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讀于成龍的廉政詩

于成龍(1617—1684), 字北溟, 山西永甯州(呂梁市離石區, 其出生地現劃入方山縣)人。 他生活於明清改朝換代的戰亂動盪之世, 44歲出仕廣西羅城,

至67歲病逝于江甯(南京), 在23年的宦海生涯中, 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 始終以勤政愛民、勇於擔當、銳意進取的為政精神, 刻苦廉潔、剛直不阿、一塵不染的人格風範, 深得廣大民眾的愛戴和康熙帝褒贊。 其文可經世, 武能安邦, 情志詩詞, 工于書法, 是享譽清朝一代的著名廉吏和幹臣。

詩如其人。 于成龍的詩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詩風樸質易懂、真摯感人, 或豪放直抒胸臆, 或婉約托物寄情, 是他勤政愛民、刻苦廉潔人生實踐的生動寫照。

《五絕·無酒》

一夜一壺酒, 床頭已乏錢。

強欲禁酤我, 通宵竟不眠!

順治18年, 于成龍初任廣西羅城知縣。 在此任官六年餘, 他緊緊團結和依靠各民族群眾, 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採取了嚴禁盜掠、抑制豪強、減輕稅負、鼓勵生產、重視教育等一系列有力舉措, 使羅城很快擺脫了長期戰亂的荼毒, 呈現了“時和年豐, 盜息民安, 官民親睦”的新氣象, 被評為全省唯一的治理樣板縣。 此期間, 他不避艱險, 備嘗辛勞, 以毛頭赤足、一身布衣的形象與百姓打成一片, 雖嗜好飲酒, 卻常常連幾文酒錢也沒有。 這首詩是他艱苦生活的真實再現。

《七絕·成都》

兩任邊荒囊乏錢, 低頭羞語尉巡前。

淮陰受卻少年辱, 也了前生一惡緣!

康熙6年秋, 于成龍被舉為廣西“卓異”(明清兩朝考核地方官員的典制, 三年一次“大計”天下中的才能和清廉優異者)後, 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由於戰禍深重, 四川人口銳減為全國之最。 當時合州加上三屬縣,

合計人口僅百餘戶。 于成龍以召集流民、恢復生產為己任, 首創“禁止原主認業”的政策以廣招流民, 採取革除額外加派、州衙內不得吃魚等措施以避免擾民, 並以身作則躬行儉樸, 免去規定的儀仗車馬侍從, 不到兩年時間, 合州人煙輻輳, 田地廣為開闢, 得到上司的充分肯定。 此詩記述了他作為州官前往省城辦事的一次經歷, 面對守門巡尉索要好處費, 已做了多年州縣官的他, 卻因囊中羞澀受到刁難羞辱。 詩中借韓信“胯下之辱”的典故表達了內心的憤懣。

《七絕·乙卯春題書雪堂》

竹筍才生黃犢角, 蕨芽初放小兒拳。

試尋野菜和香飯, 便是黃州二月天。

康熙8年秋, 于成龍升任湖廣黃州府同知, 又以治理“盜患”政績卓著而名聲鵲起,

四年後再度舉為湖北省“卓異”。 時值“三藩之亂”爆發, 康熙13年春夏之交, 黃州多地發生了回應吳三桂的軍事暴亂。 于成龍制定了剿撫並用、以撫為主的策略以安定民心、孤立少數, 親率指揮地方鄉勇經“東山黃土坳之戰”等數役, 平息了萬餘叛亂武裝的進攻。 他親冒矢石、以少勝多的事蹟得到湖北巡撫“文吏而擅武略, 屢著奇功”的讚譽, 被清廷擢任黃州知府。 在戰亂動盪、徵兵催糧、洪澇旱災造成的連年饑荒中, 于成龍屢屢向上司請求蠲免稅賦、賑濟災民, 同時開展民間自救, 要求富戶“大施惻隱”捐糧捐款, 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為食, 把節省的薪俸口糧用於救災, 甚至賣掉僅剩的代步騾子。 當地百姓編了歌謠贊道:“要學清廉分數足,
惟學於公食糠粥“。 這首詩寫於康熙14年早春二月, 詩人以樂觀的筆觸描寫了他和衙役四處尋覓野菜以熬過春荒的生動情景。

《紫薇堂楹聯》

盈千累萬, 盡是朝廷正賦;

倘有侵欺, 誰替你披枷戴鎖?

一絲半毫, 無非百姓脂膏;

不加軫惜, 怎饒得男盜女娼!

康熙16年, 于成龍升任長江下江防道道員。 翌年升福建按察使, 以平反冤獄、整頓獄政、禁止送禮而深得人心。 康熙18年夏末, 以“閩省廉能第一”第三次被舉“卓異”。 康熙帝在覽閱福建巡撫的舉薦奏文後, 感歎道:“如于成龍方不愧‘卓異’二字!”御筆朱批:“于成龍清介自持, 才能素著, 允稱‘卓異”’。 隨即再獲擢升。 在布政使任內, 他掌管著全省巨額錢糧正賦和軍餉, 為整治貪污浪費、效率低下等積弊, 他創新制度、加強管理、注重教育並身體力行,過著缺錢少米“終日一食”的生活,而把薪資用於收養一群孤兒。這幅楹聯即是他當時的作品,懸掛於署衙正堂以自勵勵人。

《七律·恩假歸裡葬親過固關作》

行行複過井陘口,白髮皤皤非舊顏。

回首粵川多壯志,勞心閩楚少餘閒。

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

四十年前經過地,於今一別到三山!

康熙19年春,履任布政使僅半年的于成龍,即被康熙帝破格拔擢為京畿之地的封疆大吏——直隸巡撫。此時,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即將全面平定,勵精圖治的康熙帝既把臺灣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康熙21年收復臺灣),同時把整頓吏治、安定民生作為治理天下的中心要務。在此背景下,德才兼備的名臣于成龍就成為“首善之區”的不二人選。在康熙帝的支持與關注下,于成龍“倦倦以驅除貪吏、拯救民生為務”,察吏安民兩手抓。作為“治官之官”,他在全省發出嚴查劣員、嚴禁送禮、嚴禁奢靡、嚴禁賭博等檄文,彈劾罷免了貪官青縣知縣,通報了向他“公然開具手本(禮單)呈送中秋節禮”的大名知縣;對清廉有為的人才如通州知府于成龍(史稱小於成龍)等,則專疏或當面向皇帝舉薦。為了安定民生,他年逾花甲奔走於口北地區組織救荒,先斬後奏打開國庫緊急放糧;著力于解決宣化地區1800余頃水毀土地民眾“包納荒糧”的長期負擔,他反復上疏痛切陳詞為民請命。直隸期間,康熙帝曾兩次召見于成龍,賜以“內幣”銀千兩、禦乘良馬等物,並“親制詩一章,嘉其廉能”。康熙20年底,于成龍上疏請假回籍葬母得到批准,行前,康熙複頒旨以“優升之典”升授于成龍為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假畢即赴新任。這首詩就是他途經晉冀交界的固關(亦稱井陘關,在娘子關附近)時所作。詩人此時駐足太行,西望呂梁,撫今追昔,感懷世事的滄桑,感歎仕途的坎坷,感傷闊別已久的親人,感慨皇上的“知遇之隆”和新的使命,一股英雄豪邁之氣勃然湧動。詩的大意是:走啊走啊又來到了井陘關,白髮蒼蒼已非當年容顏。回顧廣西和四川艱難卓絕的歲月;追憶湖北和福建日無寧晷的奔波。欽命巡撫京畿重地是何等榮幸,沐浴著皇恩就要回到久違的故鄉。告別這40年前來過的地方,肩負重托即將奔赴遙遠的兩江!全詩寓激越于平實,一氣呵成,以凝練的人生回顧,厚重的人生感悟,抒發了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

(作者:王毅鳴 所有轉載的學術論文和其他文章不代表完全同意其觀點,僅供研究參考)

他創新制度、加強管理、注重教育並身體力行,過著缺錢少米“終日一食”的生活,而把薪資用於收養一群孤兒。這幅楹聯即是他當時的作品,懸掛於署衙正堂以自勵勵人。

《七律·恩假歸裡葬親過固關作》

行行複過井陘口,白髮皤皤非舊顏。

回首粵川多壯志,勞心閩楚少餘閒。

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

四十年前經過地,於今一別到三山!

康熙19年春,履任布政使僅半年的于成龍,即被康熙帝破格拔擢為京畿之地的封疆大吏——直隸巡撫。此時,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即將全面平定,勵精圖治的康熙帝既把臺灣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康熙21年收復臺灣),同時把整頓吏治、安定民生作為治理天下的中心要務。在此背景下,德才兼備的名臣于成龍就成為“首善之區”的不二人選。在康熙帝的支持與關注下,于成龍“倦倦以驅除貪吏、拯救民生為務”,察吏安民兩手抓。作為“治官之官”,他在全省發出嚴查劣員、嚴禁送禮、嚴禁奢靡、嚴禁賭博等檄文,彈劾罷免了貪官青縣知縣,通報了向他“公然開具手本(禮單)呈送中秋節禮”的大名知縣;對清廉有為的人才如通州知府于成龍(史稱小於成龍)等,則專疏或當面向皇帝舉薦。為了安定民生,他年逾花甲奔走於口北地區組織救荒,先斬後奏打開國庫緊急放糧;著力于解決宣化地區1800余頃水毀土地民眾“包納荒糧”的長期負擔,他反復上疏痛切陳詞為民請命。直隸期間,康熙帝曾兩次召見于成龍,賜以“內幣”銀千兩、禦乘良馬等物,並“親制詩一章,嘉其廉能”。康熙20年底,于成龍上疏請假回籍葬母得到批准,行前,康熙複頒旨以“優升之典”升授于成龍為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假畢即赴新任。這首詩就是他途經晉冀交界的固關(亦稱井陘關,在娘子關附近)時所作。詩人此時駐足太行,西望呂梁,撫今追昔,感懷世事的滄桑,感歎仕途的坎坷,感傷闊別已久的親人,感慨皇上的“知遇之隆”和新的使命,一股英雄豪邁之氣勃然湧動。詩的大意是:走啊走啊又來到了井陘關,白髮蒼蒼已非當年容顏。回顧廣西和四川艱難卓絕的歲月;追憶湖北和福建日無寧晷的奔波。欽命巡撫京畿重地是何等榮幸,沐浴著皇恩就要回到久違的故鄉。告別這40年前來過的地方,肩負重托即將奔赴遙遠的兩江!全詩寓激越于平實,一氣呵成,以凝練的人生回顧,厚重的人生感悟,抒發了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

(作者:王毅鳴 所有轉載的學術論文和其他文章不代表完全同意其觀點,僅供研究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