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上海各區縣名稱的由來

“浦”指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黃浦在黃浦江邊上, 那青浦又為何得名?寶山境內的“山”在哪裡呢?

哪個區以年號得名, 哪個區是因河得名?哪個因路得名, 哪個又因人得名的?

上海所有區縣的名字怎麼來的呢?今天就說說這些我們從小習慣成自然、但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稱謂。

上海

黃浦區

因黃浦江得名

南宋時期, 吳淞江有條支流叫“黃浦塘”, 元代河道漸寬始有“大黃浦”之稱, 明代大黃浦改造疏浚, 河面不斷開闊改稱“黃浦江”, 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 流經十一區, 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 為上海最大的河流, 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 1945年建區時, 全市分設30個區, 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 以江名黃浦為區名。

外灘

盧灣(現黃浦)區

因“盧家灣”得名

淮海路

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 折向北流, 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 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 後諧稱“盧家灣”。 1945年建區時, 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 1950年改稱“盧灣區”。

2011年,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區兩區建制撤銷, 設立新的黃浦區。

靜安區

因靜安寺得名

相傳靜安寺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 香火甚旺, 為江南名刹。 靜安南京路辟築於1862年, 是上海第一條西式大馬路, 1908年這裡又開通了第一輛有軌電車, 從此演繹了近代上海的繁榮。

靜安寺

1899年,境域大部劃入公共租界西區。1914年境域南部1/10土地劃入法租界。其餘地域均屬上海縣法華鄉(區)。

抗戰勝利後,靜安區境域劃分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區。因千年古刹靜安寺坐落第十區,故以寺名區。

長寧區

因長寧路得名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民國17年(1928),區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東屬法華區,西屬蒲淞區。抗日戰爭期間屬滬西區。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

長寧路

1945年置區時,因長寧路橫貫境內,取路名命名為“長寧區”。2009年年底長寧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

徐匯區

因“徐家厙”得名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于此建立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厙讀“shè”,意為村莊),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徐光啟墓

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分屬法租界和滬南、漕涇、法華3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分屬上海市第七區(常熟區)、第八區(徐家匯區)、第二十六區(龍華區)。1950年6月28日徐匯區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3月,常熟區與徐匯區合併為徐匯區。

普陀區

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分設31個警區,蘇州河(吳淞江)以南地域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戰勝利後,仍按舊時警區地域設“第十三區”,1947年改稱普陀區。“普陀”得名於1920年前後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築“普陀路”。

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1956年後又陸續劃入真如、大場、西郊、寶山等區縣部分地域。

長風公園銀鋤湖

虹口區

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過去叫沙洪,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沙洪和黃浦江交匯處被稱為洪口(虹口),這就是虹口區名稱的由來。

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虹口北外灘碼頭

1979年,自寶山區、楊浦區劃入部分地區,建立今曲陽路街道。1984年,寶山區的江灣鎮和大八寺(今大柏樹)地區劃入區境。1992年,密雲路北端路東地段劃歸楊浦區,區境遂成現狀。1993年底,區境有1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鎮人民政府。2004年6月13日起對區域內的8個街道、鎮行政區域進行了調整。此次調整涉及8個街道、鎮的11個居委會。

閘北(現靜安)區

因兩座水閘得名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在老閘西面三裡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

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

福建路橋(老閘)

新閘路橋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時,寶山路上被烈士的鮮血染紅。1928年閘北劃歸上海市,改稱區。

2014年,靜安區與閘北區的“撤二建一”,形成新靜安區。

楊浦區

因楊樹浦港得名

和虹口區一樣,楊浦區的名稱也來自一條河。“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

楊樹浦水廠

1960年撤浦東縣,浦東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帶劃歸楊浦區,建立滬東街道辦事處。1984年劃入川沙縣東溝以西,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東地區,劃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辦事處。1993年3月,歇浦路街道劃歸浦東新區。1960年撤浦東縣,浦東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帶劃歸楊浦區,建立滬東街道辦事處。1984年劃入川沙縣東溝以西,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東地區,劃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辦事處,1993年3月,歇浦路街道劃歸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

因位於黃浦江之東而得名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昆山縣,隸屬于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

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

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2007年底,全區面積532.7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91.16萬人,轄12個街道、11個鎮、601個社區、233個行政村。

南市(現黃浦)區

因老城華界南市得名

南市區曾經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範圍包括上海老城廂的全部及現在的陸家浜地區、浦東上南地區等,它也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

最初在南市境內設縣,歸屬南直隸松江府下轄。後為抵禦倭寇,修築城牆。如今大鏡閣古刹仍然保留著一段明代城牆遺址,而環繞老城的中華路、民國路(1949年後改為人民路)則為護城河遺跡。1842年根據《南京條約》上海開埠後,英國在新開河北岸至蘇州河南岸設立租界,而新開河南岸則為上海老城區。上海人將英租界稱為北市(今黃浦區、靜安區),而老城華界稱為南市,南市區由此得名。

人民路上的上海古城牆與大境閣

2000年,上海市政府宣佈取消南市區,將南市區黃浦江西岸地區併入黃浦區,而原南市區黃浦江東岸地區早在浦東新區建區後不久的1993年3月已經併入浦東新區。自此南市區從上海市行政區劃中消失。

寶山區

因“山”得名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誌,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建制,建立寶山區。6月成立中共寶山區委員會,9月完成撤建工作。

1989年11月,寶山區五角場劃歸楊浦區。

1992年9月,彭浦鄉劃歸閘北區。

閔行區

因“閔行鎮”得名

“閔行”的地名得名于“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遊學,卒後葬此,故名)。建區之前,閔行區全境屬上海縣。“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縣時,在上海縣長人鄉範圍內。

1959年12月上海市從上海縣劃出閔行、吳涇地區,建立閔行區,1964年5月閔行區撤銷。

1981年2月閔行區恢復,1993年3月撤銷閔行區,與同時撤銷的上海縣合併為新的閔行區。

閔行區所轄地區歷史上屬上海縣最後的轄地。上海縣的歷史根據馬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為4000多年前村落遺址,考古學界據此把上海成陸史上推2000年。

嘉定

因南宋“嘉定”年號得名

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區

取奉先賢之意為名

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

奉賢金匯港

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複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

1933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1942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松江區

以境內有吳松江得名

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併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

松江泰晤士小鎮

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金山區

因“金山島”得名

金山區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島而得名,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古時的金山三島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前叫“釗山”。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由於岸坍陷後退,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

大金山島

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杭州灣北岸,西鄰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之一,縣境東南部漕涇鎮沙積村的“高宅基”,即6400年前上海地區第一條沙岡的僅剩遺址。秦代設置的海鹽縣,南北朝時先後設置的前京、胥浦兩縣,縣駐地都位於境內。明置金山衛,清初屬婁縣,雍正二年(1724年)分婁縣置金山縣,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金山得名。縣駐地初設在朱涇,雍正九年移治金山衛,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複遷朱涇,屬松江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隸江蘇省。

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同年,橫潦涇以北、豎潦涇以西的潦北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潘涇以西的後岡鄉、灣樓鄉、亭林鎮、張澤鄉的部分地域歸入金山縣。

1958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松江縣的亭林、楓涇2鎮和朱行、山陽、漕涇、亭新、楓圍5個公社劃入,泖港公社劃歸松江縣。

青浦區

因“青龍鎮”和“五浦”得名

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縣治在青龍鎮,縣境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盤龍、顧會、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稱。,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複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複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併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

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昆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昆山縣葉蕩鄉劃入青浦縣,澱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昆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青浦水塘

崇明區

因崇明鎮得名

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唐代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西元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島墾殖居住。西元705年(唐朝神龍元年),在西沙設鎮,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淨平地。

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建設中的崇明新城

崇明撤縣設區後,上海共轄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虹口、楊浦、閔行、寶山、嘉定、浦東新、松江、金山、青浦、奉賢、崇明16個區,進入“無縣”時代。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長按二維碼訂閱更多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靜安寺

1899年,境域大部劃入公共租界西區。1914年境域南部1/10土地劃入法租界。其餘地域均屬上海縣法華鄉(區)。

抗戰勝利後,靜安區境域劃分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區。因千年古刹靜安寺坐落第十區,故以寺名區。

長寧區

因長寧路得名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民國17年(1928),區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東屬法華區,西屬蒲淞區。抗日戰爭期間屬滬西區。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

長寧路

1945年置區時,因長寧路橫貫境內,取路名命名為“長寧區”。2009年年底長寧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

徐匯區

因“徐家厙”得名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于此建立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厙讀“shè”,意為村莊),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徐光啟墓

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分屬法租界和滬南、漕涇、法華3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分屬上海市第七區(常熟區)、第八區(徐家匯區)、第二十六區(龍華區)。1950年6月28日徐匯區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3月,常熟區與徐匯區合併為徐匯區。

普陀區

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分設31個警區,蘇州河(吳淞江)以南地域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戰勝利後,仍按舊時警區地域設“第十三區”,1947年改稱普陀區。“普陀”得名於1920年前後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築“普陀路”。

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1956年後又陸續劃入真如、大場、西郊、寶山等區縣部分地域。

長風公園銀鋤湖

虹口區

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過去叫沙洪,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沙洪和黃浦江交匯處被稱為洪口(虹口),這就是虹口區名稱的由來。

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虹口北外灘碼頭

1979年,自寶山區、楊浦區劃入部分地區,建立今曲陽路街道。1984年,寶山區的江灣鎮和大八寺(今大柏樹)地區劃入區境。1992年,密雲路北端路東地段劃歸楊浦區,區境遂成現狀。1993年底,區境有1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鎮人民政府。2004年6月13日起對區域內的8個街道、鎮行政區域進行了調整。此次調整涉及8個街道、鎮的11個居委會。

閘北(現靜安)區

因兩座水閘得名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在老閘西面三裡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

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

福建路橋(老閘)

新閘路橋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時,寶山路上被烈士的鮮血染紅。1928年閘北劃歸上海市,改稱區。

2014年,靜安區與閘北區的“撤二建一”,形成新靜安區。

楊浦區

因楊樹浦港得名

和虹口區一樣,楊浦區的名稱也來自一條河。“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

楊樹浦水廠

1960年撤浦東縣,浦東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帶劃歸楊浦區,建立滬東街道辦事處。1984年劃入川沙縣東溝以西,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東地區,劃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辦事處。1993年3月,歇浦路街道劃歸浦東新區。1960年撤浦東縣,浦東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帶劃歸楊浦區,建立滬東街道辦事處。1984年劃入川沙縣東溝以西,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東地區,劃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辦事處,1993年3月,歇浦路街道劃歸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

因位於黃浦江之東而得名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昆山縣,隸屬于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

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

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2007年底,全區面積532.7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91.16萬人,轄12個街道、11個鎮、601個社區、233個行政村。

南市(現黃浦)區

因老城華界南市得名

南市區曾經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範圍包括上海老城廂的全部及現在的陸家浜地區、浦東上南地區等,它也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

最初在南市境內設縣,歸屬南直隸松江府下轄。後為抵禦倭寇,修築城牆。如今大鏡閣古刹仍然保留著一段明代城牆遺址,而環繞老城的中華路、民國路(1949年後改為人民路)則為護城河遺跡。1842年根據《南京條約》上海開埠後,英國在新開河北岸至蘇州河南岸設立租界,而新開河南岸則為上海老城區。上海人將英租界稱為北市(今黃浦區、靜安區),而老城華界稱為南市,南市區由此得名。

人民路上的上海古城牆與大境閣

2000年,上海市政府宣佈取消南市區,將南市區黃浦江西岸地區併入黃浦區,而原南市區黃浦江東岸地區早在浦東新區建區後不久的1993年3月已經併入浦東新區。自此南市區從上海市行政區劃中消失。

寶山區

因“山”得名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誌,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建制,建立寶山區。6月成立中共寶山區委員會,9月完成撤建工作。

1989年11月,寶山區五角場劃歸楊浦區。

1992年9月,彭浦鄉劃歸閘北區。

閔行區

因“閔行鎮”得名

“閔行”的地名得名于“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遊學,卒後葬此,故名)。建區之前,閔行區全境屬上海縣。“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縣時,在上海縣長人鄉範圍內。

1959年12月上海市從上海縣劃出閔行、吳涇地區,建立閔行區,1964年5月閔行區撤銷。

1981年2月閔行區恢復,1993年3月撤銷閔行區,與同時撤銷的上海縣合併為新的閔行區。

閔行區所轄地區歷史上屬上海縣最後的轄地。上海縣的歷史根據馬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為4000多年前村落遺址,考古學界據此把上海成陸史上推2000年。

嘉定

因南宋“嘉定”年號得名

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區

取奉先賢之意為名

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

奉賢金匯港

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複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

1933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1942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松江區

以境內有吳松江得名

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併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

松江泰晤士小鎮

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金山區

因“金山島”得名

金山區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島而得名,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古時的金山三島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前叫“釗山”。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由於岸坍陷後退,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

大金山島

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杭州灣北岸,西鄰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之一,縣境東南部漕涇鎮沙積村的“高宅基”,即6400年前上海地區第一條沙岡的僅剩遺址。秦代設置的海鹽縣,南北朝時先後設置的前京、胥浦兩縣,縣駐地都位於境內。明置金山衛,清初屬婁縣,雍正二年(1724年)分婁縣置金山縣,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金山得名。縣駐地初設在朱涇,雍正九年移治金山衛,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複遷朱涇,屬松江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隸江蘇省。

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同年,橫潦涇以北、豎潦涇以西的潦北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潘涇以西的後岡鄉、灣樓鄉、亭林鎮、張澤鄉的部分地域歸入金山縣。

1958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松江縣的亭林、楓涇2鎮和朱行、山陽、漕涇、亭新、楓圍5個公社劃入,泖港公社劃歸松江縣。

青浦區

因“青龍鎮”和“五浦”得名

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縣治在青龍鎮,縣境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盤龍、顧會、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稱。,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複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複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併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

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昆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昆山縣葉蕩鄉劃入青浦縣,澱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昆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青浦水塘

崇明區

因崇明鎮得名

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唐代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西元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島墾殖居住。西元705年(唐朝神龍元年),在西沙設鎮,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淨平地。

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建設中的崇明新城

崇明撤縣設區後,上海共轄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虹口、楊浦、閔行、寶山、嘉定、浦東新、松江、金山、青浦、奉賢、崇明16個區,進入“無縣”時代。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長按二維碼訂閱更多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