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臺灣最新解密檔案:揭真實的“間諜王”戴笠

文章簡介: “間諜王”戴笠一個真實的面目:在美國國防情報局“中國第373號”檔案中, 有此記錄:“他是唯一一個能在任何地點, 任何時間見到蔣介石的人。 ”

“間諜王”戴笠

情報工作多是採取秘密行動, 導致“間諜王”戴笠成為一個撲朔迷離的人。 在此前, 關於他的出版作品雖多, 但多半都是負面評價和八卦軼事, 其是非功過也就任人評價詮釋。 在這些公開的情報檔案裡, 我們可一窺戴笠的神秘一生, 看到一個去標籤化、去政治化的戴笠, 還這個“間諜王”一個真實的面目。 本文原載於2012年第14期甚至注意到這個背負“希姆萊”惡名的人,

有一雙瓷娃娃般的手。

中美合作所

由於與戴笠有過合作關係, 梅勒斯和美國軍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都難以擺脫惡名, 尤以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大陸的輿論為甚。 據1950年2月31日《上海日報》載, 戴笠和梅勒斯領導的中美合作所被稱為“法西斯秘密特務的總部, 以美國發明的酷刑和屠殺聞名”。

正式成立於1943年4月14日的中美合作所, 由戴笠擔任主任, 而美方則由梅勒斯出任副主任。

這個在革命文學中被極度渲染的“魔窟”, 被描繪成“直到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 還是共產黨員的屠宰場”。 《紅岩》裡江姐就義前, 嘲笑看守監獄的軍統特務:“怎麼?你害怕了?你們‘中美合作所’這塊招牌就要摘掉了!”其實, 這塊招牌早在3年前, 也即1946年就已經摘掉了。

出任中美合作所主任, 是“戴老闆”生平唯一一次擔任正職。 他的部下沈醉(時任軍統總務處處長), 在降共後交待他老闆和美國人的關係, 卻用“主奴”來加以描述。

從臺灣“國史館”出版的《中美合作所的成立》中的檔案觀之, 當初為了爭得中美雙方人員至少對等的領導權,

戴笠試以契約的方式約束他的美國部下。 他堅持在中美合作所協議中寫明, “機構設置上, 各層機關均設一中方組長、一美方組長”, “任何事務須經中美雙方組長共同決定”。

雙方最終議定中美合作所的合作範圍限於:分享軍事情報, 為配合美海軍在大平洋作戰提供氣象情報, 裝備和訓練一支在中國淪陷區進行爆破、偵察等作業的突擊隊。 作為條件, 美方必須承諾放棄在華境內進行獨立的情報活動。

《軍情戰報》所披露的戴笠與宋子文頻密的電報往來中, 戴笠多次提及相比“鄙視吾人而以狡猾名世”的英國人, 美國人要有誠意得多。

《中美合作所的成立》中有一則戴笠與梅勒斯在1943年7月12日的會談記錄。

在談話中, 戴笠向梅勒斯交涉, 為什麼中美雙方交換的情報不成比例, 而且中方截獲的情報也多由美方帶回華盛頓破譯。

梅解釋說:“每破譯一種秘電碼, 需四十男人二女人, 需時六月, 及有龐大之機器, 故無法供給此項技藝”。 戴笠隨手就向華盛頓拍了份電報, 要求美方派人“攜統計電腦若干架來華”。

大型電子電腦是1941年才列裝美軍的獨家專利, 戴笠的要求堪稱奇想。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曾出此論:“中美合作所確曾部署了騷擾日軍後方的行動, 並為美國海軍的登陸作了準備。 但其弊端在於, 它把美援全部用在了國民黨一邊, 後為中國共產黨所深惡痛絕。 ”

美方的物資援助, 通過滇緬公路源源不斷地輸入西南國統區。 這也為後世指控戴笠以中美合作所為掩護,

行走私之實留下了想像空間。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前副館長楊順仁曾引述, 魏德邁(駐華美軍指揮官史迪威的繼任者)諷刺戴笠:“你們是想趁此機會, 多運些女人內衣內褲、浴缸到重慶來嗎?”

但這一幕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從臺灣解密的中美合作所檔案看, 戴笠甚至不知道中美合作所的運輸車隊裝運的是什麼:“華方僅知若干箱數量, 而每箱重量及物資之種類與數量則均未得美方之通知。 ”因華方只充當了美方越貨的工具, 徒費燃料。

因為技術上有求于人, 戴笠對美國人向來禮數周全。 每到耶誕節, 必大宴美方人員, 由軍統中方人員作陪, 有時還會招來若干女伴。 “聖誕淫亂派對”遂成各版本野史借題發揮的素材。

軍統“三巨頭”之一的唐縱,在日記中多次表達過對歡宴的厭倦,他冷眼旁觀戴笠,“臨席前,總是一個人忙於安排座席。”

忠僕

在戰爭年代的重重諜影中,特工變節之事多不勝數,更有不少見勢思遷的滑頭。中共領導人張國燾在紅軍西路軍失敗後,轉投戴笠手下成為一名軍統特務;原中央調查統計局(即“中統”)下屬第三處的領導人丁默村,在該處於1938年取消後,投靠汪精衛。日降前夕,他又再次變節投靠戴笠,成了一名潛伏在汪偽內部的雙料間諜。

魏斐德曾斷言,戴笠對蔣介石的忠誠,即便在抗日前途最渺茫之際,抑或蔣介石個人處於最危難之時,也未發生過動搖。

此次公開的解密檔案,佐證了美國學者的判斷並無偏差。西安事變,蔣有兩次下野之虞。眾人觀望之際,戴笠從南京乘飛機親赴救駕。在1936年12月13日,戴笠曾立下的遺囑:“自昨日下午到此即被監視,默察情形離死不遠,來此殉難固志所願也,惟未見領袖死不甘心。”

反觀蔣介石對特務機構的依賴,每次都起于個人權威動搖之時。早在“中山艦事件”,尚是個侍衛副官的戴笠,因打“小報告”有功而博得了蔣的好感;在1932年蔣下野之時,一幫以捍衛領袖為口號的青年發起“力行社”(戴笠正是在那時被任命為“特務處”副處長),聚攏在蔣的身邊。

西安事變後,“共同抗日”成為主流。戴笠在“特務處”時期的同僚,因不諱以“黨衛隊”的裝扮示人,被譏為帶有“極右翼獨裁傾向”,多遭驅逐而失寵于蔣。唯戴笠和領袖的關係,反更進一步。西安事變後,病中的戴笠收到蔣的禦書,“貴恙如何,甚念,盼早日康復”。

這是繼“二次北伐”時賜字“艱苦卓絕”後,蔣介石第二次親為戴笠題字。前次是表彰“勞模”,今次只差喚一聲“愛卿”了!戴笠趁機自澄秘密工作的原則:“我個人無政治立場,唯秉承領袖意旨,體念領袖苦心”。

當此際,蔣有三根命根子,經濟上是孔祥熙,外交上是蔣夫人宋美齡,內務是戴笠。蔣的副官蔣孝鎮把此三人的關係描述為“無法解套的三角關係”:蔣夫人是蔣的解藥,孔是蔣夫人的解藥,唯獨孔無人制約。戴笠打了不少孔暗中與日人議和的“小報告”,把孔的“小辮子”捏在蔣手裡,迫使其將部分權力移交宋子文。

“戴笠和宋子文的關係非同一般”,這是民國史研究專家楊天石解讀宋子文檔案時,便窺得的機竅。此時若以臺灣解密的戴笠檔案觀之,更足資為憑。

戴和宋聯手之後,他的“小報告”內容之深廣,已遠非檢舉揭發所能涵蓋。在國民政府倉惶向西撤退時,是戴笠最先從守軍唐生智殘部得到南京大屠殺的消息。

《軍情戰報》披露1938年10月的一則電文顯示,在日軍進佔廣州時,戴笠就報告了日德兩軸心國將再度結盟的形勢。還是戴笠,在1942年9月就預見到日蘇難免一戰,密電宋子文“對美須速派大員”。

中美合作所的成立,可以視作是戴笠內聯外交的勝利。協定文本上為雙方各預留了三個位置,中方分別由蔣介石的特使宋子文、戴笠和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武官蕭勃(蕭亦是軍統美國站站長)簽署。而最初美方試圖以美國海軍部對口接洽宋子文,以繞開羅斯福總統所代表的美國政府。

《中美合作所的成立》所載1943年蕭勃呈戴笠的一封密報中,截獲了有關美方簽署中美合作所協定中最高層變動的消息,美方意圖被戴笠預先偵知,並遭到戴的嚴辭拒絕。

防共

1944年,抗戰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隨著美軍在密支那地區重挫日軍,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了全面的戰略反攻。

為收復東南沿海淪陷區,戴笠曾經想動用自己那支在江浙一帶蟄伏了多年的“忠義救國軍”,充任“接應美軍登陸的先頭部隊”。此情在《忠義救國軍》中,得以披露,戴笠曾下手令“准抽調安我華(忠義救國軍第五縱隊隊長)部隊,並由美方負責訓練與裝備”。

1944年9月,戴笠在重慶撞見穿粗布軍服的美國軍人時,神經高度緊張,因為這種服裝的來源只有中共蘇區。戴笠馬上責成軍統華北區“查明美方盟軍人員有無藉日偽協助華北淪陷區活動”。

戴笠在電文中提到,淪陷區的共產黨部隊已“有七十萬之眾”,使美“對匪宣揚之實力極其重視”。同年9月22日,戴笠即電胡宗南“有關日軍南洋部隊動向與共黨要求裝備配合反攻”,此節也收錄在《軍情戰報》中。

“敵寇(日軍)于明年3月以前撤退其在南洋(東南亞)部隊,集結在黃河以北以鞏固其滿洲基地,但敵于黃河以南以匪軍(共產黨部隊)對付我中央軍之部隊,查敵與黃河以南之匪已形成互不侵犯之勢”。

戴笠和胡宗南交誼甚篤,早在胡擔任中學地理教員時,就和在江浙打流(無業,在外遊蕩)的戴笠相識。戴笠稱“兩人好像從沒有一場真正結束的談話”。發跡後,他曾把自己的女秘書葉霞弟嫁與胡宗南為妻;而戴笠手下最得力的電訊專家魏大銘,則是胡宗南的舊部。

胡宗南身為黃埔一期的老大哥,深得蔣的信任,堪稱黃埔學生得道的第一人。抗戰期間,他屯兵西北、封鎖陝甘寧邊區,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軍事主力。直到國民政府最終潰敗,也是胡宗南部一路護送蔣離開大陸。

美國漢學家魏斐德評論說,戴與胡兩人身世和處境相似,都是早年生活在傳統理序尚未崩壞的鄉間,身受過其好處,因而認同維護傳統價值的必要。兩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顧炎武的“匹夫有責”論,又野心勃勃地想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侍當世之明主”。

據《忠義救國軍》“戴笠函劍萍速擬金華會議決定整編忠救軍計畫”中記載,日降在即,為在國內軍事和政治中為蔣介石占得先機,戴笠親令麾下“忠義救國軍”,開赴京滬、京杭鐵路沿線,以便搶在共產黨部隊之前接手長江下游的淪陷區。

蘇南的沙家浜,正是這樣一塊忠義救國軍、新四軍、日偽軍等各種力量錯綜複雜的地區。在革命樣板戲《沙家浜》中,阿慶嫂質問“忠義救國軍”的頭領胡傳魁,“你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其實嚴格地說,他姓“戴”。

此次檔案解密,也給了一向背負汙名的“忠義救國軍”一個相對公正的評價。臺灣國史館研究員吳淑鳳說:“‘忠義救國軍’是一個有組織的遊擊部隊,當時對整個江南地區的敵後遊擊戰是有貢獻的,而並不像大陸方面所宣傳的,是烏合之眾。這個可以從檔案上面可以看得出來。”

戴笠唯恐活動在江浙丘陵地帶的“忠義救國軍”鞭長莫及,難於第一時間趕到上海、杭州、寧波等大城市接防,特上書蔣介石,請求協調偽軍充任臨時受降部隊。《軍情戰報》所載戴笠於1945年8月16日呈蔣介石的電報中,向“領袖”表明心跡:“生因以有利於國家與民族,個人之毀譽成敗固非所計也。”

為此,他甘心放下與丁默村的個人恩怨,在1945年8月中旬再三致電時任偽杭州市長的丁默村,安排其與日軍交割寧波防務的進退。“如我方無部隊接訪寧波,則日軍不能先行撤退,因四明山一帶匪軍(共產黨部隊)正圖進入寧波也”。

戴笠的“盤外招”,使得共產黨部隊在從抗日戰爭轉向內戰的關頭,處處受到掣肘。對此,周恩來也承認:“戴笠之死,共產黨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崩盤

戴笠在1946年3月17日的空難中殞命之時,內戰尚未開打。各種繚繞戴笠猝然死亡之上的猜測,是其人生前之謎的餘緒。戴笠這一死,軍統局即四分五裂,他留下的“家業”短時間內十去七八,則是早有預兆。

1945年國民黨八大,一度傳出要推舉戴笠為“國務委員”,他予以堅辭。他在當年的軍統大會上講話,總的意思是雖時人常將自己比作“希姆萊”,但他自知軍統的“房子很大,柱頭很小”,其在戰時的亟速擴張是應時代之需。若二戰以盟國勝利而告終,對軍統局本身卻不見得是個好消息。

他屬下的重要機關中美合作所、“忠義救國軍”等20萬眾,因不再有協助盟軍在太平洋作戰之需,必然要另尋出路。戰時他插手的交通、員警、緝私等公開部門,又免不了新一輪的權力洗牌。

在經濟領域,戴笠曾搭檔宋子文負責全國緝私,單單查抄鴉片的收入每年愈億。財長孔祥熙早年吃了他的虧,一直懷恨在心,“生平最恨捏造是非,蒙上欺下之宵小”。

在軍事領域,戴笠把“耳目”派駐到每一個前線戰鬥單位,在軍隊中素有積怨。《軍情戰報》顯示,在1938年的長沙大火後,戴笠曾致電蔣中正,說“長沙火災損害巨大張治中辦事不力”;又因“屬下援女求歡”一事打過顧祝同的小報告,並明電胡宗南,“第三戰區戰事失敗全因生活優裕軍紀渙散致無鬥志”,引起了軍事委員會諸多高層將領的不滿。

蔣介石的得意門生陳誠(時任軍政部部長)在日軍投降後,成為力主撤銷“忠義救國軍”的動議者。時在上海前線主持甄別偽特務工作的戴笠,不得不倉惶奔回重慶,“面向陳辭公(陳誠)有所陳述”,勸其“應集中力量經營北方(軍事),方能分校長之憂”。如今解密的《忠義救國軍》中,載有1945年10月“戴笠電王耀武擬向陳誠陳述軍政部主張撤銷忠救軍一事”。

“‘忍耐’是我們工作的總答案。”這是戴笠在1945年軍統四一大會上的講話。這也是那個時期,戴笠對屬下警策最多的一句話。

如何保住一手創下的家業?據沈醉在回憶錄中記述,戴笠曾向他誇口:“如果讓我兼任海軍總司令,我早想好了,你就給我兼任個副官長,怎麼樣?”

這個聽來空穴來風的念頭,在臺灣“國史館”現今披露的檔案中得到了證實。早在1942年草擬的中美合作所方案,就包含了美方在戰後援建中國海軍的條款。戴笠特批“此款須另案實施”。

戰時三次親自陪同梅勒斯考察東南沿海情況,戴笠已將目光投向了戰後的安身立命之所。若如其所願,戴笠成為國民黨海軍司令,他的“忠義救國軍”搖身一變成為海軍陸戰隊,又有何不可能呢?

然而戴笠的猝然殞命,讓這一切付諸東流。他死後不出一月,軍統局最龐大的單位“忠義救國軍”就在杜聿明、陳誠等將領的一再催逼下,整編成了交警總隊。軍統“三巨頭”之一的唐縱脫離軍統,自領全國員警總署。唯餘“中美合作所”種種聳人聽聞的傳說,像屍骨上的小鬼,至今襲擾戴笠倒塌的墳頭。

文章轉載:歷史之家

軍統“三巨頭”之一的唐縱,在日記中多次表達過對歡宴的厭倦,他冷眼旁觀戴笠,“臨席前,總是一個人忙於安排座席。”

忠僕

在戰爭年代的重重諜影中,特工變節之事多不勝數,更有不少見勢思遷的滑頭。中共領導人張國燾在紅軍西路軍失敗後,轉投戴笠手下成為一名軍統特務;原中央調查統計局(即“中統”)下屬第三處的領導人丁默村,在該處於1938年取消後,投靠汪精衛。日降前夕,他又再次變節投靠戴笠,成了一名潛伏在汪偽內部的雙料間諜。

魏斐德曾斷言,戴笠對蔣介石的忠誠,即便在抗日前途最渺茫之際,抑或蔣介石個人處於最危難之時,也未發生過動搖。

此次公開的解密檔案,佐證了美國學者的判斷並無偏差。西安事變,蔣有兩次下野之虞。眾人觀望之際,戴笠從南京乘飛機親赴救駕。在1936年12月13日,戴笠曾立下的遺囑:“自昨日下午到此即被監視,默察情形離死不遠,來此殉難固志所願也,惟未見領袖死不甘心。”

反觀蔣介石對特務機構的依賴,每次都起于個人權威動搖之時。早在“中山艦事件”,尚是個侍衛副官的戴笠,因打“小報告”有功而博得了蔣的好感;在1932年蔣下野之時,一幫以捍衛領袖為口號的青年發起“力行社”(戴笠正是在那時被任命為“特務處”副處長),聚攏在蔣的身邊。

西安事變後,“共同抗日”成為主流。戴笠在“特務處”時期的同僚,因不諱以“黨衛隊”的裝扮示人,被譏為帶有“極右翼獨裁傾向”,多遭驅逐而失寵于蔣。唯戴笠和領袖的關係,反更進一步。西安事變後,病中的戴笠收到蔣的禦書,“貴恙如何,甚念,盼早日康復”。

這是繼“二次北伐”時賜字“艱苦卓絕”後,蔣介石第二次親為戴笠題字。前次是表彰“勞模”,今次只差喚一聲“愛卿”了!戴笠趁機自澄秘密工作的原則:“我個人無政治立場,唯秉承領袖意旨,體念領袖苦心”。

當此際,蔣有三根命根子,經濟上是孔祥熙,外交上是蔣夫人宋美齡,內務是戴笠。蔣的副官蔣孝鎮把此三人的關係描述為“無法解套的三角關係”:蔣夫人是蔣的解藥,孔是蔣夫人的解藥,唯獨孔無人制約。戴笠打了不少孔暗中與日人議和的“小報告”,把孔的“小辮子”捏在蔣手裡,迫使其將部分權力移交宋子文。

“戴笠和宋子文的關係非同一般”,這是民國史研究專家楊天石解讀宋子文檔案時,便窺得的機竅。此時若以臺灣解密的戴笠檔案觀之,更足資為憑。

戴和宋聯手之後,他的“小報告”內容之深廣,已遠非檢舉揭發所能涵蓋。在國民政府倉惶向西撤退時,是戴笠最先從守軍唐生智殘部得到南京大屠殺的消息。

《軍情戰報》披露1938年10月的一則電文顯示,在日軍進佔廣州時,戴笠就報告了日德兩軸心國將再度結盟的形勢。還是戴笠,在1942年9月就預見到日蘇難免一戰,密電宋子文“對美須速派大員”。

中美合作所的成立,可以視作是戴笠內聯外交的勝利。協定文本上為雙方各預留了三個位置,中方分別由蔣介石的特使宋子文、戴笠和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武官蕭勃(蕭亦是軍統美國站站長)簽署。而最初美方試圖以美國海軍部對口接洽宋子文,以繞開羅斯福總統所代表的美國政府。

《中美合作所的成立》所載1943年蕭勃呈戴笠的一封密報中,截獲了有關美方簽署中美合作所協定中最高層變動的消息,美方意圖被戴笠預先偵知,並遭到戴的嚴辭拒絕。

防共

1944年,抗戰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隨著美軍在密支那地區重挫日軍,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了全面的戰略反攻。

為收復東南沿海淪陷區,戴笠曾經想動用自己那支在江浙一帶蟄伏了多年的“忠義救國軍”,充任“接應美軍登陸的先頭部隊”。此情在《忠義救國軍》中,得以披露,戴笠曾下手令“准抽調安我華(忠義救國軍第五縱隊隊長)部隊,並由美方負責訓練與裝備”。

1944年9月,戴笠在重慶撞見穿粗布軍服的美國軍人時,神經高度緊張,因為這種服裝的來源只有中共蘇區。戴笠馬上責成軍統華北區“查明美方盟軍人員有無藉日偽協助華北淪陷區活動”。

戴笠在電文中提到,淪陷區的共產黨部隊已“有七十萬之眾”,使美“對匪宣揚之實力極其重視”。同年9月22日,戴笠即電胡宗南“有關日軍南洋部隊動向與共黨要求裝備配合反攻”,此節也收錄在《軍情戰報》中。

“敵寇(日軍)于明年3月以前撤退其在南洋(東南亞)部隊,集結在黃河以北以鞏固其滿洲基地,但敵于黃河以南以匪軍(共產黨部隊)對付我中央軍之部隊,查敵與黃河以南之匪已形成互不侵犯之勢”。

戴笠和胡宗南交誼甚篤,早在胡擔任中學地理教員時,就和在江浙打流(無業,在外遊蕩)的戴笠相識。戴笠稱“兩人好像從沒有一場真正結束的談話”。發跡後,他曾把自己的女秘書葉霞弟嫁與胡宗南為妻;而戴笠手下最得力的電訊專家魏大銘,則是胡宗南的舊部。

胡宗南身為黃埔一期的老大哥,深得蔣的信任,堪稱黃埔學生得道的第一人。抗戰期間,他屯兵西北、封鎖陝甘寧邊區,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軍事主力。直到國民政府最終潰敗,也是胡宗南部一路護送蔣離開大陸。

美國漢學家魏斐德評論說,戴與胡兩人身世和處境相似,都是早年生活在傳統理序尚未崩壞的鄉間,身受過其好處,因而認同維護傳統價值的必要。兩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顧炎武的“匹夫有責”論,又野心勃勃地想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侍當世之明主”。

據《忠義救國軍》“戴笠函劍萍速擬金華會議決定整編忠救軍計畫”中記載,日降在即,為在國內軍事和政治中為蔣介石占得先機,戴笠親令麾下“忠義救國軍”,開赴京滬、京杭鐵路沿線,以便搶在共產黨部隊之前接手長江下游的淪陷區。

蘇南的沙家浜,正是這樣一塊忠義救國軍、新四軍、日偽軍等各種力量錯綜複雜的地區。在革命樣板戲《沙家浜》中,阿慶嫂質問“忠義救國軍”的頭領胡傳魁,“你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其實嚴格地說,他姓“戴”。

此次檔案解密,也給了一向背負汙名的“忠義救國軍”一個相對公正的評價。臺灣國史館研究員吳淑鳳說:“‘忠義救國軍’是一個有組織的遊擊部隊,當時對整個江南地區的敵後遊擊戰是有貢獻的,而並不像大陸方面所宣傳的,是烏合之眾。這個可以從檔案上面可以看得出來。”

戴笠唯恐活動在江浙丘陵地帶的“忠義救國軍”鞭長莫及,難於第一時間趕到上海、杭州、寧波等大城市接防,特上書蔣介石,請求協調偽軍充任臨時受降部隊。《軍情戰報》所載戴笠於1945年8月16日呈蔣介石的電報中,向“領袖”表明心跡:“生因以有利於國家與民族,個人之毀譽成敗固非所計也。”

為此,他甘心放下與丁默村的個人恩怨,在1945年8月中旬再三致電時任偽杭州市長的丁默村,安排其與日軍交割寧波防務的進退。“如我方無部隊接訪寧波,則日軍不能先行撤退,因四明山一帶匪軍(共產黨部隊)正圖進入寧波也”。

戴笠的“盤外招”,使得共產黨部隊在從抗日戰爭轉向內戰的關頭,處處受到掣肘。對此,周恩來也承認:“戴笠之死,共產黨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崩盤

戴笠在1946年3月17日的空難中殞命之時,內戰尚未開打。各種繚繞戴笠猝然死亡之上的猜測,是其人生前之謎的餘緒。戴笠這一死,軍統局即四分五裂,他留下的“家業”短時間內十去七八,則是早有預兆。

1945年國民黨八大,一度傳出要推舉戴笠為“國務委員”,他予以堅辭。他在當年的軍統大會上講話,總的意思是雖時人常將自己比作“希姆萊”,但他自知軍統的“房子很大,柱頭很小”,其在戰時的亟速擴張是應時代之需。若二戰以盟國勝利而告終,對軍統局本身卻不見得是個好消息。

他屬下的重要機關中美合作所、“忠義救國軍”等20萬眾,因不再有協助盟軍在太平洋作戰之需,必然要另尋出路。戰時他插手的交通、員警、緝私等公開部門,又免不了新一輪的權力洗牌。

在經濟領域,戴笠曾搭檔宋子文負責全國緝私,單單查抄鴉片的收入每年愈億。財長孔祥熙早年吃了他的虧,一直懷恨在心,“生平最恨捏造是非,蒙上欺下之宵小”。

在軍事領域,戴笠把“耳目”派駐到每一個前線戰鬥單位,在軍隊中素有積怨。《軍情戰報》顯示,在1938年的長沙大火後,戴笠曾致電蔣中正,說“長沙火災損害巨大張治中辦事不力”;又因“屬下援女求歡”一事打過顧祝同的小報告,並明電胡宗南,“第三戰區戰事失敗全因生活優裕軍紀渙散致無鬥志”,引起了軍事委員會諸多高層將領的不滿。

蔣介石的得意門生陳誠(時任軍政部部長)在日軍投降後,成為力主撤銷“忠義救國軍”的動議者。時在上海前線主持甄別偽特務工作的戴笠,不得不倉惶奔回重慶,“面向陳辭公(陳誠)有所陳述”,勸其“應集中力量經營北方(軍事),方能分校長之憂”。如今解密的《忠義救國軍》中,載有1945年10月“戴笠電王耀武擬向陳誠陳述軍政部主張撤銷忠救軍一事”。

“‘忍耐’是我們工作的總答案。”這是戴笠在1945年軍統四一大會上的講話。這也是那個時期,戴笠對屬下警策最多的一句話。

如何保住一手創下的家業?據沈醉在回憶錄中記述,戴笠曾向他誇口:“如果讓我兼任海軍總司令,我早想好了,你就給我兼任個副官長,怎麼樣?”

這個聽來空穴來風的念頭,在臺灣“國史館”現今披露的檔案中得到了證實。早在1942年草擬的中美合作所方案,就包含了美方在戰後援建中國海軍的條款。戴笠特批“此款須另案實施”。

戰時三次親自陪同梅勒斯考察東南沿海情況,戴笠已將目光投向了戰後的安身立命之所。若如其所願,戴笠成為國民黨海軍司令,他的“忠義救國軍”搖身一變成為海軍陸戰隊,又有何不可能呢?

然而戴笠的猝然殞命,讓這一切付諸東流。他死後不出一月,軍統局最龐大的單位“忠義救國軍”就在杜聿明、陳誠等將領的一再催逼下,整編成了交警總隊。軍統“三巨頭”之一的唐縱脫離軍統,自領全國員警總署。唯餘“中美合作所”種種聳人聽聞的傳說,像屍骨上的小鬼,至今襲擾戴笠倒塌的墳頭。

文章轉載:歷史之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