊, 遍地菅草, 無人居住。 他在草叢裡潛伏了幾天以後, 確認沒有了任何危險, 才從菅草叢中鑽了出來。

他看見一位面容和善的老者, 便問這裡叫什麼名字?老人說這裡沒有名字。 這人原為宋國菅邑之人, 見此地長滿菅草,

便有了一種回到家鄉的感覺, 就在此紮根居住了下來。 他為躲避官兵的追殺, 從此開始隱姓埋名, 因為菅草對他有救命之恩, 遂改為菅姓, 並將此地稱為菅地。

菅姓先人勤勞聰慧, 在此安頓下來, 歷經二百多年發展, 人口增多, 經濟富裕, 此地到了西漢漢景帝四年時, 被定為菅縣。 菅縣的發展規模, 至明朝時達到鼎盛時期。 這些史料記載與菅家村村民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相吻合, 也與《鄒平縣誌》所記載的菅家村漢代為菅縣城治相吻合的。

菅家村的老人們說, 明朝之前, 菅姓家族經歷了很多年的繁衍傳世, 但文字記載並不是很多。 魏橋菅家村最初的家譜是和明初的移民大遷徙時的其他姓氏一樣, 以家譜的形式記載下來, 有記載以後的始祖名叫菅田阜, 二世祖是菅田阜的兩個兒子菅士野和菅明野, 清朝時菅氏家族的最後一個科舉秀才, 續下了後十六代的輩分, 分別為“恒繼來宗, 月傳北方, 益友招慶, 許乃餘光”。 陪同我的同事菅宗賢說到, 老輩人都說, 祖名菅田阜養著99 頭牛,

拴在槽上99頭牛, 趕出牛棚再數, 就是100頭牛, 有頭神牛一直混在牛群裡。

村裡至今流傳著二世祖菅士野“養官馬”的故事。 有一隊官軍打仗時。 路經菅縣, 他們路過菅縣時, 這裡是一大片草地, 回來時卻成了一大片芝麻。 那時只有富裕的人家才種芝麻, 官軍便打聽誰是菅縣最富裕的人家。 由於菅士野識文解字, 又有一副熱心腸, 還懂得朝廷條律, 常主動幫助老百姓打官司, 最終惹惱官府。 後來官府和官軍硬逼著菅士野養官馬:趕來一批餓瘦的馬, 趕走一批喂肥的馬, 如此往復。 由於草料費經常被克扣, 把官馬養瘦了要受到官府懲罰, 這樣時間一長, 菅士野家撐不住了, 直到把家產吃光, 開始變得一貧如洗。

菅家縣城在明朝時期人口最多,

那時他們的土地也多, 有句“七裡地寬, 八裡地長, 打起墒來到五龍堂(村)”的順口溜, 已經流傳了幾百年, 足以說明當時的菅家縣城規模較大, 附近大坡、小坡兩個村, 就是給菅家村看坡護田, 而形成的兩個村落。 因為菅家村是舊時菅縣縣城所在地, 這裡的菅家廟(興隆寺)殿閣崔嵬, 廟堂輝煌, 平時商賈雲集, 熱鬧非凡, 尤其是每年四月初八開始的廟會, 更是吸引了天南地北的老百姓車載馬馱, 蜂擁而至, 另外還有劇社戲班, 雜耍說唱為廟會助興, 可謂盛況非凡。

讓菅家村聲名遠播, 婦孺皆知的事, 當屬嘉慶五年時所發生在菅家廟的一場火災。 這在清末齊東縣文化名人李炳炎所著的《東野軼聞》一書中就有了記載:“村人沿舊例, 舉會。天氣晴朗,日麗風和。百里內車馬人士,絡繹奔赴會場。居廟側圍以高牆,前後有門,藉防盜賊。劇場北向,諸商各列蓆棚,設肆圍之。互相銜接,日光不入。南、北門內,多茶寮、飯肆,亦皆以蓆棚圍之。其中,遊人,坐者、立者、行者、出入者,接踵摩肩,幾無隙地。場中優伶,適演明太祖《火燒陳友諒》故事,戰鼓喧闐,兵刃相接,凡台下士女,皆凝神注目,喜笑談論,以觀其勝敗。”

“不料值火攻之際,放煙火者一時失慎,燃劇頂上蘆蓆,列焰四飛。一刹那間,遍及諸棚,逐目皆火。既而漲焰彌空,濃煙填院,撲面漆黑,對面不能辨物。未幾,火已及寺之廊殿,一時嚎呼聲,哭啼聲,喧嘩聲,棟折榱崩聲,如鼎沸,如海潮,如千軍萬馬之賓士叱吒,天地為之震動,聞於數十裡。遙望之,則火氣沖天,不見其光,第見黑煙濃起如雲。”

“忽聞巨聲若雷霆,則大殿梁棟,摧折撲地,兩廊頹壞。繼之場內嚎啼之聲漸息,火勢稍衰,始有敢冒火入視者。至則木灰屍燼,男女莫辨,尋父呼母,訪兄覓妹之人,哭聲遍野,慘不忍聞。村人為之罷社。火息後數十日內,尋覓家屬屍骸者,相屬於路,然得之者裁二三。總計死於火者,男女二千餘人。”

當然,伴隨著這場火災的還有一些傳說。例如一老人帶孫子到菅家廟看戲,等到了那裡,小孫子哭著、喊著要回家。老人實在拗不過這小孫子,老人問為啥要回家?小孫子說,看戲的人脖子裡都纏著紅繩子,不能和他們在一起。結果,還沒有走到自己大門口,菅家廟便發生了這起駭人聽聞的火災。再例如有人在廟會上賣火燒,他不是直接說“賣火燒”,而是扯開嗓子喊“大火燒”。這都是事後諸葛亮的無稽之談,不足以信。

據說,令人感到吊詭的是,在“火燒菅家廟”的同時,河南還發生了一起離奇的“水淹韓家莊”的事件,也是造成千餘人死亡,這些倒是令人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菅家廟火災發生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噩耗遠播商旅,很多人都不敢輕易路經此處了。從此菅家村開始衰敗下來,有的菅姓人家背井離鄉,遷徙他處,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來自於全國各地的一些菅氏後人到菅家村追根溯源,認祖歸宗,追思先人。

菅家村內的土質為紅土,吸水發粘,每逢下雨,鞋子陷在泥中拔不出腳來,人們經常用這些土坷垃壘田地裡的脊子(即田埂)。菅家村四周往外一裡地,全是沙土地。民國年間,菅家人引以為自豪的土地“七裡寬,八裡長,打起墒來到五龍堂”,也漸成昨日黃花,風光不再。

人少地多的菅家村人,常被鄰村欺負,土地被鄰村霸佔,埋葬著菅氏祖先的老墳地被沙羅村佔有,菅家廟舊址被曹家村佔有,這些臨近村莊的人通過下套、押地等賭博方式,騙取或強行佔有了菅家村的部分土地,致使昔日輝煌的的菅縣縣城萎縮成了如今的模樣,

鄒平縣除魏橋鎮菅家村以外,人們還稱該縣明集鎮的菅家村為東菅家村(明代立村),是魏橋鎮菅家村的分支。據有關資料介紹,從魏橋鎮菅家村走出的菅氏後裔,居住在全國各地的約有四萬多人,大致分佈在章丘塘子崖的菅家胡同,新泰的菅家峪,陽信的菅家寺、前菅、後菅,濟陽縣的菅家社區,菏澤的大菅家、小菅家,昌邑的菅斜村,平邑的馬尾莊;另外,還有河南、河北、江蘇、吉林、遼寧、陝西、內蒙古等地也有分佈。由鄒平縣呂劇團代表山東省晉京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大型現代呂劇《梨花雨》,是根據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陽信縣劉廟回民中學漢族教師菅新剛的感人事蹟創作而成的。菅新剛為民族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最終獻身五尺講臺。他也是魏橋鎮菅家村菅氏的後代。

時移世易,現在的魏橋鎮菅家村群眾生活富足,平安祥和,老百姓們安居樂業,村風和諧。從菅家村走出去並工作在全國各地的菅家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在各行各業中均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的根據地、大本營——魏橋鎮菅家村,每年都要熱情接待從四面八方來此尋根問祖的菅姓宗親們,加強著與各地菅氏族人的聯繫。

文章作者

范廷偉

職業:工人

舉會。天氣晴朗,日麗風和。百里內車馬人士,絡繹奔赴會場。居廟側圍以高牆,前後有門,藉防盜賊。劇場北向,諸商各列蓆棚,設肆圍之。互相銜接,日光不入。南、北門內,多茶寮、飯肆,亦皆以蓆棚圍之。其中,遊人,坐者、立者、行者、出入者,接踵摩肩,幾無隙地。場中優伶,適演明太祖《火燒陳友諒》故事,戰鼓喧闐,兵刃相接,凡台下士女,皆凝神注目,喜笑談論,以觀其勝敗。”

“不料值火攻之際,放煙火者一時失慎,燃劇頂上蘆蓆,列焰四飛。一刹那間,遍及諸棚,逐目皆火。既而漲焰彌空,濃煙填院,撲面漆黑,對面不能辨物。未幾,火已及寺之廊殿,一時嚎呼聲,哭啼聲,喧嘩聲,棟折榱崩聲,如鼎沸,如海潮,如千軍萬馬之賓士叱吒,天地為之震動,聞於數十裡。遙望之,則火氣沖天,不見其光,第見黑煙濃起如雲。”

“忽聞巨聲若雷霆,則大殿梁棟,摧折撲地,兩廊頹壞。繼之場內嚎啼之聲漸息,火勢稍衰,始有敢冒火入視者。至則木灰屍燼,男女莫辨,尋父呼母,訪兄覓妹之人,哭聲遍野,慘不忍聞。村人為之罷社。火息後數十日內,尋覓家屬屍骸者,相屬於路,然得之者裁二三。總計死於火者,男女二千餘人。”

當然,伴隨著這場火災的還有一些傳說。例如一老人帶孫子到菅家廟看戲,等到了那裡,小孫子哭著、喊著要回家。老人實在拗不過這小孫子,老人問為啥要回家?小孫子說,看戲的人脖子裡都纏著紅繩子,不能和他們在一起。結果,還沒有走到自己大門口,菅家廟便發生了這起駭人聽聞的火災。再例如有人在廟會上賣火燒,他不是直接說“賣火燒”,而是扯開嗓子喊“大火燒”。這都是事後諸葛亮的無稽之談,不足以信。

據說,令人感到吊詭的是,在“火燒菅家廟”的同時,河南還發生了一起離奇的“水淹韓家莊”的事件,也是造成千餘人死亡,這些倒是令人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菅家廟火災發生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噩耗遠播商旅,很多人都不敢輕易路經此處了。從此菅家村開始衰敗下來,有的菅姓人家背井離鄉,遷徙他處,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來自於全國各地的一些菅氏後人到菅家村追根溯源,認祖歸宗,追思先人。

菅家村內的土質為紅土,吸水發粘,每逢下雨,鞋子陷在泥中拔不出腳來,人們經常用這些土坷垃壘田地裡的脊子(即田埂)。菅家村四周往外一裡地,全是沙土地。民國年間,菅家人引以為自豪的土地“七裡寬,八裡長,打起墒來到五龍堂”,也漸成昨日黃花,風光不再。

人少地多的菅家村人,常被鄰村欺負,土地被鄰村霸佔,埋葬著菅氏祖先的老墳地被沙羅村佔有,菅家廟舊址被曹家村佔有,這些臨近村莊的人通過下套、押地等賭博方式,騙取或強行佔有了菅家村的部分土地,致使昔日輝煌的的菅縣縣城萎縮成了如今的模樣,

鄒平縣除魏橋鎮菅家村以外,人們還稱該縣明集鎮的菅家村為東菅家村(明代立村),是魏橋鎮菅家村的分支。據有關資料介紹,從魏橋鎮菅家村走出的菅氏後裔,居住在全國各地的約有四萬多人,大致分佈在章丘塘子崖的菅家胡同,新泰的菅家峪,陽信的菅家寺、前菅、後菅,濟陽縣的菅家社區,菏澤的大菅家、小菅家,昌邑的菅斜村,平邑的馬尾莊;另外,還有河南、河北、江蘇、吉林、遼寧、陝西、內蒙古等地也有分佈。由鄒平縣呂劇團代表山東省晉京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大型現代呂劇《梨花雨》,是根據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陽信縣劉廟回民中學漢族教師菅新剛的感人事蹟創作而成的。菅新剛為民族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最終獻身五尺講臺。他也是魏橋鎮菅家村菅氏的後代。

時移世易,現在的魏橋鎮菅家村群眾生活富足,平安祥和,老百姓們安居樂業,村風和諧。從菅家村走出去並工作在全國各地的菅家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在各行各業中均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的根據地、大本營——魏橋鎮菅家村,每年都要熱情接待從四面八方來此尋根問祖的菅姓宗親們,加強著與各地菅氏族人的聯繫。

文章作者

范廷偉

職業:工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