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所有人:輸液的四大誤區看這裡|安全用藥月

輸液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療手段, 但由於在應用中的不謹慎造成的濫用, 輸液也已成為引發不良反應事件的最常見因素, 因此, 慎重使用和合理使用輸液, 使輸液變得更安全已成為當務之急。

今年4月,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佈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和輸液反應(熱原反應), 還有局部刺激。

為什麼輸液易出現不良反應?趙志剛指出:

一方面, 由於輸液直接進入血液迴圈, 藥物很快分佈到全身, 給藥持續時間又長, 輸注藥量較大, 常聯合用藥, 因此風險相對更高;

另一方面,

也和輸液製劑特點、輸液過程操作特點有關。

比如液體中的細菌內毒素是引起輸液熱原反應的主要原因。

細菌內毒素於細菌菌體死亡後解體釋放出來, 當進入人體內的內毒素量達到一定數量時, 人體就會產生發冷、寒戰、體溫升高、出汗、噁心嘔吐等表現。

由於內毒素具有累加性, 因此臨床上在應用輸液治療時也應儘量減少藥物配伍的數量, 能單用不二聯, 能二聯不三聯。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藥劑科的畢玉、杜雅薇指出, 輸液液體中存在的“微粒”也不容忽視。

這些微粒有的源於藥品生產過程, 品質再好的注射劑和液體, 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 所以世界上所有國家對輸液用液體的品質標準中, 採取的都是限量標準政策。

這些微粒在輸液過程中, 會附著在血管壁上, 當它們逐漸彙集成較大微粒時, 就有可能阻塞小血管。

此外, 微粒的聚集還會刺激機體產生異物反應或過敏反應, 微粒被細胞吞噬會形成肉芽腫, 而這些肉芽腫可能有癌變的風險。

另外, 趙志剛指出, 輸液治療的不合理使用還常引起其他副作用。

比如, 靜脈輸液的目的是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 然而, 使用輸液不當時反而會引起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輸液過量或過快, 特別是輸入過多含鈉液體時易發生急性肺水腫、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 在體弱、老年及兒童患者中更容易發生。

公眾認識四誤區

趙志剛指出, 患者有時會主動要求進行輸液, 緣於他們有一些認識誤區,

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認為輸液能使疾病好得快。 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在出現感冒發燒時, 家屬都很著急, 往往會要求進行輸液治療。 而實際上, 感冒期間服藥或輸液對縮短病程無顯著效果。 只有當感冒症狀較重, 如高熱不退、食欲極差、頻繁嘔吐、繼發細菌感染時, 才需由專科醫生診斷, 決定是否需要輸液。

二是認為輸液可以沒病防病, 一些老年人甚至認為輸液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疏通血管。 實際上輸液對血管的疏通作用是短暫的。 而與所願相反的是, 輸液時液體中的微粒容易黏附在血管上, 產生病灶, 反而不利於血管的疏通。

三是認為輸液可補充營養, 增強免疫力。 營養輸液有糖類、氨基酸、脂肪乳輸液等,

只適用於不能通過口服經胃腸道吸收營養的患者。 其他患者將營養輸液當成攝取營養素、增強免疫力的手段是不可取的。

四是認為兒童服藥麻煩, 不如直接輸液。 因兒童口服給藥困難, 一些家長主動要求輸液。 殊不知, 兒童由於臟器發育還不完善, 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不適當的輸液其風險大於收益。

嚴格管理杜絕濫用

《共識》指出, 在醫療機構層面, 要建立醫院靜脈輸液使用管理制度和管理委員會;建立靜脈輸液管理的長效機制等;特別要加強門、急診患者的輸液管理:包括處方管理、護理管理、患者安全管理等;加強對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農村基層醫療室合理使用輸液的管理。

具體到處方的醫生, 趙志剛建議,

臨床用藥時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 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 不在無必要時輸液, 聯合使用多種輸液時要注意合理性, 不超說明書(劑量、療程、適用人群)使用輸液, 更不要基於效益或迎合患者的不合理要求使用輸液等。

如何提升公眾的認識水準?《共識》建議:

鑒於我國公眾對合理用藥和輸液安全意識不足且存在廣泛而嚴重的認識誤區, 輸液安全也要“從娃娃抓起”, 將輸液安全宣教以兒童易於接受的方式融入小學、幼稚教育課程, 使合理用藥、輸液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