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神游傳統之科舉篇——學而優則仕(上)

宋朝有個老頭叫陳敏修, 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耽誤了娶老婆, 一直到73歲才考上進士。 皇上看他鬍子一大把, 就問他多大年紀、有幾個孩子。 他老實回答說還是光棍一條。 皇上又是同情又是憐憫, 竟然做起媒來, 找了一個30歲的姓施的女人嫁給了他, 並且陪了很厚的嫁妝。 當時有人就寫了個打油詩:“新人若問郎年紀, 五十年前二十三”。

無獨有偶, 宋朝還有一位老光棍的經歷跟陳敏修差不多, 他叫陳嶠, 年近六十才及第。 一考上, 立刻提親的人都快踩破了門檻。 老光棍一下子變成了搶手的香餑餑!他東挑西撿了半天選了個中意的成了親。

新婚之夜, 陳嶠“一樹梨花壓海棠”, 自嘲又有點自得地賦詩感慨道:“彭祖尚聞年八百, 陳郎猶是小孩兒”。 老當益壯、雄風猶在、顧盼自雄的感覺躍然紙上。

“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 ”沒考上的時候, 沒人搭理連個老婆娶不上, 一旦考上, 不管你美醜老少、高矮胖瘦, 也不管你出身何處, 身體如何, 還有沒有性能力, 反正天下美女任你挑, 甚至還可以做上駙馬爺——比如陳世美。 除了可以隨便討老婆之外, 你只要科舉中的, 就意味著你有的官作了, 意味著你有大把銀子掙了, 意味著香車美女花園房了, 意味著將來只要大奶奶放你一馬, 你再娶幾個小老婆都沒的問題了……

科舉考試有這麼多的好處,

怪不得中國古人要把科舉金榜題名時, 同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一道,並稱為人生四大快事了。 怪不得中國的知識份子們排著隊窮經皓首、削尖腦袋, 甚至不惜耽誤終身大事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科舉制度始于隋朝, 而在此之前, 九品以上的官員大都被世族豪門壟斷。 這就是說, 你能不能當官, 不取決於你自己的本事、能力、水準、學識, 而是取決於你爸爸、你爺爺、你祖宗的本事、能力、水準、學識。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時高喊:“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沒錯, 當時的王侯將相就靠“種”。 時下流行的“學好數理化, 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俗語, 用在當時, 也是非常貼切的。

這當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為什麼中國古代, 尤其是在隋唐以前,

動不動就諸侯割據、群雄並起?試想一下, 平頭百姓儘管聰明絕頂、能力超群、學富五車, 最終卻無施展之地, 王公貴族儘管愚蠢透頂、能力平平、不識之無, 卻照樣出將入相。 這誰受得了?誰都想奔個好前途、好命運, 面對這樣的選人制度, 不造反行嗎?於是, 造反者振臂一呼, 應者雲集, 於是, 天下便打成一團……

所以, 到了隋朝的時候, 有人建議舉行考試,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家不分貧富、祖不分貴賤, 誰考得好, 就選拔誰做官。 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實事求是地說, 科舉制度為寒門子弟、普通文人進入仕途開闢了一條門徑, 是令“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好事。 一大批貧寒子弟有了晉升通道, 打破了逐漸固化的階層, 不論你原先是莊稼漢、窮秀才、小商販,

只要科舉高中, 則一步登天、平步青雲, 你、乃至你全家的命運就此徹底改變。 於是乎, 全社會形成了“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風氣;於是乎,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神話不斷上演。 同時, 它也為當時的統治者網羅了大批人才。 一時間, 參加考試的書生, 浩浩蕩蕩如過江之鯽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 據說,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大批學子魚貫進入考場, 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

科舉考試分好幾個層次: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童試是最初一級的考試, 中者稱“生員”, 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秀才;鄉試每三年在各省舉行一次, 凡秀才均可參加, 考中者稱為“舉人”;會試在鄉試後在京城舉行, 考中者稱為“貢生”;殿試則在會試後舉行,

一般由皇帝親自主持, 考中者為“進士”, 其中前三名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狀元、榜眼、探花。 欲知中國第一個狀元是誰?一共出過多少個狀元?還有, 他們是如何被點中狀元的?敬請關注《神游傳統》之科舉篇——學而優則仕(中)。 (作者:許存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