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古人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難道讀書真的幹不了大事嗎?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 我們兩千年以來的文化都是崇尚讀書, 然而到頭來卻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文人誤國”呢?

我們都知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那個時代可以說是文人最輝煌、人才輩出的年代, 也是每一個讀書人最嚮往的年代, 姜太公、孫武、蘇秦、鬼穀子、商鞅、李斯等無一不是因讀書而成就的大學問家。 漢有張良、三國有諸葛亮、唐有魏征、房玄齡和杜如晦, 這些文人也為歷朝歷代的盛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漢董仲舒“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以來, 更是“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讀書可以說是達到了歷朝歷代的一個高峰, 然而到了東漢末年, 戰亂紛飛、民不聊生。 在那樣的戰爭年代, 人們或許認識到, 男兒應當志在從軍, 能打勝仗, 立大功, 作為每一個人成功的最好證明方法。 而當時那個年代士兵、農夫、將軍都是社會上最緊缺的資源。

所以以後每到戰爭年代, 人們普遍認為光靠紙上談兵是沒什麼用的。 況且中國古代兩千多年以來, 我們一直處在儒家思想的統治下, 仁者為大。 這鐘思想在宋朝體現的尤其明顯, 宋朝以“杯酒釋兵權”崇尚武術, 武官佔據朝堂的重要地位, 宋朝的將軍層出不窮,

岳飛、韓世忠這些人更是證明了會打仗對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是多麼的重要。

可是, 作為讀書人, 總繞不開儒家, 總繞不開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 尤其是越到後來, 科舉取士漸漸成為了皇帝政治統治的一種工具, 失去了原來應有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明代開始推行八股文, 讀書人的思想越來越被禁錮到“咬文嚼字, 迂腐不通的書呆子”的地步。 而文人固有的“自恃清高”的脾性, 反而給整個大明王朝統治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終明一朝, “文人誤國”最終成為明朝滅亡的導火索。

清朝沿襲前朝, 對文人的思想禁錮更加嚴重。 對內禁錮思想, 對外閉關鎖國。 雖然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大學士紀曉嵐在乾隆皇帝面前地位很高, 課實際上乾隆曾呵斥道過紀曉嵐:“朕以汝文學尚優, 固使領四庫書, 實不過以倡優畜之, 汝何敢妄談國事!”可見書生的窘迫處境。

而在今天, 我們的社會主流是宣導“實用性”的人才, 人人以賺錢為目的, 今年甚至有高考生620分的成績的學生不選擇上大學反而自己去創業。 那麼書生真的世“百無一用”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