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張之洞屍體2006年被發現又被悄悄掩埋

張之洞(資料圖)

空墳

1978年之後, 許多歷史記憶開始復蘇。

隨著研究的深入, 洋務運動又在學者的爭論中發生了一次形象轉換。 這一次,

洋務派被認為是“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開端, 也是中國從閉關自守走向改革開放的開端, 應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 不宜一筆抹殺。 ”而被扣上了“漢奸、劊子手、賣國賊、買辦”等大帽子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現在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其功過是非了”。

“張之洞在湖北”、“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陸續召開。 1998年8月, 全書正文299卷, 附錄6卷, 達790余萬字的《張之洞全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幾乎與這股文化複潮同時, 經濟大潮也席捲而來。 全國各地興起了“文化搭台, 經濟唱戲”。 1990年代, 張之洞的照片及其墓誌銘, 開始出現在南皮縣印刷的精美畫冊上的顯要位置。 而張之洞則成為了南皮這個欠發達縣的“文化名片”。

1993年春, 南皮縣政府在張之洞墓地上重新堆了墳。 同時, 成立“張公園”籌建委員會。 “張公園”規劃占地500餘墓, 需投資3000萬人民幣, 而當時南皮縣全年經濟收入不過2000萬。

當年10月4日, 是張之洞逝世84周年, 南皮舉行了大型公祭活動, 著名心理學家、張之洞的孫女張厚粲也在被邀請之列, 她看到這個“張公園”的規劃後提出, “縣領導的意圖是積極的, 不過我看有些龐大, 投資三千萬啊, 縣財政收入一年才兩千萬, 如果計畫落空如何向世人交代?我看是否先建一座張公紀念館, 十幾萬元足矣, 以後慢慢求發展。 ”但建議沒有被採納。

果然, 公祭後不久, 籌建工作便陷入困境。 財政投資、社會捐資只湊了三四十萬, 修墓、立碑、紀念等活動花去了一部分,

拮据的資金難以滿足龐大規劃的需求, 招商引資又無著落。 墓地無人管理, 籌建辦也不聲不響地撤銷了。

更讓人感到尷尬的是, 如此大規模的公祭活動, 修建起的卻是一座空墳。 張厚粲還記得當年特地詢問祖父的屍骨有沒有找到, 對方回答找到了, 就安葬在裡面。 “後來才知道, 這只是一座空墳。 ”

這座空墳雖讓張厚粲失望而歸, 但卻遭到了盜賊的覬覦。 2002年春, 新築的張之洞空墳遭盜, 盜賊在墳墓的南部中上方掏開一個可容一人進入的大洞, 深約兩米左右, 被掏出來的黃土撒在四周的麥地。 可以想見, 盜賊是沮喪而返。

“第二年清明節, 我來到張之洞墓前, 只見墓前的碑案仍東倒西歪地散落著, 但墳上被挖的窟窿不知被何人填平,

歪倒的石案上有一束雪白的梨花。 ” 王玉良回憶說。

重埋

2004年9月, 由語言學家許嘉璐、科學家楊振寧、國學家季羨林、哲學家任繼愈和文學家王蒙發起簽署的《甲申文化宣言》呼籲:重新評估和重建文化傳統,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傳統文化的回歸再一次成為社會熱潮。 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張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體西用”的文化價值。

而這種價值, 其實從張之洞逝世後的近百年裡, 每到文化的關鍵轉捩點, 就會被不斷提及。 1927年, 國學大師王國維投湖自盡, 文化巨擘陳寅恪為其寫下挽詩,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 中西體用資循誘”, 在悼念亡友的同時, 重新評價了晚清新政和張之洞的價值。

他甚至還公開宣言自己“思想寓於咸豐同治之世, 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當中國又一次處於東西文化相撞的十字路口時, 不少學者也提出, 張之洞的“中體西用”在外釁屢起、民族危急、新舊思想交鋒、中西文化衝撞的晚清, 中體西用論既宣洩出了士人學子心中強烈的民族情感, 也照顧到了新舊雙方的文化心理, 對於中西異質文化的衝突起了一種緩衝作用。

而今, 陳寅恪等人的“中體”已不再是張之洞的綱常名教, 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民國以來的“西用”範圍, 也早已越出洋務派的認識層次。 經張之洞而成熟的“中體西用”論, 作為文化選擇模式的學術價值也遠遠大於其政治功能。

這股重新評估和重建文化傳統的熱流推動了重新尋找張之洞的行動。2006年,南皮縣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邢家訓開始組織人員調研,尋訪老人並多次探測。一年以後,張執信經過研究會反復勸說後終於開口——當年,正是他親手掩埋了張之洞的遺骨。張之洞二次下葬之謎至此才得以解開。

張執信說,當年秋末,村裡的壯年勞力都去挖河,他和幾個婦女去張之洞墓地旁邊的地裡刨棉花柴,只見張之洞屍體和一具女屍完好,面目清晰,另外兩具女屍已經腐爛成骨骼。幾個婦女說有點害怕,張執信就將張之洞屍體和一具女屍拖到原墳墓附近,重新用鋤頭掩埋。另外兩個夫人的屍體則不知下落。

“我當時只是知道張之洞是個為國家為老百姓的大官,是個好人,再說即使是普通人,這麼幹也太缺德了!”張執信掩埋屍骨後,再三囑咐知情人,千萬不要聲張,以免造反派知道。“當時,像我們倆這樣坐炕上聊天,如果被人看見了,說是搞陰謀,就有可能被批鬥。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敢說,就是不知道說了會怎麼樣。這回我看是政府誠心要找,不怕了。”

按張執信指定的位置,2007年6月9日淩晨6點,在張之洞原來墳墓的附近找到兩具並列而臥的遺骨,男性遺骨在左,女性在右。研究會鑒定認為:“經測量,遺骨與史載張之洞身材一致,而且張之洞墓附近方圓幾十米內沒有其他墳墓,基本肯定是張之洞遺骨。”

遺骨找到後,暫時停放在南皮縣烈士陵園。為慎重起見,研究會接受了張之洞後人的建議,在遺骨上取了三枚牙齒、一根股骨,又由張之洞的孫子張厚珕提供了三根頭髮,一併送往公安部鑒定中心進行核對。“張之洞在地下沉睡數年,後又被暴屍,再深埋地下,時間將近百年,被污染了,鑒定的難度很大。”刑家訓說。

當地媒體最近稱,遺骨經過將近一年的鑒定,幾經波折,今年7月中旬,“終於被確認無疑”。籌建張之洞墓園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墓園建設經費由南皮縣財政撥付。

不出意外的話,10月4日——張之洞99周年忌日,遺骨將會安葬在墓園之中。這將是張之洞的第四次葬禮。“白花如雪,挽聯似林”或可再現,但鬱鬱蒼蒼的樹林不復存在。“我們現在把自己的東西給忘了,重建一個東西,不僅僅是修墓這麼簡單。”張之洞的孫女張厚粲說。 本文原載於《看歷史》

這股重新評估和重建文化傳統的熱流推動了重新尋找張之洞的行動。2006年,南皮縣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邢家訓開始組織人員調研,尋訪老人並多次探測。一年以後,張執信經過研究會反復勸說後終於開口——當年,正是他親手掩埋了張之洞的遺骨。張之洞二次下葬之謎至此才得以解開。

張執信說,當年秋末,村裡的壯年勞力都去挖河,他和幾個婦女去張之洞墓地旁邊的地裡刨棉花柴,只見張之洞屍體和一具女屍完好,面目清晰,另外兩具女屍已經腐爛成骨骼。幾個婦女說有點害怕,張執信就將張之洞屍體和一具女屍拖到原墳墓附近,重新用鋤頭掩埋。另外兩個夫人的屍體則不知下落。

“我當時只是知道張之洞是個為國家為老百姓的大官,是個好人,再說即使是普通人,這麼幹也太缺德了!”張執信掩埋屍骨後,再三囑咐知情人,千萬不要聲張,以免造反派知道。“當時,像我們倆這樣坐炕上聊天,如果被人看見了,說是搞陰謀,就有可能被批鬥。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敢說,就是不知道說了會怎麼樣。這回我看是政府誠心要找,不怕了。”

按張執信指定的位置,2007年6月9日淩晨6點,在張之洞原來墳墓的附近找到兩具並列而臥的遺骨,男性遺骨在左,女性在右。研究會鑒定認為:“經測量,遺骨與史載張之洞身材一致,而且張之洞墓附近方圓幾十米內沒有其他墳墓,基本肯定是張之洞遺骨。”

遺骨找到後,暫時停放在南皮縣烈士陵園。為慎重起見,研究會接受了張之洞後人的建議,在遺骨上取了三枚牙齒、一根股骨,又由張之洞的孫子張厚珕提供了三根頭髮,一併送往公安部鑒定中心進行核對。“張之洞在地下沉睡數年,後又被暴屍,再深埋地下,時間將近百年,被污染了,鑒定的難度很大。”刑家訓說。

當地媒體最近稱,遺骨經過將近一年的鑒定,幾經波折,今年7月中旬,“終於被確認無疑”。籌建張之洞墓園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墓園建設經費由南皮縣財政撥付。

不出意外的話,10月4日——張之洞99周年忌日,遺骨將會安葬在墓園之中。這將是張之洞的第四次葬禮。“白花如雪,挽聯似林”或可再現,但鬱鬱蒼蒼的樹林不復存在。“我們現在把自己的東西給忘了,重建一個東西,不僅僅是修墓這麼簡單。”張之洞的孫女張厚粲說。 本文原載於《看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