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洋軍閥對於兵權的鍾愛,身居高位也要親自領兵

在北洋軍閥歷史上, 割據的一方的北洋群雄, 需要有足夠的兵力來維持地盤以及擴張勢力。 在洪憲復辟鬧劇之後, 陷入混戰的北洋軍閥, 在當年已經擁有各式兵員約六十萬眾, 而在民國十四年, 兵員人數達到一百四十余萬人。 十年的時間裡, 增加了約八十萬的軍隊, 這其中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擴增兵員占了絕大多數, 崛起的北洋軍新秀們, 無不抓住時機, 趁亂起兵, 而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軍閥兵員的擴充更是突飛猛進。

直皖戰爭期間, 皖系軍閥假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契機, 段祺瑞以參戰軍的名義編練了精銳的邊防軍, 其後徐樹崢經略西北, 又編練了西北軍, 最終皖系軍閥擁有三個師四個旅的兵力, 總數達到五萬餘人。 戰後直系軍閥迅速崛起,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前已經近十萬眾, 而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夕, 吳佩孚率兵雄踞洛陽,

大肆擴增兵力, 最終超過二十五萬人。 奉系軍閥在張作霖的掌舵下, 在奉系入主京師達到鼎盛之時, 兵力也增加到三十六萬餘人。

在北洋軍閥麾下兵力突飛猛進之時, 源於對兵權的鍾愛, 其內部似乎也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氣, 那就是不論處於廟堂之上的何等高位,

都要親自掌握一支軍隊在手裡。 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之時, 權柄達到頂峰, 仍然在北洋軍中擇優選拔, 成立了一支名為模範團的新軍, 自己擔任團長, 聲稱為各部北洋軍培養軍官, 實為掌控北洋軍各部實力的核心人員。 段祺瑞作為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虎, 自命清高, 一生以清流自居, 在廟堂之間的爭名奪利中, 仍然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 向日軍借款, 編練了一支自己嫡系的“參戰軍”, 下轄三個師的人馬。

這種風氣在軍閥身上主要表現為一般情況下絕不放棄統領軍隊的官職, 也就是要親自領兵。 如一代儒帥吳佩孚, 直皖戰爭後顯赫一時, 仍然以巡閱使之職兼任直系麾下第三師師長。 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在身居東三省巡閱使高位之時, 睥睨關外三省, 仍然兼任奉軍第二十七師師長。 而在北洋軍閥末年, 稱雄東南五省, 自封為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孫傳芳, 其實也曾在身居閩浙巡閱使高位時兼任第二師師長。

北洋軍閥這種對於兵權的鍾愛, 身居高位也要親自領兵, 甚至會不惜忤逆自己上司。 直系軍閥掌舵北洋王朝時, 吳佩孚曾把直系麾下直隸督軍王承斌、湖北督軍蕭耀南等人兼任的各師師長之職免去, 遭到了這些直系將領的強烈反對, 王承斌更是親自前往保定面見直系軍閥首領曹錕, 甚至以辭職相威脅, 堅決不願意失去兼任的師長之職。

北洋軍閥們之所以有這樣“愛兵”的風氣,更多的是因為軍閥割據的格局中,兵力才是維持自己地盤和職位的最好籌碼,禮樂崩壞的時代,沒有了規範的約束,實力才是衡量公義以及立足於世的唯一標準,這也是北洋大時代的陰暗與無奈。

堅決不願意失去兼任的師長之職。

北洋軍閥們之所以有這樣“愛兵”的風氣,更多的是因為軍閥割據的格局中,兵力才是維持自己地盤和職位的最好籌碼,禮樂崩壞的時代,沒有了規範的約束,實力才是衡量公義以及立足於世的唯一標準,這也是北洋大時代的陰暗與無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