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銘傳,臺灣第一任巡撫,曾經打退法國的侵略

劉銘傳, 安徽合歲肥西鄉人, 自小就喜歡耍槍弄棒, 練就了一身武藝。 他18時放棄讀書, 落入江湖, 曾一度上山做強盜。

1884年8月3日, 法艦四艘戰艦載海軍陸戰隊近千人抵近基隆海口,

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員利士比提出了無理要求, 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8時以前將炮臺交出”, 企圖佔領基隆及附近煤礦。 劉銘傳聞報, 連夜從臺北府城趕往前線。 第二天上午8時, 法國艦隊發炮猛轟各岸防炮臺, 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 打死打傷守軍十余人, 守軍遭受了巨大損失。 基隆守軍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奮起還擊, 命中法旗艦“拉加利桑尼亞”號和巡洋艦“菲勒斯”號。 法軍因正面攻擊不能奏效, 改由側面進攻, 連續轟擊4個小時, 摧毀了基隆諸炮臺與火藥庫。 劉銘傳一方面下令大部分守軍暫退至山后避炮, 另一方面以水淹沒基隆八鬥煤井, 燒毀了廠房及儲存的煤,
這樣, 法艦隊就不能補充能源了。 經過幾小時的激戰, 法軍被擊退, 狼狽逃回軍艦, 侵佔基隆的計畫破產。

10月1日, 孤拔再犯基隆。 守軍奮勇抵抗達兩個多小時, 傷亡百餘人, 最後因不敵法軍而後撤。 法軍乘勝登陸進攻, 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 基隆市區告危。

這時, 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 在法軍不斷增加軍事壓力下, 劉銘傳在臺灣的處境日益艱難, 但他仍決心孤軍抗敵, 因為他知道, 法軍得不到基隆之煤, 很難出兵攻打中國, 於是決定親率主力扼守基隆, 讓孫開華主持滬尾防禦。

清軍老將馮子材在中越邊境取得了鎮南關大捷, 促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 法國侵略軍陸續從中國領土上撤走。

1885年6月9日,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 內容如下: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 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 法軍撤出基隆、澎湖, 並撤銷對於中國海南的封鎖。

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 法國侵佔臺灣的戰爭以失敗告終。 中法戰爭使清政府意識到臺灣在國防,

尤其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 1885年, 清政府決定在臺灣正式建省, 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 任命在中法戰爭中建立功勳的劉銘傳為臺灣第一任巡撫。

劉銘傳認為臺灣是東南7省的門戶, 需要加強防務, 所以他確定:以澎湖為前沿、臺北為重點, 依靠近代化的武器裝備和工事,

建立獨立防禦體系, 興辦軍器局和軍械所, 興築新式炮臺, 加強澎湖防務和整頓臺灣體制。

臺灣自建省分治後, 全面推行新政, 加強海防。 這不僅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還加速了臺灣向前發展的步伐。 劉銘傳在任巡撫的6年中, 所創辦的企業如鐵路、郵政、電信、航運等, 多數都卓有成效, 不像大陸官辦企業那樣積弊重重, 虧損日甚。

但是, 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昏庸無能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 在推行過程中, 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 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召來一些人的非議, 他不得不於1891年告病辭官而去。 甲午戰爭後, 據《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劉銘傳聞訊痛徹心扉。 1896年1月12日淩晨, 劉銘傳去世。

劉銘傳去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